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更有实效,更显魅力

2015-11-27郁琳玲

新课程·上旬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课堂评价

郁琳玲

摘 要: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评价,在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选择恰当的评价方式,选择多元的评价主体,采用有效的语言评价,使课堂评价更有实效,更显魅力,是需要广大教师不断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评价;评价方式;评价主体;语言评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运用各种有效的评价手段,能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富有诗情而和谐的生态评价环境,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此外,《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还规定:“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诚然,激励性的评价能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也能充分体现教师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可遗憾的是,在许多小学语文课堂中,课堂评价却呈现出并不尽如人意的情景:评价语言缺乏针对性,放之诸生而皆准;评价过于盲目,缺少真感情;表扬滥用,评价次数过多;单纯使用语言评价,评价方式略显单一;教师“一言堂”式评价,缺乏公正性、客观性、全面性……

那么,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评价更有实效,更显魅力呢?

一、评价方式要恰当

1.变纯口头性评价为多样性评价

纵观小学语文课堂,教师十分注重口头即时评价,而忽视了其他方式的评价,殊不知,缺少体态语配合的评价显得呆板,缺少灵气,不真诚。若教师在口头即时评价时,加上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真诚的眼神或是一个恰当的手势,评价效果会更好。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微笑着提醒:“把老师的提问再想想。”也可以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头。当学生回答十分精彩时,教师可以用欣赏的目光凝视他并竖起拇指为其点赞。当学生回答声音很轻时,教师可以走到他跟前,拍拍他的后背,温柔地告诉他:“老师相信你的声音可以被所有的同学听清楚。”

如,教学《春笋》时,一位老师这样评价学生读的“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又一节”“再向上”读得那么有力,字字铿锵,让我好像看到了春笋的不畏艰难、执著向上。边说边频频点头,投去赞许的目光。这样的评价远比“你读得很好!读得很有感情。”等单纯的口头评价有魅力得多。

2.变实物性评价为精神奖励性评价

小学低年级的教师大多喜欢用星星、小红花等小物品来奖励坐姿端正或是认真倾听的学生。诚然,这种激励性评价是调节课堂气氛的一种手段,在一定时间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长此以往,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持续发展是不利的。如果在课堂上,学生对奖品产生了依赖心理,只关注是否得到了“小红花”,并且把得到这一实物奖励当做自己的学习目标,那与教师的初衷就大相径庭了。再者,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喜新厌旧”,对星星、红花等传统奖品失去兴趣,教师就得寻找新鲜奖品来刺激学生。

笔者曾经去外地上过一节公开课,考虑到受教的是一年级的学生,就带了一些小文具作为奖励。即使事先和学生做了“拿到奖品要马上收好”的约定,但真实的课堂上,许多学生拿到奖品还是会偷瞄几眼,甚至偷偷地拆开细看,也不愿意积极参与后续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也有学生因为没有拿到心仪的奖品而面露不悦,怎么还会有心思来认真听讲吗?

因此,奖励学生最好的方式并不是实物奖励,而是真诚的评价语。在老师真诚的评价下,踏实地学习,踏实地探究,扬其所长,补其所短,从而对学习本身产生热爱。

3.变即时性评价为延缓性评价

语文课堂是开放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在探究一些开放性问题时,学生的答案各有不同,甚至会完全相悖,因此,课堂教学活动为教师提供了机智应变、富于挑战的多彩空间。面对一些出其不意的答案时,教师怎样才能在多彩空间中尽情地纵横驰骋呢?

一位教师在上《狐假虎威》时,问学生“你喜欢狐狸吗?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狐狸太狡猾了,会倚仗老虎的威风来吓唬小动物,所以不喜欢。老师没有即时评价。就在这时,班里一位男生就自信满满地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他面对老虎临危不惧,想到保护自己的办法,我就喜欢狐狸。”话音刚落,班里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老师马上引导学生就两种观点进行自由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渐渐明白了狐狸的这种“聪明”只是“小聪明”,是不可取的。老师最后才评价:“聪明是褒义词,而文中狐狸倚仗老虎的威风来吓唬小动物,是不光彩的行为。”在这里,教师运用了延缓性评价,没有立即肯定或否定,而是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尊重了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也给学生明确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1.变专制性评价为全员性评价

沿袭了几千年的师道尊严在时下的部分教师课堂上仍有体现,教师有着不容置疑的评判权利,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会呈现“一言堂”的现象。当然,也有部分老师认为学生不会评价,要花时间指导,或是担心会浪费时间,完成不了学习任务,也无情了扼杀了学生评价的权利。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实施语文评价,应注意评价主体多元──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以及家长参与评价,尤其要重视学生实事求是的自我评价,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自我认识以及日后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完善。”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佛尔姆强调:评价“不在于证明,而在于改进”。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自评与互评:提倡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让学生体验凭借自身努力而获得进步的喜悦;从生生互评中相互启迪,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笔者在执教《美丽的丹顶鹤》第一课时时,一共教了五个生字,随文分别教学了“引”和“之”“遥”,最后集中教学了“虑”和“度”。第一次展评,老师带着学生一起评价两份作品,第二次展评,让同桌相互评价,第三次展评,请学生自己评价,有进步的学生给自己点赞。整个过程中,既有老师评价,也有同桌互评,学生自评,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更显公正性、客观性和全面性。

2.变“优等生”评价为“全体生”评价

在每个班中,总有几个“明星学生”,他们能说会道,表现欲强,发言积极,总能得到老师的赞许。与之相对的则是大部分的“平民学生”。课堂评价往往成了“明星学生”展示的平台,评这个同学读出了感情,论那位同学回答得不够准确,而许多“平民学生”都会趋于附和,而不是自己去甄别。即使个别“平民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也往往很难得到认同。那如何让生生互评变成全体学生的评价而不是优等生的展示呢?

