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浑的能量
——“天下黄河——中国百名油画家主题作品展”述评
2023-05-28兰正焱袁文彬
兰正焱 袁文彬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千百年前,李白在黄河边作出如此慨叹。时光荏苒,黄河始终是每个时代文人雅士的表现对象。2023年3月10日,“天下黄河——中国百名油画家主题作品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盛大开幕。其中“天下黄河”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信念。这个概念凸显的是世界在“天”的信仰下统一有序,人与人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状态。
直到今天,“天下”的概念仍然是中国文化和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化中,长期以来一直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自然被视为智慧、灵感和精神洞察力的源泉,自然世界被视为宇宙秩序的反映,人们期望人类与宇宙秩序和谐相处。这种对万物互联的强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下黄河——中国百名油画家主题作品展”相关的写生创作活动正是基于这种对自然的深刻尊重和保护愿望而展开的。
一、对黄河精神的呼唤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中心。黄河水哺育和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黄河在塑造中国精神和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几千年来,众多的中国人民一直生活在黄河岸边,他们的生活与黄河的命运交织在一起。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自2017年开始组织群体写生创作画黄河的活动,推崇黄河精神,弘扬文化自信,以艺术探索为宗旨,表现黄河,表现黄河精神。
历朝历代都对黄河极其关注和重视,其关注点有二:一是作为自然地理的黄河,还有一个是作为人文地理的黄河。如果只是把黄河当作一条接收径流而形成的水道去欣赏和观看,那么它只具有一种视觉的意义,但是如果把它作为民族文化的历史沉积来看待,黄河一直是中国艺术、文学和哲学的灵感来源,许多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歌唱家从河流及其周围环境中汲取灵感,他们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对河流自然美景和力量的欣赏,如《寄远》《登鹳雀楼》《黄河颂》等诗词,《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小说,《黄水谣》《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等歌曲,一大批民族文化的经典都是围绕黄河产生,所以其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生活之源,也是精神文化的产生地。
黄河频繁的洪水一直是古代中国人民苦难的根源,但也是复原力和毅力的源泉。古代中国人民开发了先进的灌溉系统,建造了堤坝,并制定了诸多策略来控制河流流量,从而减轻洪水的影响。人们在逆境中适应并茁壮成长,也造就了黄河文化内在雄浑、深沉、豪迈的美学典范。黄河精神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内核,展现了人类与自然的深厚联系,更强调了环境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塑造。
此外,黄河在中华文明的发展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提供了生计、交通和通信的渠道。这条河促进了中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思想交流,促进了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总之,黄河是中国精神和文化认同的象征,代表了中国人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百位油画家身体力行,登山下河,在主题性创作中感悟黄河精神,共同奉献了一场高水准的视觉盛宴。本次主题作品展紧紧围绕黄河精神与时代特质展开表达,其中优秀作品众多,本文列举其中数名画家,希冀窥一斑而知全豹。艺术家田卫平的《黄河青铜峡》将青铜峡画出了神性,河水与天空一色,沉稳内敛的青铜色反衬河水两岸山脉的光辉灿烂,自然低调的山在画家的主观处理下呈现出的是他对黄河的崇敬。点线面的组合与一反常态的虚实处理都表现出画家的果敢,将远处的山峰用明确的线条强化,近处的山丘反而进行弱化对比,将观者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在嶙峋的山脊上。艺术家王力克的《黄河入海》则通过细密的笔触把河水冲破群山阻挡、谢绝河滩羁留之态很好地加以呈现,激荡的河水渐行渐宽,将入海时的静谧感与壮阔凸显出来,黄河水与海水泾渭分明,形成了壮美的自然景观,叫人击节赞叹。在黄河精神感召下,促进创作品质不断地生长,作品里的文化空间、时间维度在人与河水的交流中变得更加丰富和开阔。
