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优化构建
2023-05-23李叶
李叶
【摘要】高中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重要阶段,也是培育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学科作为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具有逻辑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授课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积极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活动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提高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 思想政治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3)04-0022-03
一、引言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传授教材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切实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有针对性地优化课堂流程,改进授课方法,帮助他们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以及教学优化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二、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
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包括法治意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以及公共参与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核心素养的培育能让学生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产生高度的认可,在未来长远的生活中保持理性的状态,并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有序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同时,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发生转变,自觉肩负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不仅能够发挥出思想政治学科的育人价值,还有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此外,核心素养也是高中生必备的能力和品格,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可见,重视核心素养的培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实现思想上的升华。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理论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优化构建
(一)创新导入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教师是教学工作中的核心人物,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听课状态,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和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借助互动环节增加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也起到优化师生关系的作用,在和谐的班级环境中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1]。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严重,仍旧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总结出本课的重难点内容,要求学生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增强记忆,枯燥的流程使他们感受不到思想政治学科的乐趣,长久下去容易产生排斥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重视提高课程导入环节,结合课程内容融入趣味性素材,使学生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实现思想政治课堂的创新,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为例,要求学生识记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和总路线、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标志以及社会主义改造胜利的历史意义,并理解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70周年的阅兵仪式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他们对本课中心内容有大致的了解。随后在屏幕上展示一段文字资料: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亿人口,人均口粮200公斤/年;工业基础几乎为0,外汇储备为0,产业工人1000万,合格工程师仅有4万人;全国80%的人口为文盲,每年培养的小学生只有67万等。教师引导学生将视频与文字结合起来,思考“用一个词语概括新中国刚成立时的状况,面对此情此景,中国人民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以此引出本课主题,让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形成高度的认同,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历史意义,促进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提高。
(二)整合课堂资源,树立法治意识
当今是一个法治时代,每一位公民都应自觉遵纪守法,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做出贡献[2]。但是现阶段的高中生由于缺少社会经验,法律意识较为淡薄,不具备完善的法治意识,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思想政治学科有着较强的综合性,教师在讲述教材内容的同时也要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延伸,通过整合课堂资源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应深入分析课本知识,总结出其中与法律相关的内容,通过查找课外书籍或是借助信息技术的方式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将它们与课本知识整合在一起,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有更多接触到法律的机会和途径,从而对法律形成深刻的认知,实现增强法治意识的教学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法治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涉及到的知识点比较专业,对于高中生而言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此时教师应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教材中的文字信息转变为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知识点的难度,同时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主动加入到课堂中,在教师构建的真实情境中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切实提高学习的有效性。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或同桌讨论的课堂活动,针对具体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在集思广益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对理论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促进法律素养的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法治内容,进一步增强其法治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主要指对国家的文化、政策、历史、发展路线等方面形成高度的认同,这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3]。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实现翻转课堂,使他们在问题的驱动下主动加入到讨论中,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產生政治认同感,比起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方法更加高效。此外,课堂提问的设计也要引起重视,教师在备课环节应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体的问题,保证符合大多数同学的基本学情,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的发散性和广阔性,学会从整体的角度分析问题,利用真实的事件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感。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例,本节的重难点在于通过历史史实的分析明确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理解它的性质、新的表现以及胜利意义,同时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培育家国情怀。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鸦片战争的相关视频,要求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思考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中国一步步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表现和原因。经过同桌间的交流总结出最终结论,教师进行汇总,形成完整的答案。而后共同研究教材中的配图,教师提出思考问题:“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艰辛探索?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屡次受挫的原因?这证明了什么?”在一系列的提问中让学生知道中国封建势力同帝国主义的勾结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且帝国主义也不允许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强大起来,以此引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在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形成全面的认知,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提升。
(四)开展探究教学,培养科学精神
高中阶段的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已经趋向成熟,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思考问题的方式也由形象思维转变为理性思维,教师的主要职责便是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这也是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科学精神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摆脱思维定式的束缚,站在客观的角度分析具体事件,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课堂效率的提升。小组合作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将班级同学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根据课程内容提出思考问题,要求他们以此为依据进行讨论,鼓励每个人都要踊跃发言,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后通过交流形成发散性思维。教师则要把控整体进程,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带领各小组针对问题展开深度研究,有利于科学精神的培养。以《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为例,要求学生辩证地看待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文明,领会人类自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文明一次次跨越的意义,并能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问题和产生危机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有基本的了解后,教师引导他们针对两个时期生产关系的异同点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分析,利用表格的形式呈现讨论的结果。经过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知道它们有三处相同点: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都没有真正的人身自由;尽管农民受剥削的程度比奴隶有所减轻,但是仍然受到残酷的压榨。不同点则从生产资料归属、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和地位以及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加以总结,在自主探究中对本课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精神,促进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组织实践活动,激发公共参与
在新课标背景下,明确指出政治是一门活动性课程,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应组织相应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对课程内容的吸收,在活动参与中完成思想上的转变[5]。这样的模式也摒弃了应试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政治不仅仅是为了迎接高考,更重要的是将这些美好品质内化于心,形成积极向上的思维意识。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课堂的具体内容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踊跃参与到公共活动中,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等素养传递下去,让更多人意识到思想政治学科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激发公共参与意识,为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做好铺垫。以《伟大的改革开放》为例,教学目标是通过了解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和历程理解它的重大意义,通过对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伟大成就的理解,增強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教师在大屏幕上播放有关改革开放成就的视频,通过对比现在和40多年前生活的变化讨论改革开放的意义,在这40多年中我国进行了“最有勇气的制度实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奇迹”,中国人民不但实现了物质生活的富足,还在精神上变得愈加自信。在直观的展示中有效增强学生对改革开放的认同感。最后可以组织班级同学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教学楼内的板报、宣传栏等方式介绍改革开放的伟大之处,将学习成果展示给全校师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六)以学生为主体,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提高班级成绩,通常采用介绍重点、发放提纲以及布置背诵任务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记忆理论知识,但是从整体上看,这样的学习方式带来的只是短时记忆,大家根本不理解课程内容的深层含义,无法灵活应用于习题中,达不到终身受用的效果,不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基于此,教师应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围绕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和科学精神这四个方面设计实践活动,保证课堂效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政治综合素养。以《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例,教师借助乌托邦、傅里叶、欧文的相关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知道社会主义的产生过程,要求他们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说说三个时期空想社会主义的特点。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采取引导的策略,不直接公布正确答案,而是让学生有一个思考的过程,能够概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轨迹,并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提出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总结出最终答案后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投入到后续的活动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充分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的培育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授课方式,重点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在多媒体设备的辅助下激活他们的学习动机,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研究内容,增强其课堂体验感,以此促进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薛淑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J].试题与研究,2020(35):48-49.
[2]程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20(12):87-89.
[3]乔金国.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议题式教学实践探索[J].天津教育,2020(35):96-97.
[4]倪玉婷.核心素养视野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活动构建[J].文理导航(上旬),2020(12):73-74.
[5]韩丽娟.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政治认同[J].考试周刊,2020(94):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