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随州新出金文补释二则
2023-05-26苏超
苏超
摘 要:湖北省随州市近年出土大量两周时期曾国青铜器,如此众多有铭青铜器的存在,为学术界研究先秦曾国史提供了宝贵材料。鉴于学界对铭文中一些疑难词的释读存在争议,文章选取M2∶2子鼎与M22∶6君鲜鼎,试对其铭文内容进行考释,最终将“”释为“耒”字,“”释为“”字。
关键词:金文;随州;子鼎;君鲜鼎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7.008
近年湖北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大量有铭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对研究殷周时期曾国的政治、歷史、文字、书法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这些青铜器出土时间尚短,学者未对一些铸铭进行考释,而且对于铭文中的一些特殊字形又有争论,造成疑难字词未能彻底释读,因而亟需研究者进行考释。本文选取M2∶2子鼎与M22∶6君鲜鼎,试对其铭文内容作一考释。
1 子鼎金文考释
西周早期子鼎,2011年6月出土于随州市叶家山M2墓地,现收藏于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内壁铸铭文39字(其中合文3)(图1),鼎铭经过李学勤、冯时、黄锦前等先生研究,现隶定如下:
丁子(巳),王大(-佑)。(戊午),子(蔑)(历),(敞-赏)(白牡)一。己未,王赏多邦白(伯),子(丽-列),赏(-鬯)(卣)、贝二朋,用乍(作)文母乙(尊)彝。
此鼎铭文中“戊午”“白牡”“夭鬯”均为合文,字形结构实属特殊一类。其铭文大意为:“丁巳之日,周王隆重地举行礼仪式,丁巳之日后的第二天(戊午日),周王对子进行褒扬与勉励,子献白牡之牲一头于周王以示助祭,己未之日,王对各邦国君主进行赏赐,子位列其中,周王赏赐子郁金香熬制的鬯酒一卣、钱贝二朋,子用来铸造文母乙所需的宝鼎。”
“”字,李学勤先生释为“祓”,“祓”为祭祀名,应即商代卜辞常见的“”或“又”。后者前人多读为“侑”,并引《尔雅·释诂》训为“报”,认为就是文献中的报祭,“王大祓”,即“王大祭”①。丁进②、孙启康③等先生从之,黄锦前先生读为“丁巳,王大佑”④,于薇先生释为“祭”字,即商代专门进行的宗庙之祭⑤。
按,观察“”字,左部为“示”字,右部字形书写很紧凑,应为双“又”的重叠,郭沫若、陈梦家先生一致认为双“又”即“友”字,与左部“示”组合即为“”字,读作“祓—佑”。“”字,《保卣》铭曰:“遘于四方,合(会)王大祀,祓于周。”(《金文通鉴》13324)董莲池先生认为《保卣》之“”(《新金文编》10.5415.1)或“”(《新金文编》10.5415.2)均应读“佑”,陈靖《金文编注》谓:“佑于周指四方诸侯都与会助祭。”⑥钟林先生从之。于薇先生不认为“”字为“”,她举例“”(《合集》34617)字,将之读为“祭”,笔者并未查到此字,但发现“”(《合集》宾组12869正乙)、“”(《合集》34617历组)、“”(《合集》无名组30541)、“”(《合集》历组34603)字形与本铭中的“”字形十分接近,“示”部件被放置于字的中部,双“手”置于左右。刘钊先生释作“佑”,并注:“卜辞又用‘又为‘佑”⑦。因此,本文认为于薇先生所举“”字,实为“”(《合集》34617历组)字,读作“佑”字。《说文》曰:“佑,助也。从示,右声。”上举“佑”的甲骨文从“又”,《说文》曰:“又,手也。”“右,手口相助也。”卜辞之“又”,“帝受我又(佑)”(《合集》14671),甲骨文、金文中可与“佑”“有”“侑”通用。其从“示”、从“手”,像以手奉牌位之形,以示祭诰祖先、神灵,祈求保佑之义。金文中右部多从“右”、从“有”,是为“”,乃为“佑助”之意。《蔡侯申盘》:“佑受母(毋)已。”(《金文通鉴》14387)甲骨卜辞:“王受又(佑)。”(《合集》27209)“佑受”即“受佑”,受其佑助。《周易·大有》:“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本铭“”即“佑祭”之意。
“”字,释读颇具争议:李学勤先生释“斗”字;冯时、黄益飞⑧先生释“犁”字;陈小三⑨、丁进、黄锦前先生释“荆”字;王占奎先生隶定为“戉”,释为“越”字;李天虹、孙启康先生释“耒”字。
