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对体育青年的积极影响
2023-05-29杨乐馨
杨乐馨
摘要:中华体育精神是对中国体育实践的升华,是具有深刻内涵的文化力量,体育青年是国家体育建设发展的重要人才储备,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提升体育青年的个人素质品质和对国家、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手段。本文以体育青年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从个人精神、社会认同、国家建设三个层面论述弘扬中华体育精神能够锻造体育青年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使体育青年站在体育文化视角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增强体育青年未来建设体育强国的责任担当,由此体现出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体育精神,体育青年,体育强国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1]中华体育精神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凝结于中国长期体育实践过程中,具有深刻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时代内涵,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文化力量。体育青年是国家体育事业的后备人才,是中国体育和中华体育精神的传承者,是体育强国建设的推动者,是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事业的引领者。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2]可见加强体育人才的培育和推动体育强国建设都是国家建设发展的重要内涵。因此,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的影响作用,有效发挥中华传统精神的文化魅力,对于学习和从事体育事业的青年群体来说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演进,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青年的意志品质有了新的变化,社会对青年的意志品质有了新的要求,国家对青年体育人才的意志品质也有了新的期待。回溯中国体育发展史,中国从体育参赛困难的国家变为了如今在比赛场上摘金夺银的国家,体育从被用为国家“救亡图存”的工具转变为如今彰显国家软实力的平台和增进人民身体素质的方法,这来之不易的体育需要当代投身体育事业的青年接住、接好这个接力棒。
中华体育精神能够教化青年体育人才在面对比赛和生活困境时具备坚毅的意志品质。这种意志品质恰恰是体育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性格和社会心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烙印和深刻的时代文化内涵。中华体育精神对体育青年的意志品质的锻造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中华体育精神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润,两者具备相似的意志品质内涵和教化作用。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气质的意志品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崇高品质,也是中华体育精神的根本内质之一。“自强”是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客观困难,进而不断超越自己,在这种超越、变化之中实现自我。而“不息”的“生生之德”又使作为主体的人可以“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在变化发展中不断超越并实现自我。因此,“自强不息”所表现的正是奋斗不息、拼搏不止、迎难而上的刚健有为、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自强不息”所具有的超越性的内涵与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心同理同、不谋而合。体育青年在面对风浪时应始终不气馁、不放弃,凭借自身刚毅的精神去奋斗、拼搏,开辟出崭新的天地。在中国体育发展史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体育人都具备自强不息这种超越性的体育精神,正是这种优质品格才使得中华体育实现了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伟大飞跃。体育青年是国家体育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是影響国家未来体育竞争力的现实力量,在体育强国建设中肩负着重要责任,体育青年应具备顽强拼搏和自强不息的精神,锤炼出“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毅品质,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坚韧不拔、砥砺前行。
第二,中华体育精神是体育实践活动的优秀精神提炼,体育青年日常具备丰富的体育实践活动,为“以体育人”的教学方法提供外在条件。首先,体育本身就具有锻造人意志品质的功能,体育通过利用身体感知、身体实践使受教育的学生切身感受到独特的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从而将这种感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以“体”育人。其实这种方法早在中国古代就非常常见了,周礼六艺包含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并不是简单地强调君子要具备较高的射箭技术和御马技术,而是在学习射箭和御马的过程中懂礼、习礼,发挥礼仪教化的作用。体育青年日常具备频繁的体育运动实践,中华体育精神能够加强体育学生对坚毅顽强的体育意志品质的感悟,使学生在体育实践中锻造意志品质。其次,中华体育精神的形成是历代优秀体育人通过不断的体育运动实践,从中提炼出来的具有积极意义的体育精神。同作为体育人的体育青年通过日常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更能够切身理解和感悟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以中国女排为例,女排精神也是中华体育精神的一块重要拼图,中国女排60多年的历史取得的种种辉煌成就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的女排姑娘日复一日艰苦训练的结果,是中国女排一次再一次的在比赛中愈挫愈勇的结果,正是她们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使得她们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中华体育精神正是从这些体育冠军故事中凝练而成,这些故事能够使经常进行体育训练的青年们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达到锻造意志品质的目的。
文化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内理。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华体育文化的血脉,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支撑,深刻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和品格。中华体育精神虽然诞生于中华体育人的体育实践,以精湛体育技能为载体,但其内在精神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文化特征,能够为中国体育事业凝心聚力,能够作为提升体育青年文化自信的重要教学资源,能够提升体育青年对体育事业和国家社会发展的文化价值认同感,提振体育青年作为中华体育人的勇气、志气和底气。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生生不息的民族底色,是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底气,是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内在诉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杂,国内文化不断受国际文化冲击,在面对各民族、国家、地域主体之间的体育文化差异时,从国家层面来说,我国需要持续扎稳中华文化根基,既扎根本土又吸收外来,秉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积极的文化姿态和话语权,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体育交流合作,实现有品质的体育深度交流,在与外来体育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从个人层面来说,体育青年要形成对体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3]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需要生生不息的努力,体育青年是最富有活力、最具创造性的人群,是体育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增强体育青年的文化自信,使其正确把握中国体育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响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踊跃参与当代体育建设实践中的文化创造和创新事业,助力中华体育和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体育青年不仅能够传承中华传统体育运动,例如武术、摔跤、射箭、马球等具体体育实践,还能完整地将中华体育的文化精神内涵传承下去;不仅传承中华传统体育,还能与西方体育文化融洽,吸收西方体育中超越性、公平性等优秀内质,将具有时代性的历代中国体育人的优良道德品格和意志品质传承和发展下去,推动中国体育事业发展。
