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视域下写作评价优化的策略

2023-05-24王林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评价主体

王林娟

内容摘要:写作评价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聚焦新课标视域下写作评价存在的问题,探讨写作评价的优化策略,充分发挥其在写作教学中的导向作用。通过多元评价主体的参与,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量表,提升评价针对性和可靠性。

关键词:评价主体 評价方式 评价量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评价要发挥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提高评价效率,全面科学衡量学生成长发展[1]。落实在日常写作教学中,鼓励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现有的写作评价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评价主体单一,传统的写作评价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给学生评分和评语,学生被动接受评价。二是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轻视写作在学生成长和核心素养提升方面的意义。三是评价量表不够科学,有些教师依靠经验进行评价,评价标准缺失、评语流于形式等现象比较严重。

优化写作评价对于提升写作教学成效至关重要,但教师关注相对较少,根据新课标进行高效、科学评价成为写作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本文聚焦写作评价存在的问题,从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量表三个角度探讨写作评价的优化路径,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一.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课标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学生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利用不同主体多角度的评价反馈,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进行自我调整,优化学习成果。需要注意的是,多元主体参与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教师评价是基础,学生评价是主体,同伴评价是参照,三者相辅相成,还可引导家长参与评价。

一是在创设多元评价主体参与的活动情境。新课标倡导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有意义的活动情境,在活动中通过引入学生、学生同伴等评价主体,开展自评、互评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以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写作评价活动设计为例,笔者围绕单元主题和写作要求,设计评价活动,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必修上第一单元的主题是“青春的价值”,写作任务是“创作诗歌”,创设“青春诗会”的情境活动,引入学生同伴进行互评,并指导学生设计评分表,尊重学生写作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必修上第四单元“家乡文化”单元是一个综合性活动单元,这个单元的写作活动是通过问卷和访谈对家乡文化进行调查,撰写家乡人物(风物)志。传统的评价模式是学生写,教师评,单一评价主体一定程度上影响写作效果。笔者创设了两个活动:(1)推选家乡“最人物”,撰写颁奖词;(2)拍摄“舌尖上的_____”微视频比赛,撰写文案。创设写作评价的情境,开展“最人物”小报、微视频比赛、网络投票等活动,通过自评、同伴互评,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价、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当然,在参与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引导,让评价过程有效参与到学生写作的反馈、修改的过程中来。

二是鼓励家长等参与到写作评价之中。适时引导家长参与写作评价,能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提高评价的实效性。如必修下第五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抱负与使命”,写作任务是“学写演讲稿”,可以创设“我是演讲家”的演讲比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演讲评分表,同时,让学生、其他任课老师和家长加入到评委团等形式,恰当运用学生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的多主体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此外,还可以有效运用网络媒体,如将写作成果在公众号上推送,让家长、社会参与到写作评价中。语文是从生活中来,家长丰富的人生阅历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也可在为课堂写作提出有益补充。

在《写作教学教什么》一书中,郭家海教授提到:教师应该充分认识评价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2]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让写作教学充满活力,能让学生回归写作评价的中心。多评价主体参与评价,能让学生得到多角度反馈,持续反思,提升自我认知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评价始终是评价的基础,要把握评价的导向。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

二.评价方式多样化

新课标要求教师“整合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并且指出“每种评价方式都有优势和局限”[3]。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差异,让评价真正发挥诊断、检查、激励等功能。

当下的写作评价,大多是结果性评价,是将写作结果视作考场作文,有的语文教师根据高考评分标准评判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具体体现发挥诊断性、形成性评价的作用,丰富表现性评价。

首先,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当下常用的评价方式是评分和评语,往往是较多对学生作文进行总体评价,有时过于空泛笼统,学生无法对号入座,无法发挥评价的诊断性功能。在写作训练中,可以分为多版块多步骤进行,可分为:思路结构、论证过程、语言表达、论据积累等。语言表达可分为严谨性、新颖性、深刻性、丰富性、文采性等,评价的内容越具体,越有针对性,对学生而言,易于找出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思和改进。