要改变以上现状,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对“平民学生”,要给予更多的宽容与鼓励,要以“鸡蛋中挑骨头”的劲儿去发现闪光点,肯定其进步,树立其信心,开其“金口”;对全体学生,要教其评价的方法,如“生字书写”的评价可以从书写是否端正、是否美观、是否有进步这三方面展开。

一位教师在执教《雾凇》一课时,班里的一位“平民学生”举手请求朗读课文。可能由于紧张,读错了两个字。其他学生评价时放大了这个“错误”:“他没做到准确朗读,读错了两个字。”……其他学生的评价都紧紧聚焦于此,而完全忽略了他的进步。那位学生低下了头,十分沮丧。这样的场景并不少见,如果此时老师也忽略了他的进步,无异于否定了他的努力,那他就永远只会是“平民学生”了。而当时上课的这位老师则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你们都听得很仔细,发现了两个语音错误。老师比你们更仔细,我发现他今天读书声音十分响亮,语句也更加流利了,进步很大。你们愿意再给他一个机会吗?”这时,这位学生抬起了头……

三、语言评价重实效

在各种评价方式中,语言评价占主体地位,需要教师特别关注:

1.变随意性评价为针对性评价

针对性的评价语能提纲挈领地总结学生的回答,更是一种精神的鼓舞,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呈现和谐的课堂氛围。而现实课堂中,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评价时,常常流于形式地套用一些固定的句式:“你的回答真精彩!”“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回答得太棒了!”“你真聪明!”……一遍、两遍、三遍,甚至几十遍听这样程式化的评价语,学生不免产生听觉疲劳,其鼓动性和激励性也会日趋减弱。

评价语应该因课而异,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结合教学的重难点,变幻演绎不同的姿态,才能在课堂上呈现不可预约的精彩。笔者在执教《咏华山》一课时,在“探究华山之高”这一环节,无论是对每位学生的朗读评价,还是小结和后半部分的比赛式朗读,每一句评价语的预设都仅仅围绕中心句——“啊!华山真高哇!”紧扣华山之高,这就做到了评价语的因课而异。这里的评价语并非泛泛而谈,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是特意为《咏华山》一课设计的,是为凸显华山之高准备的:“比华山高的只有蓝天了。”说明只有蓝天能与华山比高;“好像在华山上伸手就能够着太阳了。”极言华山之高;“你看到了许多白云只到山腰间。”旨在呈现华山高耸入云之状……

2.变模糊性评价为引导性评价

孔子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使学生开“心欲求而未得之意”,达“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教师的评价语是教师指导作用的主要体现形式,应重视其启发诱导作用的发挥,开愤者之意,达悱者之辞。

笔者想再以《咏华山》为例,谈谈自己如何关注评价语的引导性。首先,指向重点的评价语易启发诱导。“越来越多的山在华山脚下了。你读出了山的层次呢!”把朗读的重点直接指向“远远近近的山”,学生能马上确定“远远近近的山”是朗读的重音;“太阳和华山越来越近了。”启发学生要读出太阳与华山的距离之近,因此“那么近”顺理成章地成为朗读的重音。其次,正面鼓励的评价语易启发诱导。在评价分析“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这句时,本来预设的评价语有“好像还有两朵白云超过华山”,后来改成“越来越多的白云在华山的山腰间了。”“已经没有白云能超过华山了。”因为正面鼓励式的评价语是一股更强的推动力,更能起到鼓舞激励的作用,让学生在竞争的氛围中共同进步。再次,形象具体的评价语易启发诱导。“你爬山时满头大汗的样子让我感受到华山的高。”仿佛呈现了一幅旅人艰难爬山、累得满头大汗的样子的图画,学生自然而然会对“艰难”二字有深刻的理解;以楼层渐增为凭借的比赛式朗读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的华山之高不再是抽象的“高”,而是“看到”了一幅华山高耸入云的画面,高一点,高一点,再高一点……

3.变盲目性评价为真实性评价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所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大家关注,内心有着被赏识和鼓励的迫切需要。但这并不表示课堂上应该全部是褒扬、赞美、鼓励的话语。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就说过:“赞美具有建设性!赞美具有摧毁性!”毫无原则地给予表扬,滥用鼓励的方式,就会使其应有的价值丧失。

曾看过一个教学视频,一位教师在执教《北大荒的秋天》时,请学生谈谈北大荒的天空美在哪里。一位学生如是说:“……北大荒的天空真美,蓝蓝的天空有飘着白云朵朵……”老师对其肯定,表扬其善于观察、语言优美。原文是“天空一碧如洗,只有在傍晚,西边的天上才会有几缕流云。”怎么会是白云朵朵呢?显然,老师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盲目地给予表扬,再或者是听到了错误,也不愿指出,只为践行“赏识教育”。再观察听课的学生,有几位学生面露疑惑,但看到老师如此肯定,也就不敢多言了。

当学生对文本理解发生偏差时,教师应该善意地提醒并且给予方法指导,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本、习得方法,而无视其错误,任其发展,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恰当有效的评价才能无痕地融入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衔接各个环节,推进教学的开展,更能鼓舞学生,激励学生,呈现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邬慧.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评价[J].新课程:下,2014(05).

编辑 薛直艳

猜你喜欢

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课堂评价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试论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巧用课堂评价 提高教学效率
不同评价主体视角下的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
提高中职信息技术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的实效性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