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小说中城市书写与城乡关系的演变

2023-05-26周一婷

文学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城乡关系女性形象

周一婷

内容摘要:乡土小说的创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土小说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城市意象与都市书写。城市与乡村作为对立性的异质文化空间,在本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分化愈加明显,城乡关系的呈现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女性群体是这一演变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声音。本文将从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新世纪三个时间范畴中各选取一篇典型的乡土叙事文本,通过对故事中三位不同女性形象的纵向对比,对新时期以来城乡关系的演变做一个宏观的大致勾勒。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 乡土小说 城市书写 城乡关系 女性形象

与乡土的“自然”属性不同,城市是人为的产物,是人类自我意识和主体性极大增强的体现,是人类由蛮荒向文明转变的物质载体。城市的出现,一方面体现在商品经济、自由交易、市场资本的大量涌现,以及生产力、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及与之相关的人的存在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也体现在行政机关、警察司法、公共机构等现代社会组织的诞生。而城市意象,就是指这些能够表现城市生存空间、揭露城市文化心理、并能将抽象“城市”概念转化为具体所指的那些代表性的、有意味的物化形象。大到广场社区、高楼大厦、工厂企业,小到一盏路灯、一个门牌、一个股票数值或商场橱窗里的一个精致的皮包,都是城市意象的具体体现。

新时期以来,面对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当代文学做出了及时的回应与记录。受过往生活经验和自身文学观念的影响,很多作家选择了立足乡土本位和农民视角来打量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丁帆教授在《中国乡土小说史论》中指出:“当中国文学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体革命时代时,‘乡土小说简直成为风靡一时的实验‘载体,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从‘寻根文学到‘新潮小说,再到‘新写实小说,可以说,绝大多数引起强烈反响的作品均来自新时期的‘乡土小说。”①这里的“乡土小说”显然是广义的概念。在这一波创作潮流之中,乡土小说不仅恢复了五四时期对“人”的关注和“现实”的思考,而且表现出了对城市化进程中农民与城市关系的浓厚兴趣和深入探讨,由此而产生的“城市书写”主题使得这一时期的乡土小说获得了全新的表现空间。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关系问题有着曲折波动的发展脉络,作家们则以十分敏锐和精到的笔触把握和捕捉着这一时代的脉搏。综观新时期以来乡土文学中的城市书写,可以将农民对城市的想象史和接触史大致分为“向城”→“伤城”→“在城”三个阶段。因此,笔者选取了铁凝的《哦,香雪》(1982)、关仁山的《九月还乡》(1996)以及杨静龙的《遍地青菜》(2009)三部各自间隔十年左右的文学文本作为本文的讨论对象,通过纵向对比和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甚至是可以看作是同一个人物的不同人生阶段的三位农村女性形象——香雪、九月、许小晴——与城市互动的人生历程,探究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乡土小说中城市书写的题旨变化和城乡关系演变的内在逻辑。

一.香雪的“向城”:天真单纯的都市向往与“误读”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和城镇化热潮逐渐兴起,广大乡土中国的农民对城市文明有了一次“初体验”。总体而言,基于对都市情形尚不够了解的隔阂与“误读”,农民对城市的态度是一种天真单纯的向往和想象。作为一位优秀的女性作家,铁凝的前期创作非常善于捕捉平凡生活中的美好细节与诗意情感,笔触温婉细腻,塑造了一系列乡村女性形象。《哦,香雪》中的少女香雪,可以说是铁凝前期作品中刻画出的最成功的一个女性形象;是城市化进程刚刚启动之时,渴望启蒙与知识、希冀走出乡村看世界、对城市怀抱有美好想象和向往的农村女性的典型。

