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秦长城文化保护与利用现状SWOT分析

2023-05-26曹永萍孙科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7期
关键词:保护与利用SWOT分析

曹永萍 孙科峰

摘 要:在甘肃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背景下,以甘肃临洮秦长城文化保护利用为例证,运用SWOT分析法全面分析秦长城文化保护与利用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从而立足资源禀赋,探寻秦长城文化科学保护、合理利用的路径。

关键词:秦长城文化;保护与利用;SWOT分析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14

秦长城文化是甘肃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利用秦长城文化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城文化保护重要指示精神和促进甘肃实现文化旅游强省目标的必然要求。临洮战国秦长城作为秦长城西起首,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景观价值和精神内涵。保护与利用好秦长城文化对于推动甘肃省生态产业体系构建、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崛起、推动提升旅游产业品质和文化旅游强省进程有着重要意义。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深入剖析临洮秦长城文化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以期探寻在甘肃文化强省进程中秦长城文化保护利用的路径。

1 优势(strengths)

1.1 临洮段独特的人文历史优势

临洮是战国秦长城的西起首,境内的长城是全国范围内最古老的长城,为战国后期秦昭王所筑,其修筑时间比秦统一全国还要早半个世纪。临洮秦长城的修筑,对于拱卫陇西郡及保护由秦都咸阳通向西北重镇沿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效地保护了洮河以东人民生息。因此,战国秦长城西起首成为临洮最重要的四张文化名片之一。同时,临洮还是黄河上游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迄今建县已有2400多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这里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等驰名中外,境内人文遗产遗迹星罗棋布,剪纸、皮影、花儿、傩舞等民俗文化风情多样。现有国家AAAA级景区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个。

1.2 临洮段独特的自然地理优势

临洮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境内既有地貌奇观、林木秀美、沟涧流水的景区组合,又有不乏湖光山色的国家级湿地公园、鬼斧神工的丹霞、神龟奇石园等景观。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穿境而过,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温暖、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作为甘肃省会兰州的南大门和“后花园”,县城距兰州市区仅80千米,是兰西城市群建设和甘肃南向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境内交通道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特别是今后随着定临高速、临康广高速的建成,以及G75扩容升级、兰州至临洮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的谋划实施,在融入“一核三带”发展格局、承接兰州文化旅游强省产业梯度转移方面的区位优势将更为凸显。

1.3 临洮段独特的平台集聚优势

甘肃临洮望儿咀长城(图1)为“战国秦长城之源”,是长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长城精神的关键标识地。目前在这里实施的甘肃临洮战国秦长城文物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临洮段第一期项目)总体规划面积65万平方米,包含游客服务中心1栋、公共卫生间1栋、战国秦长城主题步道4604.7米。同时,还包括墩台展示区、标识牌、绿化、广场等。项目的建成将有效提升战国秦长城西起首(临洮段)的保护管理能力和游客服务水平,对做好战国秦长城文物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必将成为临洮文化的新地标,将全面融入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不断为临洮发展蓄势赋能、拓展空间。

2 劣势(weaknesses)

2.1 自然与人为因素双重破坏造成战国秦长城本体严重损毁

长城遗址本体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大,保护还存在一定差距。历经几千年的风雨、雷击、地震、滑坡等自然因素侵蚀影响,部分长城段落墙体等遗存濒临消失,已修复段落部分失去原有风貌。①同时,由于体制机制、资金、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民众对长城的历史价值认识不足,故而导致保护长城的意识淡薄,主动保护的力度不大,偷采滥挖、垦地拓路等人为破坏甚至加速了长城本体的消失。尽管近年来,临洮县已实施了秦长城重点段落防护工程和抢险加固,但是保护滞后,成效也不明显,长城沿线瓦砾、灰陶残片等遗存随处可见,自然和人为的双重破坏使长城的保护现状堪忧。国家长城资源调查数据显示,战国秦长城在临洮境内经5个乡镇15个村,全长42千米,而保护较好的长城遗址仅56处14.3千米②,占全长的30%。调查发展,临洮境内长城墙体、墙基仅存不足1/4宽,现状十分严峻。因此,加强对长城本体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

