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教育一体化实施的实践研究

2023-05-26胡莉英姚淑娟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法治教育课堂教学

胡莉英?姚淑娟

摘要:法治教育一体化,在课程内容上应做到显性法治教育内容和隐性法治教育内容的一体化,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断层和越层。在课程实施时,应从课标与学生出发,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的一体化推进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中小学法治教学一体化。

关键词:法治教育;课堂教学;一体化实施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06-0014-05

2019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全国中小学全面使用,新一轮义务教育思政课程改革拉开帷幕。法治教育内容的强化与深化,是“道德与法治”课程取代原“品德与生活”(小学低年级)、“品德与社会”(小学中高年级)、“思想品德”(初中)课程教学内容上的一大变化。法治教育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重要的教学内容[1]。加强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教育”内容教学的研究,实现中小学法治教育课堂教学一体化能够解决当前初中和小学法治课程中存在的研训脱节、师资素养不高、教学系统性欠缺等问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思政课程建设内涵式发展的需要,更是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的需要。

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2]。太仓、常熟两地于2019年起,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中小学法治课程一体化实施的研究”为抓手,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明确思路,落实思政课程法治教学一体化研究措施

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法治教育”的概念,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印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推动法治教育被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水平。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此后,《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文件的出台,擘画了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蓝图。2019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一体化建设”,为推动思政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师资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要针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3]一体化就是要按照大中小学各自的特点,把每个学段都做好,使之形成一个循序渐进的序列,达成螺旋上升的阶梯式发展[4]。太仓、常熟两地立足课堂,联合教科研,以“法治教育”为突破口,探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一体化实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体现,关系到法治社会的推进以及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

本研究涉及太仓和常熟两地、初中和小学两个学段。活动由两地教研员牵头,并由课题组核心成员和两地中小学思政骨干教师代表共同参加。通过聆听法治课程一体化讲座、观摩中小学校长、教师同上一节思政课、梳理法治教学内容、交流法治课程一体化的推进经验等方式,有序推进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教科研训一体化的方式,通过理论学习、主题研讨领悟法治课程一体化,通过课堂观察、课例研究打磨一体化法治课程,通过经验交流与总结反思推广法治课程一体化的成果。

二、显隐结合,梳理中小学思政课程法治教学一体化内容

我们梳理了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中显性和隐性法治内容体系,为一线思政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梳理显性法治教育内容

显性法治内容在《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中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以法治专册呈现,二是在各册教科书中以法律条文来呈现。《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法治专册分别呈现在六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通过研究比对发现,两册教材均以“宪法”为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的教学意图为初步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八年级下册的教学意图为以宪法精神为主线,通过全面介绍宪法主要内容,开展公民意识教育与国家意识教育,引领学生崇尚法治精神,增强法治意识。两册内容从简明概括到全面细致,遥相呼应。

以法律条文呈现的法治教育,则分散在统编《道德与法治》各册教科书中。据统计,12册教科书中共出现了67条相关的法律条文,涉及《宪法》《义务教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多部法律。《读本》中也有显性的法治教育内容,如小学高年级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明确阐述了“法律是什么”“憲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等。

(二)挖掘隐性法治教育内容

隐性法治教育内容是相对于显性法治教育内容而言的。受篇幅的限制,一些法律条文不一定能在教材中体现,但其教学主题与内容涉及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挖掘教材中隐性的法治教育内容,并将其渗透到相关教学活动中,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使法治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这样的法治教育更为自然生动,有说服力,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课题组成员梳理出18册《道德与法治》教科书和3册《读本》各单元课文中内含的法治教育元素540处,收集了相关的法治教育资源(含案例、视频、绘本等)620多个。例如《道德与法治》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第1课《假期有收获》,教材内含的法治教育元素包括:安全意识教育、交通规则教育。可以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12岁以下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和《小学生防溺水措施六不准》等,开展相关法治教育。

通过法治教育内容的梳理,挖掘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观念核心素养培育的元素,为帮助教师落实法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宪法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奠定了基础。

三、由浅入深,推进中小学思政课程教学一体化变革

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基本指向,具体表现为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的一体化[4]。在梳理出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程中法治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太仓、常熟两地教研室组织中小学一线思政骨干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一体化的变革探究。

(一)基于课标,教学目标一体化

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四个学段五大素养的培育目标,中小学思政教师制定的本年级、本单元、本课文法治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适应,与课程内容相吻合。教学目标围绕内容,教学目标反映教学内容。不同学段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但呈现螺旋上升的关系。教学目标一体化设计促进学生在情感认知中肯定法律价值,树立法治观念,形成法治思维,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落实到法治行动中,最终确立法治信仰(见表1)。

小学和初中的法治教学目标各有定位,螺旋上升。小学的重点在于启蒙学生的法治意识,初中的重点在于打牢法治思想基础。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第9课《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时,教学目标之一为引导学生了解依法维权的途径:求助、自助和收集证据,初步培育学生依法维权的法治素养。而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第3课《公民权利》时,教学目标之一为引导学生知晓并体验维护权利要遵守的程序:协商、调解、仲裁、诉讼,打牢学生依法维权的思想基础,培育学生依法维权的基本能力。

