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吸肌训练应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的效果研究

2023-05-24董晶晶李东升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呼吸肌血氧吸气

董晶晶 李东升

(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乌鲁木齐,830000)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睡眠及呼吸问题,患者主要表现为睡眠中呼吸暂停、白天嗜睡、低氧血症等,多数患者伴有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糖代谢异常等问题,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呼吸衰竭、心肺功能衰竭、猝死等严重后果,需尽早确诊并治疗[1-2]。临床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疗法较多,其中正压通气治疗应用较多,但是耐受性较差,部分患者转为药物治疗,但是疗效欠佳,亟待提升。近年来,临床研究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呼吸肌功能下降存在密切联系,强化呼吸肌训练对于改善患者病情较为有利,但是其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明确[3-4]。为此,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379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呼吸肌训练的干预效果和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379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189)和观察组(n=190)。观察组中男129例,女61例;年龄24~89岁,平均年龄(65.53±22.43)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9.56±3.36)个月;190例患者中轻度呼吸暂停64例、中度呼吸暂停83例、重度呼吸暂停43例;190例患者中轻度低氧血症69例、中度低氧血症78例、重度低氧血症43例。对照组中男129例,女60例;年龄24~89岁,平均年龄(65.51±22.48)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9.53±3.40)个月;189例患者中轻度呼吸暂停63例、中度呼吸暂停82例、重度呼吸暂停44例;189例患者中轻度低氧血症68例、中度低氧血症77例、重度低氧血症44例。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纳入标准 1)符合《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5]相关诊断标准者;2)依从性良好者;3)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合并其他呼吸系统、咽喉部疾病者;2)颈部畸形者;3)口咽部、颈部、胸部手术史者;4)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5)治疗依从性较差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羧甲司坦(广东华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4020763,)口服治疗,0.25 g/次,2次/d,持续治疗4周。同时,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进行运动锻炼,促进其减轻体质量;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戒烟戒酒;患者睡眠时,适当提高床头,侧身睡眠。

1.4.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干预的基础上增加呼吸肌训练。1)对抗阻力吸气训练:第1天用肺功能仪测定最大吸气压(MIP),阻力强度为最大吸气压30%,实施对抗阻力吸气训练;先进行吸气训练,最大限度地呼气后,咬嘴放入口内,持续用力地最大限度的将气吸入,如此作为1次吸气训练,正常呼吸休息30~60 s,重复吸气训练动作30次,每日早中晚各训练3组,根据患者检测仪网络系统反馈,及时调整训练方案。2)对抗阻力呼气训练:采用肺功能仪测定最大呼气压,阻力的强度设置为最大呼气压的30%,实施对抗阻力呼气训练;患者在最大限度地吸气后,含住咬嘴,然后持续用力将气呼出,如此作为1次呼气训练,正常呼吸休息30~60 s,重复上述呼气训练动作,训练频率同对抗阻力吸气训练。3)抗阻腹式呼吸训练:取舒适体位,陪护人员将两手置于患者腹部,吸气时于腹部施加压力,使手被匀速推开,在呼吸时观测到匀速起伏,每组30次,每天训练3组。4)缩唇呼吸训练:指导患者吸气后缩口唇(吹口哨样),匀速、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持续4~5 s,每组30次,每天训练3组。患者持续进行为期6周的呼吸肌训练。

1.5 观察指标 1)睡眠监测指标。2组患者干预前后进行整夜多导睡眠监测(伟康Alice 5系统),监测患者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脉搏和血氧饱和度、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微觉醒指数、氧减指数,统计Ⅰ期、Ⅱ期、Ⅲ期睡眠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快速眼动睡眠(REM)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睡眠时间的百分比、总睡眠呼吸暂停时间。2)嗜睡程度评估。采用Epworh嗜睡程度评价表(ESS)评估患者干预前后嗜睡程度,该量表共包括8个问题,每个问题评分0~3分,评分越高表示嗜睡程度越严重[6]。

2 结果

2.1 2组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相关指标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肺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2.2 2组患者睡眠监测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MSaO2、LS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最长低通气时间、AHI、微觉醒指数、总睡眠呼吸暂停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睡眠监测相关指标比较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ESS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E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ES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近年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发病率呈明显升高趋势,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需积极提高该疾病的防治水平[7-8]。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主要为打鼾、睡眠结构紊乱、血氧下降、白天嗜睡等,常用治疗方法为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口腔矫治器及药物治疗;其中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疗效好,应用多,但较多患者存在不耐受呼吸机治疗问题,治疗依从性较差,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因此需积极优化改进[9-10]。外科手术疗效可靠,但是存在相关手术风险,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因此需积极探索更为可靠的疗法[9]。

相关文献报道,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多存在呼吸肌功能下降,该表现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密切联系,因而临床积极探索相关呼吸训练方式,旨在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11]。呼吸肌训练是一种常规的呼吸训练方法,是一种安全的肺功能锻炼方法,可有效缓解因缺乏运动通气不足,引发的低血氧、头晕、头痛等症状,有助于提升患者肺功能与运动耐力,提高训练效果[12-13]。呼吸肌训练在呼吸系统疾病康复中应用较多,近年临床研究发现,其应用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效果可靠,可有效提升患者肺功能,改善其血氧饱和度,纠正低血氧状态,改善呼吸暂停症状[14-15]。为此,本院在该类患者治疗中运用了呼吸肌训练模式,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MSaO2、LSaO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最长低通气时间、AHI、微觉醒指数、总睡眠呼吸暂停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呼吸肌训练可有效提升患者肺通气功能,促进其血氧水平升高,并可降低呼吸暂停发作时间与频率,有效提升了患者夜晚睡眠质量,临床应用价值较高。此外,本研究还发现,观察组治疗后嗜睡程度(E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呼吸肌训练可改善患者嗜睡问题,分析其主要原因为呼吸肌训练能有效增加呼吸肌的强度和耐力,可改善患者运动耐力不佳问题,恢复其正常的呼吸功能,改善呼吸疲劳问题,恢复正常血流量对氧气需求,改善其夜间睡眠和血氧状态,有助于改善其预后[16-17]。

综上所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积极开展呼吸肌训练,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肺通气状态,改善其低氧血症、呼吸暂停症状和睡眠质量,可有效提升其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利益冲突声明:无。

猜你喜欢

呼吸肌血氧吸气
呼吸肌训练对脑卒中后肺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智能血氧饱和度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STM32血氧心率检测仪的研制
老年患者卒中后呼吸肌训练对卒中后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影响
如何掌握歌唱训练中吸气与呼气之技巧
肺癌患者康复 做做呼吸操
没事多练壮腰功
健脾益肺汤改善肺脾气虚型COPD无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肌疲劳的疗效
基于血氧模拟前端AFE4490的无创血氧测量模块设计
乳腺血氧与多普勒联合检查在乳腺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