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劳动教育实施路径
2023-05-28耿鱼银
摘 要:劳动教育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以及国情变化,我国对公民的个人劳动素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大中小学要把握劳动教育的新特点,构建劳动教育多样化路径。文章基于国情梳理了我国劳动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劳动教育的现状和误区,总结了家庭、学校、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实施路径,并结合我国劳动教育有关政策,提出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家校社协同;基础教育;中国特色;劳动素养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2-1128.2023.03.008
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加强劳动教育,事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事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代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劳动教育被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新生命与新使命。
一、 我国劳动教育发展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这一时期是劳动教育的起步阶段。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要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1];1994年,江泽民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鼓励学生参与生产劳动[2];1998 年,《关于加强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若干意见》提出:“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3],为新时期的人才培养指引了新的方向。进入二十一世纪,劳动教育发展更加丰富,社会面临着许多新的任务和挑战,对人才有了进一步的要求。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劳动技术教育列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4];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5];2010年,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劳动教育,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劳动教育的研究逐渐深化。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质,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7]。党的十九大以来,劳动教育进入繁荣阶段,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8]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提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9]。《意见》力求将“德、智、体、美、劳”紧密结合,根据劳动教育被淡化、削弱的状况,提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特点,劳动教育的意义也逐步提高。强调将劳动教育融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并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立德树人;将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精神贯彻在校园、家庭、社区的各个领域,抓住社会主义教育方向,顺应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教育体制机制,讲究科學教学方法,努力让学生做到知行一体,引导他们建立科学的思想、生活方式、价值理念。大中小学要把劳动教育的有关规定尽快融入现行教育体系,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以下将从《意见》的具体内容出发,结合我国国情,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面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角度提出我国实施劳动教育的实践对策。
二、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
劳动教育是手脑并用、注重体验的身心教育,而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10]。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做好对家庭劳动教育的引导,引导儿童自发参与劳作,不仅学会必备的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劳动习惯和优良作风。目前,大多数家庭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缺失,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劳动教育的关注程度不足、家庭劳动教育气氛不浓厚、家庭劳动技能教育单一、劳动责任意识的引导不够等[11]。因此,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鼓励孩子自觉参与劳动实践
孩子是家庭的重要成员,应该积极参与家庭建设,比如积极分担家务劳动、利用节假日参与社会实践等。家庭要引导孩子学会自理并逐步自强。家庭劳动教育要日常化、生活化,要涵盖生活自理能力、服务他人的能力、创新创造的能力等。如孩子日常的床铺整理、自己的衣物自己清洗、准备学习用品等自理劳动;帮助父母收拾家务、做饭、照顾老人等服务他人的劳动;维修家电、废旧物品回收再利用等创新创造的劳动。此外,家庭劳动教育还要长期化,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如一年教会孩子1-2项生活技能。家长要好好把握家庭中的劳动教育机会,不要剥夺孩子劳动的权力,同时要做出劳动榜样,在孩子的劳动教育方面要有耐心,引导孩子通过参加多种劳动,逐渐掌握劳动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孩子在家庭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利用节假日参与社会劳动
家长要利用节假日积极引导孩子参加社会劳动。节假日是家长与孩子相处的好时机,亲子共同参加劳动,有利于创设良好氛围,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共同劳动可以提高孩子劳动的自觉性,增进亲子感情,体会劳动乐趣,培养作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家长在与子女共同劳动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能剥夺孩子尝试与参与的权利,家长更应该做的是把机会让给他们,让孩子独立面对劳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信心,进而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自己独立解决。因此,家庭在培养孩子劳动主动性和责任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家长应意识到家庭的特殊作用,采取恰当的策略和方法,切实把劳动教育贯彻落实到实践中。
(三)树立良好家风
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的影响巨大,家庭教育是人们首先接触甚至影响终身的教育,家长在和孩子的交往过程中会对孩子的认知、心灵以及行为习惯产生很大影响。家风体现的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观,在家庭成员长期的交流和沟通中,逐渐发挥强大的育人功能。因此,作为父母应从思想和行为上重视劳动、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参与劳动,避免一些错误的态度和行为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使整个家庭形成和谐的劳动氛围。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赞美孩子劳动的意识与行为,发挥家庭的育人功能,努力创造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对于孩子的错误劳动价值判断要进行及时纠正并创设情境进行正确引导。
三、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学校要承担劳动教育的职责,完成以下主要任务:一是全面实施劳动教学标准课时,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教学;二是根据学段和学生所在领域,设计好劳动教学课程内容;三是组织开展劳动周,合理规范地确定班级集体劳动时间;四是加强对劳动知识的研究工作,不断完善生产教学手段和组织方式,注意调动学生的需要与积极性,增强教学效益[12]。但是目前学校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并不充分,具体表现为缺乏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专业教师匮乏、劳动教育物质保障不足、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成熟、学校整体劳动教育氛围不够浓厚等。因此,针对当前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合理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
