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边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

2023-05-25闫靖琪刘烜志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边境跨境旅游

闫靖琪,刘 云,刘烜志

(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国陆地边界线全长约2.28×104km,是世界上陆地边界线最长和邻国最多的国家。在当今全球化、区域化的进程中,边境地区发展始终被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边境旅游不仅是中国边境地区提升经济水平的优先选择,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边境旅游的起步与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兴边富民行动正式拉开边境旅游规模化发展的序幕,“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边境旅游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

学术界早有学者对边境旅游研究领域的成果进行梳理与总结,杨效忠总结了国内外关于边境旅游的研究进展[1]。王新歌从基础理论、需求供给、综合效应、管理与调控等方面对国内外边境旅游研究进展进行综述[2]。李飞在研究边境旅游概念时提出边境旅游概念存在着一个共性问题,即对“边境”与“跨境”区别的模糊理解[3]。为保证对国内边境地区旅游研究进行全面总结,跨境旅游与边境旅游同时纳入本文研究范围,边境旅游包含跨境旅游。在边境旅游研究经历快速发展后,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法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以助于学界、政界了解研究动态,发现研究短板,探索研究趋势,以期对“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边境旅游发展有所裨益。

1 研究数据与方法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1993—2021年边境旅游、跨境旅游为主题的781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组合运算式高级检索法检索文献,在检索栏选择“主题”,输入“跨境旅游 + 边境旅游”,共得出781篇,中文核心及以上期刊188篇。借助Citespace软件,利用科学知识图谱软件分析边境旅游文献的年度分布、来源分布、高频关键词、高凸显度关键词,总结边境旅游研究现状,梳理该领域演化特点与路径,准确地把握研究特征与发展趋势;同时结合二次检索和文本资料阅读把握边境研究的热点与特征,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2 数据获取和统计分析

2.1 文献的年度分布和来源分布

自1993年以来,随着中国对边境地区发展关注程度的提升,国内边境旅游研究的成果日益增加(图1)。自1993年开始,中国边境旅游文章数量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1997年国家制定《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后,边境旅游研究热度开始提升。2004年至2013年,《国家民委、财政部关于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的意见》与《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等政策逐一颁布,相关专业的学者进入此研究领域,论文发表数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整体呈曲线型波动增长态势。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边境旅游作为倡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大量研究者,论文发表数量进入爆发阶段,2019年达到顶峰,年度发文量共计95篇。2020年边境旅游发展几乎停滞,但边境旅游的学术研究仍未停歇。图2显示:发表此类研究的刊物主要集中在地理、经济、学报类刊物。说明除旅游管理学科外,边境旅游主要受到地缘政治、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等领域学者的关注。

图1 文献年度分布图

图2 文献来源统计图

2.2 研究主题归类

本文利用Citespace绘制出关键词共现图(图3),圆形节点的大小与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低成正比。如果节点越大,说明它越可能成为边境旅游的前沿热点话题。

图3 关键词共现图

图3中“边境旅游”“跨境旅游”及“旅游合作”节点最大,代表边境旅游研究领域的热门研究主题。此外,散落的节点较多,关键词的联系呈紧密且多样化的状态,围绕“旅游”“旅游合作”等的关键词集中度较高,说明近年来边境旅游的研究方向较为分散但研究热点相对集中。

3 研究主题内容讨论

根据Citespace运算显示出来的结果、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可归纳总结出1992年-2021年之间,边境旅游的研究主题分类:(1)旅游合作,(2)边境旅游,(3)旅游业,(4)跨境旅游,(5)俄罗斯,(6)新疆,(7)越南,(8)沿边开放,(9)中越边境,(10)边境贸易,(11)效度。从表1可以看出,边境旅游研究几乎离不开“合作”“发展”“开发”“经济”等主题。

表1 边境旅游研究主题分类表

根据图3显示的研究主题分类,再对关键词进行二次文献检索,选择核心期刊进行研读,结合文本内容对边境旅游研究热点归纳如下:

