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类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2023-05-24唐静静杨六栓樊超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4期
关键词:教学平台创新人才产教融合

唐静静 杨六栓 樊超

摘 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随着机械行业智能化升级,企业对地方高校机械类人才的需求从基础应用型转向创新型、复合型。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及手段已无法满足新时代需求,产教融合视角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针对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产教融合的优化对策,以期为机械类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实践教学;产教融合;课程体系;教学平台;创新人才

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提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解决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的关键。201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教育和产业融合对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随着工业4.0不断推进,机械制造工业的理念和工艺在快速转变,企业对人才的综合实践力、创新力提出了新要求。机械类的人才培养应根植于行业土壤,与行业发展需求同步。课题组以通过产教融合积极推进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为问题导向,探寻机械类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的优化路径。

一、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能力需求的匹配度问题

课程体系是能力培养的基石。构建遵循教学规律又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在工业4.0驱动下,信息及智能化技术不断融入機械工程领域,传统课程体系已滞后于行业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同步度问题

实践教学强调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创新,内容应紧跟行业技术发展的潮流,反映行业的最新成果。然而,传统的机械课程实践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缺乏信息化、智能化技术的补充,缺乏真实案例和最新行业案例资源,实践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三)教师能力与实践教学要求的胜任度问题

教师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主体,是人才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新时代的制造技术和装备越来越突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要求教师及时掌握专业的前沿知识和新技术,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当前,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知识体系没有及时更新、缺乏实践经验、不能胜任智能化制造技术和装备技术的实践教学等问题。

二、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改革路径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高校与产业人才供给脱节问题越来越明显。自2015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产教融合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创新产业的战略性举措。在实践教学中引入更多社会力量,共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一)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更新教学理念,调整课程体系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教育者持续关注业界发展动态,掌握前沿信息,构建满足行业需求并适度超越需求的课程体系。传统教育理念“重理轻实”,课程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得不到重视。跨越式推进实践教学改革,需要从产教融合的视角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思维定式。

要培养兼具传统机械专业知识和相关智能化技术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必须注重机械工程学科与计算机学科的交叉融合,重构实践课程体系。院系、教师应与企业展开深度合作,共建课程体系,共同围绕知识性、服务性和应用性编写课程教学大纲,突出实践性,强调连贯性,体现以创新能力、复合能力为本的课程建设目标。调整课程体系是在原有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完善提高,助力学科升级。比如,在传统机械设计理论和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基础上,适度增加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相关知识。高校应根据企业需求,调整实践性教学项目,增加真实案例,保证学生既能扎实掌握传统机械工程理论,又能初步掌握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完成信息化、智能化装备及制造技术的实践性教学项目训练,切实提升综合能力。

(二)以产教融合为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升课程内涵

1.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升级实践内容

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现阶段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设备功能简单、实训项目开发难、现有实训内容与行业现状脱节等问题。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校企共建以融合增值、成果共享为目标的实践教学平台,是实践教学改革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之一。

近年,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的项目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依托产教融合项目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共建校企学术共同体,协同育人,有助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更好地平衡教育界与产业界的供需关系。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由学校主导,将现有教学平台、实验中心和实习基地融入平台,借助企业力量和科研成果,引入新型综合性实践案例,构建“设计—制造—控制—检测—分析—集成”虚实结合、逐层递进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平台,实现对现有传统实践教学形式的改变和教学内容的升级。所有实践教学环节可依托平台项目开展,使学生在实训中提高工程实践力、多学科交叉融合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力。同时,通过实践教学平台,促进教学实践与生产实践的对接,形成集科研、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使学生、企业和教师三方受益。

2.依托机械设计创新国赛,提高综合能力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教学途径。在学科竞赛中,师生的实践性活动超出了单一课程范围,体现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水平。以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为例,该赛事是全国较有影响力的机械类学科设计竞赛之一,大赛的主要目的是引导高校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综合设计能力,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现已成为稳定、有规模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大赛要求作品面向实际工程问题,突出机械结构设计的创新性,强调控制系统的先进性,充分体现现代装备的特点。教师在进行实践教学时,一方面可参考大赛主题,将大赛获奖作品作为教学案例,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理论知识的解释力;另一方面可将学科竞赛作为第二课堂,将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学科参赛课题,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将虚拟命题变成真题真做,强化学生的实操能力。

3.借鉴工作室制,改革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被诸多高校应用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中。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教学能够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和现实技术问题,提升学生实际应用与创新实践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工作室面向市场,基于课程体系架构,对实际项目进行知识模块的分解和重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直接参与项目执行,增强了实用技能,提高了实践教学效果。

(三)以产教融合为契机,引企入校,引教入企,提高师资水平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保证,迅速变迁的行业需求驱使高校专业课教师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但部分教师自身工程实践经验不足,对现代企业和先进技术了解不够,即使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无法胜任和融入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型机械类实践项目教学。以产教融合为契机,引企入校,引教入企,是解决实践教学师资难题的有效策略。

一方面,高校从企业一线引进高技术专业人才,组建兼职教师团队参与实践课教学。来自企业和高校的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学习,使学生从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两个视角开展实践学习活动,夯实理论基础,激发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校企双方共同组建教师培训基地,由企业对高校教师进行业界前沿技术规范化培训,高校为企业人员提供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及教学方法培训,双向获益的交流能有效提高产学一体的实践教学水平。

三、结语

当前,我国产业升级不断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机遇。机械行业信息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要求。从产教融合视角切入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平台,依托学科竞赛赋能、借鉴工作室教学模式是现阶段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阎卫东,王素君,吕文浩.地方高校产教融合推进内涵式发展的逻辑分析和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管理,2021(6).

[2]兰金苹,王如愿,马柏卉,等.应用型高校生命科学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现状与发展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3]张技术.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探索[J].职教论坛,2021(3).

[4]丁俊杰,刘甜甜.产教融合:广告教育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22(6).

[5]许爱军,蒋新革.“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内涵分析与概念辨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11).

[6]易卓.组织社会学视角下“引教入企”的产教融合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5).

责编:扬 帆

猜你喜欢

教学平台创新人才产教融合
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危害控制技术课程创新型教学平台建设研究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基于WordPress构建项目化课程教学平台的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数字积分法插补仿真实验教学系统开发
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程”设计1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