(二)基于教材,教学内容一体化

为了克服中小学法治课程教学内容的重复、断层和越层等难题,应统筹各学段法治教学内容,着力构建以宪法教育为核心的法治课程内容总体框架,突出整体性,聚焦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学生法治素养。用整体性思维合理构建有层次、可衔接、能融合的综合教学内容体系,体现各学段教育的差异性、关联性,克服学段脱节错位、结构断层、协同不足等问题。

小学阶段的法治课程比较简明,着重“面”的广度,初中的法治课程内容深入、细致,要在“点”上深入。这样内容上的分层递进、逐级进阶有利于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例如小学五年级上学期《读本》第7讲“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就是从“面”上让学生了解法律是什么,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治理一个国家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等。教师在教学时不必深究,避免越层。有了《读本》教学的补充,在六年级上册法治专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第1课《感受生活中的法律》和第2课《宪法是根本法》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五年级上学期《读本》所学,有些内容可适当简化,不必重复。同样,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第9课《法律在我们身边》和第10课《法律伴我们成长》时,教师要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注意结合学生认知深度,做好教学内容的取舍,打牢学生法治思想的基础。

(三)基于学情,教学方法一体化

小学的法治教育受教师兼课过多、专业不强、精力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照本宣科、简单说教、形式单一的现状。初中的法治教育受应试教育和前几年小学品德课程中没有系统法治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呈现画重点、背知识点的机械枯燥学习现状。小学和初中的法治教学方式应相互借鉴,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的差异,做到方法得当、相互衔接、纵向贯通,以生动、走心的方式培育中小学生的法治素养(如图1)。

小学生对周围新鲜事物好奇心强、接受性强,记忆力好,可采取实践式、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如故事教学、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观看时事新聞视频、情景剧表演等。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教学时可采用案例研讨、法治辩论、价值辨析等教学方法,把法律知识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学生的参与、互动、思辨。如太仓、常熟两地中小学思政教师对同一个主题——“规则教育”的教学有所不同。小学低年级的思政教师在执教《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第6课《班级生活有规则》时,采取了极富童趣的活动,如“班级生活放大镜——找一找班级中讲文明、守规则的方面和有待改善的方面”“我们来把‘约定做文明棋”等。小学高年级的思政教师在执教《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第5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时,则用了较多的图片、视频等案例资源,比对了公共秩序好与不好的不同后果,引导学生明确建立良好公共秩序的意义,树立积极参与公共生活、构建有序和谐公共生活的法治意识。初中的思政教师在执教《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时,则紧紧围绕“社会生活需要有秩序,而良好的秩序又需要规则”这个观点,以“徐某购买了武昌站到鄂州站的车票,却未下车,也不补票,继续乘坐该车至上海站”这一案例贯穿全课,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价值辨析,培育法治思维。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政一体化理念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让每一个学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能到位不越位,入脑、入心,受到学生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四)基于成长,教学评价一体化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习、上课、完成作业、经常得到分数——这一切绝不应当成为用来衡量、评价一个人的唯一的、概括一切的尺度 [5]。在课题研究初期,太仓、常熟两地对1000名中小学生、100名中小学思政教师发放了《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发现,小学阶段由于教师多为兼课,过程性评价较为随意,少数学校、班级有期末测试,大部分学校、班级以制作小报、作品等方式考核学生品德学习情况,教学评价体系不全。初中的教学评价大都以单一的纸笔测试为主要形式,评价缺乏过程性、激励性与多元性。经研究,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中小学法治教学评价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小学与初中的教学评价均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统一的原则。通过观课和研课,我们认为小学教师适合采用“夺章争星”“作品展示”“日记周记”“艺术性语言评价”等与观察、访谈、学习工具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初中教师基于目前的中考升学,适合采用纸笔考试为主,调研报告、小论文等为辅,与作业、实践探究、考点解析相结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中小学法治课程评价一体化的研究,注重两个学段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统一,更注重中小学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与融合性。比如,小学教师在执教《公共生活靠大家》一课时,采用“观察”“访谈”评价方式以检查学生在公共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知行合一”的宗旨,初中教师也可以借鉴。初中教师在执教《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采用的作业(调查社会某一行业的工作规范),小学教师也可以尝试,做到评价方法的相互借鉴,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统一。

跨区域、跨学段的中小学法治教育课堂教学一体化实施的实践研究突破了传统教科研封闭、单一的研究模式,通过实验学校示范带动,以学术探索指明方向,用中小学思政教师喜闻乐见的方式推进法治教学的一体化,能够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体化变革。法治课程一体化实施促使学生做中学,由浅入深,从低到高,推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有利于学生法治观念核心素养的培育,推动法治教育由一般的普法活动向系统的学科教学转化,由传授法律知识到培育法治观念核心素养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教师教学用书六年级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7):15.

[2]沈莉,张华.中小学法治教学一体化的四位建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18.

[3] 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光明日报,2022-04-26(1).

[4]冯建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容要求与推进措施[J].课程·教材·教法,2023(2):59.

[5]张万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1):357.

责任编辑:赵赟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中小学法治课程一体化实施的研究”(D/2020/02/178)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1-23

作者简介:胡莉英,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正高级教师,姑苏教育领军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姚淑娟,常熟市海虞初级中学,高级教师,姑苏教育拔尖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猜你喜欢

法治教育课堂教学
浅谈法治教育在中职学校的开展形式与方法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中学生法治教育策略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
浅谈《行政强制法》视野下的党校法治教育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