3.1 边境旅游合作

图3中,“边境旅游”“跨境旅游”“旅游合作”“一带一路”等关键词节点较大,共词连线密集复杂,说明这几个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且在共词网络中的中心性较强,代表边境旅游领域的基础研究。结合表1发现,主要关键词有“合作区”“沿边地区”“旅游线路”“发展战略”“国际合作”“边境”“影响因素”“发展经验”“联合营销”“发展模式”“中越旅游”等。查阅、梳理相关文献发现,边境旅游的合作研究较为广泛:合作模式、合作机制、合作建议与对策、跨境旅游合作区等。

3.1.1 合作模式与机制

边境旅游合作相关研究为区域合作奠定理论基础,为合作落地提供解决思路。早期研究主要围绕合作模式展开,早期边境旅游合作普遍是互为市场、市场产品共享、要素协同三种模式;刘云从中缅跨境旅游合作发展中构建基于空间结构的“点—轴—圈”模式、基于合作主体的“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协会促进”的内外协作型合作模式[4-5]。后续研究者深入到民族文化、红色旅游等主题的旅游合作驱动机制研究,建立驱动或动力机制模型;也有学者在合作动力博弈的基础上,针对合作中政府与企业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问题,给出政策建议,为合作的深入开展提供长久的动力支持[6-8]。

3.1.2 跨境旅游合作区

跨境旅游合作区是最热门的研究内容之一。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区概念、发展瓶颈、挑战与对策,研究帮助管理者理清合作区概念及发展要素。幸岭定义了跨境旅游合作区的概念[9]。胡抚生和吴信值分别阐述跨境旅游合作区在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战略意义与经济价值[10-11]。研究者们从不同层面分析跨境旅游合作区的瓶颈。有从旅游基本要素的角度指出合作区发展的瓶颈是多数沿边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周边国家的边境地区,缺乏足够的核心吸引物[10]。有从合作角度指出跨境旅游合作区的双多边协调机制尚不健全、国家层面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完善、通关便利化条件不足等[12]。尽管研究对象各不相同,但对策主要集中于加大多方对旅游要素的投入、建立深度合作机制及深化利益共享三方面。夏友照在研究中俄跨境旅游合作区时认为应创新区域国际合作机制、建立创新旅游业人才教育培训和交流机制[13]。王英针对中哈跨境旅游合作区的提升对策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智慧旅游信息网络、开发特色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周边产品、推进中哈旅游企业合作组建跨国旅游企业集团[14]。

3.1.3 合作建议与对策

从政府层面开展深入互信的友好合作是边境旅游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研究为合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思路。葛全胜从中观层面建议由政府主导积极探索“1+1”或“1+2”等合作方式,推进双边和多边合作的深化,并最终建立推进“1+N模式”[15]。耿桂红从微观层面建议共同开发客源市场、互为旅游目的地、双方向输送客源、相互促销,在旅游发展规划、项目投资、产业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合作;另外双方政府协商增强通关便利性也是众多学者提出的重要合作建议[16]。

3.2 边境旅游实证研究

中国边境旅游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西南、东北、西北地区。结合表1发现,俄罗斯、新疆、越南是热点研究区域。研究为省、市级政府推动边境旅游业稳步发展提供较全面的思路参考与行动指导。

关于研究“俄罗斯”的高频关键词有黑龙江省、合作、旅游、发展。该区域研究特点突出,普遍基于黑龙江省的边境旅游资源,从战略层面提出发展对策。研究者有对黑龙江省边境旅游发展优劣势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战略和措施[17],有分析中俄朝跨境旅游合作区的诸多效应,提出建立中俄朝跨境旅游合作区的发展模式及对策[18]。周彬从地理学视角构建“一带两级三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布局,为该地区边境旅游发展策略提供新思路[19]。

关于研究“新疆”的高频关键词有旅游资源、机理、经济发展、跨国旅游。边境口岸与边境旅游密不可分,两者的相互作用是新疆边境旅游研究的中心主题。新疆的边境口岸有12个,具有发展边贸旅游和跨国旅游的地缘优势和潜力,其独特的地形地貌、文化习俗与中亚国家能构成异质互补性旅游资源[20]。从地理学和旅游学视角肯定了边境口岸促进新疆边境旅游发展的理论可行性。王辉等进一步探索边境口岸旅游合作的内在机理,明确边境口岸具有极强的旅游导引功能与良好的可达性,成为跨国旅游合作初期阶段的基本空间形态之一[21]。

