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角下青少年法治教育优化探究

2023-05-26孟凡镇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摘要:新媒体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法治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暴露出法治教学的灵活性、实践性、协同性不足等问题。针对问题,从新时代青少年成长特点出发,应利用新媒体渠道广、互动性强的优势,增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优化传统法治教学模式,构建多学科渗透协同教学,助推家校社政多元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文化圈建设。

关键词:青少年法治;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6-0024-04

青少年是国家与民族的希望,与我国法治建设的未来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在中小学设立法治课程。中共中央印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进一步提出要切实推进“青少年网上学法用法、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推广法治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1]。近年来,随着5G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信息技术已全面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学校对青年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其教学实践在坚持理论知识教育工作为主的同时,更要结合时代特点,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思维与法治能力。

一、新媒體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现状

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思想政治系列课程的培养教育方式,已经在我国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早在2016年教育部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就强调学校要有效利用互联网媒体等教育平台的资源优势,精选法治案例资源,发挥思想政治课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中的引领作用。例如在小学与初中阶段通过“道德与法治”系列课程,将法治教育分散嵌入各个年级,着重普及法律常识,培育青少年国家观念、宪法至上观念,初步建立守法意识和公民意识。高中阶段通过思想政治必修课程“政治与法治”与选修课程“法律与生活”,向学生详细地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增强其法治观念意识。但近年来,受各地区青少年身心发展差异、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不平衡等影响,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还存在“教育的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法比较传统,无法胜任新时代依法治国对法治教育的要求”[2]等问题。

(一)教学内容与方法相对单一

现代青少年法治教学内容重复性较强,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的倾向,教育内容体系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方面,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更侧重于通过思想政治课程进行知识灌输,以及通过校园普法活动进行宣传,因此在多学科协同法治教育工作方面缺少实践和规划。另一方面,由于青少年的自制力与注意力相对较弱,以课堂灌输理论知识为主的法治教育,很难引起学生对法治课程的重视与兴趣。此外,教材学理性、历史性、时代性和比较性阐释有待进一步增强,“法治价值认同”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不高。这也导致了课程教学逐渐受制于理论知识讲解层面,只关注学生对法律规定、基础法律原理的机械记忆,缺乏说理分析。这种缺乏师生有效互动的法治教学模式,难以承担培养青少年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使命。

(二)法治教育实践运用环节缺失

法治活动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对于青少年法治教育也需格外注重这一特点,建议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法、用法。此外《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也特别强调,青少年法治教学需结合时代特点,注重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课程实践案例要与现实事件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多侧重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讲授方式,极少注重学生的法治活动体验。有些学校通过外聘法律从业人员,开展了一系列专题法治讲座、法律情景课堂活动,但是往往因为受课时、师资、环境等因素限制,未能达成法治教育的常态化。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在课堂内学到的法律知识与实际社会法治环境相对割裂,即使学生能够学习到一些法律知识,也很难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往往在法律实践活动中表现得不尽如人意。

(三)家校社政多元协同不足

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不断冲击着人们,青少年作为活跃在互联网中的主要群体,受到的影响最为深刻。当今青少年法治教育依然是以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为主的教育模式,但青少年因其自身特点,对于社会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影响更为敏感,所以只靠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难取得育人实效的。对此,《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明确提出,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参与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新格局”[3]。这说明青少年法治教育是一项多元化统合性系统工程,需要从以往的学校单一教育为主,转向由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协同教育的多元化青少年法治教学。

二、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特点

《关于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识的决议》首次将普法活动采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规定以5年为单位开始普及法律知识。随后在《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中明确,要走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并加强优秀自媒体制作普法作品。国家普法活动借助新媒体的手段,势必会改变青少年的法治认知、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治知识获取渠道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普法传播呈现出多主体、多渠道融合发展的趋势”[4],逐步形成了以政府、学校、主流媒体为主导的,以互联网和新媒体为平台的公共普法环境。新媒体技术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爆炸发展,对青少年的虚拟与现实生活进行了高度渗透,新媒体平台多元化的空间环境为青少年法治观念培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其中海量的法治信息资源为青少年获取法律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这是传统法治教育无法达到的。教师可利用新媒体平台的资源优势,根据青少年的现实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精选法治信息,提炼法治内容,强化对法治精神和思辨能力的培育,增强青少年学生对“依法治国”的认知,助力法治观念的正确传播。

