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23-05-24熊英魏熠菲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熊英 魏熠菲

摘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元素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本研究通过分析、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精神价值、内容选择和具体实现路径,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大学生是社会关注的重点群体,由于他们的思想、认知尚未成熟,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课题组深入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其应对社会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价值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一旦这些心理问题无法调节,就会给个人甚至社会造成严重危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人生智慧、价值观念、道德理想和情操境界,能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

(一)涵养学生优秀道德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大学生群体在年龄上处于青年中期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心智成长与成熟的关键时期,焦虑化、问题化现象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部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不善者而改之”教育大学生要善于反省自己,当看到他人的短处时,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听其言而信其行”教育大学生评判一个人的时候,要多观察他的言行举止,方可全面了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教育大学生为人要守规则、讲诚信,人生之路才能走得更远。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可以涵养大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丰盈他们的精神世界。这个过程也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化为大学生文化素质与道德品格的过程,可以从根本上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精神营养。

(二)帮助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回望孕育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五千年文明史,可以发现,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新时代大学生理应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守护者和践行者,但当下一些大学生不缺对新潮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好奇,缺乏的是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以至于出现困惑、迷茫等心理问题。因此,坚定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最深远的力量,汲取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养分,可以为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打下思想基础,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精神保障。

(三)助力高校实现育人目标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高校的育人目标是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融合。首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通过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育人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帮助大学生丰富文化修养。其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在社会生活中,有的人人心浮躁、信仰缺失,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动摇成为了高等教育中的焦点问题,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有志者,事竟成”等育人元素则是培育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养分。最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追溯历史不难发现,我国周朝的官学就已要求学生掌握“六艺”,可见“全面发展”从古至今都是发展教育的重要理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但高校受限于师资力量和工作理念,多数只在问题发生后才采取措施。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规律来说,提前预防和发现心理问题比及时干预更为重要。那么,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择高价值的内容来铸魂育人?笔者认为应从重视集体利益、追求精神境界、崇尚仁爱互助等方面入手。

(一)重视集体利益,培养担当意识

责任担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孔孟之道就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把责任担当作为健康人格的标准之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平衡国家、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增强大局意识,提高全局思维能力。大学生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将之转化为勇于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内生精神力量,可以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中,“夙夜在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都体现了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大局意识;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众多体现责任担当的历史人物,对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都具有直接的感召力量,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二)追求精神境界,塑造健全人格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健全人格。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修、齐、治、平”思想就体现了积极进取、主动入世的精神境界,对当今大学生调节心理健康、塑造健全人格有着重要作用;“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则告诫我们,不能安于吃饱穿暖的现状,应在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努力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思想观念也集中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和博爱。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绝佳选择,对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具有积极作用。

(三)崇尚仁爱互助,构建和谐关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以和为贵”,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建立、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是大学生健康成长不可替代的心理环境支持。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不少大学生出现悲观厌世、憎恨他人等负面情绪,同时自己也会变得冷漠、孤僻,喜欢独来独往,进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例如,曾经震惊全国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就是由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惨案。仁爱、和谐是我国自古以来崇尚的道德主张,“爱人者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人际关系方面带给我们的启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有助于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也有助于在集体中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四)强调自立自强,培养乐观心态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是自信、乐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很多,独具教育价值。“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充分诠释了积极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战国时期谋略家苏秦,穷困潦倒却不惧逆境,最终以纵横之术成功游说诸侯;西汉元帝时期的丞相匡衡,小时因为家境贫穷无钱买油灯,只好凿穿墙壁借邻舍的烛光读书,留下了“凿壁偷光”的典故;幼时家境贫寒的元末明初政治家宋濂,在手指冻到不能弯曲的严寒天气下,依然坚持借书抄写学习,最终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诸如此类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历史典型人物,他们的精神能激发大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分析

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心理资源,将之转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一)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认知水平

认知能力是大学生在重构和应用知识时必需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大学生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精华充分融入课堂教学,做到声情并茂、情理交融,使其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价值。首先,教师应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主动建立起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理论联系,做主动学习的典范。其次,教师应以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内容开展教学,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最后,教师应将心理育人列入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开设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心理学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如人格心理学、心理咨询方法与策略、中医心理学等,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心理观。

(二)融入日常生活,帮助学生以行践知

日常生活是大学生课堂教育的外延,是培养大学生知行统一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日常生活融合,有助于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首先,教师要利用好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热线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在学习或者日常生活中難免会遇到情感挫折和思想困惑,此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援助,避免意外发生。其次,学校应开展一系列特色传统文化传承课程,例如剪纸、木雕、刺绣、国画等,使大学生广泛接触和认识传统文化。最后,学校还应开展一系列校园心理活动,如心理情景剧、心理知识技能大赛等,促使大学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增强抗压能力,在日常实践中提高心理素质。

(三)融入师德建设,提升教师引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要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德建设,既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又能促使教师主动引导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首先,在师德建设中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的知识竞赛、讲座等活动,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其次,教师不能只埋头做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应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树立责任意识,时刻注意维护良好的职业形象。最后,教师应真心关爱学生,用慧眼发掘每个学生身上的发光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打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四)融入校园文化,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是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磨练大学生坚强意志、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春风化雨般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养成。高校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校园文化相融合、同教学课程相补充,拓宽大学生接受文化熏陶的渠道,不断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营造氛围。首先,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利用新媒体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的传播优势,定时更新推送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宣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使置身于校园中的师生时刻都能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其次,学校应积极建设含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文化长廊等校园设施,开展相关专题讲座、校园比赛等文化活动,还可以定期组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等知识类节目,使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此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N].人民日报,2014-09-10.

[4]高芳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6).

[5]邹文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24).

[6]龚魏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究[J].财富时代,2020(10).

[7]陈东琼.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12).

责编:文 墨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简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