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茶文化推广研究综述

2023-05-21张几丹

福建茶叶 2023年5期
关键词:茶文化孔子汉语

张几丹

(昆明理工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1 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的定义通常分为广义、狭义和中义。周琳(2011)在《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茶文化教学探析》中指出,文化分为四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心理文化。其中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是基本的层面。这4个层面投射到茶文化中也是一一对应的。[1]

语言是文化交际的重要载体。在汉语热度不断高涨的今天,国际中文教育也在逐渐走向成熟,人们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来进一步地理解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念。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是优秀传统文化一张闪亮的名片,要想达到一个新的推广高度,就要用与时俱进的思维和心态去寻找新的推广机会,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和研究茶文化推广的视角和模式,不断摸索和前进,从而实现文化共荣发展。

2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茶文化推广研究现状

通过在中国知网输入“汉语茶文化”关键词,笔者检索到了561条结果,2012年之前每年发表文献都是个位数,2012年至今的文献总计539篇,因此,本文主要以 2012年到2023年的文献为分析对象。笔者对所查阅的“汉语 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见图1)统计如下:

图1 国际中文教育茶文化推广论文发展趋势

图一数据显示,2012年总共有13篇相关文献,之后的2013年、2014、2015年和2016年分别是14、16、26以及45篇,接着到2018年,数量倍增为90,而2018年,数量变成了102,这也是截至目前所有年份中最多的,由此可见,2018年学界对茶文化与汉语教学与推广的关注和研究到达了顶峰。2018年后的四年,文献数量分别为53、62、63和55,基本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

纵观诸多文献研究阐述的问题,大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外汉语课堂中的茶文化教学设计研究(2)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方式研究(3)不同国别茶文化异同对比研究。接下来笔者将从每个类型中列举一些典型代表进行一一阐述。

首先是对外汉语课堂中的茶文化教学研究,这一主题主要集中在全国各大高校的硕士学位论文中。杨倩(2012)以汉字“茶”的教学设计为出发点,整合了“茶”作为会意字的特点和教学方法,并结合“茶”的文化意义,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汉字“茶”的教学。[2]雪颖熙(2014)以中国茶文化知识为基底,以四川茶馆为场景,充分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地设计了茶文化的实景教学方案。[3]彭湘(2015)搜集了有关中俄两国茶礼仪的语言和行为资料,深入地分析茶礼仪的教学原则、方法和内容,以此设计适合俄国留学生的茶礼仪教案,为茶礼仪的课堂教学研究添砖加瓦。[4]王竹君(2016)将“茶文化”作为教学的主题与目标,对教学对象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合理地组织与使用教学资源,设计了理论知识部分的讲解以及“玻璃杯泡绿茶”实践部分的教学。[5]赵璐(2017)分析了泰国当代茶文化的发展状况,结合泰国佛教和咖啡的特点,选取佛教禅宗文化词汇和西方咖啡文化词汇相关的茶文化词汇,总结出适合泰国茶文化教学的词汇。[6]唐巍(2018)根据在新西兰担任汉语义务教师的教学经验,以新西兰夜校学生为例,为在新西兰的中国学生设计了中国茶文化课程。[7]冯静楠(2020)以“产出导向法”为理论基础,以茶文化为例,从激励、促进和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丰富语文教学模式。[8]杨茉(2021)将多种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实践形式融入到巴渝文化和重庆茶文化的教学内容中,使学校的茶文化教学更具地域特色。[9]周雨玄(2022)在体验型学习模式的指导下提出了以潮州工夫茶为专题的汉语文化课教学设计,创新性地在留学生的文化课堂中引入了我国的优秀非遗文化。[10]

由此可知,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焦点不仅有不同教学方法在茶文化教学中的运用,也有以特定国家或地区为对象进行专项研究的探索。可以看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中文教育学子发现了茶文化这所文化宝库,并逐渐挖掘出更多具有区域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内容,如四川茶馆、巴渝茶文化、潮汕功夫茶等等。

接着是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茶文化海外传播方式研究。叶佳晨(2017)认为,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茶文化推广活动存在着教学方法、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关于孔子学院茶文化的推广,他从受众分析、角度分析、形式呈现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五种可行的形式,以应用和指导世界各国茶文化推广者的实际工作。[11]马莉(2019)基于孔子学院中国茶文化这门外语课程设置的重要意义,阐明中国茶文化教育优势及其国际推广契机,概述孔子学院茶文化教育现状,指出了传统教学方法需要改进,分析茶文化在国际汉语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文化取向。[12]林杭、江剑敏(2020)以中国茶、白酒和中药材为代理变量,构建了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效果的贸易引力模型,并在最终统计数据和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研究,评价了孔子学院海外文化传播的效果和差异,即中外文化差异的互动效应促进了海外文化中国茶文化的传播。[13]

由此可见,孔子学院不仅是海外汉语教学的主战场,同时也是海外茶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目前海外孔子学院的教学内容以汉语教学为主,而孔子学院在中华传统文化教学板块的开课现状,主要涉及太极、八段锦等中国功夫,中国剪纸、中国结等传统手工,古典舞、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琵琶、古筝、葫芦丝等传统乐器,以及茶文化。在众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种类中,茶文化可谓是闪亮而独特的代表。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茶文化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和符号性,易于与其他优秀文化融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茶文化得到了汉语学习者的广泛热爱,这种积极的教学反馈和评价,为孔子学院进行国际中文教育和文化推广工作滴入了润滑油。

