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
2023-05-24林顺兴
王 欢 林顺兴
(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德安医院精神科,莆田,351200)
精神分裂症属于严重的精神疾病,不仅可使患者思维、情感、认知功能出现异常,还会使患者表现出明显的攻击性行为,临床需要积极治疗和护理,否则不仅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还会影响周围人群的生活和人身安全[1]。睡眠障碍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受大脑功能混乱、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理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处于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状态,长时间如此,患者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功能均会受到影响,也会使患者病情加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2]。此外,精神分裂症所致睡眠障碍还会使患者产生严重负性情绪,影响其依从性,使其治疗效果大受影响,因此临床需要为精神分裂症患者做好护理工作,以对其睡眠质量等多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3]。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德安医院精神科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23例;年龄22~72岁,平均年龄(47.49±9.18)岁;病程9个月至7年,平均病程(3.69±0.51)年。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1~57岁,平均年龄(47.54±9.26)岁;病程8个月至7年,平均病程(3.78±0.68)年。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选择标准 1)符合精神分裂症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障碍分类)》中的诊断标准[4-5],且经过专业医疗机构评定;2)未合并其他精神类疾病;3)患者家属知情并同意患者参与本研究。
1.3 排除标准 1)患有干扰性疾病;2)因其他原因导致认知功能异常;3)存在心理疾病;4)哺乳期女性或孕产妇;5)依从性差。
1.4 干预方法
1.4.1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给予患者及其家属健康宣教,指导并监督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不良反应表现加强观察并在出现时给予及时处理;为患者合理安排饮食,营造安全、舒适的病室环境。
1.4.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 1)心理护理:抓住患者病情未发作时的宝贵时机,为神志清醒的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控制情绪的重要性,学会控制自身情绪。趁着患者有“自知力”,告知其不良行为状况,使患者从心理层面意识到正确行为和错误行为,从而自觉纠正不良行为。给予患者语言鼓励,联合患者家属给予精神支持,鼓励患者倾诉内心想法,以缓解其负性情绪,减轻其自卑心理。2)生活护理:为患者播放舒缓音乐,以缓解其负性情绪。引导患者养成运动、阅读等修身养性的行为习惯,以使其精神放松,从而降低发作频率。3)用药护理:按照医嘱指导和监督患者用药,要求患者不得断药或停药,不得多服药或少服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虽然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存在睡眠障碍,但仍应不建议患者服用安眠药,可通过引导患者放松身心等方式助眠。
1.5 观察指标 1)治疗依从性:观察患者对临床治疗护理工作的配合程度,能够完全配合为“依从性较高”,基本上能够配合、偶有抗拒为“依从性尚可”,完全不予配合为“依从性较低”,总依从率=(依从性尚可例数+依从性较高例数)/总例数×100%[6]。2)阴性-阳性症状评分:使用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作为评估工具,该量表包括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三大部分,总分最高可计112分,评分高低和精神分裂症轻重之间呈正向联系[7]。3)简明精神症状评分:使用简明精神症状量表作为评估工具,该量表包括焦虑、概念紊乱、敌对性、定向障碍、幻觉等18个条目,按照程度轻重每个条目可计1~7分,总分可计18至126分,评分高低和患者精神症状轻重之间呈正向联系[8]。4)社会功能缺陷评分:使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作为评估工具,该量表有职业工作、婚姻、个人生活自理、社会性退缩、家庭内外活动、家庭职能、责任心等10个维度,按照程度轻重每个维度均可计0~2分,总分可计0~20分,评分高低和社会功能缺陷程度轻重之间呈负向联系[9]。5)认知功能评分:使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中国版韦氏记忆测验、Benton线方向判断测验3种工具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共有延迟记忆、视觉记忆、线方向判断、语言流畅性4个维度,总分可计0~60分,评分高低和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之间呈负向联系。6)睡眠质量评分: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作为评估工具,该量表有睡眠障碍、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入睡时间、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7个维度,按照情况轻重每个维度均计1~3分,总分可计7~21分,评分高低和整体睡眠质量之间呈负向联系[10]。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总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2.2 2组患者阴性-阳性症状评分比较 干预后,2组阴性-阳性症状评分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阴性-阳性症状评分比较分)
2.3 2组患者简明精神症状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后,进行简明精神症状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PSQI评分、简明精神症状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简明精神症状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未发作时思维与常人相同,会对自身的病情产生巨大心理压力;而在病情发作时,则会出现思维、情感上的异常,使得日常行为发生明显改变,进而影响正常的睡眠;再加上部分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也会影响睡眠质量,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存在程度不一的睡眠障碍[11]。常规护理主要围绕“精神分裂症”进行干预,对睡眠障碍的改善效果十分有限。而针对性护理则能针对患者的睡眠障碍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既可以通过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来缓解患者的负性心理,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从而降低患者心理压力,使患者入睡难度降低,又可以通过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来间接改善患者精神分裂症病情和睡眠质量;在用药方面其既可以确保患者精神分裂症病情得到减轻,又能建议患者采取非药物方式改善睡眠,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兼顾患者的病情需要和治疗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依从率(90%)比对照组(70%)高,干预后的认知功能评分比对照组高,阴性-阳性症状评分、简明精神症状评分、社会功能缺陷评分、睡眠质量评分比对照组低(均P<0.05),体现针对性护理带来的积极影响。与乐美花[12]报告中观察组比对照组低的睡眠质量评分和简明精神症状评分一致。
综上所述,临床应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开展针对性护理,以提高其依从性,减轻其病情,改善其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和睡眠质量,使其具有更好的预后。
利益冲突声明: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