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环境生态学混合式“金课”建设与实践

2023-05-24武俐李怀珍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4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混合式金课

武俐 李怀珍

摘 要:生态文明思想不仅赋予了环境生态学课程新的教学任务,也对其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研究开展了环境生态学混合式“金课”建设与实践探索,在系统分析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從优化教学团队、布局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活用教学方法、实施多元考核等五个方面进行创新实践,为课程打造混合式“金课”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环境生态学;混合式;课程改革

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一流本科教育一直是学界及社会热议的话题,相应地,打造一流“金课”也成了当前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践证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对提高学生参与度和提升教学质量成效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既利用了线上资源的优势,又强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将课前、课中和课后有机融为一体,在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作用突出,已成为后疫情时代教学方式改革的主要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生态文明思想对环境工程专业在人才跨领域、多学科交叉培养方面提出了新要求。环境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的视野研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其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核心课,在高水平、高质量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环境生态学课程着重讲授人为干扰条件下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过程、规律和机制,以及运用生态学理论解决全球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可全面系统地了解环境学和生态系统的基本知识,理解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间的相互关系,掌握生态环境评价方法和修复技术。该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思想和环境保护理念,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

环境生态学课程的知识点繁多,课程讲授既要求涵盖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和国际重大的环境生态研究计划,也要涉及研究进展和成果。课程内容多且涉及面广,如第二章包含物种进化及物种多样性、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生物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方式,第三章和第四章涉及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等。总体上知识点较为零散,学生记忆和应用起来都比较困难。

(二)教学理念缺乏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属于单向传授,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问、学生答,教师给、学生收”,两者间的内在联系几乎割裂。学生获取知识是靠“传达”甚至灌输的方式获得,这严重制约了对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培养。当前,“金课”建设正引领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质量革命”,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急需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思政元素和课程内容缺乏交融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对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提升育人成效既提出了具体要求,也提供了可循之路。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目标与我国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度吻合,具有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独特优势。但从课程内容上看,环境生态学知识点较为分散,教师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上下功夫。

(四)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

在当前的教学中,以PPT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教师以PPT展示为主线进行讲授时,易造成学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深入理解知识点和基本原理的现象。尤其是涉及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等较为抽象的内容时,单纯的讲授容易引起学生视听上的疲劳,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此外,环境生态学课程的实践应用性较强,若缺少实践教学环节,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仅停留在理论认知层面,无法上升到真实感知的层面,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五)学生成绩考核存在单一性

传统的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多以期末考试为主(70%),课堂考核和作业等平时成绩为辅(30%)。该考核方式虽然可以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实践与创新思维的培养。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容易造成学生“重记忆、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此外,这种考核方式只突出对个体的考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不能动态地反馈结果,不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提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适应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高校应加强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从教学团队、教学内容、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全力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二、课程改革的内容与举措

(一)跨学科组建课程教学团队

环境生态学知识涉及环境科学、生态学、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多学科内容,对教师知识的宽度和深度、专业整体素质、团队合作意识等要求较高,因而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是课程建设的基础。教学团队组建后,根据成员优势分配相应教学任务,共同完成课程讲授内容、重点难点、习题库的建设;定期开展教学团队的研讨与交流活动,加强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和教研教改培训,深入学习高等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促进团队成员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合理布局线上线下教学内容

环境生态学课程内容包括生态学原理和应用生态学两部分,受课时限制,教学内容应突出重点,在线上线下的布局设计上下功夫。线上教学内容需涉及基本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让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架构,教师通过设计基础题、闯关题等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热情。线下教学内容根据线上教学内容进行扩展,突出国内外环境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主流理念、成熟的生态修复技术等,利用鲜活、生动的典型案例补充教学内容,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做到线上线下教学内容有效衔接。

线上教学设计包括课前知识导入、课中教学组织和课后知识巩固三部分。进行课前知识导入时,教师即依托蓝墨云或学校SPOC网络教学平台,导入教学日历、课程教案、教学课件和课程视频等资源,并通过视频防拖拽、窗口防切換等设置,确保学生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组织课中教学时,教师发布教学任务并设计讨论专题,如在讲解“集群效应、最小种群密度、拥挤效应与种群密度发展的关系”时,让学生先在组内讨论,然后在讨论区里总结答案,教师再设置实训活动并发布任务,让学生完成任务并分享感悟,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课后知识巩固环节,教师通过作业和测验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及时记录存在的问题并反馈给学生,再针对共性问题进行线下课堂讲授。

