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光强和光周期对山药珠芽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3-05-26李锦超刘淑祺师晨玮李跃凡贾凯旋刘晓清杨太新葛淑俊

种子 2023年3期
关键词:珠芽光周期强光

李锦超, 刘淑祺, 师晨玮, 李跃凡, 贾凯旋, 刘晓清, 杨太新, 葛淑俊

(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育部华北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河北 保定 071000)

山药为薯蓣科多年生缠绕性藤本薯蓣(DioscoreaopposataThunb.),地下根茎具有重要的食用与药用价值[1],药用历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富含皂苷、黏液质、糖蛋白等多种有效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延缓衰老等药理作用[2]。山药在北方几乎不结种子,无法利用种子来进行更新[3]。山药珠芽,在薯蓣中常叫做“零余子”,俗称“山药豆”[4],为变态腋生块茎,具有与根茎相似的成分与功效,珠芽成熟后能自主发育为新的植株,是山药种苗繁育、脱毒快繁和遗传转化研究的重要组织材料[5]。

山药珠芽是由多个副芽分化而成的一种腋生复合结构,具有多个分生区和可以生根或出芽的疣突。珠芽解剖学结构从外到内由表皮、薄壁组织、初生加厚分生组织、内生薄壁组织和散生在其中的有限外韧维管束组成[6]。其形成和发育与蔗糖、淀粉的代谢以及激素含量的变化有重要关系[7]。当山药茎蔓枯黄时,珠芽中糖分和干物质积累完全,表皮完全变褐,发育成熟[8]。在离体条件下珠芽诱导和发育受激素、蔗糖浓度和培养条件等因素影响。李明军等[9]用怀山药带芽茎段作为外植体,在含有60 g/L 蔗糖的培养基和完全黑暗的培养条件中能诱导珠芽产生;彭晓英等[10]将盾叶薯蓣带顶芽茎段竖插于MS+4.0 mg/L 6-BA+1.0 mg/L KT+6%蔗糖培养基中,光照条件为1 500~2 000 lx,14 h/d,建立了珠芽离体诱导体系;将脚板薯脱毒试管苗双节茎段接种在MS+2.0 mg/L 6-BA+0.5 mg/L NAA+8%蔗糖培养基中,8 h/d光照下,珠芽离体诱导率可达100%,且数量、鲜重和直径均高于其他光照处理[11]。由此可见,高浓度的蔗糖是离体茎段形成珠芽的关键因素。但光强和光周期对山药珠芽形态发生的影响尚未有系统研究。

本试验以河北省道地山药小白嘴为材料,以带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离体条件下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对珠芽诱导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解析山药珠芽发育机理和种苗高效快繁提供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将小白嘴山药根茎切段栽种于育苗盒中,培养至幼苗嫩茎具7~8个节段备用。

珠芽诱导选用MS固体培养基,蔗糖浓度6%,琼脂浓度0.8%,pH值5.8~6.0。121 ℃高温高压灭菌20 min备用。

1.2 光环境设置

对实验材料进行光照强度和光周期处理。其中光照强度设3个处理,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分别为20 μmol/(m2·s)、95 μmol/(m2·s)、195 μmol/(m2·s)。在每个光强下分别设置4 h/d、8 h/d、10 h/d、12 h/d、16 h/d等5个光照时长,共15个光强和光周期组合(表1)。

表1 光强和光周期的处理组合Table 1 Processing combinations of light intensity and photoperiod

1.3 接种及调查

剪取山药植株带芽嫩茎,流水冲洗30 min,无菌水冲洗3遍,用75%酒精消毒30 s,0.1%氯化汞溶液消毒8 min,无菌水冲洗5次。接种到培养基中,每瓶接3段,每处理15瓶,每天光照10 h,温度(25±1)℃。待珠芽肉眼可见时(约15 d)转移到上述光调控条件下。在处理0 d(D 0)、10 d(D 10)、20 d(D 20)、30 d(D 30)后,调查以下项目:分枝数;叶面积及叶色;茎节数;叶腋数;珠芽数量;珠芽着生位置;珠芽长度;珠芽须根数和须根长;珠芽表皮颜色变褐面积;珠芽出芽率。其中,珠芽着生位置将接种外植体所含节定为初节(0),腋芽新生节根据生长次序依次定为第1、2、3、4节。

