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佛言墨痕馆藏札记
2023-05-26刘玉涛
刘玉涛
摘 要:丁佛言,山东龙口人,是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被时人誉为“鲁之灵光”。文章介绍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氏故宅内的丁佛言纪念馆馆藏的各类珍贵文物,从书法特点、艺术风格和传奇人生等方面进行图鉴析之。
关键词:丁佛言;书法;鉴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06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氏故宅内,有一座古朴典雅的丁佛言纪念馆,迎门内悬挂着孔子第77代孙孔德成题写的“鲁之灵光”匾额,熠熠生辉。走进馆内,迎面是一尊汉白玉丁佛言半身雕像,栩栩如生。馆内的展陈内容分为“矢志报国、不屈不挠”“潜心治学、一代宗师”“高风亮节、垂范后世”三部分,诠释了丁佛言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
丁佛言纪念馆内陈列着丁佛言曾用过的文房四宝,故宫博物院证章,参议院证章,丁佛言保存收藏的《故宫周刊》,沈钧儒赠给丁佛言的留言、照片,有关反映政界的信件,丁佛言临摹过的部分碑帖、部分篆书,丁佛言的书论和书法润例及友人赠书,家信及其遗存的信笺、信封,丁佛言研究的青铜器铭文拓片,印章、篆刻及诗文手稿,古文字学研究著述,《还仓室遗珍》《山东博物馆书画选》《丁佛言年谱》《丁佛言文诔汇编》等书籍以及挽联祭文存根簿、生活用品等,共计179件各类珍贵的文物。
馆外廊柱上挂着沈钧儒题书的“搓牙出肝胆,扺掌失生平”和王云洲题写的“豪气迈千秋,发言惊破项城胆;文章垂万世,落笔招还中国魂”两副漆金楹联。这两副漆金楹联镌刻的底稿是山之南以85岁高龄为叔外祖父丁佛言书写的遗墨。
1 馆藏鉴赏
丁佛言(1878—1931),山东省龙口市东莱街道宋家疃人。少年时期,丁佛言开始临欧阳询、颜真卿、苏东坡、黄庭坚、王羲之、怀素、邓石如、李阳冰以及《张迁碑》《史晨碑》《华山碑》等碑帖。丁佛言认为,在临帖和学古上,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其不易。他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主张写法贵得古人结构,学习古人的结体与章法,又在笔法上要模仿古人,不尽形似产生变化。丁佛言在临帖作品中,用笔细致严谨,文字内容完整,留下了很多册页、扇面、小品等作品。笔者通过撷取馆藏的丁佛言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以期让读者领略其书法艺术世界。
“古墨半浓评研谱,新泉出沸补茶经”楹联(图1),是丁佛言23岁时写的联语作品,可以清晰看到他有临怀素的影子,整件作品笔力遒劲、结体奇奥,别存古意而取新风,学帖却能超出临帖,极为精妙。丁佛言在运笔时,于圆转中回峰转折,在注重含蓄的同时又加入折峰,增加了雄厚的气势。
“戈车作父丁,宝尊彝”钟鼎文(图2),是丁佛言39岁时写的作品。在此件镜屏中,可以看到丁佛言的运笔抑扬顿挫、极富有变化。其用墨技法,从浑厚渐变成为粗细轻重,枯润浓淡的笔法跌宕起伏,给笔墨赋予了仿佛音乐节奏般的美感。
花梨木圆扇面(图3),是丁佛言中年以后书写的蝇头小楷作品。扇面文字为:“良常王给事于是碑书法之妙暢说不遗余力矣方纲所最心许者惟有一条令录于此云古布安易二字笔瘦如针又大禹开山币西四字亦笔瘦如针又太公九府圆法笔亦细瘦盖作书之始但取是以记事而止故各行书意不求观美而书遂以通神转明府此碑所以起出汉人为无上神品也”。除了边款以外,共计150字(无标点符号)。花梨木圆扇面上的楷书笔锋劲健、体态端庄,用笔一丝不苟,风格清秀俊雅。丁佛言秀美的笔性,能在笔锋转处让精致的蝇头小楷尽显温文儒雅。他在扇面书写的字体结构上准确老道,而且深思熟虑,书卷气很浓,展现了他的学养、胸怀宽厚的性格和温文尔雅的书生之气。
“苏子文章留海外,道人岁月在壶中”楹联篆书(图4),题跋为“恭臣先生雅书”,款识为“迈钝丁佛言”,上部印鉴为阴刻“丁佛言”,下部印鉴为阳刻“迈钝”,国家三级文物。这件篆书作品一气呵成、酣畅淋漓、结体紧密,丝毫不见拘谨,通篇墨润、浓淡相间、层次丰腻,呈现了“亚圣”孟轲的风骨。从这件作品还可看出,丁佛言临帖吸取了很多古人的书风元素,并且推陈出新,更多展现自己的特色。此联是极其难得的作品,被世人珍若拱璧。