(三)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

课程思政是贯彻新时期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重要抓手,也是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具体体现。环境生态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服务、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干扰生态效应等内容;与知识体系对应的价值体系包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律法治教育和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涉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唯物论、认识论、法律法规、职业规范等。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组将思政元素融入知识结构,梳理了近30个思政融入点,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及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和价值共鸣。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传统的“灌输—认知—验证”的教学形式难以实现国家对高素质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开展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教学方法的改革十分必要。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导入、翻转课堂、互动讨论、案例教学、实习实践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能明显改善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生态环境学课程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革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学效果。一是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置翻转内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课前和课堂内容紧密联系,确保知识点全面覆盖。二是采取问题导入教学方法,强化课程内容的针对性,通过对问题的设置、探究和解答开展教学。三是采用互动讨论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多变互动的教学环境,围绕讲授的知识点提出问题,如让学生讲述发生在自己身边或家乡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经小组讨论后由学生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四是采用专题讲授教学方法,兼顾知识内容的扩展性。内容涉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专题,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课堂、进头脑。五是借助课题研究教学方法,聚焦课程知识的前沿性。如讲授“群落结构及其动态”这一章节时,引入“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课题内容,培养学生崇尚真知的观念,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与科研行为规范能力。六是借助实习实践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学习的趣味性。采取实验室观察微生物形态结构、校内实地监测物种多样性、观测校内各生态系统类型、公园样方调查等方式,使学生从微观到宏观、局部到整体对个体、群落、种群、生态系统等知识进行串联,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五)创新构建多元成绩考核方式

构建多元考核体系,尤其是注重评价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考核内容含线上学习(30%)、课堂表现(5%)、小组测评(5%)、作业测验(10%)和期末考试(50%)五大模块,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其中,线上学习重点考核学习时长、发表观点数量;课堂表现考核出勤、听课效果、笔记;小组测评考核团队合作、语言表达;作业测验考查知识的掌握情况;期末考试突出重点,考核学生的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通过对多元化考核方式的优化设计,最终形成过程考核和期末考试并重的成绩评定方式。

三、结语

环境生态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课,通过课程讲授,使学生不仅习得专业知识,还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课题组对当前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具体的课程改革内容与举措:一是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与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二是优化设计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线上教学环节,做到线上课前知识导入、课中教学组织、课后知识巩固与线下教学有效衔接;三是深入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结合知识体系内容,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框架;四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授课内容灵活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五是加大过程考核力度,构建多元考核体系,全方位考核学生学习成效。实践证明,上述举措破解了生态环境学课程以往的教学难题,显著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为该课程建设混合式“金课”积累了探索经验。

参考文献:

[1]王强.“金课”建设的融合创新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9(Z1).

[2]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

[3]颜海燕.高分子化学核心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化工管理,2019(17).

[4]代云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环境生态学”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37).

[5]韦伟峰.基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几点思考[J].高教学刊,2021(35).

[6]杨冰,马丽丽,刘宇程,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J].科技导刊(中旬刊),2020(26).

[7]高耀远,陈红喜.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嵌入思政元素探析[J].经济师,2019(11).

[8]赵晟,桂峰,陈应华,等.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5).

[9]王建柱,张文丽.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12).

[10]刘广孚,任旭虎,刘润华.“6+1”多元化考核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6(6).

[11]权莉,朱雨富,魏言春,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当今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21(31).

[12]朱涛,赵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环境生态学”为例[J].教师,2021(20).

[13]梅运军,黄岚,胡文云,等.纯环境生态学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科技导刊(上旬刊),2020(31).

责编:文 墨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思想混合式金课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论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资本论》自然生产力观点的新发展
机理·思维·特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审视
工学类课程教学中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探索
“混合式”教学在《工程力学》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浅议“混合式”教学理念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