自从列车的时刻表给予了“台儿庄”这一站点以短暂的一分钟后,女孩子们每天刚把晚饭端上饭桌,就心不在焉地慌了神,随便吃几口饭、扔下碗筷就开始梳妆打扮;然后慌慌张张地跨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篮子跑到铁轨旁边,等候七点钟时列车的出现。在短暂的一分钟里,少女们不仅围着“北京话”问东问西,还与车上的乘客们和和气气地做买卖,换回能松紧的尼龙袜、漂亮的发卡和有着淡香味的肥皂——像是一个神圣而伟大的仪式。每晚七点钟与火车的见面,成为台儿庄少女们与外面的大千世界和城市文明产生交流的唯一途径,也成为了她们接受城市文化熏陶的唯一方式,更是以香雪为代表的的农村少女与城市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作品中的城市意象体现为涌入小山村台儿沟的一切新鲜的外來事物——轰隆隆的火车与“纤细”“闪亮”的铁轨、精致小巧的女士手表、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发卡香皂尼龙袜、年轻白净的乘务员操着的“北京话”,以及香雪心心念念的、带着一小块吸铁石的铅笔盒。而这些城市意象的书写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凤娇”们所渴望的外在衣着打扮与物质财富,一类是“香雪”们所追求的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内在精神信仰。

在众多的意象之中,作家又着重选取了两个细小但极具隐喻意味的意象——鸡蛋和铅笔盒。台儿庄没有学校,香雪每天都要走十几公里去公社中学读书。还在读初中的香雪,对台儿庄以外的事物充满了憧憬与向往,她总是会缠着过路的旅客追问,“北京的学校要不要台儿庄的人”,抑或是“什么是配乐诗朗诵”;她还向车上的旅客打听那种能自定开关的铅笔盒,可还没等旅客回话,火车就开动了,香雪就痴痴地追着火车跑了老远——因为公社中学的其他女孩子,几乎都有这种铅笔盒。从这群女孩子的言谈举止中,香雪时时刻刻都能感受到自己是穷地方、小地方来的,她时常会受到女孩子们的嘲笑,“她们故意一遍又一遍地问她:‘你们那儿一天吃几顿饭?她不明白她们的用意,每次都认真地回答:‘两顿。然后又友好地瞧着她们反问道:‘你们呢?”②当同桌总是把它那塑料泡沫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还反复地问她“你的铅笔盒呢”,而自己只有桌角那只当木匠的父亲亲手制作的小木盒时,香雪感到“再也不能平静了”。她盯着同桌的铅笔盒,心想这只盒子的价钱一定非同寻常,三十个鸡蛋可以换来吗?或许四十个、五十个?而想到这里,香雪又止不住心尖颤抖,怎么能打母亲辛辛苦苦攒下来的鸡蛋的主意呢?当她惊喜地看到火车上一名城里矿冶学院的女孩子有一只浅绿色的铅笔盒的时候,她忽然变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勇敢,竟然直接就跃上了火车。她手腕上挎着四十个鸡蛋,那个会啪嗒响的铅笔盒就在距离她两步远的地方。当香雪走上去与矿冶学院的女孩说明来意后,两个女孩却在同一时间里都红了脸——这次接触是充满了美好和善意的,矿冶学院的女孩坚持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但是香雪在临下车之前,还是将沉甸甸的四十个鸡蛋塞给了女孩。她捧着那个浅绿色的铅笔盒,在夜色中沿着铁轨从西山口走回台儿沟的路上,曾这样想,“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谁用上它,就能一切顺心如意,就能上大学、坐火车到处跑,就能要什么有什么,就再也不会被人盘问她们每天吃几顿饭了。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③

但是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香雪用四十个鸡蛋换来的铅笔盒只是机器大工业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廉价工业品,可以大批量、成规模、模式化生产;而香雪的鸡蛋却是在城市化进程中日益昂贵和珍稀的原生态绿色农业品,是没有办法大规模、一比一复制的——城里人俗称“土鸡蛋”。“铅笔盒”和“土鸡蛋”这两个微小的意象,恰恰隐喻了在城市化的浪潮之中,农民似乎很轻易地将某些更加珍贵的东西丢失、付出昂贵的代价却只换回了不那么值钱的、徒有其表的事物。究其原因,是农民与城市之间发生了错位对话——也即“误读”。这种“误读”的产生,与身份的不平等、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息息相关。在改革开放、城市化进程开启的初期,广袤无际的乡村社会尚还是一片文化沙漠,大批数不清的“香雪”“凤娇”们仍然尚未迎接最初的思想启蒙,她们缺乏知识、眼界受阻、思维单纯,世代贫穷使她们愈发对外面的大千世界和城市文明充满向往。也正因如此,当时的人们普遍采用了一种“上”城的表述方式,与“上”城相对应的自然就是“下”乡——一个普普通通的“上”字,似乎恰恰印证了乡土农民思想中对城市的崇拜和敬仰心理,认为城市就是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的存在。“上城里去”并且从边缘走向中心、努力成为城市中很自然的一分子,是农民们在城镇化过程中普遍而长久存在的心理状态。这种“误读”的存在,导致了农民对城市生活的过度理想化想象、对都市文明的过度憧憬与向往、以及对都市负面因素的认知缺乏;也正是在“误读”的作用之下,农民的进城之路注定会坎坷与曲折、歧途与挫败相伴随。