丁佛言手里的笔,是一支“潜心治学”的笔,是一支“高风亮节”的笔。他作品上的一个个偏旁部首结构,一条条横平竖直线条,像是“收”的缤纷诗行,像是“放”的璀璨散文,仿佛凝固了永恒的视觉印象。可以说是“以墨写形、以墨写心”,丁佛言将自己的学识修养和人生阅历都涵盖在了这一笔一画的文字况味中。
2 著述论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佛言之子丁少言代表家人将丁佛言的部分遗墨和著书手稿无偿捐献给山东博物馆。1986年龙口市博物馆筹建丁佛言纪念馆,丁少言和丁孝佐兄妹再次慨然捐献了丁佛言的书法作品及收藏的文物。
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丁佛言著作有《说文部首启明底稿》《解字底稿》《解字备忘录》《说文古籀补补》《古陶初释底稿》《古钵初释底稿》《文史初稿》《还仓述异初稿》《续字说初稿》《还仓述林底稿》《松游庵自刻印谱》《还仓室手钩金文》《名句楹联集手稿》《松游印谱》。龙口市博物馆馆藏的丁佛言著作有《古文字杂稿》《诗文手稿》《印举杂稿》《书论手稿》《丁息斋拓印》《丁佛言手批息斋集古录》等20余部。
丁佛言钟情古文字研究,且家学渊源,得益于族人丁树桢收藏的商周时期颂簋、颂壶等国宝级青铜器铭文,积年累月,心摹手追,颇有建树。丁佛言著述的《续字说初稿》一卷,内容丰富多彩,文化内涵厚重,涉及广泛,是真正的“咬文嚼字”,非学问大家不能为。初稿内容包括文字起源、类别、出处、应用、演变历史的进程。汉字起源于象形文字,所以每一个汉字演变之初都会有一个象形文字符号或象形物品,古人经历由结绳记事的绳纹文化到象形文化符号的发展过程。最初书形基本上都是刻画出来的象形文字。因殷商甲骨文所认古文字与描、画、刻分不开,就产生了书、画、雕、刻的技艺。古人能够画出的象形文字符号毕竟有限,所能表达音意文字符号相对也受限,出土的龟甲、彝鼎、泉玺、陶玉上的文字符号就很难识读。古文字经过数千年的改革变化和简化过程,通过偏旁部首制造出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等文字,从而让象形文字几经演化成为现代的汉字。
《续字说初稿》是丁佛言在许慎《说文解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知古人造字初意、深入了解古人造字奥秘而编著的。该书中对福、车、庸、藏、皿、铭、影、廷、舟、朝、志、训、计、艺、饮、来、构、仲、共、虎、窖等20个文字的起源,各个时期的写法、用法、读音,都作了详细的探讨和诠释,研究得深邃透彻,足可以见丁佛言研究古文字的功力。“集腋成裘,堆沙成塔”,得益于丁佛言日常功课非凡的功底,方能“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续字说初稿》是一本研究古文字的巨匠之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应该传承保护加以发扬光大。
《松游集古金石文字联语》是丁佛言亲笔撰写的手稿,现由丁佛言后裔珍藏。此书中用甲骨文、钟鼎文、奏诏文、汉金文、行草等数种书体,撰写收录3000余条名句、楹联集锦。在甲骨文、钟鼎文、奏诏文、篆书楹联中,每条集句下方还注明每个字的多种写法,从中可以看出丁佛言学识水准高人一筹。他在《书论手稿》中曾说:“钟鼎文,一字写法至数十种,一字释文多十条说文,而假借旁通层出不穷。视小篆字体一二写文无疑意义者,其繁简杂易殆有天洞之别,写法多者须多写多记,释文如自己无考订,以择从一先生之说为是。”丁佛言对这些甲骨文和钟鼎文的灵活运用,更加说明丁佛言的知识渊博。他撰写的这些楹联集句,不但书写工整、饱含哲理,而且内容十分丰富。现摘录几对楹联:“吴山楚水劳辞赋,绿树青松入书图。”“山静月明新雨后,舟来海上暴涛初。”“花压玉兰明月夜,树临金井夕阳天。”“自能与道同其适,唯有进德尚是疆。”(图5)。
《信札、政论、书论》共计收录丁佛言信札78封。从称呼上看,大部分是丁佛言写给夫人山湘云女士的信(1921年以后),丁佛言将国事、家事凝聚笔端,述说对国事的一些看法和见解。他愤然抨击社会弊端,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力主以法治国。同时,努力寻求强国富民之路。从家信中还可看出丁佛言的家庭世代和睦,数十口人尚未分家,堂兄弟们生活在一起,如同亲兄弟,生活上崇尚节俭,绝不奢侈浪费,族人祖祖辈辈传承着“识书兴业”的良好家风。
