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幼儿学习品质
2023-05-23杨雪娟
杨雪娟
【摘要】“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教育的三大基本思想之一,陶行知老先生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至大自然、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应该向大自然、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陈鹤琴先生也曾说:大自然就是活教材。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来说,社会、大自然就是天然的游乐场,而社会实践活动正是运用这天然的资源让幼儿走进社会,走进生活,这对3~6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社会实践 幼儿 教学方法 学习品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4-0112-03
“社会即学校”“大自然就是活教材”……日常工作中我们积极寻找适宜的机会让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但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形式大于内容,许多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仅仅是走出去了,出去看到了什么?实践了什么?体验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发展了什么?老师们并没有关注和思考,以至于有些活动仅仅是拍拍照片、寫个报道、走过场。本文主要是遵循前辈们的教育思想,结合课程游戏化理念,以及具体的案例,从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分析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如何让幼儿成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小主人”。
一、幼儿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问题所在
遵循前辈们的教育思想,结合新的课改理念,我园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结合主题、季节、传统节日等,组织幼儿走出园门,走进大自然、社会,逐渐形成秋季学期开展寻找秋天、参观稻田、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走进消防中队等社会实践活动;春季学期开展春游、去烈士陵园祭扫革命先烈、参观小学、菜场、走进医院等活动。孩子们在大自然、社会中增长见识、愉悦身心、拓宽视野。但热闹的活动背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每所幼儿园每学期都会有固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春游、秋游、参观小学、走进敬老院等,活动时间相对固定、活动内容相对统一,老师会觉得这些应该是孩子需要了解的、可能会喜欢的、对孩子来说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却从没有问问孩子需不需要?喜不喜欢?感不感兴趣?忽略了我们的活动对象主体:儿童。曾经听一位朋友吐槽,她的孩子参观小学后回家直嚷嚷:“太无聊了,就四处看看,然后在操场上吃点东西,休息一会儿,一点意思也没有”。组织幼儿外出春游、秋游时,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们始终手拉着手排着整齐的队伍,在公园里转一转,停留在某一处和孩子说一说,然后找一处空地一起分享美食,半天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如何让孩子真正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与之互动,从而体会大自然、社会的奥秘,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往往是老师最重视的,活动结束就没有了下文,当孩子还沉浸在之前的活动中,当他们眉飞色舞地谈论时,有些老师视而不见,不去观察、聆听、捕捉孩子的兴趣点,也许这正是活动价值的体现,也许这正是新活动的开端,活动后缺乏总结分享与交流。从以上问题中不难发现,成人的主导作用太强,我们始终没有真正地转变观念,给孩子做“小主人”的机会。那何为“小主人”?“小主人”是指3~6岁的幼儿在家庭、幼儿园、社会环境中,能自觉、自信地从事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保护等实践活动,并产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快乐体验。社会实践中的“小主人”,是立足实际,将社会资源、乡土资源和课程有机融合,以儿童为本,始终将幼儿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小主人。
二、幼儿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方法探究