其次,重视形成性评价,将写作评价分学段、分步骤进行,要参照学生的能力确定评价重点,循序渐进。写作教学对高中学生而言是无法“一榔头”实现的,面面俱到的写作评价会让学生有挫败感,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以议论文写作评价为例,教师结合新教材中学习任务群和单元写作任务的要求,合理安排写作评价的重点指标。通过按主题、分难易确定写作评价重点,提高可操作性。高一阶段,结合必修上中“阐释观点的方法”和“论据的使用”的单元写作主体,侧重评价学生段落的写作和论据的使用。高二阶段,结合选择性必修中的“审题立意”和“逻辑谬误”的单元写作任务,侧重评价学生篇章结构和层次思路的推进。高三阶段,根据选择性必修中“深化理性思考”的单元写作任务,侧重评价审题立意的高度和深度。针对不同的学情,进行分学段、分步骤评价,对写作缺少兴趣的同学可以多采用鼓励式评价,增强学生的信心;此外,也可以制作学生个人的写作档案袋,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分层分阶段对写作进行评价,更贴合学生的学情,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最后,丰富表现性评价,让学生体验和参与评价过程。例如,无论是应试写作还是非应试写作,都可以设计活动,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以选择性必修上第三单元《复活》的阅读交流活动为例,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用聂赫留朵夫的口吻给玛丝洛娃写一封信,模仿《见信如晤》节目的读信形式,进行读信展示。展示活动的评价标准由学生讨论制定。经过学生评委组的充分讨论,从思想内容、语言表达、现场展示等维度制定多元評价的写作评价标准。如制定的“思想内容”评价指标中,学生认为优秀的作品应该做到:忏悔要真挚;凸显思想转变和内心挣扎;体现作者博爱、平等的思想;体现真挚的深情等。通过反复研讨,学生不仅形成了具体、详实的评价指标,还通过评价的制定对写作内容有了更深入、准确的理解。此外,制定标准的过程中,学生还要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和写作成果对评价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学生动态理解评价标准的生成过程,为深入理解作文评语和修改作文打下了基础。

写作评价的过程也是学习写作的过程。重视诊断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也就是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让写作回归个体生命体验的表达。当然,不同的写作任务,不同学习阶段,采用的评价方式也应不同,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要求教师在写作评价中始终关注学生的个体和学情的差异,给学生搭建学习和交流平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评价量表科学化

评价量表是一种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等级评价的工具。评价量表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要求和评价指标,对没有标准答案的写作评价尤其需要。评价量表能够帮助教师迅速判分,及时反馈并改善下阶段教学,还能让学生明确教学要求,增强自我反思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笔者结合自身写作教学实践有以下思考:

一是有效提炼评价量表的关键要素,明确评价要求。传统写作教学,教师在评价中往往简单从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三个方面进行点评,这样的分类未免显得模糊、笼统,对指导学生进一步修改,提升写作能力效果并不好。因此,细化评价的关键要素,明确评价的具体要求去,能提升评价有效性。例如:针对学生在事实论据进行论证过程中,往往只是“重复材料”而非“分析材料”的问题,笔者将论证过程细化为四个关键要素,对四个关键要素的评价要求和要点进行明确,形成“运用论据进行有效论证”的评价量表。这一评价量表包含四个方面:1.观点。阐述观点应明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基本立场的关系。2.理由。理由分析应从内涵、价值、原因分析等维度切入,对观点进行有效分析。3.依据。用来支撑理由的事实论据或者道理论据应准确、充分。4.结论。在进行分析之后,应注意增加条件完善观点形成结论。

学生依据评价量表,不仅能够能理解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能理解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期望。以运用“运用论据进行有效论证”的评价量表完成习作修改为例:

修改前习作:梵高的作品在生前罕有买者,死后他的作品成了拍卖行的珍品。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可以对事物的理解更加清晰,对其价值的估计更清晰,让一些看似没有价值的东西,更深层的内涵呈现出来。