从字形上观察,表1为“斗”“犁”“戉”等例字甲骨文字形表。根据表1,进行字形对比分析,首先需要排除“斗”与“戉”字,甲骨“斗”字形上部呈勺口状,“戉”字上部为圆形“钺头”,与本铭差异悬殊,“犁”“耒”均为农田间掘土、推土器具,甲骨文与本铭字形较为接近。
分析表2,我们发现“斗”字金文上部仍呈勺状,“戉”字笔画繁化加剧,与“”字形相形渐远,“犁”字褪去了其象形特征,笔画增多,与本铭不似。《说文》曰:“犁,耕也。从牛黎声。郎奚切。”《山海经》曰:“后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郭传:始用牛犁也。”“犁”“耕”二字互训,皆谓田器。“犁”与“”(《郭店》穷达2)、“”(《郭店》成之13)、“”(《上博》六用4)等“耕”字形相近。相比较之下,“荆”与“耒”字金文字形与本铭接近。黄锦前先生说“荆”的初文为“刅”,“刅”字于金文《刅尊》作“”(《集成》5767),《刅作宝彝壶》作“”(《集成》95),《中山王方壶》作“”(《集成》9735),与本铭字形较接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刅”字下部基本以弧线弯曲,短竖位于尾端于弧线交叉,但“”字基本是没有下部弯曲的;第二,“”字上部起笔处呈弯曲状,类似柄把,但“刅”字基本不存在这种特征,而且上部笔画很短。综合来看,“”释“耒”字比较合适,“耒”古音来母灰部,古代为一种翻土农具,也叫“耒耜”,上部为长柄,下部有双叉,“耕”字“耒”部“”形、“”形与本铭基本一致,特别是“”形,长柄双叉与本铭别无二致。
“”字,诸家多释“丽”字,但对该字的解释存在争议。黄凤春、陈树祥先生等将本铭“”释作“酾酒”之“酾”字,“耒子”作为酾酒的助手在祭祀仪式现场l。冯时先生释“逦”,读为“丽”,附也。“就丽”犹言即席。《尹光鼎》铭云:“王飨酒,尹光逦(丽)。”(《金文通鉴》2312)《保员簋》铭云:“公在,保员逦(丽)。”(《金文通鉴》5202)“丽”皆附丽在侧之谓m。黄锦前先生释“荆子丽”之“丽”即“逦”字,读为“莅”或“位”,训作“临”,“参加”之意。n
按,此字当释“丽”,甲骨文有“”(《辑佚》无名组576)和“”(西周H11:128),金文于《元年师簋》作“”(《新金文编》08.4279.1)或“”(《新金文编》08.4279.2),《逦方鼎》作“”(《新金文编》05.2709),《伊光簋》作“”(《新金文编》07.3975),《保员簋》作“”(《考古》91.7),前后字形应均为“丽”字。何琳仪先生《听簋小笺》将“逦”释为“列”o,表示“就位、就列”之意,可从之,“耒子丽”即“耒子到达就位”。
最后说一下“”字,诸家对这个字的释读一般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释“夭鬯”合文;第二种,释“鬯”专字。按,此字乃“鬯”专字,结构与“”(《合》宾组4025)、“”(《合》出组24145)”与“”(《屯》历组9)相同,唐兰先生《殷墟文字记》将此字释“”,同“鬯”p,是古代祭祀用的酒,用郁金香酿黑黍熬制而成。本铭“”字,为“夭+鬯”组合为“”字,也应读“鬯”。“夭”有“娇嫩、娇好”之意,如《诗经·桧风·隰有苌楚》曰:“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字意为香醇的美酒。
2 君鲜鼎金文考释
春秋早期君鲜鼎2014年出土于湖北枣阳市郭家庙曹门湾曾国墓地(M22∶6),现藏于枣阳市博物馆,内壁铸铭文24字(图2)。铭文释文如下:
君鲜乍(作)其鼎,其万年无强(疆),子孙永用之,其或隹(唯)(?祷),则明亟(殛)之。
“”字,张天宇等《简报》整理者q、《华章重现:曾世家文物》r、吴镇烽先生等均释“”字。按,“”字,左部为“邑”,右部为“尼”,当隶作“”字,“邑”与“阝”古可互换,因此“”可释“”字,《华章重现:曾世家文物》曰:“君是淮河流域诸侯国国君的常见称谓,‘不见文献记载,或是淮河流域的小国。”s“君鲜”查无可考,不知为何人。
“”字,笔画残泐不清,暂缺释。张天宇等《简报》整理者、《华章重现:曾世家文物》皆缺释,吴镇烽先生释“”字,读作“祷”。“其或隹(唯)?(祷)”,“祷”意为“祈祷,祈神求福”。《说文》曰:“祷,告事求福也。”又《广雅》曰:“祷,祭也。”《周礼·大祝》曰:“五曰祷。”郑玄注:“祷,贺庆言福祚之辞。”《周礼·小祝》曰:“候禳祷词之祝号。”疏:“求福谓之祷,报赛谓之祠。”此句意思当解释为“将此铜鼎用作祈神求福之礼器”。