1.活动前调查准备,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社会领域内容与要求也强调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从实际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园是一所农村幼儿园,坐落在美丽的孤山脚下,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像三月三庙会、泥狗子更是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教育资源,于是我园每学期都会带孩子去爬孤山、逛庙会、捏泥狗子,老师们都想把身边最有特色的资源推荐给幼儿,但从来没有问过孩子想去哪里?想干什么?喜不喜欢?感不感兴趣?如今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三月三民间庙会停办,孩子们无法体验庙会的热闹,那给孩子们安排什么活动呢?在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时,园长说:“为什么不听听孩子的想法?”于是,老师们走进班级。孩子们的想法可真不少:去超市购物、去山庄游玩、去医院参观、去邮局体验……大班的孩子人多,主意也多,可是暂时只能去一个地方,究竟去哪里?老师把难题交给了孩子们:“你们想去哪里?为什么想去这些地方,有什么理由?明天大家可以辩论一下。”第二天晨间谈话时,孩子们纷纷表达自己想去的理由:我想去山庄玩,上次我和爸爸妈妈去那里吃饭时看到的,那里可漂亮了,有孔雀,有风车,有火车餐厅,有跑马场,还有好玩的游乐场;我也想去山庄,我想和好朋友一起玩;我想去超市,想和老师小朋友去买份礼物送给妈妈;我想去邮局,邮局是干什么的?邮局在哪里?我还没有去过呢……孩子们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这么多好建议,听谁的呢?老师又把问题抛给了孩子,孩子们提议用投票的方式解决,有的说可以在你想去的地方后面打钩、有的说分成几组,想去哪里就站到哪一组……最后大家选用站队的方法,很快得出答案,结果竟然有一半以上的小朋友都想去邮局,“我们的邮局之旅”就这样开始了。也有小朋友想去山庄,心里有些遗憾,但我发现,有的孩子还有同理心,说下次我们可以去山庄玩,我为孩子们能关注他人的想法而喝彩。这样的实践活动项目来自孩子的心声,孩子再也不是在老师安排下被动地活动,而是自己想开展的活动,孩子成为了活动的发起者;这样的实践活动项目孩子充满兴趣,据了解,有的孩子为了了解邮局竟然请家长提前带去看看邮局,真正成了活动的“小主人”。笔者将结合具体案例,从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分析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
2.活动中儿童为本,让幼儿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
在新理念的指引下,老师们逐渐改变了儿童观和教育观,认识到应该始终将儿童放在主体地位,应该相信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决定最大程度放手,参观小学的活动从方案制定到具体活动实施,让幼儿做主、全程参与。“你心中的小学是怎样的?”“关于小学,你想知道什么?”“你最想了解小学里的什么?”“上小学你有什么担心的吗?”参观前,孩子们进行表征和交流:我想知道小学里的教室是什么样子的?小学有几位老师?小学里上厕所怎么办?小学有没有滑梯?我不会做作业怎么办?……带着自己的问题,今年的参观小学活动与往年大不相同,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活动前,孩子们制定参观计划、绘制参观路线。大家在一起讨论参观什么,有的孩子的爸爸妈妈就在小学工作,他们主动介绍,绘制了参观的路线,主动当起了小导游。活动时,孩子们不仅参观了小学的校容校貌,还走进小学课堂和一年级的哥哥姐姐们一起上课,课后十分钟和哥哥姐姐一起玩游戏、休息;观看了小学生的升旗仪式、体验了和小学生一起绕操场跑操;参观了小学科学室、图书室、电脑室、音乐室等;观看了小学生民乐队演奏特色活动。最后孩子们当起了小记者,采访了小学里的哥哥、姐姐、小学校长爷爷,当了解到小学马上要开展“跳蚤书市”活动、运动会时,他们还想参观哥哥姐姐们的活动,并得到了校长爷爷的允许,孩子们别提多高兴了。回园的路上,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谈论着小学里看到的、聽到的,憧憬着小学运动会是什么样子的?哥哥、姐姐们比什么呢?是不是拍球、跳绳、跑步?听着孩子们稚嫩的谈话,我知道孩子们对小学充满着兴趣。今年的参观小学持续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对小学有了初步的了解,看到哥哥姐姐们认真上课,积极参加那么多有趣的活动,从心底里佩服哥哥姐姐们,也对小学生活产生了向往之情。当把孩子当成活动的主体,活动的整个过程也变得令人期待,熠熠生辉。再如,每年的3月8日妇女节,孩子们都会给妈妈做礼物,做一个钱包、贺卡、小花……孩子们习以为常,老师们也司空见惯,大家都习惯以这样的方式庆祝节日。今年老师在活动开展前,对孩子进行了调查访谈,有孩子提出想为妈妈买一份真正的礼物,这个建议得到了大部分孩子们的认可,说干就干,但问题来了,问题一:买礼物需要什么?孩子说需要钱,有的孩子说爸爸妈妈用手机买东西的,可是我们没有手机,就需要带钱。带多少钱合适呢?50元、100元,大班孩子对钱还没有什么概念,因为是第一次购物,我们先试一试,可以先少用一点,经过一番讨论后决定每人带10元,买个小礼物表达心意。问题二:去哪里买呢?我们周围大大小小有很多超市,小朋友意见不一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这个超市最大、那个超市最近、那里面很多东西……最后大家投票选择了离幼儿园最近的一个超市。