二.九月的“伤城”:以乡土的传统滤净都市的风尘

时隔十四年,关仁山的《九月还乡》于1996年发表。故事开始时,这部小说中的女主人公九月已经结束了“向城”想象和“上城”打工的阶段而返回乡下农村了。此时的九月已经二十五岁,似乎就是十年前读初中的香雪长大后的模样。

九月是迫于生计而无奈进城打工的。几年前,她在进城前夕将自己的处女身子给了恋人杨双根,然后将寡母和还在读书的弟弟托付给了他,便与邻家姐妹孙艳一起进了城。九月和孙艳最初到城里进的是针织厂,而乡下人进城打工,做的活儿永远是最脏最累的,整天围着破旧的织布机转,“吞进的棉纱粉都可以织件衣裳了”④;但是色迷迷的白脸厂长却不把乡下女孩子当人看,“不脱裤就解雇,不解雇就脱裤”。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九月渐渐滑向堕落与自暴自弃,心想“左右不过一个卖字”,与其在破针织廠被厂长玩弄,不如主动将厂长解雇,去城市的男人们之间游荡,做“立竿见影的无本生意”。九月越来越分不清是非与好坏,学会了打麻将、唱卡拉OK、喝酒、抽烟……事实上,九月和孙艳的返乡就是因为在城里卖淫被公安局抓住了,公安把电话打到了村委会兆田村长那里,通知村长进城把她们领回家。九月回家的第一晚,有气无力地说自己已经二十五岁了,“九月说这话时感到十分疲惫,好像已经相当苍老了,像朵还没正式开放的花过早地凋谢了”⑤。由此可以看出,此时的九月已经与离开家时的那个天真纯洁、淳朴干净的少女“香雪”截然不同。

但是,返乡后的九月在家乡沃土和人情的感化和过滤之下,又渐渐找回了从前质朴坦诚的自我,并且多了一分骨子里的硬气和坚韧。这场蜕变的契机便是为了村子忙前忙后、掏心掏肺的兆田村长,请求九月为了帮助村子夺回被强占的几百亩田地,而去与乡长的小舅子——暗中使诈、胡作非为的却完全被九月迷得神魂颠倒的冯经理周旋,周旋的方式便是九月向冯经理献出自己的身体。兆田村长一边无奈自责、一边迫不得已为了村民的田地而向九月开了口。本质善良的九月越发觉得好人难当,她一面真心实意地想与杨双根成婚、踏踏实实地做个好媳妇好母亲,一面又不能放任村里被霸占的几百亩良田不管。她最终还是做出了这个令自己也解释不清的选择,并且劝着孙艳一起将两人在城里打工攒下的十万块钱挪回了村里的信用社以备垦荒之需。这场斗争真正也彻底地滤净了九月——“她将那张八百亩的土地契约交给兆田村长时,心情就更好起来”⑥;孙艳看到九月心气平和、脸上灼灼放光,还追问她又用了什么上好的化妆品,九月回复说“到家乡的田园里走走,就是咱还乡女人最好的化妆品。”

小说还通过九月返乡后与杨双根的两次同床,展现了九月在家乡风土的滤净之下的蜕变过程。九月刚返乡的第一晚,本不想与杨双根同床,但架不住他的攻势,于是也情难自禁起来:“杨双根几年没沾她了,饿虎扑食地凑过来,九月摇头晃脑地叫唤起来,仿佛愉快地要溶。杨双根骂她,叫啥?俺还没挨你呢!九月马上意识到身上的男人是双根,脸立时红了”⑦——显然,在城市卖淫带来的影响还没有完全从九月身上褪去;而在故事的结尾,“九月紧紧地抱紧杨双根,将自己的胸脯贴在杨双根的胸脯上,讷讷说,俺不能没有你哩。……他趴到九月的身上去,九月这一次渐渐入境的,做的很真实。她那好看的鼻眼挤弄着,声音像夜鸟儿清唱。”⑧

