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水合氯醛在2~10月婴儿听力诊断中的镇静效果和不良反应
2023-05-22曲春燕宋戎阮自琦史泱张芳赵敏尹梦雅焦玉勤
曲春燕 宋戎 阮自琦 史泱 张芳 赵敏 尹梦雅 焦玉勤
新生儿听力筛查是新生儿筛查项目之一,按照新生儿听力筛查技术规范(卫生部2010年版)[1]要求,筛查未通过的新生儿应在出生3月内转诊到听力障碍诊治机构进行听力诊断。听力诊断中的电生理测试项目,包括听性脑干反应(ABR)、听性稳态反应(ASSR)、耳声发射和声导抗等,需要患儿处于深睡眠状态下进行,清醒状态下难以完成测试。临床工作中,通常使用镇静剂催眠,常用的药物有10%水合氯醛和苯巴比妥钠。为了确保镇静效果,需要患儿在检查前做好两方面准备:睡眠剥夺和空腹[2],并对患儿家长进行用药咨询,减少患儿家长心理负担,得到家长配合,尽量一次性完成全部听力检查。这些准备工作对于镇静效果、测试结果和家长满意度非常重要。本文将100名2~10月龄婴儿使用10%水合氯醛进行听力诊断的镇静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和分析,为临床工作和家长咨询提供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因新生儿听力筛查未通过,于2019年4月~2021年5月在门诊进行听力诊断的婴儿100例,均为首次听力诊断,无水合氯醛使用禁忌症。其中男62 例,女38 例,2月龄12例,3月龄53例,4月龄10例,5月龄8例,6月龄5例,7月龄5例,8月龄3例,9月龄3例,10月龄1例。
1.2 方法
1.2.1 喂药 所有婴儿均为预约就诊,提前告知就诊前1小时内不能睡觉与喂食,根据患儿体重确定10%水合氯醛用量(0.5 ml/kg),使用一次性注射器由护士喂药,根据患儿吞咽和哭闹情况,控制给药量速度,约0.25 ml/次,完全吞咽后再喂食下一口,喂食后如即刻吐出,按照一口0.25 ml进行补药,如果喂食过程或喂食结束后发生呕吐,则因吐出药物和胃液唾液混合,无法准确估算,为了避免用药过量的风险不予补药,继续哄睡。如有异常反应,即刻停止用药,密切观察。用计时器记录入睡时间,即停止喂药到患儿停止哭闹并入睡的时间。
1.2.2 效果判断标准 根据文献报道[2,3]和临床经验,用药效果的认定为,显效:用药后30分钟内入睡,顺利完成听力诊断客观测试;有效:用药后30分钟内入睡,但测试中间清醒,通过安抚或喂奶后继续入睡,完成全部测试;部分有效:用药后入睡,但测试中间清醒,经过安抚或喂奶后仍无法再入睡,未能完成全部测试;无效:喂药过程出现异常反应,无法按量服药或按药量服用后,经过安抚或喂奶后仍未达到满意的镇静效果,不能完成测试。
2 结果
2.1 镇静效果
100例患儿中99例喂药后入睡,其中97例按量服用,2 例分别少服用1 ml 和1.75 ml,但也顺利入睡并进行测试,仅有1 例未入睡未进行测试。镇静效果中显效人数72人,有效22人,部分有效5人,1例无效。显效和有效的总体镇静成功率为94%,部分有效和无效的失败率为6%,见表1。
表1 100例婴儿应用水合氯醛后入睡时间和镇静效果
2.2 不良反应
本组2~10月龄患儿中,水合氯醛喂药过程和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到有3种:即刻吐出或呕吐、屏气发作和皮疹(表2),发生率分别为5%、4%和1%。虽然各月龄组人数不等,但不良反应率有随月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2月龄8.5%,3月龄9.4%,4月龄10%,5月龄12.5%。
表2 不同月龄组患儿口服水合氯醛后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和比例[n(%)]
2.2.1 即刻吐出或呕吐 有5 例出现即刻吐出或呕吐,包括3月患儿3例,4月龄和10月龄患儿各1例。3月龄中2例患儿在喂药过程中出现入口后即刻吐出,根据给药量约0.25 ml/次估算分别补药0.5 ml 和1 ml,药效分别为显效和有效。3月龄中另外1例、4月龄1例和10月龄1例,均在足量喂药结束后安慰入睡过程中出现呕吐,由于药物的吸收量和呕吐药物量难以判断,均未补药,但都顺利入睡,药效均为显效。
2.2.2 屏气发作 有4例出现屏气发作不良反应。1例3月龄组患儿在刚开始喂药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屏气发作,哭闹中突然停止呼吸,面色发紫进而发灰白,立即中止喂药,发作持续约1分钟,通过紧急处理后恢复正常呼吸,之后未能入睡,镇静失败,只能重新预约就诊。2月龄、5月龄和7月龄患儿中各有1人出现屏气发作,但持续时间少于30秒:2月龄患儿计划喂药4 ml,喂3 ml后出现屏气发作停止喂药;5月龄患儿按计划喂5 ml 后出现屏气发作;7月龄患儿有动脉导管未闭、小下颌、双上睑下垂、眼距宽、发育迟缓的综合征高危因素,计划喂药3.25 ml,喂药1.5 ml后出现屏气发作停止喂药,虽然药物剂量使用不足,但3人在屏气发作后表现疲惫,很快顺利入睡并完成测试。