问题三:买什么?孩子们的想法更多了,有的想给妈妈买一双拖鞋、有的想给妈妈买好吃的、有的想给妈妈买口红……我建议孩子们晚上可以回家和妈妈商量商量,问问妈妈喜欢什么?并发放了礼物购买调查表,画一画你想买什么?预算10元钱可以买什么?晚上在班级群里,笔者和家长朋友们交流了今年三八妇女节孩子们的想法,家长们很惊讶孩子们会想到这么多,但也有家长担心虽然10元不多,钱给了孩子丢了怎么办?孩子从来没有买过东西,怎么会用呀?也有家长担心10元钱是不是太少了……但所有的家长都非常支持,也对孩子们充满着期待。第二天,带着目标和任务孩子们一早就来到了幼儿园。我们来到了附近的超市,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们俨然像个“小大人”,既要挑自己中意的商品,还要注意价格,钱不够怎么办?10元钱用掉8元还剩几元?我想正好用掉10元可以买什么?“这个东西要12元呢,我不能买”“老师,我买了两样东西呢”“我还剩下5元,再买一个送给老师吧”,听见孩子热情的话语、看着孩子欢乐的身影,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孩子的潜能无限,相信孩子吧,活动中给予孩子充分做主的机会,孩子们在语言表达、思维认知、情绪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提升。回家后,孩子们拿着自己亲手买的礼物,说着甜甜的话送给妈妈,家长们也为孩子的表现点赞。
3.活动总结评价,让幼儿体会活动的深刻内涵
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结束,老师们都要对活动及时总结,但仅仅停留在活动价值、教师的体会与反思,这样的总结是片面的,我们应当让幼儿也参与到总结评价环节。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回到幼儿园,孩子们还沉浸在外出的喜悦中,他们喜欢说一说、画一画,记录下自己的感受,此时教师应给予幼儿自主表征、表达的机会。比如在参观完邮局之后,孩子们不仅体会了寄信传统文化,对邮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我们生成了《邮票的秘密》这一活动,开展了认识邮票、寻找邮票、设计邮票等一系列活动。当孩子们感受到送信、送快递的邮递员叔叔、阿姨工作的辛苦时,生成了《快递员,辛苦了》活动,参观快递站、我是小小快递员等活动应运而生,在与快递员零距离的接触、体验后,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与不易。最后,孩子们用五彩的画笔画下邮政车、分拣快递、送快递的叔叔、阿姨,并送给邮递员叔叔、阿姨,从心底里尊重劳动者。再如,从小学回到幼儿园,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老师让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在小学里的所见所闻进行表达、表征,有的孩子画了单幅画、有的孩子画了连环画,老师则一对一倾听记录下孩子的想法和体验,此时的感受是最直接、最真实的,从孩子们的表征、表达中,促进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情绪情感的发展,让老师感受到活动的意义所在。孩子参与总结评价,不仅可以看到孩子的兴趣、收获以及活动的价值,更让每个幼儿自己能体会到活动的深刻内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近几年的探索、研究、实践中,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如今,在课程游戏化精神的引领下,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小主人”,不仅得到了孩子的喜爱,更得到了广大家长的支持和肯定,我园将继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胆放手,让孩子主动参与,让孩子在社会、大自然中学会做人、做事,真正成为社会生活的“小主人”。
参考文献:
[1]何薪.弘扬劳动精神 助力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以石家庄学院图书馆幼儿阅读活动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1(6):132+134.
[2]钟琴妹.“玩”与“学”的艺术——幼儿园开展生活化美术活动的实践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3):123-124.
[3]秦月娥,许欢.醋文化走进幼儿园营地课程的探索[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1):248-249.
[4]汪小莉.基于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效途径及指导策略的思考[J].冶金管理,2020(19):170-171.
[5]孙刚成,韩玉洁,李丽云.“快乐小镇”微社会幼儿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36(6):60-66.
[6]蒋桂珍.情境教育助力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生活化[J].教育观察,2020,9(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