注:A为接种1 d茎段;B~C为培养15 d的茎段;B为长新生茎段外植体;C为未长新生茎段;D~G为由左至右第一排为处理1~5,第二排为处理6~10,第三排为处理11~15;D~E为光调控10 d;F~H为光调控20 d;I~G为光调控30 d;D、F、I为带叶片植株;E、H、G为剪除叶片植株。比例尺为1 cm。图1 山药植株的生长形态变化Fig.1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yam plantlets

1.4 数据分析

数据统计及图表制作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软件,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用新复极差测验法(Duncan test)进行处理间差异显著性比较。不同小写字母之间表示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列中不同字母代表差异显著。

2 结果与分析

2.1 光强和光周期对山药外植体生长状态的影响

将消毒后的山药带芽茎段接种到培养基上,茎节处芽点会继续分化发育,部分腋芽生长迅速,长出新生茎段,新叶呈绿色,约15 d后在叶腋处有乳白色珠芽着生,有不定根迅速形成并伸长(图1 B);有些腋芽则不再伸长生长,仅在原始茎节叶腋处分化形成乳白色珠芽,同样有不定根迅速形成并伸长(图1 C)。

带有珠芽的茎段转移到不同光强和光周期组合条件下继续培养,叶片和分枝等逐渐发生变化。弱光[PAR 20 μmol/(m2·s)]下培养,新生叶片一直呈深绿色,中度光强[PAR 95 μmol/(m2·s)]下出现程度较弱的黄化现象,而在强光条件[PAR 195 μmol/(m2·s)]下培养叶片黄化极明显,且随着培养时间和光照时数的延长黄化现象更严重,20 d后16 h/d光照下会出现叶片枯萎,30 d后在12 h光照下造成叶片枯死。表明山药叶片在强光条件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而出现黄化现象,不利于外植体的生长,产生光胁迫(图1)。

光照强度对离体培养的山药茎段分枝数、茎节数和叶腋数没有显著影响,处理前后均为1、2个和4个,而光照时间影响较大,与较短日照时数相比,8 h和16 h的光照使茎、叶数量产生显著差异,尤其在16 h/d强光照射下分枝生长受到抑制,分枝数、茎节数和叶腋数(分别为0.93、2.23、3.80)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分析表明,15 d内山药茎段的茎、叶分化已经定型。因此,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而光强和光周期的变化影响了山药叶片的生长状态,长时间强光照射会抑制植株生长,进一步对珠芽的生长产生影响。

2.2 光调控对山药珠芽的影响

2.2.1光强和光周期对山药珠芽着生位置的影响

经过统计分析,山药珠芽的着生位置在各处理中未产生较大差异,最初珠芽集中着生在初叶节和新生枝的第1节,平均占比47%和43%,随着处理时间的推移,第2节和第3节处的珠芽开始生长,第4节仅在个别生长健壮的植株中少有珠芽着生(图2)。但在强光处理4、5和中等光强处理10中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初叶节珠芽占比大于50%,说明长时间强光照射抑制了山药新生枝条及其附生珠芽的生长。

图2 山药珠芽着生位置统计Fig.2 Statistics of bubil position of yam

2.2.2光强和光周期对山药珠芽数量的影响

随着在不同处理下山药生长状态的变化,珠芽数量也随之变化,0~10 d是珠芽数量增长最快的阶段,在处理10 d后数量趋于稳定,平均每株4个珠芽,之后的20 d增长速度减缓。在强光和中等光强下,珠芽在光照8~16 h内随着时长的增加数量有所减少,而在4 h光照下分别低于8 h、8~12 h的珠芽数量;弱光条件下趋势相反,4~12 h光照下珠芽数量呈增长趋势,而16 h处理低于10~12 h光照的数量(表2)。分析可得,山药珠芽生长数量与植株的叶腋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山药珠芽的起始发育与光合有效辐射的积累有关,4 h/d的195 μmol/(m2·s)光强照射基本满足珠芽的发育需求,8 h时长下珠芽数量最多,而在20 μmol/(m2·s)光强下需要10 h光照时长才能满足,并在12 h的光照条件积累下达到最高值。

表2 光照处理中山药珠芽数量的变化Table 2 The change of the number of bulbil in each light treatment