2.2 文化和旅游融合无力造成历史文化本体背景资源丢失

秦长城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其挖掘较为滞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层次低、链条短,项目支撑作用不明显。对与长城有关的遗址、遗迹的研究,如古陇西郡狄道昔日的历史文化背景等的研究仍处于停滞状态。同时,长城附近深层次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发掘力度不够,许多方面亟须保护、研究、定位、利用、展示。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向旅游产品的转化,缺乏历史文化资源创意产业。起首地周围的平长现代农业科技园、森洋垂钓等旅游项目与长城文化没有关联性,对秦长城文化保护没有发挥支撑作用。总体上来说,临洮秦长城区域是相对贫困、较为落后的地区,文旅融合发展速度较慢,秦长城西起首这一亮丽的文化名片还未被开发利用,文化和旅游产业还没有实现真融合、深融合。

2.3 保护与开发矛盾对位造成主体投资不足、输出不够

一是资金和人力严重匮乏,文物保护投入经费极其有限。文旅产业需要大投入,而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县财政支持文物保护及产业开发的资金和人力极其有限。现有30多名长城保护员保护报酬仅为省文物局每年拨付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每人每年1500元的文物保护员补助,致使现有部分长城保护员责任担当感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同时,行政层面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力量不足,县文物管理所和县博物馆人员有限,专业人才更是缺乏,而长城巡查范围跨度大,巨大的反差导致日常巡查管护不全面彻底,存在监管缺失和督查不力等问题。二是民众保护秦长城文化的意识不强,基层群众参与率低。历经千年依然矗立在临洮大地上的战国秦长城,正日益受到海内外关注。但是,长城遗址附近部分群众不知长城属于什么时候,远离长城遗址的部分群众甚至不知道临洮有长城,更别说主动保护。三是长城沿线无明显标识。在各个长城遗址区,除秦长城遗址石碑外无其他长城位置标识牌,很难找到遗址,甚至造成当地群众不知其为长城而任意破坏的现象。四是人才瓶颈和技术制约,日常养护监测、文化挖掘的人才和技术缺乏,不能科学监测保护,更谈不上文化的深入挖掘。五是研究和宣传工作不到位。从必要性看,秦长城文化的内涵价值还需要深入挖掘;从现实看,秦长城文化的品牌和产品开发、推广不够,缺乏有创意的重大活动牵引,旅游开发还在初级阶段,带来的收益极少。③六是长城保护宣传方式单一。管理部门僅限于散发传单、展板展示和每年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的宣传,无法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广大群众对长城保护的意识。七是秦长城遗存部分段落与村民的土地归属权不清等众多因素致使秦长城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工作相对滞后。秦长城文化整体输出的影响力不够,与全域旅游理念打造的“一村一景、村村相连”的大景区有一定距离,也不能为临洮县打造“文化名县”提供有效支撑。

3 机会(opportunities)

3.1 从历史层面来看

战国秦长城诉说着古代军事防御文化、民族融合文化、戍边开垦文化、自强不息文化,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军事文化、建筑文化、民族文化等内涵。秦长城文化彰显的“天下一统、众志成城、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相契合,其展示利用、宣传推广,对全省以及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长城文化遗址保护、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3.2 从国家层面来看

2006年5月,临洮战国秦长城遗址被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5月21日,国家文物局正式确认战国秦长城“西迄临洮”④。2019年7月24日,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临洮段)位列其中。由此可见,战国秦长城及其文化是国家战略棋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作用和价值在国家战略棋局中不断得到肯定。同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时代新格局的构建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必然给秦长城遗址及文化的保护利用带来多重利好政策叠加的机遇,为秦长城文化的保护利用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3.3 从省级层面来看

战国秦长城临洮段是甘肃省内秦长城的最主要代表,是推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塑造甘肃省长城文化大省、实施文化旅游强省战略的重要载体和资源之一。1981年9月15日,战国秦长城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2月,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编制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保护规划》,将战国秦长城临洮段确定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三园”之一“陇右屏障(战国秦)”核心展示园的主要展示区和战国秦长城展示带的重要展示节点,主要展示的是战国秦陇右屏障西端起点望儿咀段长城和临洮、岷县、通渭境内的长城墙体、壕堑、烽火台、山险及相关其他遗存等,最终建设形成甘肃战国秦长城集中展示带。⑤这为新形势下临洮更好地融入全省发展大局、加快兰临一体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临洮着眼甘肃整体发展、立足本地优势,尽快主动融入构建“一核三带”⑥区域发展格局,牵引带动全省协同联动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更加明确的目标。

