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导向功能及其提升路径探析

2023-05-29赵秋王玉文

公关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路径探析大学生

赵秋 王玉文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教育引导功能和探索其提升路径,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和思想教育导向功能的充分发挥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导向功能,路径探析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正面导向功能,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也能深入挖掘大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其有机会积累更多社会经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更加符合时代意旨;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教育工作的创新,建设有中国风格和时代情怀的新时代教育事业。

“志愿者”这一概念起源于西方,联合国将其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的活动者,是指在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的情况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为此奉献时间与精力的人[1]。志愿服务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能将道德与成才导向作用发挥到极致[2]。志愿服务的导向功能就是将社会传统道德与大学生时代精神相结合,将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正确道路上。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高尚道德素养,树立正确价值观,潜心专研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大学生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意义深远。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教育引导功能主要体现在认识引导、价值引导、情感引导、行为引导四个层面。

1.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认识引导的教育功能

大学生志愿者的认识引导功能主要体现在思想上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以及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的内在统一。

第一,引导自我认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我们应该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体本身出发,研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经验可以观察到的、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3]。人的自我认知也只有在具体的社会活动中才得以实现。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通过感知、实践和反思,可更清晰地测试和认识到自己所具有的思想水平、知识结构和行为能力,从而达到“认识自己”的认知目标。

第二,引导社会认知。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深入社会,更真切的感受社会各种现象,能直观地观察和理解社会。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各项公益活动为社会提供有意义的服务也积累了社会经验,如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解决社会公共危机等,这些实践经验往往会刺激大学生志愿者重新思考社会,这有利于他们在不断的社会交往中进一步习得社会规范,塑造更加完善的人格,丰富生活经验,增强社会洞察力。

第三,引导认知自我与认知社会的统一。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大学生志愿者不仅实现了对自身和社会的一维认知,而且实现了两者的平衡统一。在充分认识自己和社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纠正自己的行为,更好的体现自我价值,为社会做出独属于自己的一份贡献。在不断提高他们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更多探究社会的发展进程,重新认知自我和社会认知,实现自我和社会的有机统一,尽量使自我的能力和素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对社会更有贡献的人[4]。

2.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价值引导的教育功能

价值观是人们基于一定的思维感觉而做出的认知、理解、判断或选择,是人类思维中最简单、最真实的评价。价值观对动机具有导向作用,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要。当代社会中奢靡之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潮给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困惑,社会复杂性让部分大学生不知所措,不能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就是价值导向,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对大学生正确看待客观事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引导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志愿服务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志愿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使得大学生志愿者在自愿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引导人人争当志愿服务精神的倡导者、弘扬者、践行者,形成公民之間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第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取向基于价值观,在面对矛盾冲突、利益纠纷时所持有的价值态度和做出的价值选择。志愿服务这种奉献自身、服务社会的行为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感,让人们看到人性的尊严、人性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志愿服务倡导的精神追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要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按照这一实践准则开展志愿活动,潜移默化地培育志愿服务活动参与者“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强化志愿服务对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5]。

3.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情感引导的教育功能

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爱心的传递和人文的关怀,让人感受到了温暖,可见志愿服务对人的情感有积极引导作用。大学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自我价值,体验、分享和收获志愿服务情感,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情感引导功能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者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感,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奉献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通过获得社会的支持和公众的认可,从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和愉悦,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体验到被他人需要和被他人肯定的崇高感。从参与志愿服务感受的调查可知,大学生普遍认为“能够增加人生阅历,实现自我完善”、“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我觉得社会需要,我就做”、“能得到社会认可,我觉得自己有价值”等。

第二,培养个人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收获高尚的思想品德和精神世界,在认知上激发道德情感,在强烈情感上培养道德意志,将有助于个体自身高尚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化,从而促进个体的道德发展和全面发展。

第三,引导大学生树立团结友爱精神和集体意识。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接触新朋友、进入新生活、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的重要机会。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服从安排,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帮助他人的基础上,增强为了学校、为了组织的集体荣誉意识,在服务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团结精神和合作意识。志愿者形成的团结精神和集体意识形成志愿服务活动的不竭动力和“凝固剂”。因此,志愿者服务让参与者在实践中潜移默化的树立了团队和集体的精神。

4.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行为引导的功能

高校大学生不仅要树立科学的思想观念,还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将意识形态外化为实际行为。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精神的指导下进行志愿服务,其志愿行为对自身和他人将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志愿服务实践对大学生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第一,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行为起着引导作用。作为大学教育的有效手段,志愿服务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准确地认识社会、集体和自我,纠正自身不良行为习惯。大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更真切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对他人和社会做出切实的贡献,引导大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自动养成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起着引导作用。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少。进入大学后,学生由于缺乏独立安排自己学习和休息时间的能力,部分大学生入学后依然无法合理安排业余时间,然而大学生又有非常充足的业余时间待支配[6],甚至有的大学生把课余时间都花在了虚拟世界上,醉心网络游戏等,这种不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的行为,导致时间利用率低下。而志愿服务可以促使大学生将业务时间用于社会服务活动,引导和帮助他们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生活。形形色色的志愿服務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挖掘自我兴趣、培养积极的生活方式,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1.参与志愿服务的主动性不高

