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中越边境民族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探究

2023-05-23韦艳

国际公关 2023年4期
关键词:民族艺术合作新形势

韦艳

摘要:中越两国陆海相邻,自古以来就有着很深的渊源,中越边境民族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是中越文化外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疫情时代,中越边境民族艺术的交流与合作迎来了巨大的挑战。新形势下,中国需要进一步建立、拓宽及寻找创新性的交流与合作路径,进而推动中越边境民族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中越边境;民族艺术;交流;合作

一、中越边境民族艺术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一)中越边境民族艺术文化历史渊源

历史上,越南现今的北部和中部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进入郡县时期,在经历了千年的郡县时期后,约于公元10世纪中叶逐渐脱离了中国的统治成为独立的封建王国,但越南仍与中国保持着藩属关系。[1]从古至今,由于国界的变动、各族群的迁移、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中越两国特别是边境地区存在着许多同源跨境民族,他们在中越两国划定边界后跨境而居,如中国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壮族与从广西迁入越南广宁、谅山等地的岱族、侬族是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跨境民族;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与越南的莱州、和平等地的泰族、泐族属同源跨境民族;中国云贵一带迁入越南老街、莱州一带未改族名的山居跨境民族:苗族(越南1979年改称赫蒙)、仡佬族、拉祜族;越南的主体民族京族迁入中国广西防城港、东兴等地的京族[2]等。经过长期的演变,这些跨境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特点尽管已经有所变化,但仍会有语言相通、习俗相近的特点。如各族人民都过相似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上元节、中秋节等;壮族、岱族、侬族在春节、中元节会包粽子,三月三做五色糯米饭,着织锦民族服装,住干栏房(或称高脚屋),弹天琴,对山歌;两国京族人民都善弹独弦琴,都有着相同的民族传统服饰即奥黛,还有相似的京族舞蹈等等。[3]尽管越南极力推崇去汉化主张,但由于中越两国跨境民族众多,联系紧密,汉文化仍根植于越南文化中无法消除,直至今日我们还能在越南边境地区甚至从北到南都能够看到近似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子,越南文化深受中国汉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

(二)中越边境民族艺术交流与合作发展现状

1.以民族藝术传播为载体,促进两国民族艺术的交融发展

为推动中国民族文化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自中越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我国大力发展文化外交,中越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频率逐渐增加,广西、云南两省边境地区利用地缘优势及边境民族文化优势定期展开各项交流活动。如中越青年大联欢;中越(凭祥)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展演;中越(崇左)山歌擂台赛;中越边境民族文化交流展演;中越(东兴—芒街)青年界河对歌;中(靖西)越边民大联欢;中越(河口—老街)异域风情·中越民族展演等等。通过中越两国教育合作,两国民族艺术得到相互交融发展,如中国广西与越南边境四省领导人会晤,就人才培养方面提出合作,共同培养艺术类专门人才;高校间通过送教出国、开展民族艺术专家讲座等方式进行合作,使两国边境民族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得到蓬勃发展。

2.以民族艺术教育为指导,培育两国边境民族艺术人才

教育作为不同文明之间互学互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强力支撑。中越两国少数民族众多,边境民族艺术类型多样,双方通过互派学者进行短期或长期民族艺术交流学习,签订教育合作协定,培养民族艺术人才。如中国学者到越南考察、交流学习越南民族传统乐器独弦琴、天琴、越南磨漆画等;中国送教赴越教授学生民族艺术美学;越南学者来中国学习民族民间舞、国画、建筑设计;越南民族艺术专家受邀到中国高校交流指导越南民族艺术公开课等,通过民族艺术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中越两国民族艺术融合与发展,实现民心相通。

3.以学术交流活动为契机,提升两国民族艺术理论修养

中越双方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如中国—东盟非遗保护研讨会;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中越跨境民族发展研讨会;广西非遗项目中的多声部音乐研讨会;此外还开展专家讲坛、学术讲座,邀请民族艺术家走进校园课堂等等,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为中越两国边境民族艺术研究者搭建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让两国学者们进一步交流和学习不同民族、不同艺术形式的民族艺术,吸收和借鉴他国优秀民族艺术,传承和发扬本国民族艺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专门人才,提高学者们的民族艺术理论修养。

(三)发展中越边境艺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意义

1.增进睦邻友好,实现稳疆固边

中越两国间的陆地边境线约为1350公里,中国广西和云南在陆地上与越南两省及谅山、高平、广宁、河江、老街、莱州6省接壤,由于边境线长,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具有显著的民族特点,经过长期的发展,各民族间相互影响,文化相互交融,各族人民创造出极具区域性文化特点的边境民族艺术。两国边民充分利用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推动中越两国边境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睦邻友好,实现稳疆固边,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促进双向交流,实现互利共赢

在国家“一带一路” 倡议背景下,实施对外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文化多元化、多样性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区稳定。在国家提供的便利条件和政策下,中越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积极发展中越民族文化艺术双向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传播两国民族艺术,通过相互学习和借鉴两国民族艺术的优秀成果,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进一步推动双方民族艺术事业的发展,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实现互利共赢。

3.强化民族理解,实现民族自信

世界是由各民族构成的,民族特色是一个国家区别于另一个国家的具有代表性的标志。正是由于各民族的多样性才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所以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越两国边境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力发展两国边境民族艺术,强化人民对边境民族文化的理解,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大力发展民族艺术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把本国民族艺术推向世界,扩大本国民族艺术在世界的影响力,实现民族自信。

