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对消化道疾病患者肠道清洁效果的比较

2023-05-25徐永素田茂容黄艳华戴清香胡德敏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10期
关键词:肛管灌肠肛门

徐永素,田茂容,徐 霞,李 倩,黄艳华,戴清香,胡德敏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1.护理部2.消化内科,贵州 遵义 563003)

灌肠法是指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管,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以帮助病人排便、排气,或以此输入药物的方法[1]。灌肠法在临床工作中使用较为广泛,种类也较多。但是受患者疾病严重、耐受程度低,操作者缺乏足够的耐心及宣教不仔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达不到理想的肠道清洁效果。本文对2016 年6月至2018 年6 月于我院消化内科住院的94 例消化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用改良灌肠法对消化道疾病患者进行肠道清洁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2016 年6月至2018 年6 月收治的需灌肠的消化道疾病患者94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灌肠疗法的适应症[2];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肠坏死者;肠穿孔者;消化道大出血者;伴有心、脑、肝、肾等器官严重病变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男性患者30 例,女性患者20 例;年龄37 ~58 岁,平均年龄(50.56±11.83)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4 例,女性患者20 例;年龄39 ~60 岁,平均年龄(50.28±10.6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线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采用改良灌肠法进行肠道清洁,对照组采用传统灌肠法进行肠道清洁。

1.2.1 改良灌肠法

1.2.1.1 灌肠体位 患者采取左侧屈膝卧位,臀部抬高10 ~15 cm。此体位可借助重力的作用促使灌肠液到达结肠,并能有效防止灌肠液过早溢出。

1.2.1.2 插管方法 插入肛管前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并取得他们的同意,操作者戴上一次性手套,用石蜡油润滑手套食指后为患者行肛诊,确保直肠没有静脉曲张及包块后再进行插管,这样可避免在插管过程中因引起曲张静脉破裂或刺破包块而发生大出血。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20 ~25 cm,再将石蜡油涂抹于患者肛门皮肤处。

1.2.1.3 插管深度 为了使足量的灌肠液充分到达结肠,插管前先用40 ℃温水软化肛管,并抬高患者臀部10 ~15 cm,然后轻柔插入肛管约5 cm。打开灌肠袋开关,在灌肠液流入肠道的同时再次插入肛管至肠道内35 ~40 cm。这样可以避免插管过程中肛管刺激患者的肛门,引起不适。

1.2.1.4 健康宣教 操作前做好饮食指导及沟通解释工作,操作过程中加强人文关怀、注意为患者保暖、指导其放松情绪、分散其注意力,从而使灌肠液能够充分到达结肠,增加患者对灌肠的耐受性。

1.2.2 传统灌肠法 根据基础护理学教科书清洁灌肠流程规范进行操作,患者采取左侧卧位,润滑肛管前端7 ~10 cm,插入直肠深度7 ~10 cm。

1.2.3 注意事项 插肛管前行肛诊,插管时动作轻柔,以免造成损伤。针对老年、体弱患者灌肠时应密切观察病情,灌肠压力要低、速度要慢。肝昏迷患者禁用肥皂水灌肠,伤寒患者灌肠液面不得高于肛门30 cm,液量不得超过500 mL。处于妊娠期、存在急腹症、消化道出血及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得灌肠。严格掌握灌肠溶液的温度、浓度、流速、压力和溶液的量。每次大量清洁灌肠时,注意观察和记录灌入量,防止水中毒。灌肠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如发现其出现心悸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等情况,应停止灌肠,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理。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灌肠患者的清洁效果、不舒适感、护理满意率进行比较分析。

1.4 评判标准

疗效标准:显效:灌肠后排水样便,且无粪渣;有效:灌肠后排水样便,但有少量粪渣;无效:灌肠后排水样便,但粪渣较多[3]。清洁达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不舒适感通过头晕、腹痛、腹胀、肛门坠胀、灌肠液外流、直肠黏膜损伤等指标进行评价。护理满意程度采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评估,90 分以上代表非常满意,81 ~90 分代表满意,70 ~80 分代表一般满意,70 分以下代表不满意。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例数+ 满意例数+ 一般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得的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21.0 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表示,行χ² 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清洁效果

试验组的清洁达标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27%(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清洁效果对比的结果

2.2 不舒适感

试验组的不舒适率(18.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8.18%(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舒适感对比的结果

2.3 护理满意率

试验组的护理满意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2%(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对比的结果