学校应从整体上优化学校的课程结构,把劳动教育纳入全国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3]。学校要认真履行劳动教育主体责任,确定落实组织和工作人员,合理安排劳动教育工作的内容,严禁挤占、挪用劳动时间以及将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要根据不同学段特点,设立与学段相适应的劳动教育必修课,从而加强劳动教育。除了必修课,在其余课程中也要渗透劳动教育相关内容。在中小学可设立劳动周,使学生可在学期内或寒暑假自由劳动;在高校举办学生劳务月活动,以学分制激励学生;职业学校可开展工匠精神教育。
(二)开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
劳动教育不但要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应强调学生个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劳動教育既要“全”又要“精”。劳动课程设置要顺应学生身体成长规律及认知特征,提高劳动教学的创新性。劳动课程设置应按照大、中、小学各成长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当前产业形势和劳动形式,体现劳动教育的新时代特征,坚持因地制宜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各区域、各学段要根据学生特点,充分发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建立体现自身特点的校本课程,实施多种形式的教学,防止“一刀切”,实现因材施教,推进教学融合,重视个性养成,增强劳动创造意识,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
(三)确定劳动教育内容要求
学校要按照培养任务,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各类能力特征,以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重点内容,实施劳动教育。
小学低年级学生要注重对劳动的理解,帮助学生学会生活自理,了解劳动意义,懂得人人都需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良好劳动习惯培养,自觉搞好学校清洁卫生,积极主动地分担家务,充分参与学校、社会的公益性劳动,懂得和别人共同劳作,并感受到劳动光荣。初中学生应注意提高劳动意识和能力,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并适时参加工业生产劳作,初步形成敬业责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职业道德能力。普通高中学生应增加丰富多彩的职业体验,积极参加服务性劳动、参与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工作技能,学会通过劳动创造价值,从而产生奉献社会的情感。中职学校重点任务是把职业教育和专门技术教育相结合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水平,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和勤劳爱岗的劳动心态。大学要注意围绕创新,结合课程和专业知识主动进行实习实训,注重新知识、新技能的运用;能够创造性地处理社会现实问题,积累职业经验;增强就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培养在工作中奋斗奉献的精神,强化公众服务能力。
(四)健全劳动素养评价体制
学校应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养评估系统,建立劳动能力评估规范并形成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14]。客观记录学生课堂内外的劳动过程与成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的考核,建立公示、评估机制,以保证评估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劳动素质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一项内在素养,带有主体性的特征。对劳动素质的衡量和评估,需要设置规范,公布结果,确保实效。要全面、客观地记载学生从事劳动、参与劳动竞赛、掌握劳动结构的过程,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确保学校劳动教学的有效性。另外,要在大中小学之间形成长期考核记录制度,使不同阶段密切联系,从而产生合理的协调关系,并把学生劳动素质视为升学和就业的重要评判标准。
四、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
劳动覆盖社会各个方面,因此,《意见》要求社会各界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一)组织相关力量,搭建实践平台
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发挥各种组织、阵地的重要作用。以工会组织为例,工会组织应加大对社会各方面开放交流力度,支持示范性创新工作室为开展劳动教育提供平台场所,积极探索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参与劳动教育实践的方式。开发跟着劳模和工匠人才学技艺等视频课程[15]。支持学校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体验劳模精神,体会劳动之美。
(二)鼓励优秀劳动主题作品,宣传典型人物事迹
鼓励社会各部门、组织、企业推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要以赞美广大劳动人民为题材。落实《意见》要求,要充分发挥各社会团体的作用,加大劳动主题作品的创作力度。鼓励作家、艺术家创作更多表现当代劳动者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提供丰富素材[16]。各种社会单位也应加大劳模和工匠人才等先进个人和群体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劳动先进事迹,举办好各种劳动教育主题宣传活动,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五、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劳动教育协同机制
家庭、学校、社会是个体成长的主要环境,个体劳动素养的提升也主要通过学校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进行。但学校劳动教育、家庭劳动教育和社会劳动教育不仅在实施的时空上存在差异,在教育内容、方法、效果上也各有特点。学校劳动教育是个体劳动素养培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劳动”为核心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系统性,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有利于推进劳动教育的科学化。学校劳动教育还可以将家庭、社会中碎片化的劳动教育资源整合起来,进而提高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家庭劳动教育要发挥基础作用,从家庭层面来说,应当认识到劳动活动的开展不仅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还会促进孩子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社会劳动教育要发挥支持作用,社会各组织要引导广大职工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发挥言传身教的重要基础作用,也要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认真落实关于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部署,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职工劳动教育培训。家校社三者有机融合方可高效促进劳动教育,提升个体劳动素养。
(一)家校社联合行动,拓展教育路径
构建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协同机制需要家校社共同行动,如家校社协同组建教师队伍、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等。
1.家校社协同组建劳动教师队伍
学校劳动教育教师负责面向全体学生的劳动教育基础课程知识讲解,可以联合家长和社会聘请木工匠人、优秀学生家长、社会非遗传承人等进行专业的劳动技术指导,开展社团课程。如指导学生科学种植与管理,为学生讲解某些专业技能的历史和发展,传授家庭劳动的各种技巧等,注重操作性与研究性劳动相结合。
2.家校协同构建灵活教育模式
学校劳动课堂可采取“课堂劳动知识+课后实践活动”的教育模式,课堂上教师指出劳动课主题和劳动目标,学生交流、讨论劳动内容操作方式,教师指导办法;课后学生利用大课间、午休、晚学进行劳动实践练习,可以与家长协同指导和评价学生的劳动技能。适当的课后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劳动、理解劳动,从而热爱劳动。
家校社合作的劳动课程可构建综合性、实用性、开放性、针对性强的劳动体系,并通过家校社协同的新教育形式,实现劳动教学内容化、体系化、常态化、特色化,有效推动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康体、以劳育美的五育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教育发展目标搭建丰厚的平台和强大的基础。
3.家校社协同开展劳动清单项目式学习
