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精准教学”模式在高职扩招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2023-05-22刘淑萍孙长忠
刘淑萍,孙长忠
(河南开放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力量,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重担,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有1486所高职学校,高职在校生1590.1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但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缺口。为了解决人才供需矛盾,2019年全国两会首次提出高职扩招100万人,2020年两会再次提出,“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扩招200万人”,这是国家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重要战略部署。然而,面对扩招后存在的数量剧增、生源多样、评价方式灵活等现状,如何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破解高职扩招生源结构多元化、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等难题,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高职扩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高职扩招生源情况的基础上,以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为目的,探索“精准教学”模式在高职扩招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以解决扩招后高职院校面临的种种挑战,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高职扩招学生与传统生源的差异分析
为了客观、全面地了解高职扩招生源的情况,准确分析高职扩招生源与传统生源在结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针对扩招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等方面开展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以河南某高校2020、2021级高职扩招学生为调查对象,从18个高职扩招专业中按比例随机抽取样本,共收集510份有效问卷。根据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总结出高职扩招生源与传统生源在以下四个方面存在差异。
(一)生源结构
高职传统生源一般为应届高中和中职毕业生,招生对象来源相对单一,由于具有相似的知识文化水平、学习经历和年龄,因此具有很多共性。而高职扩招的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根据2019年教育部联合六部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高职扩招除了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还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纳入招生范围[1]。这意味着“社会生源”成为高职教育的生源之一,教学对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生源结构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高职扩招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源类型多样化。扩招生源除了应届高中、中职毕业生以外,还包括村“两委”成员、退役军人、高素质农民、新型职业农民、在岗和下岗职工等多种类型。二是生源的年龄结构跨度大(见图1)。与传统高职学生的年龄基本相似相比,高职扩招生源的年龄最小可能在20岁以下,最大可能在60岁以上,年龄主要分布在21岁到40岁之间,占总人数的80.59%,整体呈现偏态分布状态。三是生源的职业多元化。高职扩招生源的就业情况相对复杂,包括自由职业者、个体工商户、返乡创业者、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待业者等多种类型,涉及农业、房地产、交通运输、信息技术等多种行业。
图1 高职扩招学生年龄分布图
(二)生源基础
生源基础涉及学生入学前的学历水平、计算机操作能力、职业经历等内容。传统高职生源通过参加统一考试,从高中或者中职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严格的选拔程序和相同层次的受教育经历,使得传统高职生源的学习基础基本上没有太大差异。而高职扩招生源新增了返乡创业者、高素质农民、个体工商户等多种职业人员,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差异比较大。调研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学生中,86.12%的学生具备高中学历基础,由于高职扩招需要完成一部分线上学习,而计算机操作水平是确保线上学习的重要保障,有46.78%的学生表示能非常熟练地利用计算机完成线上学习,50.87%的学生表示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简单的操作和学习,2.35%的学生表示有一定的困难,但通过学习可以完成简单的计算机操作。总体来说,高职扩招生源大部分都具备高中学历,计算机操作能力一般,但基本可以利用计算机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同时新型职业农民等年龄偏大的学生由于脱离学校时间较长,文化素养相对较差,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相对比较弱。
(三)学习需求
高职扩招生源相比传统生源来说,有工作经历的社会人员居多,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求学心态使得他们在学习需求方面也表现出不同的诉求。一方面扩招可以满足他们提升学历的需求,以满足社会和工作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他们希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提前谋划。根据调查问卷中“学习初衷”的数据显示,“提升学历,取得文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和“争取更好的就业岗位”是扩招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初衷,分别占38.24%、27.84%和22.35%(见图2)。总的来说,高职扩招学生相比传统生源学习诉求更加多元化,加上在职业岗位上的历练,大部分都有较强的执行力,学习目的明确清晰。
图2 高职扩招学生学习初衷
(四)学习状态
高职扩招学生由于大部分有工作岗位,相比传统高职生来说,学习时间相对分散,投入精力也相对有限,而学习状态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要对高职扩招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明确认知。为了分析和掌握高职扩招生源的学习状态,问卷通过设置“能够参加集中面授的时间”和“每周学习时长”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回收的问卷数据显示,“周一到周五可以参加集中面授”的学生仅占8.82%,周末可以参加集中面授的学生占52.35%,还有38.82%的学生时间不固定。而学生每周学习时长也存在很大差异,每周学习时长超过30小时的仅占19.58%,80.42%的学生学习时长都在30小时以内,具体数据见表1。从数据来看,高职扩招生源学习时间不统一、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需要采取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表1 每周学习时长
二、高职扩招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一)学情分析不足
学情分析是科学开展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鉴于高职扩招生源与传统生源存在的差异,充分的学情分析是组织高职扩招有效教学的前提。当前高职扩招生源从单一向多元的变化使得学情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年龄跨度大,同时学习需求、生活阅历、职业经历也不同。面对这一系列变化,高职院校掌握学生真实情况的难度相对增大,且大部分都没有做好充足准备进行全方位的调研,同时每年的生源结构又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对扩招生源的学情分析严重不足。学情分析不足不仅会影响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科学性,同时也不利于因材施教,提升教学质量。
(二)人才培养方案亟待优化完善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不仅应当体现教学的标准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要求,同时还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校的办学特色[2]。自2019年高职扩招以来,虽然各高职院校结合扩招生源的特点和行业需求制订了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但由于高职扩招生源的学习基础、学习目标与传统高职生源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普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无法满足扩招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必须要结合高职扩招生源的学情分析进行优化完善。根据调查问卷中“你认为学校还有哪些方面应该改进?”的数据显示,42.1%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增加必要的实训场所,提高实操课程的占比,37.5%的学生提出学校课程设置有待改进,还有20.4%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丰富集中学习的形式,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三)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高职扩招生源相比传统生源来说,大部分都是一线工作人员、农民工、失业下岗人员等社会人员,平时忙于工作、家庭等问题,安排集中学习的难度大,在学习过程中必然存在工学矛盾问题,加之高职扩招学生实行弹性学制,线上学习学时长,线下学习学时相对短,因此相比传统生源而言,扩招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较弱,这些现实情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校方的管理难度。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在教学模式、考核方式,还是管理方法、学籍管理等方面都要进行改革和调整,以确保高职扩招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四)学分认定与转换通道有待完善