关于研究“越南”的高频关键词有中国、广西、服务贸易、旅游市场。结合文献阅读发现该区域研究主题更加多样化。发展策略研究大多从政府、旅游企业层面提出应对策略和推进双边跨境旅游合作的升级路径[22-24];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一般先介绍民族文化旅游带的概况,再论证文化旅游合作开发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开发策略[25];伴随着中国与东盟国际合作的深化,学者对发展路径、合作机制开展研究,提出对策建议[26-27]。

3.3 国家战略背景下边境旅游发展

边境旅游的发展态势和国家战略息息相关。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边境旅游正逐步成为国家战略中发展的优先产业和先导领域。同时边境旅游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结合不同空间层次发展,也要关注边境地区的区域发展特点[28]。案例研究是该领域最常见的研究方法。

3.3.1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边境旅游发展

学界有观点认为边境旅游可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稳固的产业支撑[29],所以研究对象普遍集中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重要省份,研究内容主要从中观、微观层面指出边境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提供发展建议。研究者分别对东北亚区域、东盟次区域内多边跨境旅游合作提出对策[30-31];徐宁等通过分析西藏边境旅游发展特点,提出西藏边境旅游发展对策[32]。整体看来中国东北、西北和西南三大边境旅游片区实现非均衡发展,形成旅游经济空间分异,东北边境旅游区呈现先强后弱的演化趋势;西北边境旅游区得益于本地经济的强有力支撑,对“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产生重要贡献;在邻国经济和本地经济的共同作用下,西南边境旅游区表现出较强增长势头[33]。该主题下对现状和问题的描述以思辨与质性研究为主,缺乏量化研究,对策的实际作用也需要量化评估。

3.3.2 兴边富民背景下的边境旅游发展

兴边富民政策对边境旅游的发展影响深远。兴边富民政策的出台推动中国边境旅游从初步发展期进入快速提升期,在政策影响下,各边境县旗市因地制宜开发旅游项目、发展边境特色旅游,边境旅游也成为边疆省区实现兴边富民的重要手段[34]。中国学者在兴边富民政策背景下对边境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效应与案例研究。陈炜以广西东兴市为例,运用定性研究方法,提出跨境旅游合作区助推兴边富民的驱动机制,并从旅游业态、旅游供给、政策法规、特色服务业等方面为兴边富民提供动力支持[35]。罗盛锋探究兴边富民政策对防城港市旅游经济的影响效应,阐述影响边境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和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途径[36]。

3.4 边境旅游的经济效应

边境旅游带来的经济效应是边境旅游发展的源动力之一,在2006—2015年,边境旅游经济发展最快的是新疆西北部和黑龙江东部边境地区;边境旅游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北边境地区,冷点地区主要集中在新疆东部、西南部以及西藏西南部边境地区[37]。结合表1可知:(1)边境旅游的经济效应带动边境贸易。边境八省区边境旅游和边境贸易综合发展水平均在不断提升,耦合发展水平、协调水平及同步性持续,两者相互作用,促进边境产业新动能发展[38-39]。(2)边境旅游的需求、体验、质量等问题也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研究者分别对不同地区的游客态度感知、产品体系进行测度和评估[40-41]。为从业者提供详实的优化参考。该领域的定量研究充分,说服力较强。

4 研究主题与变动

4.1 研究主题的分布和演变

通过Citespace绘制出关于边境旅游的研究热点时区分布图(图4),图4显示“边境旅游”“旅游合作”“跨境旅游”“旅游资源”等比较瞩目,与后面出现的词汇如:“发展模式”“互市贸易”等紧紧相连关系密切,说明边境旅游与对策、旅游合作与影响因素、边境旅游与合作区、边境旅游与一带一路等研究一直是边境旅游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主题。

图4 边境旅游趋势走向

4.2 研究趋势

从图4可知:(1)“合作区”“一带一路”“旅游线路”在2014年-2020年比较突出,国家政策决定了边境旅游的发展方向。(2)“沿边开放”“边境旅游”“跨境旅游”等关键词自始至终的凸显度都是显著状态,说明其一直都是政策影响下的热点领域。(3)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中越边境”“口岸”“区域合作”等高频主题词,说明边境旅游已经在政策背景支持下与多重领域交叉,不断的拓宽领域,如:边境安全问题、边境文旅融合的趋势等。由于边境地区一直受到地缘关系、国家政策等影响,所以分析研究趋势时不仅考虑文献数据表象,也要考虑国家对边境的政策,近3年中国边境更多是考虑安全问题。