“”字,张天宇等《简报》整理者、吴镇烽先生释“亟”字,读作“殛”,其他诸家暂缺释。按,“亟”字,意为“迅也,疾也。”“殛”字则多训为“诛杀”之意,如《说文》曰:“殛,诛也。”《左傳·襄公十一年》曰:“明神殛之。”《书·汤誓》曰:“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史记·夏本纪》曰:“乃殛鲧于羽山。”或表“惩罚”之意。如《书·康诰》曰:“爽惟天其罚殛我,我其不怨。”董珊先生《侯马、温县盟书中“明殛视之”的句法分析》t一文对“明殛”的用法作过详细解析,认为当将“亟”读为“殛”,训为“罚”是为正确,并认为这是一种咒辞。笔者赞同董珊先生的看法,本铭“”亦当释“亟”字,训为“殛”,乃“惩罚之意”。“则明殛之”可释为“(否则)神明将惩罚之”。
全文释义:君鲜铸造了一件青铜鼎,希望他能万寿永存,而没有止境,子子孙孙永远能享用这件青铜礼器,用它来向神明进行祈祷赐予福佑,若如不是,则神明必将惩罚之。
3 结语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湖北随州出土金文中的M2∶2子鼎与M22∶6君鲜鼎,运用相关古文字材料对其金文字形进行辨析,考释“”与“”等疑难字,认为“”应释为“耒”字,“耒子”为一方诸侯,可能为早期曾侯。“”为“”字,“君鲜”为人名待考。本文对子鼎与君鲜鼎上所铸金文的考释分析,有助于相关研究者对曾国金文发展的历史文化脉络作进一步认识。■
注释
①李学勤.斗子鼎与成王岐阳之盟[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1):53-55.
②丁进.岐阳四铭所记岐阳之盟史实辨析[J].学术月刊,2012,7(53):179-186.
③孙启康.《耒子鼎》与“西周宗盟”一文中的几个问题[J].江汉考古,2014(5):125-126.
④黄锦前.保尊、保卣及周初的形势与对策[J].中原文化研究,2021(2):59-67.
⑤于薇.湖北随州叶家山M2新出子鼎与西周宗盟[J].江汉考古,2012(2):70-77.
⑥陈靖.金文编注[M].武汉:武汉出版社,2016:778.
⑦刘钊.新甲骨文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7.
⑧黄益飞.周初会同礼考:从保卣和犁子鼎谈起[J].江汉考古,2020(5):110-116.
⑨陈小三.新出荆子鼎与武王克殷的年代[EB/OL].(2012-01-18)[2022-12-24].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776.
⑩徐宝贵.甲骨文“犁”字及相关问题研究[EB/OL].(2007-11-04)[2022-12-24].https://www.360docs.net/doc/7719031196.html.
k汉字历史——农业篇(犁)[EB/OL].(2022-09-23)[2022-12-24].http://www.360doc.com/content/22/0923/17/69574846_1049083144.shtml.
l曾令斌,黄玉洪,余乐,等.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2011(11):4-60,3.
m冯时.叶家山曾国墓地札记三题[J].江汉考古,2014(2):57-62,56.
n黄锦前.再论荆子鼎[EB/OL].(2012-02-28)[2022-12-24].http://www.fdgwz.org.cn/Web/Show/1789.
o何琳仪.听簋小笺[M]//何琳仪.安徽大学汉语言文字研究丛书(何琳仪卷).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13-17.
p唐兰.殷墟文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q张天宇,姜波,刘小华,等.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曹门湾墓区(2014)M10、M13、M22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6(5):18.
rs湖北省博物馆.华章重现:曾世家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2021:241.
t董珊.侯马、温县盟书中“明殛视之”的句法分析[M]//中国古文字研究会.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008:356-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