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希斯洛普《岛》的隐性教育主题探寻

2023-05-26王宝

文学教育 2023年5期

王宝

内容摘要:英国小说《岛》深受国内读者好评,但评论主要着眼于意象、人物形象以及显性主题上,对这部作品所包含的隐性教育主题缺少关注。从小说主要人物疫情体验下的成长历程视角切入,能更好呈现这部作品所蕴含的隐性教育主题,揭示其内含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希斯洛普 《岛》 疫情体验 成长历程 隐性教育主题

国内学界对《岛》进行的评论主要从意象、人物形象以及显性主题上进行,如张春燕[1]认为岛象征着悲凉生活中的希望和污秽之地的鲜花,其意象即希望和重生。将天平、夏双珊[2]研究发现,《岛》中麻风病意象完全被颠覆,成了乌托邦式“自由民主社会”的象征。谢文琴[3]对《岛》中伊莲妮、玛丽娅、安娜、索菲娅四个人物的对比分析,认为《岛》是对博爱、无私奉献的生命的热情歌颂。王忠霞[4]认为,作品反映了上世纪中期环绕爱琴海的希腊地区被麻风病肆掠的普通人家的生存状态和遭遇。通过解析主人公在命运巨变前所表现出的勇敢、睿智、冷静和博爱,凸显爱是小说的重要主题。彭志贤、祁琳[5]从人性本善角度,剖析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岛》之内涵。余欣[6]从文学理论的生态批评角度,认为作品表达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追求。陈倩[7]则认为,希斯洛普的《岛》以独特方式解构了健康与疾病、理性与非理性、罪与赎、自我与他者等一系列二元关系,透过“麻风”主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当代西方文学的价值转向和人文关切。

综上所述,评论对《岛》中的隐性教育主题缺乏关注。本文拟从该作品中主要人物疫情体验下的成长历程视角,揭示这部作品所蕴含的隐性教育主题,凸显其蕴含的育人功能。

一.《岛》中主要人物疫情体验下的成长历程

1.间接疫情体验者的成长历程

作为家族的第四代人,阿丽克西斯(Alexis)是间接疫情体验者,她自小生活在伦敦,不管是与疫情发生地的实际距离,还是疫情发生的时间,对她来说都很遥远。她是家族中备受麻风病疫情折磨的边缘人,但毫无疑问在家族遭受麻风病疫情的历史被逐渐揭开过程中,她感受最全面,情感体会最深刻。

首先,作者赋予阿丽克西斯一个和睦温暖的家:痴迷于考古学研究的父亲马库斯是大学教师,尊重母亲的个人隐私,宠爱她和弟弟尼克。父亲的书房也是她感觉最安逸充实的地方,这让她大学时代潜移默化地喜欢上考古学,获得考古学学位,在博物馆找到份工作。然而年龄已是二十五岁的阿丽克西斯此时考古热情消退,执着于探寻眼前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一是如何叩开母亲一直以来紧闭的心扉,了解母亲家族的历史;二是怎么应对与男友艾德不融洽的情感关系。正是看到女儿日渐成熟独立和自己内心愧疚之情难以抑制,作为母亲的索菲娅终于不再尽力遮蔽自己的过去,为女儿阿丽克西斯开启了探寻自己家族那段深受疫情折磨和情感纠葛的历史。

接着,作者赋予阿丽克西斯考古人员般的好奇心与热情,借助一直生活在布拉卡的佛提妮这位家族好友之口,层层追述发生在希腊克里特岛海边的布拉卡小渔村与往日疫情中作为麻风病隔离区的斯皮纳龙格岛之间发生的往事。阿丽克西斯作为专注的听者,深深被母亲家族遭受的疫情折磨所打动,其间的多种情感纠葛深深地影响着她的情感判断,使她在短时间内懂得了母亲的情感世界,体会到母亲索菲娅的苦衷,同时也领悟到自己应该如何应对与埃德不融洽的情感关系。这一表意进程完全是隐性的,它与小说的主要叙事情节始终相伴相随,它的表意功能体现的是阿丽克西斯这位间接疫情体验者的成长历程。

2.心理与情感上受到伤害者的成长历程

索菲娅(Sofia)是其家族的第三代人,并没有遭受麻风病折磨的肉体上的痛苦,她所经历的沉重打击来自于心理与情感上。小说《岛》的第四部分以索菲娅的个人追忆形式清楚地交代了其心理与情感世界发生巨变的原因:十八岁之前,她的生活安逸舒适,幼小时失去亲生父母的经历丝毫没有留下记忆。由于年幼,她把疼爱自己的姨父姨妈认定是自己的亲生父母。然而,看着她逐渐长大,十四岁就叛逆、任性,作为养父母的姨父、姨妈为她的未来担心不已。就在索菲娅十八岁即将去遥远的雅典上大学的前夜,姨父、姨妈决定告诉她家族的往事,特别是她自己亲生父母的情感纠葛。这对年轻的索菲娅来说就是惊天霹雳!家族里不止一位是麻风病人,母亲安娜是那样的不忠,父亲开枪打死母亲,至今不清楚亲生父亲是谁…,一连串的惊愕彻底改变了充满无限激情与浪漫想象的索菲娅。她从此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再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来历的人。