二、黄河精神的表达
中国艺术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与自然有密切的联系,专注于捕捉主题的本质,而不是现实的表述。油画风景在中国是一种相对较新的艺术形式,但它很快就在中国画家群体中流行起来。在本土化的诉求之下,画家在进行写意油画创作时,采用了西方技术媒介,将中国传统艺术的元素以及本土精神融入其中。
本次展览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主题的“气”或者说能量。这个概念源于中国传统画论,指的是使万物充满活力的重要生命力和精神。百位画家试图在他们的作品中捕捉这种能量,创作的绘画不仅在视觉上引人注目,而且传达了一种活力和精神感,率性的笔触比起对外形的精准描摹更能引起观众对黄河生命力的共鸣。传统艺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处理主客观关系的审美观念,以及不描绘表皮现象而注重“写精神”的艺术主张,还有与之相应的写意语言体系,自然使中国油画家们陶醉、痴迷。表现性的笔触与中国传统书法和水墨异曲同工,使用笔触来创造富有表现力和情感的线条,这种技术为绘画增添了深度和个性,传达了中国艺术特色的运动感和节奏感。
伴随着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号角,油画艺术肩负着实现中国文化自信与自觉的历史使命。因此,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与文化语境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文化战略中提出“文化自信”的新目标,成为指引当下文化发展的方针。主题性大展势必要突显其文化特征与历史文脉,呈现出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质量作品。
艺术家李晓春的《河山带砺》通过大幅油画表现山河逶迤,将亮暗两座大山进行强烈的对比,共同组成“纪念碑”式的宏大场面。作品中厚重的笔触不仅表现了油彩特有的质地魅力,更是对内心中“逸格”的宣扬,其画中奔湍的巨波潜伏在两座大山之下,笔触的流动彰显山石的曲折厚重,天空的淡紫色与山峦的黄褐色形成补色对比,大面积的暖色在冷紫色的映衬下越发沉稳。具象与意象并举,似与不似互彰,作品质朴的语言、雄浑的气势和宏大的场面传递出悲壮的浪漫主义风格,彰显出厚重、雄强的黄河精神与中国气派。艺术家袁文彬的《李家峡水库》则传递出了黄河生态的多样性,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倡导下,李家峡流域湛蓝的湖水跌宕而下,升腾的水汽与天一色。袁文彬利用水汽、雾气与山峦之间的分割,恰到好处地体现了“计白当黑”的写意精神。艺术家将自由的色彩与放肆的笔触相结合,却又不离其形,同时将画中的笔触冥合于神的真致,达到实与虚、显与隐、有限与无限的高度统一,使欣赏者能够得到美的再创造的想象,获得无穷之趣、不尽之意。
此次展览不仅对黄河沿岸的风景进行描绘,还关注了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民众画像,以人物肖像对北方气质做多角度、多层次的挖掘。艺术家赵培智的《赵家洼老人》身着厚重毛呢大衣,头戴白羊肚手巾,硕大的手掌与稀疏的牙齿是多年来勤劳耕作的证明,背景的土色暗示了老人炙热的一生,苍茫的笔触下是风沙锤炼出的坚毅品质,带有夸张性的造型更加凸显老人的壮阔之气,笔简而形具,气收而意显。艺术家汪鹏飞的《静谧甘南》高两米,长八米,这样一幅大型人物组画给人一种恢宏的气势,画面中成群的牛羊、远处亲切互动的人与狗、骏马上的少年、与观者对视的夫妇和穿着藏服的虔诚老人……艺术家将甘南劳动人民生活中的千姿百态在画面上定格。这份定格不仅有甘南劳动人民的生活碎片,还充满了对甘南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精神的赞颂。艺术家段正渠的《年货》则记录了黄土高原特有的文化习俗。在深蓝色背景的衬托下,画面中一扇排骨与脸部喜庆的红形成色彩上的呼应,两块醒目的、高饱和的色块将黄河子民质朴热烈的生活状态很好地呈现出来。艺术家宋仁伟的《陕北红》把眼光聚焦在婚礼行进的路上。“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宋仁伟用作品揭开了高原婚礼的神秘面纱,对于传统民俗风情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启发意义。服饰上高饱和的红与背景低纯度的灰形成了鲜明对比,红与绿的呼应更是对画家色彩修养的展现,沉浸在此氛围中,高亢嘹亮的唢呐似乎穿透无声的画布进入观赏者的耳中。
此外,中国油画风景通常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元素为特色,如常出现在油画作品中的古代建筑、山脉和河流等,这些元素在中国文化中都充满了象征意义。艺术家陈卫国《黄河魂》中的三笔红是整幅画面的点睛之笔,在粗粝的肌理下透露出黄河的深沉,又通过古代建筑表达了中国人民在如此困苦的环境下依旧勃发的精神状态。这种深挖传统元素的做法拓宽了艺术作品的深度,增添其丰富性,使艺术作品能够在更深层次上与观众建立联系,并传达出对中国文化遗产的自豪感。
总体而言,本次展览代表了中西方、传统艺术和现代技术的融合,反映了中国艺术精神与自然、能量和文化之间的深厚联系。
三、主题创作的社会功能