总的来说,在进城打工、赚钱糊口的日子里,都市中萎靡和堕落的一面使得九月从“纯”变成了“不纯”;而在回归乡土的过程中,九月又再次从“不纯”变回了“纯”。小说虽然也描写了乡土农村尚且存在的一些负面情形,对农民的生存境遇不无微词,但是生活在这片沃土上的农民们到底都还是本质善良的。譬如杨双根的父亲虽然因为大规模的人口返乡、重新分配土地、失去了自己苦心培育多年的良田而捶胸顿足、怒气冲冲,但是在看到生活艰难的田凤兰——其丈夫云舟进城打工,却被城里人打瘸了腿——抽到了一块又小又贫瘠的土地时,杨家父子好像忘记了自身的苦难,主动走上前去提出把两家的地换过来。在小说中,真正给这个农村带来痛苦的,恰恰都来源于城市——不论是敲诈了杨双根、让他铁桥钱财两边空的钢铁公司,还是抢占农村土地、企图建立工厂的冯经理,不论是逼着九月和孙艳迫不得已走向堕落的针织厂厂长,还是把同样进城打工的云舟打断腿的包工头……于是,乡村因为城市的介入而变得动荡不安、原本淳朴的农民也因城市的影响而走向污浊,只有乡土社会中的人情味才足够温暖人心、只有乡土的传统和伦理才能洗净城市化的风尘的“伤城”主旨显而易见,城乡之间的对峙和冲突也在这部作品的展示中走向了高潮。

三.许小晴的“在城”:乡土感化下的城市观念更新

又过了十三年后,杨静龙的《遍地青菜》于2009年面世。在这部作品中,杨静龙通过“青菜”这一核心的意象串联起了全文的叙事,也建立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情感纽带、疏通了市民和农民之间的情感共鸣。进城的农村人不再精神委顿、自卑怯懦,而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善良以及乡土伦理中的人情味,找到了在城市中安身立命、自在富足的方式。《遍地青菜》的故事充斥着暖暖的人性温情,它所讲述的,正是农村人进入城市后的“在城”状态。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许小晴在三十岁上下,因为乡下的菜地被城市化建设征用,于是只身带着了一个五岁的孩子到C城做起了保姆。在打工期间,许小晴就住在“阳光花园小区”的东家杨大哥、赵大姐夫妇二人家里。东家一家人给予了这位坦诚善良、勤劳率真的农村妇女以充分的尊重,待她如同親妹妹一般。许小晴做工的间隙里,看到小区还没来得及种上花草树木的绿化带荒着可惜,就干起了自己在乡下时的老本行——种菜。这显然是一种乡村伦理的思维方式的本能选择。然而,按照小区物业管理的规定,绿化带是禁止私人种菜的,“痦子物管”几次三番登门要求许小晴将蔬菜幼苗拔掉,这也正是乡村伦理与城市规范相抵触的直观表现。最终,许小晴的坦诚和坚持感化了痦子物管,东家男主人还帮她联系到了负责阳光花园小区绿化管理的开发商,特批允许许小晴种植蔬菜;许小晴的丈夫也通过人际关系的疏通,在出狱后做起了阳光花园小区开发商聘用的绿化工人,就连许小晴五岁的丫儿也可以背上漂亮的小书包、与城里其他孩子一样在城市幼儿园读书了。最后,许小晴把C城的各个角落都种满了青菜,甚至因此而当选了“感动C城年度人物”。