二、中越边境民族艺术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

(一)中越两国文化教育新形势

面对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国大力倡导文化强国战略,继续扩大改革开放,进一步加强中外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于2022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了正式访问,越南作为中共二十大成功举办后第一个正式访问中国的国家,充分体现出对发展中越两国关系的高度重视,中越双方共同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相较于2017年中越发布的联合公报,此次的联合声明进一步强调了加强中越边境友好往来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相互理解的论调。如在符合双方防疫政策的前提下,推动文化和旅游各层级人员往来,加强文化产业合作。扩大教育合作,落实好两国教育合作协定,鼓励互派留学生到对方国家学习。双方欢迎并支持互设文化中心及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交流方面,双方愿共同继续办好中越青年友好会见、中越人民论坛、边民大联欢等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活动,鼓励两国地方特别是接壤各省(区)开展友好交流和互利合作。在这样的新形势背景下,中越边境民族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应顺应时机就新形势下提出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二)中越边境民族艺术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困境

1.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影响,交流与合作几近停滞

艺术的交流与合作需要近距离接触才能碰撞出火花,但进入后疫情时代,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受到了严重影响,中越两国文化线下交流骤降为零,两国民族艺术交流成果原地踏步,线上活动也因跨国及边境地区网络信号、经济等原因影响使活动的展开困难重重。两国民族艺术教育的合作大部分处于停滞甚至取消状态,部分项目通过线上形式勉强维持进行。

2.传统模式固化,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

目前,两国边境民族艺术的交流主要通过传统音乐舞蹈文艺演出的形式进行,合作则主要通过音乐舞蹈人才培养的形式展开。受疫情及传统交流模式(歌舞展演、线上教学)的影响,中越边境民族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形式和内容受到很大限制。内容少、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几乎成为中越边境民族艺术交流与合作难以突破的困境。

3.民族艺术人才紧缺,文化内涵缺失

当代民族艺术的保护和发扬无疑对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较于大众艺术类型得到众人的追捧,边境民族艺术类型尤显小众、偏门,许多民间民族艺术仅限于民间艺人口耳相传,大众对本民族艺术价值的理解有所偏差,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加之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研究基础等条件有限,导致民族艺术专业人才紧缺、民族艺术文化内涵缺失。

三、新形势下中越边境民族艺术发展的思考

(一)加强中越边境民族艺术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1.完善相关交流制度,逐步增加交流频次

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疫情时期的困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完善相关交流制度,创新交流机制,创新交流的内容和形式,在符合双方防疫政策的前提下,以制度协议为基础,适时放宽交流政策,开展多层次的交流活动,如建立中越民族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签署交流协议,配合双方防疫政策,简化手续,缩短举办交流活动的流程,定期开展系列活动,逐步恢复并增加交流频次。

2.扩大交流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充分利用边境地区丰富的民族艺术资源,基于现有的中越边境民族艺术文化遗产形态及已有交流成果,扩大从线下到线上交流平台建设,开展资源整合,实現资源互补及资源共享,进一步推动中越边境民族艺术的交流发展,如有效开展形式多样的政府、高校或民间的交流活动,推动艺术交流合作平台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通过加强线上平台及网站建设,更便捷地服务民族文化艺术交流与合作。

3.创新交流模式,深化交流内涵

针对传统固化的交流模式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应加强引导,拓宽社会参与范围,转变思路,创新交流方法,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民族特色,以两国边境民族艺术作为交流媒介讲好民族故事;开辟新的交流渠道,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如打造民族艺术文化中心,开展品牌化边境民族艺术交流活动。提升民族艺术的关注度及附加值,扩大民族艺术影响力,提升交流质量,实现交流内涵式发展。

(二)加强中越边境民族艺术合作,促进繁荣发展

1.加强合作,重建民族艺术文化内涵

民族艺术根植于民族生活的土壤,其文化内涵的重建需要提升民族自信心,提升民族艺术在大众心里的价值感和认同感,这需要加大中越边境民族艺术文化和价值的宣传力度,加大双边民族艺术的合作力度,提高合作的层次,如切实加大民族艺术教育合作,签署教育合作协议,加强民族艺术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化民族艺术文化内涵。

2.整合多方力量,大力发展教育合作

充分发挥政府、高校、民间等多方力量,利用边境丰富的民族资源,全面深化合作。如加强政府间的对话,落实好教育合作协定,推动民族职业教育合作,增派留学人数,开展更深入的民族艺术教育合作;加强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增派师生到对方国家开展学术讲座或学习;鼓励边境民间交流与合作,创办天琴艺术、独弦琴艺术等民族艺术培训班等。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共促合作发展。

3.创新多种合作形式,共促繁荣发展

合作的目的在于促进繁荣发展,实现共同进步。两国应创新多种合作形式,扩大合作范围,丰富合作内容,共促两国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积极发挥政府、校企等相关部门职能,携手大众传媒开展更深入、多方、多种形式的合作,如从文艺演出、创意设计、非遗展示、旅游推广、教学培训等多方位进行交流与合作,打造中越边境民族艺术品牌,开展边境民族艺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合作,共同促进民族艺术繁荣发展。

四、总结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桥梁,在国际交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 倡议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工作成效显著,成果丰硕。但受疫情影响,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受到严重冲击,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挑战,吸收和借鉴过去成功的民族艺术交流与合作成果,总结经验教训,继续传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成果,创新交流路径,继续巩固、深化、拓展中外人文交流机制,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和中外民心相通。为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志强.中越文化交流史论(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21.

[2] 范宏贵,刘志宏.中越跨境民族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 孙衍峰,兰强,徐方宇,等.越南文化概论[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猜你喜欢

民族艺术合作新形势
陕西传统剪纸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