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声声慢》朗读教学策略

2023-05-26周璇

文学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声声慢朗读教学古诗词

周璇

内容摘要:中学古诗词教学尤其重视朗读。学生通过朗读,能够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和阅读专注度;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锻炼口语规范性,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探究古诗词教学的朗读策略势在必行。以《声声慢》为例,从初读、精读、品读、评读四个方面展开具体朗读教学设计构想,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多次朗读中品味意象、感受意境,进而知人论世,体会词人孀居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在深度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促使学生提高朗读能力。

关键词:古诗词 《声声慢》朗读教学 策略

古典詩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积淀,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朗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必备环节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重视诵读在培养学生语感、增进文本理解中的作用,引导学生积累古代作品的阅读经验[1]”,强调通过诵读培养学生语感、促进学生对古诗词作品的理解,明确了朗读在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地位。笔者探讨古诗词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并以《声声慢》为例,阐述具体的朗读教学策略。

一.古诗词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语言学家张志公说:“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来,读出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深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2]“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语调神情”,强调了读文章并不只是发出声音,还要重视技巧,付诸感情,这就是朗读。古诗词以简洁生动的语言,优美的节奏感、韵律感和丰富的意象构成独特的意境,传递作者的情感。相较于其他文体,更加晦涩难懂。朗读是领略诗歌节奏美、韵律美、语言美的最佳方法。因此,相较于其他文体,古诗词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

(一)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设计好朗读教学的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提高文本解读能力。高中学生经过初中学习,对古代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古诗词因年代久远、用词古典晦涩,及其与学生所处时代的巨大差异,本身与高中生产生明显隔膜。且高中生囿于年龄和生活经验的缺失,对古典文本的理解、感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情况下无法感知作者本意,此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支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朗读就是古诗词教学中适宜的支架。

学生通过朗读,将课本上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进行语言的再创造,相较于不出声的默读,收益更大。学生将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化为有声语言运用于朗读,声音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的内容,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效果。叶圣陶先生认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是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3]学生通过朗读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就很容易获得阅读的成就感,从而激发朗读兴趣,让朗读成为一种享受。学生带着享受的心理进行朗读,基于自我内驱力的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进入更高的境界。

(二)做到“心眼口”统一,提升阅读专注度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到”指读书不是漫无目的、随性而为,需集中注意力,将自身沉浸于文本,寻求与作品、作者的共鸣,用心读;“眼到”指读书时目光需紧随书本内容,以免错漏;“口到”即张开嘴巴,发出声音进行朗读。三者兼备,读书才算做到实处。

学生若能饱含情感地朗读古诗词,眼随字动,心合诗意,自然能读出词作的韵味,品味诗作的美感,做到“心眼口”三者的统一。在朗读的过程中,有声语言带动耳朵加入学习、品味,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有“听”的加入,听读结合,学生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集中,从而提升阅读专注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培养文学素养。

(三)促进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

学科核心素养观念主张促进学生对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古典诗词作品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朗读是学生自主对文学作品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它比单纯的文本更富有视觉、听觉上的美感,朗读这一活动包裹着文化的内核,对学生学习语文课程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4]。高中学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古诗词中蕴含丰富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因素,可以为语文教学所用。学生在朗读中更能感受古典诗词作品的艺术价值,所以,教师要借助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内心潜藏已久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感染,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

(四)实现语文美育,提高审美能力

学科核心素养中审美鉴赏与创造概念的提出,让审美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位置愈发重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5]朗读语言文字作品,进行语言的二次创作,就是提高学生审美品质、实现语文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节奏感、韵律美,带给学生强烈的美的感受,这种美感通过朗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有助于学生抒发自身情感、陶冶情操,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让情感表达更加多面、科学。朗读古诗词还能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所处时代的社会背景,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体悟,感受艺术真实,增长智慧。除此之外,朗读诗歌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想象力。古诗词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凝练的词句传递意境、表达情感。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了解意象的隐藏内涵,感受作品的意境,需要读诗之人尽情发挥想象力进行有声语言的再创造。综合以上种种,朗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味,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促进审美能力提升。

(五)进行有声语言表达,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即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6],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专门设置了口语交际板块,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高中课标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更上一层,“能够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景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7],学生要积累表达、交流的素材,体会不同情景、不同对象的情感状态和细微变化并进行得体的表达,由此可见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

口语表达是一种听与说相结合的学习活动,考察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概括、语言表达等能力,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学生口、耳、手、脑并用,是一种多器官协调工作的活动。[8]朗读同样将听与说相结合,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古诗词本身的节奏、韵律,辅之多种朗读技巧,将自身对文本的理解通过有声语言进行再创造,其中展现的语言表现力是作文、默读等无声形式无法做到的。经过大量朗读,文学作品中作者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朗读者,为其日常的语言表达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经验,促使其语言表达时有所依据,提高遣词造句、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大大降低词不达意、表述不清、逻辑混乱等问题,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提升。