有意思的是,在《遍地青菜》的故事开始时,许小晴的丈夫莫温处于锒铛入狱、留下许小晴一对母子独自打工的状态,而这恰好在无意间与《九月还乡》结尾处杨双根因为卖公家铁桥而被警察局逮捕构成了呼应。两个男性主人公入狱的原因也很相似——杨双根是为了能够帮助村里垦荒、分地,让大家都能承包一块好田走向富裕,于是联系金属公司拆除回收废弃的铁桥,因铁桥产权不明就私自出卖而被警局逮捕;莫温是因为几十亩养家糊口的菜地被城市化建设的浪潮征用,又打心底里不能眼睁睁看着即将成熟的水嫩嫩的青菜被推土机辗轧,而在情急冲动之下将司机从推土机上推下了去,结果司机被推土机碾断了腿——他们二人的初衷,都是为了捍卫和坚守一点点被城市蚕食着的农村,尽管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微小的努力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显得不堪一击。所不同的是,《遍地青菜》已经向读者展示了新世纪城市化高度发展以来,原本紧张的城乡关系一步步走向和谐,以及冷冰冰地城市规范逐渐在乡村伦理与人情的感化下走向自我更新和完善的过程——故事中,许小晴因为将蔬菜种满了城市的各个角落而获评“感动C城年度人物”、丈夫莫温能够在出狱后做小区聘请的绿化工人,恰恰反映出在城乡互动和绿色环保新理念的影响下,城市自身的发展观念得到了更新。应当如何建设城市、应当建设什么样的城市——人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在本时期得到了更加成熟、明确和清醒的认知。人们逐渐意识到,“土鸡蛋”比“铅笔盒”更为珍贵,绿色原生态比机器大工业更为珍贵,浓浓的乡土人情比冷漠的城市规则更为珍贵。小说还写到杨氏夫妇与许小晴敞开心扉:“其实,在多少年以前,并没有什么城市和农村之分。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他的名字就叫农民。所以,我们的血脉是相通的,那些血最后终究会汇流在一起”⑨——作者在这个故事中,对人性中美好的一面进行了挖掘,也对城乡文明与城乡伦理道德的同构性与同源性进行了探讨,突出了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小市民”骨子里传承下来的、尚未褪去的乡土气,以及乡土伦理中善良和淳朴的一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斗争冲突的化解。而城市的这种自我成长的过程,恰恰是在许小晴“在城”的城乡互动之下引发并完成的。

在城镇化进程开始之前,乡土小说的题材范围大多集中在农村,外缘最多只能到达小镇;而在新时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土小说的题材关注范围也随之有所拓展,许多乡土小说作品的故事发展空间就在城乡交界地带,对农村、乡镇以及城乡结合部都有所涵盖,甚至对发展中的小城市也有所涉及。与之相应的是,乡土小说所关注的人物群像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农民,还通过进城打工的“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把小说表现的题材和视野从乡村扩展到城市,乡土小说的表现范围由此得到了显著的拓展,内涵和主旨也更加多元和丰富。在延伸了小说内涵的指向与深度、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的同时,也显现出了作家对城乡关系、“三农”问题、文明冲突等现实问题的极大关注。对农村和农民发展困境的揭露、对农民进城后表现出的心理动态的同情、对城乡发展的巨大差异和城乡文化之间产生的冲突对峙的展示,都体现了作家在进入新时期的四十年来对现实问题的深切思考。通过对发表于三个时间段的《哦,香雪》《九月还乡》《遍地青菜》的纵向对比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农民由最初对都市生活天真烂漫的憧憬与向往,到进城后在城市的现实生存法则和欲望陷阱中迷失沉沦,不得不返求诸乡土以获得身心的涤荡和治愈,到最后城乡在冲突与互动中各自调整、成长而达成和谐共生状态的演变过程。事实上,向往、逃离、融入,向城、伤城、在城,不仅仅揭示了中国农民融入城市的曲折历程,同时也揭示了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在整体上汇入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取舍去留和曲折心路。

参考文献

[1]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

[2]丁帆著.中国乡土小说史论[M]. 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

[3]铁凝著.铁凝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

[4]郑电波主编.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第25卷[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2014.

[5]杨静龙著.遍地青菜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类备选小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

[6]梁波.城乡冲突:新时期小说的一种叙事模式[D].兰州大学,2011.

注 释

①丁帆.中国乡土小说史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②铁凝著.铁凝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第7页。

③铁凝著.铁凝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

④郑电波主编.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第25卷[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0页,下同。

⑤郑电波主编.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第25卷[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5页。

⑥郑电波主编.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第25卷[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79页,下同。

⑦郑电波主编.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第25卷[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7页。

⑧郑电波主编.中国乡土小说名作大系第25卷[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0页。

⑨杨静龙著.遍地青菜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类备选小说[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66-65页。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城乡关系女性形象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新中国城乡关系演变的特点及启示
阿尔比作品《动物园的故事》“厌女”可能性分析
“看”与“凝视”中的美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浅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在商业化运作下的作用
文化视野下日本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
价值判断的矛盾与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