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依恋焦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干预研究

2023-05-29刁佳玺唐付莉

公关世界 2023年8期
关键词:干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刁佳玺 唐付莉

摘要:成人依恋的相关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成人依恋概念、类型及成因,探讨了依恋焦虑对异性交往的影响,发现依恋回避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人际困扰程度,依恋回避得分越高,人际关系困扰得分越高,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不良;最后,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改善大学生依恋焦虑的对策。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研究方法、被试群体、特殊依恋类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对大学生异性交往问题的干预。

关键词:依恋焦虑,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心理健康

依恋理论是一种对整个生命产生影响的理论,成人依恋是一种难以改变的情感纽带,个人与当前同龄人之间存在特殊的依赖性。研究发现,个体具有不同依恋类型便会在心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大学生成人依恋对异性交往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会导致个体存在不良的心境。该研究可以为学校预防和干预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指明方向,在解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人际交往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1.成人依恋的概念

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个体早期亲密关系的回忆与再现,以及对当前依恋经历的情感表达和评价。育儿方式是将育儿观念、育儿行为和孩子的情感表达结合起来。许多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养育行为会对孩子的依恋行为产生影响,并逐渐影响个体之间互动中的情绪和行为,进而影响亲密关系的建立、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大学生正处于年龄发展的特殊阶段,家庭教养会极大地影响大学生成人依恋的早期体验。[1]研究表明,孩子是安全依附的,父母的行为大多具有多样性和情绪性,即父母是开放的、灵活的和自我监控的。然而,大多数依恋类型不安全的孩子的父母都存在过度保护干扰、冷漠拒绝和严厉惩罚的情况。即使这样,依恋系统仍然会起作用,但是孩子会调整依恋行为以适应父母的反应。目前,关于家庭教养和成人依恋的现有研究对象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重新探讨当代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成人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

安全型的人具有积极自我模型和积极他人模型,安全型的人将感到值得被爱,并具有爱和信任他人的意愿和能力。他们倾向于寻求密切的人际关系,使自己感到快乐和舒适,同时使彼此感到轻松和舒适。

(2)回避型

具有积极的自我模型和他人的消极模型的人会认为自己很有价值,但是他们对他人的看法相对消极,难以建立信任,同时会特别注意个人的独立性。他们认为别人会拒绝或抛弃自己,因为害怕受到伤害,他们选择和别人保持距离,不敢与他人建立相对密切的关系。

(3)专注型

专注型的人有消极的自我模型和积极的他人模型,普遍缺乏自我价值。他们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而其他人则值得信任和依附,自尊水平往往相对较低。专注型的人经常试图通过取悦他人或服务他人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受。当别人能够认可和肯定他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去爱的。然而,当对方因为自卑和脆弱而无法满足关系期望时,专注的人容易出现情绪波动。[2]

这四种类型由两个因素决定: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安全类型——低回避,低焦虑。迷恋型——低回避,高焦虑。恐惧型——高回避,高焦虑。冷漠型——高回避,低焦虑。

2.焦虑依恋的形成原因

如果母亲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给予了很多或一点点,它便放大了孩子的提问欲望。但同时,孩子的内心没有意识到自我的力量,有时也会束手无策,所以会更多地依靠母亲的帮助。这种依赖关系一旦形成,就会加深孩子在亲密关系中对另一半的关注,它将演变成一种过度依赖。一旦中间发生变化,这种依赖状态就变得非常不稳定,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就是为什么焦虑和依恋的人,一方面非常依赖他们的伴侣,一方面他们害怕依赖他们的伙伴。