2.2.3光强和光周期对山药珠芽长度的影响

图3表明,山药珠芽在处理7、8中30 d平均长度超过4 mm,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弱光下平均长度也能达到3.5 mm左右,而在强光下珠芽整体长度仅达到3 mm,其生长显著受到抑制。山药珠芽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伸长生长量亦有所差别,不同光照条件下达到生长高峰的时间不同,强光处理整体抑制了珠芽的生长,处理前期0~10 d生长受阻,中期10~20 d适应后生长较快,后期20~30 d生长迟缓滞缓;弱光下前期生长迅速,中后期生长速度减缓;中等光强下珠芽生长量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图3)。通过分析光周期和珠芽生长量的关系发现,在各光强下,4 h/d光照均不能满足珠芽快速生长的需要,并且16 h/d的光照不同程度的抑制生长,而每天8 h和10 h的光照时长适宜珠芽的生长。

图3 光照处理中山药珠芽长度变化Fig.3 The length of yam bulbil changed under each treatment

2.2.4光强和光周期对山药珠芽表皮颜色的影响

在不同光照处理中培养发现,珠芽在最初萌发时为乳白色,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在处理10 d后中等以上光强均会促使珠芽50%以上的表皮变成褐色,强光下的变化稍早于中等光强,20 d后达到70%以上,30 d后达90%以上。在弱光条件下,表皮褐化程度和速度与光照时间的增加呈正相关,4 h/d光照使珠芽颜色一直处于显著较低的褐化程度。通过分别分析光强和光周期对表皮颜色的影响发现,弱光条件下珠芽褐化程度一直低于同期强光照射,并且中等光强与强光变化程度趋于一致;在不同光周期下,4 h/d光照有利于保持珠芽较浅的表皮颜色,16 h/d光照显著促进表皮变褐(图4)。分析表明,山药珠芽表皮对光反应极为敏感,在弱光条件下亦产生褐化,而褐化程度标志着珠芽成熟度的变化,减少光照辐射会减缓褐变速度,使珠芽能够持续生长,为获得更高质量的珠芽提供可能性。

图4 光强和光周期对山药珠芽表皮颜色的影响Fig.4 The effect of light intensity and photoperiod on the epidermis color of bulbil

2.2.5光强和光周期对山药珠芽须根生长的影响

珠芽萌发时伴随着1~2条须根的生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弱光条件下,每个珠芽根数达到平均6条以上,平均根长17 mm左右(表3);强光明显抑制根的萌发和生长,随着光照时长的增加,根数和根长下降趋势明显(图5);中等光强配合10 h以下光照时间有利于根的生长,16 h抑制根的生长。根的生长决定了珠芽吸收养分的多少,从而影响整体的生长趋势。综合来看,弱光和短日照条件是促进山药珠芽须根生长的有利因素。

图5 光照处理0~30 d山药珠芽不定根长度变化Fig.5 The length of bulbil adventitious roots varied from 0 to 30 days under light treatments

表3 光照处理中山药珠芽不定根数量变化Table 3 Adventitious root number changes of yam bulbil under light treatmentt

2.2.6光强和光周期对山药珠芽发芽率的影响

山药组织培养体系中,珠芽是诱导再生植株的理想材料。本研究发现,山药茎段在培养25 d后珠芽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均有出芽现象,弱光下发芽较早,在处理10 d后平均发芽率达到72.20%,而强光明显抑制出芽,处理后10 d发芽率仅39.17%,处理30 d后发芽率约50%,中等光强发芽率达60%~70%,弱光则提升发芽率达83.82%左右,光周期对发芽率的影响不显著(图6)。分析表明,光强是影响山药珠芽隐芽萌发的重要因素,受光周期的调控较弱。

图6 光强和光周期对山药珠芽发芽率的影响Fig.6 Effects of light intensity and photoperiod on the rate of bulbil shoots

