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护理模式对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产后出血的影响

2023-05-22胡细妹唐琛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5期
关键词:胃肠功能出血量剖宫产

胡细妹,唐琛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联体湾里医院 公卫科,江西 南昌 330007)

剖宫产属于产科重要的手术之一,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的应用与发展,一定程度上可降低产科产妇因难产所致的死亡率,但也会引起一定并发症[1]。产后出血为术后常见的发症之一,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甚至可危及生命[2-3]。剖宫产术后禁食时间较长,加之麻醉和手术刺激,可导致产妇胃肠蠕动减弱,影响产后恢复,这就要求临床加强护理干预[4-5]。常规护理内容简单、单一,难以满足产妇的护理需求。改进护理模式是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对护理方案进行完善与优化,提升护理针对性,从而为患者提供质量更高的护理服务。基于此,本研究探讨改进护理模式在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20 年6 月至2021 年9 月于我院行剖宫产的产妇76 例。纳入标准:符合剖宫产指征;产妇及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意识清醒,认知正常。排除标准:合并妊娠合并症;合并消化系统疾病;合并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8 例。观察组年龄21~39 岁,平均年龄(29.31 ± 3.21)岁;初产妇20 例,经产妇18 例;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9.42 ± 0.73)周;身高155~174 cm,平均身高(162.29 ± 3.45)cm;体重61~93 kg,平均体重(77.81 ±7.06)kg。对照组年龄22~39 岁,平均年龄(29.29 ± 3.19)岁;初产妇19 例,经产妇19 例;孕周37~42 周,平均孕周(39.43 ± 0.69)周;身高156~172 cm,平均身高(162.54 ±3.32)cm;体重60~91 kg,平均体重(77.95 ± 6.99)kg。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术前常规宣教剖宫产相关知识,嘱其配合各项护理措施;术中密切监护产妇生命体征;术后注意观察产妇切口情况与体温变化,常规行镇痛措施,如有异常应及时实施相应的处理;术后6 h,给予流食,待肛门排气后逐渐过渡至普食;鼓励并辅助产妇产后进行床上、床下活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改进护理模式:①术前:麻醉前6 h 禁固体食物,麻醉前2 h 禁流食;宣教剖宫产相关知识的同时以视频动画、图片等形式普及产后胃肠功能障碍及产后出血发生的原因及临床干预措施;评估产妇心理状态,了解不良情绪产生原因,给予针对性疏导,并联合产妇家属进行鼓励。②术中:改进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麻醉前持续与产妇交流,进行语言安抚和鼓励。③术后: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出血量及恶露等情况,辅助其排空膀胱,依据出血量调节输血速率;间歇性按摩子宫,观察子宫下降位置,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术后2 h 协助产妇翻身,并指导其于床上开展踝泵功能训练、翻身等主动活动,同时并嘱产妇家属协助按摩小腿与足部,待产妇生命体征平稳后,指导其取半卧体位,抬高床头≤30°;术后4 h 给予少量温水,术后6 h 给予少量流食,待肛门排气恢复后逐渐过渡至普食,注意避免进食易胀气食物;术后18~24 h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产妇疼痛程度,对于<2 分且产后总出血量<500 mL 者,鼓励并辅助其开展下床活动,活动强度与时间以产妇可耐受为宜。两组产妇均持续护理1 周。

1.3 观察指标①胃肠功能恢复:对比两组产妇的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排便时间。②产后出血:对比两组产妇术后2 h、24 h 总出血量。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肠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腹胀缓解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h)

表1 两组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比较(,h)

2.2 产后出血观察组术后2 h、24 h 产后出血量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表2 两组的产后出血情况比较(,mL)

表2 两组的产后出血情况比较(,mL)

3 讨论

剖宫产是产科处理异常分娩的有效方法,当前我国已成为剖宫产率较高的国家之一,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剖宫产后并发症也得到了临床重视[6-7]。剖宫产后并发症的发生与麻醉药物使用、手术牵拉、术中体温降低等相关,以上因素相互作用,会导致肠麻痹,引起各种胃肠不适症状,加之手术创伤、情绪紧张等的影响,产后出血风险较高,这对临床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常规护理中对于剖宫产产妇主要集中于术后的饮食、运动与镇痛,仅能满足基础性的护理需求,不利于预后[8-9]。改进护理模式是对常规护理进行优化与细化,以全面提升护理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后2 h、24 h 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 <0.05),提示改进护理模式能够促进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产后出血。与常规护理相比,改进护理模式增加术前及术中护理内容,通过加强术前禁食,避免术中过度饥饿,为术后胃肠功能的早期恢复奠定良好基础[10-11]。采取多种方式针对剖宫产产妇开展宣教,提升其对产后胃肠功能障碍、产后出血相关知识的了解,进而积极配合各项护理的有效开展,配合鼓励性语言,可缓解不良情绪,减少过度担忧对宫缩的影响,减少产后出血。术中改变麻醉方式,减少麻醉药物对术后胃肠的收缩蠕动的影响,进而缩短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改进护理模式对术后护理内容进行细化,密切监护产后产妇的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等,积极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产后出血量。结合患者术后情况循序渐进开展饮食与运动干预,可增强胃肠蠕动及机体循环代谢,进而加快术后恢复。

综上所述,改进护理模式应用于剖宫产产妇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减少产后出血量。

猜你喜欢

胃肠功能出血量剖宫产
四磨汤口服液对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改善的作用分析
促进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
分析对生产巨大儿的剖宫产产妇联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和缩宫素减少其出血量的效果
一胎剖宫产,二胎必须剖吗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剖宫产之父
腹膜外剖宫产术应用于二次剖宫产的疗效观察
护理干预对腹膜炎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分析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
二次剖宫产与首次剖宫产的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