可以看出,索菲娅十八岁时受到的心理与情感伤害是多么的巨大,以至于她决绝地切断与家族历史的一切联系。然而,温暖的家庭氛围无法消除索菲娅心理与情感上的伤痛,随着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她感到每次被孩子问及家族历史时自己好似个阴谋者、陌生人,让人无法信任。随着自己年岁的增长,孩子们日益成熟独立,青年时期遭受心理与情感上严重伤害的索菲娅开始反省,原本对于自己的来历痛恨不已,此时心理与感情上都接近死亡的状态又开始苏醒、成长。总体而言,索菲娅由于不敢正视自己家族历史,个人心理与情感上显得幼稚。这种隐现的个人心理与情感的不成熟在女儿的理解与安慰下才渐渐恢复到正常人的心理与情感状态。

3.疫情亲历者的成长历程

玛丽娅(Maria)是其家族的第二代人,在她十一岁时,母亲伊莲妮染上麻风病被迫送往斯皮纳龙格岛隔离,五年后母亲病逝。由于长她一岁的姐姐安娜性格叛逆、爱慕虚荣,玛丽娅在母亲离开家后就默默承担了所有家务。在得知母亲病逝后,她内心虽然异常悲痛,但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对家的责任与义务,而姐姐安娜的反应却是极力想走出这个家,惧怕家里有麻风病人的背景影响到自己的未来。作者多角度地将玛丽娅与姐姐安娜两个人物形象并置,形成鲜明对照:玛丽娅到了成年,看到村里熟悉的玩伴一个个有了家庭,虽然内心偶尔焦虑伤感,但时刻尽心尽力操持家务,照顾好父亲。安娜则一进入成年就尽力施展女性的诱人魅力,终于如愿嫁入富有豪门,走出了自己内心嫌弃的家与乡村;玛丽娅在就要与马诺里举行婚礼的前夕发现自己感染了麻风病,虽深受打击她仍然决然地允许父亲告知对方实情,并做好去隔离区斯皮纳龙格岛的准备。安娜则一面尽力遮掩家人病情与内心充满的怨恨与恼怒,一面失去理智地竊喜马诺里又将回到自己身边;在隔离岛,玛丽娅继续传承母亲伊莲妮的爱心与善举,用草药配合克里提斯医生正在尝试的麻风病新疗法,让自己与岛上的病人逐渐焕发生的希望。而安娜则任性妄为,继续滥情,让自己一步步走入可耻的绝地。

从总体情节架构看,作者透过两个并置的人物生活情景,隐现的是作者对玛丽娅的同情与赞许,对安娜的嘲讽与谴责。玛丽娅始终被笼罩在安娜自傲、性格强势的阴影里,这也许正是作者有意为之的隐性情感共鸣表达:玛丽娅的善美品质是内在本真的,与其姐姐的贪图虚荣与追求情感刺激相比,她显得能理性面对疫情给家人带来的不幸,即使她亲历疫情,感受万般恐惧、孤寂,也能坚强地面对,使自己内心变得成熟、强大。在描写玛丽娅的很多细微场景中作者时常运用心理描写手法,如小说第三部分有多处穿插玛丽娅的情感经历,前半部分涉及玛丽娅与善于揣测女人心思的马诺里的交往过程,后半部分则是多情节再现玛丽娅与克里提斯医生的交往过程,前后也明显形成对比。隐现的是玛丽娅从最初的情感单纯,易被人的外表所蒙蔽,渐渐地在身患麻风病的内心折磨与煎熬中成熟起来,认识到不善言说的克里提斯医生的真诚才是自己的真正所需。

4.疫情罹难者的成长历程

伊莲妮(Eleni)是小说《岛》中深受疫情折磨家族的第一代人,她原本享受着宁静幸福的生活,在当地学校为师敬业,深受布拉卡和周围小村庄人们的爱戴。由于不幸感染上麻风病,她不得不离开布拉卡,与家人和众多亲友诀别。在斯皮纳龙格岛上,作为母亲她时刻惦记着自己的两个女儿,作为妻子她与丈夫约好永远不说再见,作为教师她对教育孩子的工作满怀热情,乐于奉献。然而,品行正直、善良的伊莲妮在来到斯皮纳龙格岛上的第五年就被麻风病所吞噬。

伊莲妮的成长历程因作者赋予其近乎完美的品质而显得隐蔽而含蓄:患病之前她是和睦家庭的中心,是学校师生最爱的人。作为教师,她以二十年前一位充满抱负的前辈老师为榜样,把教学作为自己的天职。她几乎能记住全校上百位学生的生日和孩子们喜爱的颜色,她有把孩子与成年人都吸引到她身边的磁力。伊莲妮这位深受疫情折磨的苦难者的成长是内在的、精神上的,她是善良、正直、理性与坚韧的化身,这可以从以下细微情节中隐现地感受到:作为受人尊敬的教师,伊莲妮离开布拉卡的当天,学校师生和当地村民们静静地齐聚乡村广场为她送行,她强忍离别的悲痛与大家保持距离,一一柔声告别;她对待可能传染给她麻风病的幼小迪米特里患者如自己的孩子一般,没有丝毫怨恨,而是悉心照顾与教育他;当了解到岛上十七个孩子的老师不能胜任工作时,她以实际行动赢得大多数长者的认同而竞争到教职;岛上‘民主选举后的各种变化她都会特意写在信里告知两个女儿;每次穿过隔离隧道去海边迎候丈夫吉奥吉斯时,总是带给他让他欣慰的消息,从不让他为自己的健康状况担忧;在自己生命垂危之时,她默默忍耐,坦然面对。