可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组建教师专家队伍和家委会成员。根据学校学生的体质、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具体分析,并设定“劳动清单”,对学生所从事的日常活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等给出具体规定,以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为基本方法,实行自主清单式管理工作、菜单式开发,让各项劳动充满乐趣,帮助学生在家庭劳动中形成家庭意识,在学校劳动中增强维护集体的责任感,在社区公益活动中学会服务他人。
(二)数字赋能,建立家校社联合评价机制
构建数字化的家校社联合评价机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电子化。为保持劳动教育的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联合家校社各方面力量建立学生劳动实践评价系统,实现对学生的电子动态评价,形成学生电子劳动档案,让劳动教育有迹可循。通过线上线下交互式劳动教学评价模式,为学校创造更丰富的劳动表现舞台,从而大幅增加教师、家长对劳动教学的关注度,并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创新模式,实现家校社共育。
二是评价信息共享,评价过程持续化。家校社之间的信息互换与共享是合作的基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为家校社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便捷的通道,可有力促进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首先,学校要做实做好劳动德育,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劳动活动、劳模事迹、典型劳模行为的表彰,做好劳动德育宣传,提高劳动教育工作者的地位,烘托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使家长了解劳动教育的意义。其次,积极构建与家长交流的平台,如利用社交软件建立群聊,扩展沟通途径,给家长、学生更多表达的权利和机会,搭建与社会劳动资源的联系平台,共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开展。最后,学校借助信息化工具,建立家校网络,将学生在校的劳动教育内容、劳动表现、考评情况公示给家长,父母把子女在家中的劳动状态传到学校,让协同各方都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共同助力学生成长。
(三)共同打造校内外劳动基地,提供场域保障
家校社应共同努力,在校外打造实践性场馆。要着力拓宽实践性场馆,适应多层次类型学校教育多元化劳动实践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已有综合实践培训基地、中小学校内外活动场地和高等院校劳动实践场馆,完善开放共享激励机制。农村可确定适当耕地、山林、草场等当作实际項目培训基地,城乡区域可确定若干企事业部门和社区组织,作为学生从事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际场馆。完善以县主导、当地政府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中小学校(含中级职业学院)劳动资源的激励机制。继续明确校园设计规范,中小学校逐步建好并配齐劳动实验教室、实习场馆。学院要发挥自身学科特色和企业的特点,形成较为稳固的教学实践与企业实验基地。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1993(04):143-160.
[2]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人民论坛, 1994(09):10-12.
[3]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若干意见[J] .教育部政报, 1998(Z2) 325-327.
[4]教育部关于印发《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的通知[J].教育部政报,2000(03):122-128.
[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N].中国教育报, 2001-07-27(002).
[6]胡锦涛.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0-09-09(002).
[7]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15(09):31-33.
[8]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8-09-11(001).
[9]新华社.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 2020(10):5.
[10]任志锋.以体力劳动为主加强劳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20,496(08):61-66.
[11]梁丽超.家校共育视角下初中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1.
[12]曲铁华,张妍.中国共产党劳动教育课程政策百年: 历程, 特点和展望[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4(5):39-48.
[13]李佳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科学价值与实施路径[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 220(18):2.
[14]牛瑞雪.中小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实践策略[J]. 课程·教材·教法,2020,40(5):11-15.
[15]谭轹纱,简天凤.劳动教育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J]. 中国教育学刊,2021,337(05):106.
[16]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在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中充分发挥工会组织作用的指导意见总工办发〔2020〕14号[J]. 中国工运, 2020(8):3.
Implementation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in Cooperation between Family,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in China
GENG Yuyin
(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and Distance Education,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eijing 100081)
Abstract: Labo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notation of the socialist education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 vital approach to achieve all-round development. With the unceasing development of times and the change of national conditions, new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citizens individual labor quality. Therefore, universities, 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should grasp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labor education and build diversified paths of labor education. Based on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isunderstandings of Chinas labor education, summarizes the role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in labor educa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with the relevant policies of Chinas labor education, then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way to construct the trinity of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labor educat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Key words: Labor education; Family, school and community cooperation; Basic education;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abor literacy
(責任编辑 姚力宁 校对 郭向和)
作者简介:耿鱼银,北京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00081)
基金项目: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家教育管理决策支撑服务项目2022年度委托课题“国际教育战略行动研究及其数据库建设”(编号:EMIC-YJC-202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