修改后的习作:(观点)人对事物价值的认识往往会受到主观认识能力、时代限制、审美风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时间的沉淀可以使我们在认知事物的时候更加完整且客观。(理由)时间的沉淀,通过不断对事物的价值进行推敲和确证,能够让我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接近对事物价值的更准确的认识。(依据)梵高生前因为独特的创作理念,寂寂无名,他的作品的价值无法受到当时的人的认识和接受,如今却已印在明信片上,印在挂历上,成了畅销货,他的画作也成为拍卖行的遥遥领先者。(结论)经过时间沉淀,人们往往能最大限度摆脱主观认识能力、时代等对价值认识的局限,能够更加深入、系统、完整认识和事物。

精彩的论证,体现的是建立起说理的链条和框架。通过比较修改前后的学生习作,可以看出,评价量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论证的核心要素。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运用逻辑分析的基本方法(推理、内涵、原因、价值等)和事例(事例论证)进行观点的分析的能力。根据量表进行评价,有效发挥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也让学生明确写作要求,有效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是制定科学的评价量表,指向思维品质提升。评价量表有效性最终体现在学习结果和学习质量,教师要能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主要观察目标,以学生思维提升作为导向,用科学的评价工具,通过等级描述对写作成果进行科学评价。

比格斯(J.B.Biggs)教授提出的SOLO分类理论按思维结构由低到高,将学生对某个问题的学习结果分为五个层次:前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4]SOLO分类理论中思维结构越复杂,思维层次就越高。借助SOLO分类理论,教师在制定写作评价量表时可对学生的写作成果进行评价,开展有效的写作指导。

笔者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制定“事例论证”的评价量表。对应SOLO分类理论的层次可以对学生习作中的“事例论证”进行五个等级的描述。

等级一对应“前结构”,表现为:事例与观点不符;学生回避回答问题,同义反复。等级二对应“单点结构”,表现为:用单个事例论证观点;只能从一个角度分析材料一个方面,结论是武断的,不完全的。等级三对应“多点结构”,表现为:叙述简洁有细节;从一个角度分析多个材料相一致的方面,但忽略所有不一致的方面。等级四对应“关联结构”,表现为:用多个事例论证观点;事例涉及不同角度,不同领域;能够分析多个材料相一致的方面,也能对材料不一致的方面做出阐释。等级五对应“抽象拓展结构”,表现为:思辨性看待相反或不同的情况;能够从特殊到一般,从个体到类别,分析所有情况,结论客观全面。五个等级能够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有效区分和评价。

笔者采用基于SOLO分类理论制定的“事例论证评价量表”进行分析。发现学生习作存在以下问题(1)“单点结构”和“多点结构”比较多。(2)出现“关联结构”,但是数量、质量明显不足。(3)达到“抽象拓展结构”的学生较少。量表分析结果显示:笔者执教基本掌握了对单个事例进行论证的能力,运用多个事例论证以及思辨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借助量表能够确定下一阶段训练的方向和重点,也提升了写作训练的有效性。

制定科学的评价量表是当下写作教学的迫切需求,不断完善和优化评价量表对教师而言任重而道远。科学化的评价量表能让写作教学有据可依,能提升评价的有效度和可信度,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一线教师长期思考和反复实践。

评价即学习,以评促学,真正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调动学习积极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评价方式多样化,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量表科学化,提升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新课标下进行优化写作评价的策略,让写作指导有据可依,能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更好地落实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1):44--45.

[2]邓彤:写作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P1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1):46.

[4](澳)彼格斯,(澳)科利斯著作.学习质量评价SOLO分类理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M].高凌飚,张洪岩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上海市川沙中学)

猜你喜欢

评价主体
韩国大学评价主体的变化
小学品德延伸活动评价改进略谈
提高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让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更有实效,更显魅力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
以评促写,小学生习作多元化评价初探
多元化评价主体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主体的分类及其意义
对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改革的实践探讨
提升教学能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