3.4 从县级层面来看

临洮县是全省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实施“文化名县”战略必然会推动临洮历史文化繁荣发展。临洮战国秦长城既是长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长城精神的重要标识地;既是长城建制的典型代表,也是研究战国时期边疆军事文化的重要载体;既是首个大一统国家的西大门,也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历史见证。其重要价值决定了它必然是临洮打造文化名县旅游强县的重要资源。⑦2020年11月24日,战国秦长城临洮县望儿咀-宿郑家坪段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名单。临洮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临洮段)建设保护规划(2021—2035年)》指出,以临洮县约42千米战国秦长城遗址遗存为核心,涉及长城经过的5个乡镇,并辐射至临洮县全域约2851平方千米范围。正在建设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是临洮秦长城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的最好契机,也是生态文化旅游转型升级、协同发展的良好机遇。通过全面保护开发利用秦长城本体和文化遗产及其周边自然生态环境,赋予旅游产业深厚的文化灵魂,助推临洮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互促共赢。

4 威胁(threats)

一是临洮战国秦长城区域跨度大、保护范围广、面积大。长城的跨度大、覆盖面广,其保护之复杂、管理难度之大,是任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都不能比拟的。临洮县战国秦长城遗址首起于县城北15千米的新添镇南坪村望儿咀杀王坡,自西向东穿越临洮县42千米,为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二是秦长城的修筑工藝和自然地质因素尤其是秦长城沿线生态环境对秦长城文化保护和利用造成了一定威胁。秦长城的城墙、城障、烽燧全由黄土或砾石混合黄土夯筑而成,秦长城所处的地理位置是祁连山余脉马啣山,地形复杂,高山、河谷、沟壑等纵横交错,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森林资源匮乏,植被覆盖面小且破坏严重,生态防护功能低下。再加上长期雨水冲刷、水土流失、自然风化、生物掏蚀等自然因素影响,现在秦长城的大部分墙体出现了开裂、坍塌、表面剥离等现象,很多遗存已成为一片废墟,部分城墙的遗址已不复存在。虽然这些不影响秦长城的价值与地位,但缺乏雄伟身姿的长城总有几分逊色,伤痕累累、危在旦夕的宝贵历史资源,保护利用起来难上加难。

5 结语

综上所述,临洮战国秦长城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价值极高,但保护和利用滞后,文旅产业融合开发还处在起步阶段。因此,临洮秦长城文化保护和利用必须牢牢抓住国家尤其是甘肃文化旅游强省的战略机遇,从合理保护守底线、项目为王快保护、数字媒体多策划、讲好故事续文脉、多元着力多举措、创新模式强保障等方面着力,形成“文化遗址带动经济发展——经济繁荣反哺文化保护”的良性循环,真正做到走绿色、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从而促进文化旅游强省目标的实现。■

注释

①德泉,董聪明,李家华.深挖长城文化内涵 推进长城保护利用开发[J].内蒙古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18(6):22-23.

②董耀会.临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与扶贫及经济发展关系的思考[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20,43(5):125-129.

③郝建斌,欧新菊.河北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对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路径探索[J].河北地质大学学报,2022,45(3):126-131.

④在《关于甘肃省长城认定的批复》(文物保函〔2015〕941号)中。

⑤李超.2025年全面建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N].兰州日报,2022-02-24(002).

⑥“一核”,就是建设以兰州和兰州新区为中心、以兰白一体化为重点、辐射带动定西临夏的一小时核心经济圈,推动优势地区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特色产业聚集发展区、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承载区、对外开放先行区,打造驱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三带”,就是建设以清洁能源及新材料和特色高效农业为重点的河西走廊经济带、以综合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为重点的陇东南经济带、以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为重点的黄河上游生态功能带。

⑦张育麟.临洮战国秦长城在“一带一路”中的价值意义[C]//中国长城学会.中国长城学会会议论文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0.

猜你喜欢

保护与利用SWOT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吕家河民歌的传承、保护与利用
浅谈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关于博物馆民俗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思考
国产手机行业战略管理研究
海南发展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SWOT分析
关于安徽寿县旅游投资的SWOT分析
P2P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研究
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战略分析研究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