二.《岛》中隐现的教育主题解读

1.在探索与间接体验中完善自我

阿丽克西斯作为间接疫情体验者,始终隐现在《岛》的故事中。她的成长历程自始至终融于小说故事情节中:自幼生活在物质殷实的家境中,有父母的关爱,受到良好的教育,内心充满对世界的好奇,但感情生活受困,希冀从父母以及其它外在环境里找到解困的效仿榜样与途径。正是经过对家族历史的亲身探索与对疫情的间接体验,阿丽克西斯深深体悟到人世间的不幸与幸运,内心渐渐变得成熟,情感判断力日益增强。可以看出,阿丽克西斯的成长历程对当代很多青年人的成长颇具启示意义。因此,阿丽克西斯的成长历程隐现的教育主题可以表述为:在探索与间接体验中完善自我。

2.在移情互动中回归理性

《岛》中对索菲娅的隐现性描写与对其母亲安娜的凸显性描写完全不同,索菲娅让读者深深感觉到是一位深受家族疫情耻辱及父母辈情感纠葛的伤害者。她年轻时学业未成就远离家乡并很快在伦敦进入家庭生活,其中的原由至少有三:一是误解姨父姨妈的善意,因家族耻辱而逃避;二是寻父无果内心痛苦难以解脱;三是男友马库斯的体谅为她营建了舒适的情感安乐窝。人到中年以后,特别是日益感受到女儿的情感诉求后,索菲娅开始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正是她与家人、友人的情感互通、相互移情,才让她重回理性,因此,索菲娅的成长历程隐现的教育主题可以表述为:在移情互动中回归理性。

3.在逆境中保持理智与真诚

《岛》中除了将玛丽娅与安娜进行外貌性格特征、生活态度、情感追求、人际交往等全面进行鲜明对比外,还时隐时现地让玛丽娅与多人物进行互动。多种并置而隐现的情节一起构建起玛丽娅的成长历程,呈现出她内在善美品质的种种表现。与小说中其他人物相比,疫情下的玛丽娅在成长历程中遇到的障碍与困难更多更曲折,幸运的是她有父亲、好友佛提妮、克里提斯医生的情感支撑以及她利用草药助人的善举,使其抗击疫情的内在动力异常强大,让她不管处在怎样的环境下,始终保持理性与真诚。因此,玛丽娅的成长历程隐现的教育主题可以表述为:在逆境中保持理智与真诚。

4.在善恶明辨中以德感人

《岛》中带有一定宗教色彩般塑造伊莲妮的高尚形象,聚焦的是她的善美与坚韧,其隐现的成长历程常被忽略。事实上,在疫情降临到这个家族之前,伊莲妮的成长得益于世代海边乡村人们的朴实传统与坚韧特性和来自前辈榜样的影响力,让她具有教师职业必备的明辨是非能力、亲和力和敬业精神。去了隔离岛以后,她作为教师具有的内在情操与品质使她坚韧地面对一切艰难而乐观地生活,只要条件允许她就会继续教育之使命,支持高尚的正义的行为,反对自私失德的行径。即使在自己的生命垂危之际,她也显示出令人敬仰的静美德性。因此,伊莲妮的成长历程隐现的教育主题可以表述为:在善恶明辨中以德感人。

评论者一般认为,英国小说《岛》之所以能赢得众多读者青睐,主要是因为作者围绕疫情写实般地构建起丰富的意象和感人的情节,从而凸显高尚主题所起的效果所致。本文从小说《岛》中主要人物疫情体验下的成长历程视角发现,这部作品蕴含着多个隐性教育主题,正是这些隐现的教育主题与凸显的主题一起深深地影响著读者,才使这部作品在新时代保持持久的魅力,不断发挥其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张春燕.“岛”之意象的内涵分析——对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岛》的解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39-41.

[2]将天平、夏双珊.《岛》中的麻风病与社会乌托邦[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1):98-103.

[3]谢文琴.死亡之岛绽放生命之花——英国当代小说《岛》对生命的诠释[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1):32-35.

[4]王忠霞.从人物形象分析探讨《岛》中爱的主题[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4(8):126-128.

[5]彭志贤、祁琳.人性本善:剖析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岛》[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15):75-76.

[6]余欣.《岛》的生态批评解读[J].闽江学院学报,2010(1):91-92.

[7]陈倩.被颠覆的隐喻:麻风主题的当代阐释——以希斯洛普的《岛》为核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1):129-134.

基金项目:本文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教科研项目:外语学科一流专业建设探究(项目编号2021090101)部分成果。

(作者单位:铜陵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