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是志愿活动持续发展、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存在多样的可能性。有的是出于对公益事业的热情或为了积累社会经验,拓展丰富的生活经验,但有的则是为了获得奖励和荣誉,出于功利的目的从事志愿服务的部分大学生,违背了志愿精神的内涵。当功利主义动机背离了志愿精神,志愿服务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也会影响教育导向功能的发挥;还有部分学生在不了解志愿服务内涵的情况下,以盲目或从众心理被迫参与到志愿服务中,这部分学生只是机械地听从组织的安排,没有深入思考自己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因和意义,从而缺乏主动参与志愿活动的可持续性。功利主义和从众心理必然导致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中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的缺失。

2.大学生志愿者专业性不强

一方面,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由于受到专业技能所限,高、精、专的专业性志愿服务还比较欠缺,无法胜任较多专业岗位,例如,公共卫生服务、农业技术指导、心理援助以及法律咨询等,使得高校志愿者的活动形式特点不鲜明,这也将直接影响其服务的效率,无法体现其教育效果。不仅如此,大学生志愿者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根据服务对象、服务区域的发展和变化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大学生志愿者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得,需要学校、专业培训机构提供平台和保障。目前,高校的志愿服务活动较多的是社会实践,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较为缺乏。由于志愿者的培训机制建立不够完善,导致志愿服务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阻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发挥教育功能中的作用。

3.高校对志愿服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重视大学生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培养,却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养。许多高校将志愿服务活动简单定义为学生会的一项普通活动或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一种方式,忽视了对志愿服务承载的教育导向功能和本质内涵和的挖掘,大学生志愿服务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机制。由于认识的不足,制度的缺失,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教育导向功能的充分发挥。

1.以课程开展为依托,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信念

随着社会服务需求质量不断提高,志愿服务也变得越来越专业。政府应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和高校的具体情况,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进行引导。目前,在许多国家和我国的香港、澳门等地区都设有志愿服务的相关教学课程,也有一些高校将“大学生志愿服务”列入必修的实践类课程。高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课程,使大学生获得更专业的志愿知识,在课程中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在课程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是打开书本以外的知识殿堂之门的过程,他们可获得一个全面透彻地了解自己的机会;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动去帮助他人,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理念。因此,通过进课程,根植理想,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信念,使自身得到进一步自我完善,不断锤炼自身本领,从而促进自我服务的创新发展,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以志愿者培训为平台,促进志愿服务专业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各职业划分日趋专业化、细分化。志愿服务行业亦是如此。我们应加强对不同专业志愿者服务的培训和锻炼,全面提高志愿者专业化能力。志愿服务的供给要关注服务对象的个性需求,开展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活动。如面对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中,就需要志愿者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如面对突如其来的紧急事件,就需要志愿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预测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都应该通过各种专业的培训来实现。

3.以激励机制为引导,推动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系统的机制作为保障和支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增强志愿服务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大增强大学生提高志愿服务的热情,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通过建立和完善奖励机制,可引导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发挥榜样作用,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有效带动和激励同伴加入志愿队伍。高校可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设立如“优秀大学生志愿者”、“环保志愿者服务模范”等荣誉称号,对优秀志愿者进行统一的表彰和嘉奖。同时,高校可在“学习雷锋日”“世界志愿者日”等特殊日子,组织关于志愿服务的专题报道或晚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中优秀个人或团体的先进事迹进行弘扬和表彰。正确发挥榜样的作用可以使高校志愿服务更好地达到促进大学生成长的教育目的,使高校志愿者服务得到持续健康发展。

新時期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需要根据新形势、新对象和新变化,发挥其教育导向功能。充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导向功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需要个人、高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本文系教育部2021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四史’学习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114389033)”的阶段性成果。成都师范学院2021年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项目编号:XJKCSZKCTD2154。成都师范学院2021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JG41。

参考文献:

[1]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组织编写,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读本[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

[2]王圣杰.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

[3]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李娜.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5]徐伟.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6]唐旭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提升路径研究[J].新西部,2020(03):142-143+147.

(作者单位:1.成都师范学院教务处;2.成都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成都 611130)

(责任编辑:姜秀靓)

猜你喜欢

路径探析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美国纽约与长三角地区比较视阈下的总部经济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开设现状与改革路径探析
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路径探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