3 讨论

进行传统灌肠时患者采取左侧卧位,无需抬高臀部。需准备一次性灌肠包,操作者戴好一次性手套,润滑肛管前端7 ~10 cm,插入直肠深度7 ~10 cm,灌肠筒内液面与肛门的距离控制在60 ~80 cm[4]。由于传统灌肠中的肛管较粗且较短,因此插入肛管的最大深度仅能到达直肠。虽然通过刺激直肠壁感受器可使患者快速产生便意,进而排便,但部分患者会因无法耐受而被迫停止灌肠,肠道清洁效果差,需反复多次进行灌肠治疗[5]。另外,肛管本身质地比较坚硬,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患者的肠黏膜造成损伤,加之大量使用灌肠液(如肥皂水、甘露醇等)也会对患者肠黏膜产生刺激,这些因素都极大地影响了传统灌肠的效果[6]。反复多次进行灌肠极易诱发肛门出血、水肿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肠穿孔[7]。此外,灌肠过程中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改良灌肠法是在传统灌肠法的基础之上进行优化,患者采取左侧屈膝卧位,臀部抬高10 ~15 cm,插管前行“肛门指诊”,找到“肛直肠角”,插入肛管至肠道内35 ~40 cm[8]。此方法旨在改良传统灌肠法的不足之处,使其更加科学、有效、实用、安全。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可知,成年人直肠的长度为12 ~15 cm,位于大肠末端,其上端平第3 骶椎处接续乙状结肠,沿骶骨和尾骨的前面下行,穿过盆膈,下端以肛门而终。肛直肠角是指直肠下端与肛管轴线所形成的夹角。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肛直肠角功能是否正常是控制排便的重要因素。因此,灌肠之前进行肛门指诊就显得非常重要,肛门指诊可以明确肛直肠角的位置(此步骤是改良灌肠法的核心步骤),对后续肛管的插入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了解患者直肠黏膜的耐受情况。插入肛管至肠道内35 ~40 cm 是改良灌肠法的又一重点步骤。因为正常人直肠内通常是没有粪便的,粪便通常都是储存在乙状结肠处。插入肛管至肠道内35 ~40 cm,说明肛管已经进入乙状结肠,这能够使灌肠液直接进入乙状结肠,促进患者排便。本研究将改良灌肠法与传统灌肠法进行对比,笔者对此有以下几点想法,具体如下。

3.1 灌肠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患者在灌肠前一天进食粗糙、含粗纤维较多的食物、口服泻药量不够、年龄较大、文化素质较低、肛门松弛、医护人员对肠道准备内容的宣教不仔细、缺乏耐心等因素均可影响灌肠效果。

3.2 改良灌肠法减少了灌肠次数

传统灌肠常使肠道内粪便不能充分软化,达不到清洁肠道的效果。我们让患者抬高臀部10 ~15 cm,可借助重力的作用促使灌肠液到达结肠,并能有效防止灌肠液过早溢出,从而可提高灌肠效果,减少灌肠次数。

3.3 改良灌肠法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传统灌肠法在插管过程中会使患者产生明显的异物感或便意感,从而影响患者的舒适度。改良灌肠法用石蜡油润滑肛管前端20 ~25 cm,并将石蜡油涂抹于患者肛门皮肤处。插管前先用40 ℃温水软化肛管,并抬高患者臀部10 ~15 cm,然后轻柔插入肛管约5 cm。随后打开灌肠袋开关,在灌肠液流入肠道的同时再次插入肛管至肠道内35 ~40 cm。这样可以避免插管过程中肛管刺激患者的肛门,引起不适。

3.4 改良灌肠法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改良灌肠法减少了灌肠的次数,提高了患者在灌肠过程中的舒适度及护士的工作效率。有一项调查统计显示,所有护士均认为改良灌肠法比传统灌肠法好。

3.5 对采用改良灌肠法进行灌肠的认识

灌肠法在临床工作中使用较为广泛,种类也较多。但是受患者疾病严重、耐受程度低,操作者缺乏足够的耐心及宣教不仔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常达不到理想的肠道清洁效果。灌肠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饮食宣教及心理护理,灌肠过程中采用改良灌肠法灌肠,有利于灌肠效果的改善。采用改进后的灌肠方法进行灌肠,不仅操作方法简单,而且患者的耐受情况较好,肠道清洁效果较好,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的清洁效果、不舒适感、护理满意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改良灌肠法的清洁效果、灌肠时引起的不适感、相关护理满意率均明显优于传统灌肠法。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肛管灌肠肛门
从“风盛则痒”思想论治肛门瘙痒症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肛门瘙痒不能挠
卫生纸也能治疗肛肠病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哈乐治疗肛门病术后排尿障碍32例
灌肠方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
热敏灸结合中药灌肠缓解慢性盆腔痛的作用
耳穴贴压配合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