在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的过程中,可以多利用一些经典体育案例。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北京冬奥会虽然已经闭幕,但它对于国家、社会和人民的影响是持续且久远的,尤其对体育青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北京冬奥会形成的北京冬奥精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源,在北京冬奥会的实践中凝聚而成的时代表达,是中华体育精神的最新内容。“自信开放”精神是北京冬奥精神的一大重要内涵,自信开放,就是雍容大度、开放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递深厚文化底蕴,以大道至简彰显悠久文明理念,以热情好客展现中国人民的真诚友善,以文明交流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谊。[4]事实上,“自信开放”精神是文化自信在北京冬奥精神中的具化,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到奥运金牌和开幕式闭幕式中处处彰显着中国元素,无不向世界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旗帜,有助于增强人民文化自信,尤其有助于增强体育青年的文化自信。体育青年通过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实践和中华体育精神教育活动进行文化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好、传承好、发扬好中华体育精神,将中华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价值认同和日常行为,将中华体育精神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的时代新特点和新的具体实践应用。
体育强则国家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5]国家发展需要体育强国,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外交等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提升国家国际影响力、国家经济增长、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等多个方向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优秀体育精神品质的集中凝练,是中国体育运动实践的升华体现。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5]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将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注入体育强国事业、融入民族复兴伟业,利用中华体育精神的精神动力推动体育强国建设。
体育青年是未来国家体育领域的体育教练、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体育强国的建设者,是全民健身的引领者。建设体育强国的关键在于培育青年一代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职业责任感,这是体育青年人才勇担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使命的内在驱动力。在中华体育发展史的奋斗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华体育人奋勇争先、顽强拼搏在体育事业发展的最前线,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体育事业,献给了国家,将建设体育强国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为国争光、无私奉献,他们将爱国、责任、奉献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种中华体育精神将非常容易感染到体育青年,带动体育青年向体育榜样学习,向优秀体育人看齐。
一方面,从国际视角来看,体育青年应练好体育专业技能,自觉承担提升国家竞技体育水平和中国体育国际形象的责任。面对世界各国体育竞争激烈、体育文化矛盾激荡,体育领域的冲突与对抗时有发生的复杂国际体育环境,体育强国建设则是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保驾护航的重要基石。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既具有优秀的竞技体育水平还具有承办竞技奥运会的能力,向国内亿万人民交上了较为满意的有关竞技体育的答卷,未来如何书写这个答卷还需要青年体育人才来回答。培养各类体育项目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是推动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关键之举。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人才是体育院校的重要职责,如今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制度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学校体育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各级各类体校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体。”体育青年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梯队培养的中坚力量,体育青年应具备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担当。
另一方面,从国内视角来看,体育青年应学好体育专业知识,做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建设的引领者,自觉承担普及体育与健康知识的责任,以身作则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运动带动全民健身。《“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第二篇“普及健康生活”中着重强调加强健康教育和塑造自主自律的健康行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也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丰富青年的健康科学知识并培养青年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国家对青年提升身体素质的期待。体育青年既要“文明其精神”又要“野蛮其体魄”,塑造健康强壮的身体素质,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健康生活习惯。同时,体育青年在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学习好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未来进入社会承担起普及体育健康知识和带动全民健身的责任,助力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落实和全民建设事业的建设。
总而言之,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以优质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为内涵,对于同处于体育氛围之中的体育青年个体来说具有深刻的影响,使体育青年在面对风浪时具备自强不息的刚毅品质、在面对文化安全问题时具备坚定的文化自信,在面对国家体育事业时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和自觉的国家、社会责任感,这就展现了中华体育精神对于体育青年的独特价值,值得弘扬和继承。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院校思政课培育中华体育精神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VSZ034。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 《人民日报》,2022-10-17(002).
[3]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1)[2022.10.24].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911/c1024-30284697. html.
[4]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 OL]. (2022.04.09)[2022.10.24].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1/2022/0409/c1001-32394964.html.
[5]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体育强国[J].实践(党的教育版),2017(09):6-7.
(作者单位:北京体育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4)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