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博物馆里的中和韶乐之美

2023-05-24梵雁平

北京纪事 2023年5期
关键词:舜帝天坛雅乐

梵雁平

步入天坛西门南侧可见一建筑群落,名曰神乐署。相较于天坛的其他景点,这里游客稀疏些,并不夺人眼球。殊不知,因为它的存在,才会让游客与那厚重的历史有了更丰富直观的对话与交集,这里更是古代皇家音乐博物馆的所在地。

神乐署是天坛五组大型建筑之一,与祈年殿一样,同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当时名为神乐观,清乾隆八年更名神乐所。至乾隆十九年,改名为神乐署。神乐署在历史上是一个专门用来培训祭祀乐舞人员的机构,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機关。神乐署虽建于明代,但宫廷中专门的音乐机构由来已久。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宫廷中已有此类机构,名为大司乐,乐师有近1500人。大司乐所奏为六朝大乐,大乐皆是礼、歌、舞、乐一体,经过不断演绎发展,成为汉、唐、宋、元代的雅乐。明清时期,雅乐被称为中和韶乐,亦名郊庙乐。

中和韶乐源于中国古代雅乐,其名蕴含着中华文化深厚的思想精髓。儒家认为人的修养若能达到中和境界,就会产生“万物位焉,万物育焉”的神秘效果。中和因代表着儒家伦理道德观念,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受到古代儒家学派极力推崇。

而“韶乐”之意又是何来呢?民国九年《临淄县志》载:清嘉庆时,于城东枣园村掘地得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石碑左右,分嵌两方石刻。左边一块为“舞乐图”,上刻二人席地而坐,一人执管横吹;另一人居右,端坐正视,似乎全部心神沉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当是孔子在欣赏音乐;下刻两个美女,长袖飘带,翩翩起舞。右边的一块为“韶乐及子在齐闻韶”简介。石刻所述,在中国远古虞舜时期,有一种叫作“韶”的乐舞,又称“箫韶”或“韶箫”。因韶乐有九章,故亦名“九韶”“九歌”,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韶”字因为有美好之意,世人便将雅乐称为“韶乐”。

如上文提及,韶乐实为上古舜帝之乐。清同治刊《湘乡县志》载:“相传舜南巡时,奏韶乐于此,凤为之下。”舜帝希望将中原文化传入苗地,于是来到位于汉、苗交界之地的韶山。舜帝登至一高峰时,忽听有鼓角齐鸣,随即看到有手执弓矛的苗民土著将他团团围住,如此僵持了三天三夜。为了化解干戈,瞬帝命人奏起了优美的“韶乐”,瞬间百鸟和鸣、凤凰来仪、彩云飞流。那些苗民被美好的情境所感染,放下手中的武器,伴着美妙的节奏跳起了舞。舜帝通过乐曲很好地化解了一场危机,这乐曲便名叫《韶乐》,此山峰也因此得名“韶山”。之后,韶乐渐渐演变成宫廷乐舞,为皇室祭祖之庙乐,仅皇族专用,是天子宗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曾在齐国听闻韶乐便“三月不知肉味”,评论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

前文所述,“韶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用以表现氏族部落图腾崇拜、祭祀典礼、农耕狩猎、部落战争等,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韶乐是中国宫廷音乐中等级最高、运用最久的雅乐,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许多儒家学者信奉“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认为历史上的雅乐是《孟子·万章下》述:“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由此可见,最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音乐,且和谐完美,所以将其尊为“华夏正声”。

明朝朱元璋因考虑到雅乐具有中正平和的乐理特点和思想理念,将雅乐之名改为中和韶乐,并规定将中和韶乐作为宫廷祭祀及朝会礼仪活动时的音乐。清朝时,中和韶乐依旧很受重视。据传,神乐署的歌舞乐师多时达到200余人,乐舞生最多时达三千余人,京城各坛庙祭祀的乐舞生皆从神乐署遴选。

中和韶乐在乐曲结构和演奏上有着严格繁复的规定,使得中和韶乐成为最中正平和的音乐。中和韶乐所用乐器用8种材料制成:金、石、丝、竹、土、木、匏、革,因此中和韶乐也称为八音乐。乐器则有共16种,分别为金属:镈钟、编钟;石属:特磬、编磬;丝属:琴、瑟;竹属:排箫、箫、箎、笛;匏属:笙;土属:埙;革属:建鼓、搏拊;木属:柷、敔。

中和韶乐的主要特点是五声音阶的运用,一字一音,保存和延续了先秦雅乐的特征。同时,具有八音具备、乐歌皆有的特点。由此可见,中和韶乐的演奏可谓“和以律吕,文以五声,八音迭奏,玉振金声”。很有趣的是,中和韶乐的演奏乐器皆为华夏中原的乐器,重视钟、磬的使用,以突出钟声磬韵。钟磬这种特有的金石之声,既表达了对天神的歌颂与崇敬,更是表达了一种深邃宏远的文化理念。而像类似琵琶、二胡、扬琴、唢呐等常见乐器,因皆从域外传入而不能出现在雅乐乐队之中。

明清时,每逢过年,皇帝会在太和殿、乾清宫,伴随着中和韶乐,接受王公大臣、皇室成员和后宫的跪拜。顺治帝元年议定,祭天地、太庙、社稷,都用中和韶乐。皇宫在举行祭祀、宴会、朝会等重大活动时,皆演奏中和韶乐。朝会乐、宴会乐只有奏乐而无演唱和舞蹈。祭祀乐包括演奏、演唱和舞蹈。康熙五十二年,考定坛、庙、宫殿乐器,乾隆时又加修改。中和韶乐在古人心目中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教化、道德和天命的载体。伴乐的舞蹈也不仅是简单展示舞者的技艺,更多是为歌颂帝王的文治武功。

中和韶乐在历史的发展中经历了辉煌与沉寂,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中和韶乐重新被重视起来。2004年9月,天坛公园神乐署修复完成,天坛成立了专门机构负责神乐署的管理和保护,向世人充分展示了神乐署历史、乐律词曲、琴瑟乐器、舞蹈服饰。更重要的是,对“中和韶乐”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使皇家宫廷雅乐、祭祀音乐得以在新时代大放异彩,让世人感知明清两朝最高礼乐学府的魅力。

天坛公园曾依据“大驾卤簿仪仗”的历史记载,在春节期间展出过仿制的部分仪仗,将幡幢、旗帜、斧钺金瓜等礼器,按照仪仗队伍的顺序分类安排摆放,使游客据此对天坛礼乐文化有更直观的了解。游客若是有幸,当往神乐署静心聆听工作人员演奏一曲《太平令》,便似瞬间置身历史长河中的皇家大典中,琴瑟和鸣的钟磬齐奏、覆震寰宇的百年绝响,足以让游客感受到中和韶乐注重礼仪、崇尚肃雅、场面宏大、气宇轩昂的气息。游客通过聆听中和韶乐,进行了一场与厚重历史的对话,对中华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油然而生。这声音,足以涤荡世间喧嚣,在天地间回响流淌,余音不绝。

猜你喜欢

舜帝天坛雅乐
明嘉靖时期张鹗及其雅乐改制
中古荆州雅乐中心地位的形成与贡献
燕赵古贤
朝鲜李朝时期宫廷雅乐的传承与发展
天下为家
唐雅乐大曲存辞考略
北京天坛的建筑格局
舜帝——儒家道德理想的人格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