3.依恋的测量工具

关于依恋有很多测量工具。Bartholomew和Horowits (1991)编制出的问卷是以自我和他人两个维度来展开的。但Fraley和 Waller (1998)认为只存在依恋的焦虑和回避这两个基本维度。Brennan、Clark和 Shaver(1998)编制了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用以评估个体与恋爱中的他人的体验,包含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李同归和加藤和生(2006)进行了中文版修订)。Fraley、Waller和 Brennan等人(2000)在Brennan等1998年问卷的基础上编制出了亲密关系经历量表的修订版。之后,Fraley等人(2011)又编制了包含母亲依恋、父亲依恋、同伴依恋和伴侣依恋四个领域两个维度(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的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是由李同归等修订的,总共有36个项目,这个量表特殊的一点是它采用1到7级评分制。量表中的两个维度是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它们两者评定的分别是个体对别人依赖的不适程度和被他人可能拒绝的焦虑程度。在此基础上,成人依恋可以被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它们分别是安全型、迷恋型、冷漠型和恐惧型。

4.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有更多的大一学生存在依恋焦虑,有恋爱经历的学生和大四学生存在依恋焦虑的情况较大一学生来说少一些,这样的结果表明了影响依恋焦虑和回避的因素之一可能是年龄。在依恋焦虑这一维度中,学生的性别、学生学习的专业和有没有恋爱的经历是没有太大差异的。与之相反的是,在依恋回避这一维度中,学生的性别、学生所处的专业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在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和有无恋爱经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大一学生由于初入大学可能有更高的依恋回避,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成人依恋,我猜测,这也可能与大一学生与异性交往的胆量、自己的自信程度、对依恋这类专业的知识不了解有关。到了大四年龄段,大学生的依恋回避状态逐渐减少,在大学里,大部分同学都有恋爱经历,大学生通过各种媒介也了解到了一些有关依恋的知识,于是,大四学生的依戀回避分数降低。与此同时,我猜测,有恋爱经历的同学所存在的个人依恋回避更少,是明显低于没有恋爱经历的学生的。这便符合我的推论:恋爱经历会减少个体的依恋回避,或者也存在一种假设:依恋回避低的同学更加有恋爱的勇气。[3]

1.受经济状况影响显著

家庭经济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往往在个体需求上得不到满足,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剧,容易出现抑郁的倾向。在这类学生进入到大学的学习与生活后,大学这一陌生的环境容易让他们出现敏感的心理状态。班级和寝室中不乏家境好的学生,通过自己与他们之间的比较,家境困难的学生很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在经济上处于相对贫困的“劣势”,这会导致他们在心理上出现相对剥夺感。[4]长此以往,家境贫困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表现会比较被动和消极。他们不经常与他人交流,不愿意参加多样的活动,甚至不愿意融入进群体,渐渐地,群体也就开始不接纳他们,这在无形中控制并且限制了贫困学生的交往,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得较差。

2.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程度

过于敏感的人往往过于个性化,过分关注自己的行为,錯把偶然发生的事情误认为是针对自己才发生的,怀疑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个人在人际交往关系中的能力产生了不小的怀疑,从而导致身边的朋友都远离自己,很难再有一段良好的人际关系。这被称作人际敏感性,它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中的老师应该尝试改变大学生们的错误认知,要善于引导他们将此归因于积极的因素,从而促进大学生们人际交往的长足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水平得到提高。

3.人格因素

人格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能否成功沟通的重要因素。一些大学生的人际障碍来自其不良的人格品质,如对人不尊重、缺乏责任感、情感无常、放纵、对他人的过度需求、行为怪异、虚伪、冷漠、自私等。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不恰当,或说句话苦口相让、别有用心等,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

4.沟通能力和技能

不能成功地与他人沟通,这往往与他们缺乏沟通能力密切相关。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所谓“死读书”的人。他们总是专注于阅读,很少注意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然而,大学生活的多样化迫使他们与他人交流,他们也认识到加强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内心渴望交流,但是,由于他们以前没有类似的经历,不知道从哪里开始,缺乏正确的沟通技巧,在沟通上屡屡碰壁。