(六)训练口语规范性,提升普通话水平

普通话是全国人民通用的交流语言,教育部要求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须使用普通话,朗读活动就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形式之一,能够训练学生口语的规范性,提升普通话水平。古诗词因年代久远,经常出现生僻字、通假字等非常见词语,学生在朗读文本时必须规范掌握每个字的语音语调规范,包括声母、韵母、音变等。学生日常口语表达易受到当地方言的影响,在声调、音变方面存在偏差,此类问题在朗读过程中易于发现、纠正。教师能通过具体文本及时发现学生在语音、语调方面的不足,并可随堂指出、范读引导,改善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提高学生的口语规范度。

二.提升学生古诗词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古诗词教学中,朗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专业技能不足,学生缺乏朗读兴趣和技巧引导等诸多原因导致古诗词的朗读教学收效颇微。因此,促进学生对古诗词文本的理解,提高朗读能力,是教师亟需解决的难题。笔者以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声声慢》为例,提出以朗读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朗读基本功,达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笔者将从初读、精读、品读、评读四个方面具体展开《声声慢》朗读教学策略探讨。

(一)初读: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字詞是古诗词文本的主体,朗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对既定文本语言的熟悉,字词的扫盲[9]。在初次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扫清文本最基础的各种障碍,如字音、节奏、停连等,在流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大意。具体教学任务设计如下: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和停顿。

2.请一位同学进行范读,范读结束后其他同学进行点评。

3.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自行范读或者播放名家朗读视频。

4.出示教学任务:请同学们找出这首词的词眼是哪一个字?

《声声慢》虽为古诗词,但生僻字较少,内容相对浅显易懂,学生可以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读准字音,让学生自由朗读诗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及对文本的熟悉程度调整朗读速度,自主熟悉文本。自由朗读结束后,请一位同学进行范读,是对课堂教学进度的考查,检查学生是否读准字音、节奏,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请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考查学生对文本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效果,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在学生点评结束后,教师需对学生的评语作出总结,并给出自己的评价语,评价语不能是单薄的“很好,不错”等笼统、敷衍的词汇,应该贴合学生朗读的状态,评价语言要丰富、有据,如“你读得非常投入,让人好像看到了一个心事重重的妇人倚在窗边独自悲叹”。合理的评价语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和自信心,进而提升语文素养。在评价之后,教师要给出示范朗读,学生通过优质的朗读能直接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产生丰富的审美体验。最后一问,意在引导学生确定全文感情基调——愁,“怎一个愁字了得”,作者直抒胸臆,抒发内心的愁苦,至此,确定全词应当采用低沉、缓慢、悲凉的语调进行朗读。

(二)精读:借助意象,品味情感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辅以诸多叠词,抒发孤身一人,国破家亡的愁苦和悲痛,具有时代色彩。这首词中包含了大量常见的意象,李清照也借助意象抒发自身的愁情。然而对高中生而言,对意象及其背后象征意义的把握是一个难点,若想深切体会并读出作者的愁情,对意象的把握和理解必不可少。因此,教师要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并把握意象背后的内涵,感受多个意象组合形成的意境,品味作者悲凉、孤寂、愁苦的情感。具体教学任务如下:

1.圈画意象:古人抒发内心情感时,往往会寄托在一些事物上,这些事物被称为意象。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找出词人运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愁之深之重?请将这些意象用笔圈画出来。

明确:淡酒、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

2.小组合作,品味情感:请同学们展开小组合作探究,这些意象给分别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从中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预设:(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意象分析:淡酒、急风。从急风可以看出,寒风急促,环境清冷,前一句写道“乍暖还寒”,可见天气变化无常,天空突然刮起寒风,所以词人想借酒驱寒,更是为了消愁,却没有抵挡得住。“淡酒”有两种解释,一说酒的味道清淡,不足以御寒,也是词人的字面意思;二说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内心极度的愁苦。

朗读指导:“淡酒”蕴含了作者浓重的愁苦,在朗读时应当低沉、缓慢,“三杯”“两盏”之间停顿稍稍长些,后半句联系标点符号“!”,情感迸发,语调要上扬一些,着重强调风的急迫感,让人感受到环境的恶劣。

(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意象分析:大雁。词人正沉浸在悲伤情绪之中,空中突然有大雁飞过,是作者往日相识的雁群,内心的愁苦更深了。此处可联系其他作品,李清照曾多次写到大雁,如《一剪梅》中: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时的大雁带来的是甜蜜的回忆,是和丈夫相逢的希望。而此时大雁飞过,她想起的却是逝去的丈夫,大雁依旧可以传书,但写信的人却已经不在,这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和绝望。

朗读指导:在朗读时要把握作者的丧夫之痛,读出无依无靠的寂寞、惆怅之感。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意象分析:黄花,即菊花。菊花凋谢,残英在地,堆积惟悴,词人却无心欣赏,任由菊花憔悴凋谢。词人的《醉花阴》也有对黄花的描写: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里的黄花比喻女子惟悴的容颜,憔悴的不仅仅时菊花,更是诗人自己,她面对满地的黄花,可能想起了变老的容颜、流逝的青春、幸福的过往,对比之下,内心的愁苦、伤感可想而知。