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的关注方向,即是强调美术的社会性功能,助力国家的文化发展,强调美术与人民之间的教化作用。当代中国文明建设需要有更多的画家借助艺术表达本土景观的文化价值,此举旨在提高人民大众审美修养,在艺术创作中把更为宽泛的审美共性融为一体。
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院长王辉指出,主题写生创作不是简单画风景、人物和静物,写生油画需要带进主题的文化内涵,注重精神性的表达。主题性美术创作是一种具有社会功能的绘画创作,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诉求,体现出国家意志、人民愿望和历史进步。我国现当代主题性的美术创作层出不穷,并且形成了独有的中国特色。艺术家林风眠提出了艺术社会化,号召艺术家们承担起美化社会的责任。每一个时代重要作品的产生都蕴含着艺术工作者内心的情感。艺术家们需要深入生活,切身体验当下的民情,心系国家政策,将自身所生活的时代特征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展示给群众,通过这样的方式担起对当下时代生活的责任。当代艺术家在进行主题性绘画创作时应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的大浪潮中,唤起自身与大众共同的信念,从自身出发,直面人类当下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加深对时代特征的理解,以便在绘画作品中融入更多的国家意志与人文关怀。这正是本次展览在社会审美层面上的意义。主题艺术展可以向广大民众传达特定信息和想法,艺术家使用他们的艺术作品来向社会传达各种信息资源,以期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问题,并且鼓励人们反思自己的经历、信仰和价值观。本次展览通过众画家对黄河精神的主题表达,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主题性艺术创作可以帮助保护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主题性艺术创作通过直观的视觉反馈可以增进大众保护文化遗产和促进文化传承的意识,在文化保护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论是人文风貌还是自然风景在时间的变迁下总会发生变化,主题性艺术创作可以记录特定时期独有的文化习俗和生态风光。通过艺术创作描绘这个时代,通过描绘历史时刻来提供历史视角,帮助保存文化记忆,并提供重要文化事件的视觉记录。此举不仅提高了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感,并且可以为子孙后代保护文化遗产。这有助于幅员辽阔的祖国的各族人民打破地域文化障碍,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理解。
“天下黄河”写生创作活动的这六年来,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借助主题展的巡展方式影响了当地市民观众的审美,也影响着省区艺术界、油画界的创作方向。广大的中小学生家长带着孩子,学校和社区组织学生和民众参观,在艺术社会化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主题巡展也借助纸媒、广播、电视、短视频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影响着整个社会,也影响了当地政府开始筹建美术馆,在各自的行政辖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总之,主题艺术创作通过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意识、提供历史视角和激发文化创造力,在文化保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天下黄河——中国百名油画家主题作品展”是一把叩开黄河文化大门的重要钥匙。在艺术媒介的拓展与思想观念的冲击下,我们依然要坚持和秉承熠熠生辉的写意精神,灌注以人文内涵和时代精神,将那些能体现当代人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作品发扬光大。在传承和创新的交叠中对话,在瞬息和恒久的推敲中思考。从而,以不同形式、角度和意义展示当代人对于写意精神和黄河精神的继承,呈现当代人对于中西方文化和表达方式的独特见解。
作品选登
范迪安 李家峡水库 140×400cm 2020年
王克举 俯瞰龙羊峡 160×240cm×2 2020年
王琨 天地间 130×180cm×2 2020年
王刚 亘古黄河 220×750cm 2017年
张路江 丝路回响 120×200cm 2020年
王辉 山川 150×150cm 2022年
文祯非 河岸 135×140cm 2018年
段正渠 年货 160×130cm 2011年
郑工 隆务寺的黄昏 60×80cm 2020年
王建国 黄河之水 200×320cm 2017年
张冬峰 江山悠悠——俯瞰黄河80×60cm 2020年
丁一林 阳光下的回族老人110×100cm 2011年
陈树东 梁家河窑洞 160×200cm 2017年
赵培智 赵家洼老人 100×110cm 2020年
贾涤非 黄河古渡口 50×60cm 2014年
黄礼攸 黄河万古流 180×230cm 2020年
段江华 黄河 160×250cm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