完善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学习成果之间的衔接和互认,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手段,对于高职扩招学生来说,尤其是从业和技能培训、“X”证书能否进行认定和转换,具有重要意义[3]。调查问卷数据显示,34.6%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认可自己的从业和技能培训经历,加快与学分银行的深度对接。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学分银行制度建设和学分的认定转换进展缓慢,不仅影响学生考取证书和参加各类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对教育的横向和纵向发展也会带来很多不确定性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省支撑学分积累与转换的配套制度不完善,各高职院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面对各种问题仍需要不断摸索。
三、“精准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在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面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如何确保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多元化人才必须解决的一项难题。扩招并不意味着单纯降低招生门槛和考核标准,而是要立足学情分析,结合生源的多元化实施“精准教学”,将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有机融合,依托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共同培养,确保高职扩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
(一)“精准教学”的内涵
“精准教学(Precision Instruction)”这一概念源自美国,奥格登·林斯利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这一理论是在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开始是针对学习表现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设计测量工具来跟踪和测量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表现,以此来为教师教学提供改进依据和策略的方法[4]。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一理论开始用于提高学习成绩等,但支撑“精准教学”的技术手段只能记录大概时间和行为频次等指标数据。随着时间的推移,专家们开始研究“精准教学”模式在不同类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到了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在教育行业的广泛应用,以大数据技术为支撑的“精准教学”理论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所谓“精准教学”,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通过全程跟踪记录和统计分析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依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精准设计教学目标、科学制订教学计划、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改进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并采取差别化考核评价手段的一种教学方法[5]。其核心是“以测助学、适时调整、差别考核”。
(二)实施“精准教学”模式的意义
在高职扩招教学过程中实施“精准教学”模式,其意义不仅在于可以根据不同生源的特性进行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同时还在于对教育者本身的成长引领,激活教师不断追求自身专业知识的提升和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优化。一是教师结合专业要求精准定位学习目标,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精准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科的重点和应试技能和技巧,使学生能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提高成绩。三是“精准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遵循学习规律,聚焦课堂教学价值,细化流程,引导教师把功夫和精力都用在课堂教学的“刀刃”上,从而极大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供给侧改革视阈下“精准教学”模式在高职扩招人才培养中应用的策略
基于高职扩招学生生源情况、学情分析和面临的挑战,如何通过供给侧改革来保障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复合型人才,是当前高职院校要解决的核心任务。通过在高职扩招教学中实施“精准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类型学生存在的差异和个性化需求因材施教,可以有效解决高职扩招生源差异带来的各种挑战,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一)依据生源类别,分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扩招学生来源呈现多元化特点,其中以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等为主,学生的学历基础、求学初衷以及学习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基于这种情况,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高职院校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学的需求,而是应该在充分尊重教育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将专业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依据国家政策、行业发展前景、教学标准以及培养对象的特点,确定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目标,分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将培养对象分为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以及其他三类,分别制订三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方案。如根据退役军人在服役期间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减少同类课程的设置,同时增加其他技能型课程的比例和相关课程的学分认定与转换;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学历基础和可能取得的相关证书,增加实操课程的比例,同时对相关技能证书和培训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通过分类精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因材施教,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获得感。
(二)以学生为中心,精准设计教学内容
实施“精准教学”模式的关键是要为学生设计和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鉴于高职扩招学生学习采用的是线上学习与线下集中面授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在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时需充分考虑弹性学制特点,遵循实用性与发展性相统一的原则,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学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为学生精选丰富实用、质量优良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考虑高职扩招学生在学历基础上存在的差异,可以为学生提供模块化、菜单式的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实际需求自由选择;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适当增加选修课程的设置比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主选择,满足学生全方位推升文化素养的需要。同时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对接岗位要求,共同开发理实结合的优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进行订单式培养。
(三)基于大数据技术,精准设计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更注重考试成绩,并不适合弹性学制的高职扩招学生。结合高职扩招生源的特点,分数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立足高职扩招学生的学习模式、教学目标、专业要求,依据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化教学评价。
1.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过程性评价。高职扩招生源实行弹性学制,大部分学生需要在工作之余进行碎片化学习,鉴于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学生在线学习过程的监测,设置评价参数和指标,如在线学习时长、参与讨论的频率等,将学习过程进行量化考核,引导学生从关注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进行转变,并对不同学历基础的学生进行分层考核,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完善学分制度,加强学习成果的认定与转换。高职扩招学生大部分都是基层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可能会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等级考试,高职院校可以进一步完善学分制度,加强对相关专业的技能培训和技能证书认定,结合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需求,通过推广“1+X”课证融合,实现不同学习成果的认定与转换,以此来激励学生提高专业技能。
3.结合弹性学制特点,丰富考核评价方式。对高职扩招学生的考核评价不应局限于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而是应结合弹性学制特点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丰富考核评价方式。通过融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以此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激励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