2.2.3 皮疹 1例3月龄患儿在用药后出现皮疹。患儿当天下午1∶30 按量服用水合氯醛后顺利完成测试,当时没有任何异常情况,未见皮疹,约2小时后清醒回家。当晚10点,患儿妈妈反映孩子较烦躁,不喝奶不睡觉,发现身上有红色点状皮疹,广泛分布在胸腹部,面部和四肢无皮疹,根据病史和照片判断为过敏性皮疹。建议及时就医,但家长并未就诊和处理,患儿约1 小时后吃奶入睡。第二天早上患儿妈妈反映孩子正常吃奶,皮疹消退。
3 讨论
水合氯醛是一种短效中枢性镇静催眠药,在儿科患者诊治中应用广泛[4],经消化道吸收迅速,15~30 min内产生作用,1 小时达高峰,可维持4~8 小时。主要在肝脏代谢为具有活性的三氯乙醇,后经肾脏排出。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嗜睡、步态不稳。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心率失常、室性心动过速、过敏性皮疹或荨麻疹、精神错乱、幻觉、异常兴奋。对12岁以下的儿童或新生儿,单次应用剂量范围为25~100 mg/kg,最大限量国内为1000 mg,国外报道的最大单次剂量为1000~2000 mg[5],儿童使用的不良反应率为1.7%~20%,胃肠道副作用特别是呕吐很常见[4],其它副作用较少,如镇静时间长、致癌风险、喉痉挛、皮疹等[6~8]。呼吸抑制是常被关注的不良反应,主要由药物过量所致,4~5 g 可引起急性中毒,并未见正常剂量所致呼吸抑制的报告。
水合氯醛给药方法有口服和保留灌肠两种。6月龄以下婴儿多采用口服给药,7~12 个月婴儿多采用保留灌肠[9]。根据临床经验,6月龄以下婴儿味觉功能相对较差,缺乏服药经历,恐惧感不强,体重轻服药量少,服药过程通常较顺利。7月龄以上患儿味觉更敏感,因药液口感苦辣难以吞服,会出现含在口中,恶心感明显,不愿吞咽,喂药难度增加,但通过延缓给药速度,让患儿逐渐适应药物味道,喂药效果也可保证。而灌肠后小儿常因排便反射憋不住,很快将药物排出,吸收量难以判断,无法补药,还有刺激肠粘膜出现腹泻的副作用,因此笔者采取口服喂药。本组100例婴儿中94例口服水合氯醛后完成听力测试,成功率达94%,与类似年龄组研究结果(93%)接近[10]。100 mg/kg 或70 mg/kg 的剂量比50 mg/kg 的成功率更高[11],但是考虑用药安全,特别是小龄婴儿的用药,使用剂量应谨慎避免风险。喂药过程中通过观察婴儿呕吐物评估损失的药物剂量是不准确的,药物过量的后果较严重。因此本研究中凡呕吐患儿,均未补药。2例3月龄婴儿喂药中出现入口即刻吐出情况,根据每次的喂药量给与补药后完成测试,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
本研究100例患儿中出现10例不良反应,占10%,包括即刻吐出或呕吐、屏气发作和过敏性皮疹。医、护、技应在诊疗流程上共同负责,环环相扣,保证用药安全,防范用药风险。医生在用药前应对患儿进行用药风险评估,询问患儿病史,有无过敏史、腹泻、发热、2天内无预防接种史等,排查用药禁忌症。护士在喂药前,应讲解用药过程和让家长配合喂药。喂药过程出现呕吐和屏气现象,需要医生和护士及时处理,避免误吸和呼吸抑制。服药后的患儿不能处于失控状态,始终要在医护人员的监控范围内,便于及时发现危险立即抢救,保证风险管理到位。测试过程中,医技人员应注意观察患儿睡眠过程中的状态。患儿清醒后经过医生评估同意方可离院,叮嘱家长回家路上和回家后的注意事项,包括观察呼吸、清醒后尽早喂奶、大小便情况、皮肤情况等。
根据小儿屏气发作的诊断标准[12],本组100 例患儿在喂药过程中,有4 例出现屏气发作,发生率4%,与报道的4%~5%相符[13]。屏气发作是婴幼儿时期较常见的神经官能症,主要表现是患儿在恐惧、疼痛或不合意的事件不良刺激后,出现急剧情感爆发、哭叫及过度换气,接着开始屏气、呼吸停止、口唇发紫,虽然恢复较快,预后良好,无需治疗,但是会对医务人员,特别是家长造成紧张情绪。发作严重患者会出现角弓反张或四肢强直、昏厥或抽搐、酷似癫痫发作,易误诊为癫痫及其它疾病[14,15]。本组中1 例患儿屏气发作较严重,持续时间长达1 分钟,刚开始喂药就出现;另外3例症状不严重,在及时处理后迅速缓解。但是屏气发作对患儿的体力消耗较大,加上服用一定剂量的水合氯醛,发作后很快入睡并顺利完成测试。屏气发作者有重复发作的倾向,护士喂药前可就此症状对家长进行询问,并做好应对措施。一旦婴幼儿屏气发作时,可迅速解开衣扣,让孩子平躺保持呼吸道通畅。用手指按压人中、印堂、合谷等穴位会有助于缓解症状。
过敏性皮疹也水合氯醛的副作用之一,本组1例3月龄患儿在用药后8小时发现胸腹部出现大面积红色皮疹,头面部和四肢没有发现。文献中曾有类似的皮疹报道[8],是1 名7月龄患儿在服药后15 分钟出现颜面和颈部少许皮疹后,迅速扩散至躯干四肢大片皮疹和耳廓红肿,静脉给予皮质激素和葡萄糖酸钙后,1~1.5 小时后皮疹消退。本研究病例没有颜面部表现,离开医院前无异常表现,不排除已经出现而没有被发现的可能。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服药后应关注皮疹,特别是应检查胸腹部等不外露部位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