就异性交往能力而言,女大学生明显优于男大学生。我们不难发现在生活中男女性别的差异往往使得男女生在交往过程中都很敏感,而且在此过程中,男生的表现会更加紧张,但是对于女大学生来说,更能够处理好这种关系,能够更加大方地对待异性的朋友。对于男生来说,他们性格沉闷、内向,不善于沟通,与异性交往的机会相对较少,而且,男大学生恋爱的目的更加明确,相比于女生来说对爱情的需求更大。男生在和异性的交往过程中会出现不恰当的行为,并且很难使得这段关系变得自然,这就影响了男生们与异性交往的能力。因此,男孩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问题和麻烦。

大一学生有更高的依恋回避,对自己的成人依恋不能勇于面对,这势必会导致这类学生对异性之间的交往产生畏惧的心理,这与前文提到的猜测一致,这可能与大一学生与异性交往的胆量、自己的自信程度、对依恋这类专业的知识不了解有关。大学生会随着自己所学知识日益增多,增强自身的自信心,从而能够勇敢面对自己在成人依恋中出现的焦虑和回避,这将有利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

1.家长、老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家长和老师要多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解决“身份混乱”的危机,埃里克森提出了“心理社会合理拖延期”的概念,认为大学生在这一时期处于极端的矛盾状态,应该兼收并蓄,相互权衡、整合。家长和老师太担心他们,太指责和打压他们,会导致学生无法处理好异性之间的关系。因此,应该以宽容理解的态度来引导他们,从而为他们提供一个“合理的拖延期”。

2.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家长和老师应该多一些通过情感交流渠道的理解和关心,少一些无心的干扰和限制,这样学生才能通过认真地思考,细心地处理好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3.重视心理咨询,发挥学校教育和引导作用

全国各高校要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开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与咨询等。有关人际关系的心理团体辅导不仅使学生的人际交往困扰得到缓解,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们的自尊心。经过团体辅导的相应训练,能够促使个体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得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尊重自己、爱自己,这时候,个体得到的评价会是积极的,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自尊心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4.学生要不断强化自我教育

正确看待人际关系问题。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的个性,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人,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不快,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件事,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自己要通过各种媒介学习基本的人际交往小技巧,尽量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在经历人际沟通的失败后,我们要吸取上次失败的经 验和教训,与对方进行及时的交流,积极主动地向他人寻求帮助和支持,调整好自我的心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情。我们更不能因为一次的交往失败就贬低自己,认为自己不能处理好这段关系,反而要积极地面对它,找到方法去改进。

建立一段稳定又安全的关系是改变焦虑型依恋的重点。大家都想要一段稳定的关系,可以是寻找一个安全型依恋的伴侣,或者寻求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的帮助。我建议应该及时寻求咨询师的帮助,只有这样咨询师才会以更加专业的方法陪你一起探索这些忧虑的起源,逐步修正这些不合理想法,让你可以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重获安全感。

该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依恋焦虑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并分别从成人依恋、人际交往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在人际困扰方面,男生的问题比女生严重,这可能与男性和女性沟通风格的差异有关。在人际关系中,女生比男生更加愿意分享情感和恐惧,她们看重的是具有表达性的沟通技能,言语风格更为间接和具有试探性,会进行更多的自我表露。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人格水平,同时又反过来制约着个体健康人格的发展。有一个健康人格的人,能够主动积极地与他人密切交往。相反,在人格上有缺陷和障碍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上有所欠缺。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要更加客观地看待人际交往的问题,并且自己尝试正面的反馈从而达到缓解这种焦虑的效果。面对异性交往的问题,应该摆正态度,坚定自己的认知,勇敢迈出坚定的一步,使自己远离依恋焦虑。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第二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就业育人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0109749;教育部 2021 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依恋焦虑对异性交往困扰的影响及干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14389003。

参考文献:

[1]黄文树.初中生人际困扰对孤独感的影响及干预研究[D].西南大学,2020.

[2]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57-59.

[3]赵四平.医学生成人依恋、人际关系敏感对人际困扰的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12):60-62.

[4]赵胜利,高维.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研究[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4,16(02):118-123.

(作者单位:1.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农学园艺学院;2.成都师范学院教育与心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130)

(责任编辑:刘占行)

猜你喜欢

干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