4.2.1 边境旅游与边境安全

边境安全与稳定是边境旅游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由于边境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属于国家边缘,而边境又扮演着外围屏障的角色,因此边境地区的安全在国家安全中一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各国的法律及风俗习惯不同,在边境旅游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纰漏和疏忽,如周边国家区域内存在贩毒、走私、拐卖人口等犯罪活动,给旅游者、旅游行业乃至国家带来危害和风险,同时,边境地区的人口流动性较大、人员背景复杂,提高了维护边境旅游安全的难度[42]。安全问题将是今后边境旅游研究的重中之重。

4.2.2 边境文旅融合

中国边境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鲜明的政治差异、文化差异、人文差异[43]。“文旅融合”会根据边境旅游的需要,将可利用的旅游目的地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以及文化传统融入到旅游产品的开发与服务设计中,促进高品质的旅游活动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相融合;增强旅游者对自身原有文化以及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感知与认同能力,促进旅游者及国家形成良好的文化自信。边境地区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价值功能也被验证:具有提升居民收入、促进就业及优化当地产业结构的作用[44],其落地实施策略有待更多研究者探索。

4.2.3 边境旅游综合效应

边境旅游是多尺度的地缘政治交流,易受地缘关系和国家政策影响[45-46]。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沿边地区正由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的前沿,正由边陲之地变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先手棋和排头兵[47]。边境旅游产业在对外开放中虽然是先行者,也要考虑外来游客的涌入对边境区域社会文化带来的冲击。边境旅游研究不仅要关注经济效应,还需要关注社会效应、文化效应及国际关系等多重效应研究。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边境旅游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1993—2003年)、稳步发展(2004—2013年)、爆发增长(2014—2019年)3个显著阶段,呈现显著的政策导向性,并得出以下结论:

(1)在初步探索阶段,研究多集中在边境旅游兴起的东北和西南地区;研究一般基于旅游资源和市场,进行旅游开发和作用价值的研究。研究方法普遍为描述性定性分析。

(2)在稳步发展阶段,关于中俄、中越的实证研究较为热门,东北、西南仍是主要研究区域;边境旅游的概念、边界、特征等基础研究开始出现,从地市角度的发展战略、开发与合作策略成为研究重点。研究多以定性分析方法为主,现状—问题—对策的研究范式较为普遍。

(3)在爆发增长阶段,研究程度越发深入,研究领域更加广泛。新疆、广西、云南、西藏等省区的边境旅游发展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促进作用被广泛关注,跨境旅游合作区开发、边境口岸发展、旅游廊道建设是该主题下的研究热点;边境地区旅游发展时空演化特征与竞争格局受到剖析,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经济发展的关系得到验证;部分学者也关注边境旅游对民族文化传承、遗产保护等学科融合领域。建立数学模型和指标体系等定量研究愈发普遍。

5.2 讨论

2022年中国出台《“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支持边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发挥特色旅游资源优势,打造边境旅游试验区和跨境旅游合作区。证明边境旅游的发展势在必行也体现边境旅游的研究不可或缺。边境旅游研究应在研究视野、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等方面进一步堤升。

(1)利用民族学、管理学、旅游学、经济学相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拓宽研究视野。如探索边境地区民族文化资源向旅游吸引物转化的有效途径:民俗、民风场景化设计,民居、民服商品化转化等,通过利益相关者机制,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边境民族文化旅游区的创建。

(2)充分发挥边境旅游的综合作用,根据政策导向,拓展研究内容。如边境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机制、案例研究;智慧旅游背景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慧科技推动边境旅游发展研究。

(3)目前边境旅游研究仍以定性分析为主,容易导致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受到限制[48]。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定量研究的分析方法,从数理统计、数学模型、问卷调查等方法提升边境旅游的影响因素、游客体验、管理效率、经济效用等方面的研究层次,确保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期待研究者充分利用边境资源和政策机遇,为边境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创新思路与建议。

猜你喜欢

边境跨境旅游
中尼边境守护营
边境扬威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旅游
跨境直投再“松绑”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