丁佛言研究的青铜器铭文拓片包括了丁佛言搜集、研究的青铜器铭文数千件,还有大量的古钱币铭文拓片,十分珍贵。从中可以看出丁佛言在古文字研究时洞察细微、博览青史,利用这一批青铜器铭文拓片,潜心研究析读,找出古文字变化的轨迹,最终成就了一代誉满中国的古文字学家。
1984年,丁佛言堂侄丁棣主编出版《还仓室遗珍》一书,此书精装八开,计130页,收录丁佛言的甲骨文、钟鼎文、隶书、行书、草书等各种书法字体,以及金石篆刻200余件。其中书法90幅,拓印164方,篆刻、扇面、墨匣、镇纸等小品20件(套)。该书由孔子第77代孙孔德成题写书名,影响较大,深受学者的钟情和喜爱,争相珍藏。
3 一方天地
篆刻是书法和镌刻的结合。制作印章是汉字特有的一门艺术形式。印章源于实用文字符号,习称“篆刻”,是指自己或某种事物的治印之学,也被称为“刻印”“铁笔”“铁书”“刻图章”等。
丁佛言善籀篆,工刻印章。在《印举杂稿》中可以看到他的作品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形式各异、独具特色,实现了书法、章法、刀法三者为一体的完美结合。他篆刻的每一方印章都有豪放飘逸的笔意,又有优美流畅的构图,并兼有刀法生动的神韵,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丁佛言的篆刻艺术,实现了在一方天地间呈现出温润的光泽、古雅的风韵,充分体现出篆刻艺术的精髓所在。因有厚重的书法和古文字功底,加之聪颖好学的天赋,所以他在篆刻治印领域成就斐然。
《丁息斋拓印》内收录有260方拓印,有丁佛言篆刻作品,也有历史名家治印(图6)。他在书中谈及篆刻写道:“此右出相夺相让,于本行自成配搭。因文字配合,即原有金文未当不可稍加伸长缩短。《楚公钟》仅两行16字,而‘家字右肩与左脚等智五为左右出,因而疏散两行,极不寂寞。因器者,如《乙侯钟》,最显然‘畏字左右恰相配。金文一字数十篆,必有上下左右供我择取者。若拘于强用某一字,而不愿其前后上下左右之如何,不足以言篆刻也。”
《古官私印印拓集》收錄拓印69方,这本拓印集大部分是他的学生柯昌泗收藏汉代以来的官印,不曾著录过,呈请丁佛言审鉴。在诸多中国传统文化中,拓印可以称为“国粹中的国粹”,在书法技艺传承中有着无可比拟的特殊历史地位。知者叹其能,观者叹其技,赏者叹其神。
4 结语
丁佛言的书法特点是将苏轼的书墨规则与魏晋书法风范融为一体并独创新风,金、篆、隶、行、草书体不计,各臻其妙。丁佛言十分重视古文字在书法、篆刻方面的运用,特别是钟鼎文,精美卓越,誉满书坛。其书法用笔劲健峻拔、意气酣足、内敛浑厚、拙中藏巧。点画线条如铁铸玉成、刚柔相济,素有“南吴(吴大澂)北丁(丁佛言)”之称。
总结丁佛言的艺术风格可以看到,其楷书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方圆兼施,点画劲挺,以方为主,笔画凝聚,气势庄严雄浑。其草书用笔以中锋为主,笔力内含筋骨,结体奇异诡巧,字与字之间的安排如垒石砌墙、大小参差错落,给人一种斑驳的美感,但整体却又能做到气脉连贯。作品行文贯气酣畅、有如春雨润物之美;其隶书用笔转折方刚、斩钉截铁、毫芒雄健,结体疏放,章法安排参差错落,颇能反映行书挺拔奇崛、深厚雄强的风韵;其篆书以先秦钟鼎文、碑碣为宗,又采清代名家之众长并融为一体,笔力沉厚,气息醇古,古劲奇崛,线条挺劲,字字粲然,金石之美跃然纸面。当时有“吴大澂写形,吴昌硕写神,唯有丁佛言形神兼备”的说法评价他的书法作品。
丁佛言拥有传奇人生,他是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为人刚直耿介,虽几度任职官场,但出淤泥而不染,凡熟悉他的人无不为其坚贞不渝的气节和为政清廉的品德而赞叹不已。时人常以“国士”“策士”来评价丁佛言,认为其有“亚圣”孟轲之遗风。丁佛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就是丁佛言“一代风范”书法艺术的人生写照。其高风亮节足以振颓风而励后人,更被时任《大公报》主笔的张季鸾誉为“鲁之灵光”。
(龙口市博物馆提供馆藏文物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