3 讨 论

光照是绿色植物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山药珠芽作为一种变态茎,且处于光照环境中,除了生长方向为向重力性生长以外,似乎沿袭了茎在光照环境中的习性。在植物学中,山药珠芽和地下根茎均起到贮藏作用,作为“库”器官吸收转化“源”器官输送的光合产物,其自身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田间由于各种种植系统的不同经常发生荫蔽现象,导致光照条件不匀,田间试验发现遮荫会降低箭叶兰芋(Xanthosomasagittifolium)、甘薯 (Ipomoeabatatas)、山药(Dioscoreaesculenta)、木薯 (Manihotesculenta) 和香芋 (Colocasiaesculenta)等主要热带块根和块茎作物的下表皮气孔密度,导致产生表面积更大但更薄的叶子[12],在山药外植体培养过程中,长时间强光照射导致叶片加速衰老,而弱光下枝叶茂密,具有更多的分枝和茎节。Hendrik等[13]发现,许多植物表型特征随着日常光积分(DLI)以指数方式增加,比如本研究中外植体根、茎、叶等可在光调控下产生明显的差异。山药对光周期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Marcos等[14]评估辐射利用效率(RUE)随种植日期的变化及其对水山药(DioscoreaalataL.)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发现,受作物发育和光周期控制的源库相互作用,最大RUE与光周期呈负相关。Vaillant等[15]研究了光周期对山药幼苗发育的影响,发现地下块茎仅在12 h光周期下诱导形成和发育,相反,16 h的光周期抑制了块茎的形成并刺激了藤蔓和叶子的生长。Yasunori等[16]研究了光周期对山药(DioscoreaoppositaThunb. cv. Ichoimo)块茎发育的影响,发现长日光周期促进了枝叶的发育,相比之下,块茎受到16 h和24 h光周期的严重抑制,本研究中珠芽的生长同样受到16小时强光照射的抑制。

由于珠芽是一些植物在特殊生境下为保障繁衍而进化出的器官,因此植物珠芽的形成与环境因子也有一定的关系。珠芽繁殖是特基拉龙舌兰对弱光环境的适应性选择,在弱光条件下,龙舌兰的花茎上产生混合分生组织,在小苞片处萌生珠芽[17]。不同植物的珠芽形成对光周期有不同的要求,珠芽艾麻和楼梯草在短日照条件下形成珠芽,珠芽景天在长日照条件下形成珠芽。短日照、弱光环境能促进台闽苣苔产生相对更多的珠芽[18]。由此可见,光照会显著影响一些植物珠芽的形成,不同植物对光强和光周期有不同的适应性,山药珠芽的伸长也受到光环境的调控从而产生适应性生长。

光照是植物组织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条件之一,自1955年首次报道在向日葵等组织培养中引进光因子以来[19],有关光调控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研究已引起人们关注。在前人的研究中,短波光在较低强度下对烟草芽发生有促进作用,而长波光需要在较高的光强下才能促进芽的发生[20]。不同植物对光的接受能力不同,兰花组培苗在中等光强[270 μmol/(m2·s)]下类胡萝卜素含量高于低光强[175 μmol/(m2·s)]或高光强[450 μmol/(m2·s)],高光强下光合色素会加速分解而使其含量降低,而类胡萝卜素可以吸收过剩的光子能量保护叶绿素不被氧化,减少光抑制[21],但人参组培苗在60 μmol/(m2·s)条件下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最高[22]。延长光照时间可促进地黄组培苗的生长[23]。不同的植物在离体培养中对光的需求也不同,光强、光质和光照时间的不同对外植体的生长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培养目的不同创造合适的光环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在本研究中通过光环境调控发现,弱光和短日照条件促进山药珠芽持续伸长、出芽和根的生长,而强光和长日照条件使珠芽表皮颜色褐化加快,促进成熟,抑制芽和根的生长。

本研究利用山药带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在培养过程中光强和光周期对茎、叶及珠芽伸长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时间强光照射会抑制茎叶生长和珠芽的伸长;珠芽的发育与光合有效辐射的积累有关;在各光强下8 h和10 h光周期适宜珠芽的生长;珠芽表皮对光反应极为敏感,在弱光条件下亦产生褐化;弱光和短日照条件促进珠芽根的生长;光强是影响珠芽出芽的重要因素。综合来看,如培养目的为获得更高质量的种苗即促进珠芽的伸长生长可选择95 μmol/(m2·s)光照8 h或10 h,抑制生根和萌发可采用195 μmol/(m2·s)光照12 h或16 h,提高萌发率和促进须根生长可选用20 μmol/(m2·s)照射4~12 h,为山药种质研究和快繁体系的优化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珠芽光周期强光
不同光周期对甜椒幼苗生长的影响
科学家研究揭示百合珠芽形成分子调控新机制
不同种源的毛建草珠芽形成比较研究
珠芽蓼高产人工种植管理技术
强 光
不同光周期对高粱叶片和蚜虫体内营养物质含量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强光手电真能点燃物品吗
今天的光周期是多少?
计算今天的光周期
SHH系列药品强光照射试验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