(二)青少年法治意识薄弱

新媒体给青少年带来丰富的法治知识的同时,也传播了大量的不良信息,如网络中的泛娱乐主义、消费主义等社会思潮,导致部分法治意识薄弱的青少年,抵挡不住金钱等利益的诱惑,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悔恨终生。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1》可以发现,当前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普遍偏低,导致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居高不下,其中家庭监护问题比较突出,网络暴力、网络欺凌案件频发。这进一步证实了互联网媒体平台对未成年人的巨大影响,当代青少年法治意识薄弱,法治教育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法治能力行使非独立化

在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下,青少年法治能力的行使是在学校法治教育中所形成的法治观念的外化体现,一般是通过实践活动、例题考试等来进行,所体现出的是青少年自己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在新媒体时代,青少年虽然也学习了学校的法治教育课程,但是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在日常法治实践过程中面对法治难题时,会首先向网络寻求法治帮助,参考他人的意见、建议,并据此展开实践活动。新媒体为青少年培养法治能力提供了行动参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青少年自身的法治思维。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应适时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情景式教学、翻转课堂、辩论赛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在法治知识的实际运用中达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提升青少年法治能力。

三、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優化路径

鉴于以上青少年法治教育存在的若干问题以及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媒体法治教学

新媒体应用技术强调多渠道、多样化和高效信息传播,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视频、图片、音频等内容使得信息更加丰富、立体。这种声、光、图、字结合的呈现方式,带给青少年以全新的感官刺激,是目前最受青少年欢迎的学习娱乐途径。新媒体在丰富信息交流方式的同时,给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具有媒体资源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特点,成为新时代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对于接受了互联网媒体的青少年来说,传统法治教育的教学模式越来越无法满足其学习兴趣,因此法治教育的教育模式、教学手段都急需创新与优化。新媒体资源可将抽象的法理知识以具象、多元的方式进行展现和传达,这恰恰可以满足新教学方式的改革需求,多样化的信息资源也进一步吸引了青少年的学习兴趣,生动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形成法治认知。可以说,新媒体资源应用于法治教育课程之中,是打破传统法治教学方式、探索新法治教育模式、新时期培育青少年法治精神的重要创新途径。

(二)注重人文精神滋养,打造多学科协同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基于青少年身心成长和社会发展规律,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进行循序渐进启发引导的课程。在课程内容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是相辅而行的,所以在讲述刑法的背后,教师需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的熏陶,以人文精神培育青少年法治观念,以多元的文化引导情感价值。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引用其他学科教学资源,借助“多学科内容交叉创建情感体验,使学生对法律在社会中的应用形成判断”[5]。《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提到,思想政治课程要深入挖掘其他学科所蕴含的法治教育内涵,实现多学科交叉教学,着重发挥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互联网媒体的重要作用。新媒体的资源优势使得多学科内容的融合更为便利,形成以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依托,以语文、历史等多学科协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以人文精神引导多学科内容融合教学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是目前青少年法治观念与素养培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与教学改革趋势。

(三)加强法治观念引导,注重法治文化圈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仅是一个先进的价值观念体系,还是一套完整规范的制度体系,是观念与制度的协调统一。“法治文化建设就是最大的法治教育,也是最有效的法治教育之一”[6]。因此,教师在培育青少年法治观念时,不能仅停留在对法律知识、课程案例的讲解上,要适时发挥法治文化的牵引、陶冶作用,帮助学生透过法律条文,体悟法治精神,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观念。任课教师可以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等契机,组织开展班级内的法治文化活动,如法治知识大讲堂、法治知识竞赛等,在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中,发挥学生学习法治的积极主动性。此外,针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还需格外注重法治文化环境的建设。青少年生理上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教师在进行法治教育时,应有效促进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校园班级文化的多元融合,使教育形式更加多元化。如组织青少年普法志愿者、法治兴趣组开展法治文化宣传等活动,优化法治教育的教学文化环境,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新媒体为载体的信息资源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重要方式,也逐渐占据着青少年生活的重要部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青少年在法治化进程中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课程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阵地,要利用新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法律教育的互补优势,利用新媒体资源创新课程结构,激发青少年法治学习的兴趣,提高新媒体时代青少年法治素养水平,优化法治教育的教学模式,建立健全新时代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N].人民日报,2021-06-16(1).

[2]李红勃.当前中小学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20(11):86.

[3].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教育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办关于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6(9):13.

[4]林凌.新媒体普法传播模式创新研究[J].当代传播,2018(5):87.

[5]李贵忠.新媒体背景下高中生法治精神的树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35):45.

[6]段凡.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体系及法治教育能力现代化[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109.

责任编辑:赵赟

收稿日期:2023-01-18

作者简介:孟凡镇,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