朗读指导:“满地”重音强调,“憔悴”要放低声音,“如今有谁堪摘”一句是反问,饱含着伤感的情绪,突出强调“有谁”,可带上些微哭腔,传达作者的哀怨、伤感。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意象分析:梧桐、细雨。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如“无边丝雨细如愁”。这首词中的梧桐和细雨被赋予无边的愁情,而且是黄昏的梧桐和细雨,更增添了一种凄婉、暗淡的感觉。在孤独与忧愁之中,时间仿佛凝滞了,一点一滴的雨声好像不是落在梧桐叶上,而是打在词人的心里,淋湿了整个身心。

朗读指导:在朗读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在这个凄冷的雨夜里,单调的雨声打在梧桐叶上,更是敲打着词人千疮百孔的心,愈发感到悲凉和不可名状的压抑。其中,“更兼”要重读,“点点滴滴”这样的叠词,要由轻到重,一字一顿。

3.意境品析:请同学们思考,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教师总结:词人将自己伤感凄苦的愁绪融入到了淡酒、急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等萧瑟惨淡的意象之中,营造了凄惨悲凉的意境,使得愁情氤氲一片,无处不在。

4.再次朗读文眼所在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朗读指导:“这次第”读得要快,音量要大,展现无边痛苦和辛酸,三字读完后,要有较长的停顿,“怎一个愁字了得”中,“愁”字重读,语调上扬,“了得”二字,则宜放慢语速,轻声传出,适当拖音。

精读阶段重在分析意象及其代表的含义、情感,体会作者构成的凄惨悲凉的意境,最后深情朗读主旨句,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基本完成,也对作者情感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结合具体语句加以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借助一定朗读技巧实现情感的表达。

(三)品读:知人论世,引发共鸣

古诗词的情感把握不能只看文本内容,必须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生平经历、性格志趣等,感知其精神世界。通读相关文献可知,李清照其实并不仅仅是个只知伤春悲秋、怨天尤人的柔弱女性,她的性格中自有坚韧刚毅之处,如《夏日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掷地有声,从中能看出她的气度和风骨。但囿于时代因素,作为女性,李清照无法驰骋沙场,只能寄情词作。因此,对李清照《声声慢》的品读,需要结合其自身性格,综合多个方面进行考量。具体教学任务如下:

梁启超先生评论《声声慢》时曾说:“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10]她咬着牙根咽下的不止是愁,更有不甘不愿的痛苦、无奈。因此,教师要联系诗人其他诗作,介绍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诗人,从而引发共鸣,深度理解作品蕴含的情感。

1.曾经天真欢乐的少女,为何成了这般憔悴模样?小组合作,探究作者究竟为何而愁?她的愁包含了几层含义?注意知人论世。(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生平资料、写作背景)

明确:(1)孀居之苦:在一个残秋的早晨,词人若有所思,似在寻觅些什么,可终究无所得,孤身一人,冷冷清清,独自承受着寒风侵袭。

(2)丧夫之痛:靖康之难后,夫妇经历了离乱,丈夫赵明诚病逝,本人颠沛流离、无依无靠,在孤寂凄苦中度过了晚年。

(3)亡国之恨:靖康之变,战乱不断,李清照夫妇辗转流离,后来丈夫去世、珍藏的文物尽毁、再嫁非人,经历了这一切后,词人内心早已不再是那个天真的少女,而是无尽的愁苦、无奈、悲愤,她的愁情是个人不幸和时代苦难的结合。

2.怀着这种愁情,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评读:展示自我,師生互评

通过细致分析意象、意境,联系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学生已经能够理解《声声慢》的深层内涵,感受到李清照复杂的情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学生对文本的体会终究会有细微的差别,这种差别能在朗读这一再创造活动中体现。语文课堂需要彰显学生主体性,教师要引导每一位学生尽情展示自我,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可设计评读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完成对文本的独特阐释,并通过有声语言表达出来,再由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这样的评读活动可以不仅限于一首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选择古诗词进行朗读,由一首词的朗读教学扩充到古诗词范围内朗读的交流、探讨,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培养思维能力,接触更多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古诗词教学对学生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精讲、精品古诗词的同时,要将朗读贯穿始终,加以朗读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积累优秀古典诗词,体会古代文化的独有韵味,实现古诗词学习的跨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1.

[2]吴学英.读·说·析·写——浅谈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09):64-66.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长孙思语.朗读类节目与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2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2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6.

[8]王相涵.中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22.

[9]于平华.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策略刍议——以《记承天寺夜游》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03):68-70.

[10]白芳,张遵磊.悟情入境,达情传神——浅谈《声声慢》的朗读技巧[J].语文建设,2011,(06):76-77.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猜你喜欢

声声慢朗读教学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探讨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从“三美论”谈宋词翻译
应是易安居士“憔悴损”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