最后是不同国别茶文化异同对比研究。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过去五年。李浩芹(2019)探讨了拉脱维亚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然后从语言、非语言等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两国茶文化的异同。[14]通过比较中英茶礼仪文化,胡琳、葛瑞红(2020)揭示了两国内在的文化内涵,并分析了差异的原因,以提高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对外国文化的适应性,避免在过程中的误解和冲突的跨文化对话提供了一个参考。[15]韩静(2021)对跨文化对话的本质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中西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认识,探讨了中西茶文化的异同,并从跨文化的角度探讨了中西茶文化有效沟通的适宜机制。[16]

由此可见,茶文化推广不仅要着眼于本国本民族,也要放眼世界,通过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对比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差异,避免跨文化交际冲突,然后才能增进理解,将中国茶文化融入世界。

由上述分析可知,无论是茶文化课堂教学还是海外传播的研究,都有一个明显的发展趋势:国别化和区域化细分越来越显著,针对不同大洲、不同国家以及本国不同省市的专项调研不断涌现,这无疑是十分积极的现象,为茶文化在不同地域的推广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 国际中文教育中茶文化推广的不足及发展趋势

3.1 茶及茶文化相关的推广知识过于局限

也许是受制于受众的汉语水平,许多茶文化推广的内容局限于纯粹的茶艺欣赏、茶礼仪展示,这样就会造成外国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知道茶叶冲泡的一系列复杂流程,却不知道每一个动作、每一次等待背后蕴含的精神和中国哲学思想;茶知识介绍方面,更多的是关于茶的传说、茶的品饮,关于茶的六大分类、茶的保健功能、茶文化的推演进程以及当今时代下的发展现状却有所欠缺。

3.2 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许多茶文化推广都将理论和实践分开进行,比如单独地进行集中的知识讲授,或者开展纯粹的体验活动,抑或只有零散的几次心血来潮的规划,没有形成完整的推广体系。

3.3 茶文化推广平台较少

目前国际中文教育更多集中在各大高校中或专门组织中,而国内高校及其他中文教育机构极少有与茶相关的推广平台,多数海外孔子学院也只是将茶文化作为很小的一部分推广内容,得不到有效的传播和扩散。

4 建议

4.1 将非遗中国茶技艺及习俗纳入文化教学内容

北京时间2022年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 17 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17]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内容丰富,极具代表性,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知名度,再由此介绍相关习俗,不仅更新了教学内容,极具时效性和时代性,还能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在做中学”。

4.2 搭建好茶文化交流平台

据调查,2014年由国家汉办发布批准建立的国内高校茶文化推广基地——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是我国建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茶文化基地。浙江省茶文化历史悠久,基地具有区域优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体验中心。另外,浙江农林大学成立了国内最早的茶文化学院,培养了许多国际茶文化传播人才,为中国茶文化尤其是浙江本地茶文化的推广助力颇多。

诺维萨德大学的孔子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以传播茶文化为特色的孔子学院。然而,仅有一个基地是不足以承担全国乃至全球的茶文化推广重任的。建议教育部在全国多设立一些文化基地,与浙江农林大学分担推广茶文化的责任。比如广东,福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这些地区自古以来都是产茶大省,当地积累了数百年的茶叶历史,在各自省份的农林院校或者设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院校设立茶文化推广基地,并将这些基地逐一与海外孔子学院联系起来,相信会对中国的茶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3 与节气结合,举行茶叶生产实践活动

为了庆贺多种语文的使用和文化多样性,并促进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六种官方语文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国际中文日诞生了。2010年的4月20日当天恰逢谷雨时节,联合国就将中文日定为每年的4月20日,以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18]

4月20号前后几天,是中国24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大约在每年公历4月19日到21日之间。在这春夏之交,池塘中浮萍初长,春茶亦于此节气前后收获。此时此刻,给人以一种万物生长、繁荣的感觉。

每年的谷雨时节都与国际中文日相隔几天或在同一天,这就将国际中文教育和茶文化推广绝妙地结合起来,茶文化与“国际中文日”的相遇,会成为跨文化交流最好的媒介之一,一定可以为全球国际中文爱好者开启一扇新的了解中文的大门。例如,2022年国际中文日的主题是:中文,共筑美好未来。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举办了国际中文日&得荼节系列活动,活动包括茶树栽培、采茶大赛、炒茶大赛、茶艺体验课、茶纯露手工皂制作、茶诗词书法体验、新式调饮茶手作等等,可以看到,不仅有体验茶物质文化的茶叶种植生产实践,也有体现茶精神文化的诗词书法;不仅有理论的学习和艺术的欣赏,也有亲身体验的实践;不仅囊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与当下的新科技、新风尚相融。

由此可见,全国各大高校及海外孔子学院可以充分利用好自身的专业资源和人才优势,还可以跨专业、跨学院聚合更多有益资源,结合立春、清明、谷雨等节气,以春茶、明前茶、谷雨茶等为契机和引子,举办能辐射更远射程的活动。

要传播好中华优秀文化,选择的故事内容、媒体和方式非常重要。茶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茶起源于中国,流行于世界各地”。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世界上有60多个茶叶生产国和地区,有20多亿人在喝茶。茶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这为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茶文化的传播,是增强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19]我们要综合运用大众传媒、人际沟通等多种手段,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努力把中国茶文化推向世界。在相关研究不断深入的探索下,相信未来的茶文化推广一定会越来越多姿多彩,国际中文教育也会继续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茶文化孔子汉语
学汉语
孔子的一生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