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色革命传统文化融入乡风文明建设路径
2023-05-21刘思煜
刘思煜
摘 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明建设想要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就必须从物质和精神双层面入手。但目前乡村文明实际建设中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影响了建设品质。因此,将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乡风文明建设路径中,概述红色革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文明风气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乡风文明建设路径,以期吸引更多的乡村人才主动回流到乡,展开创业,提升当地的经济市场活跃度。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色革命传统文化;乡风文明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7-0047-03
随着国民接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升,乡村文明建设开始被纳入全民文明建设之中,并被列为社会文明发展和建设的重点内容。乡村振兴政策推行之下,乡村建设的质量也随之不断攀升,乡风文明的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一批批特色小镇、文明示范村在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代表不断涌现,代表着我国的乡村乡风文明管理工作质量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结合既有的乡风文明建設现状来看,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有待融合全新的建设理念针对乡风文明建设进行创新。
一、红色革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红色革命传统文化属于一种独特文化形态,是近现代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独立自强、民族解放期间所形成的,是华夏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目标全面达成的关键性参考依据[1]。在红色革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人民服务一直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宗旨,而人民群众也始终是文化发展主体,最终为现代化强国和历史伟业发展夯实软实力提供基础。红色革命传统文化在多年的沉淀下,已经是党与国家建设的精神支柱,最终为共产主义社会提供坚实的保障[2]。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将红色革命传统文化融入乡风文明建设中,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承,更是文化面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的重要形式,最终为我国文化强国战略发展目标实现夯实基础。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不良习俗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乡村固有文化、传统习俗以及本土风情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3]。如在文化礼仪方面,已经从传统的平平淡淡转变为当下的极度奢华,很多乡村地区的酒席举办均基于“排场越大越有面子”的观念,导致恶性攀比不良习俗在乡村范围内传播开来,在礼金方面也以“谁高谁有面子”为风气,导致乡村地区形成“为了炫耀而炫耀”的不良风气。上述一类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大幅度破坏了乡村朴素文明的风情和文化礼仪。此外,通过比较偏远地区的乡村文化教育现状,发现其中也存在大举兴建寺庙的问题,导致乡村文明建设质量受到影响[4]。
(二)部分乡村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认识存在偏差
乡村文明建设中,基层干部扮演的是执行者和监督者角色,以此保障乡村文明建设所关联的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5]。但是,结合部分乡村地区的实况来看,很多基层干部对乡村文明建设的认知严重不足,将精力完全投放在了提升经济水平方面,忽视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导致乡村的物质水平与精神文明之间发展不均衡。此外,乡村基层干部在未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并未制定完整的发展规划及乡风文明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离开乡村“进城务工”。部分具有红色革命文化基础的乡村地区,虽然给予了红色革命传统文化宣传一定的传播空间,但仅是停留于文件下发层面。此种纸上谈兵的现象,无法满足新青年的精神文明需求,最终限制了乡风文明的发展空间[6]。
(三)乡村传统文化习俗传承缺失
一直以来,农耕文明都是以传统文化、民族风气、文化礼仪为基础,随着岁月的累积,文化内容愈加丰富,且在不同民族中,习俗与风情也各不相同。由此可见,乡村地区作为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无论在文化习俗还是在民族风情方面均更加浓厚[7]。但是,随着21世纪新时期的来临,新一代青年受到西方思想理念的影响,开始主观上逐渐淡薄了传统思想观念、家庭理念,甚至开始对本土文化习俗和传统节日日渐忽视,转而对西方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过度追捧。上述问题的存在,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风文明建设的推进。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红色革命传统文化融入乡风文明建设路径
(一)建设路径指引
1.红色革命传统文化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了丰富资源。中国红色文化资源分类上,主要被划分为两种,一种以物质文化资源为主,另一种以精神文化资源为主[8]。结合2011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色文化资源》一书内容整理可知,物质资源包括遗址踪迹、历史革命文物、重要文艺作品等;精神资源包括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另外,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经过现代化的演变和发展,还纳入了抗洪精神、航天精神等。
我国既有的红色革命物质资源,多数扎根于乡村地区总结与变化而来,如井冈山资源、孟良崮资源等;与物质文化资源相比较,精神层面的资源与之属于同气连枝,均扎根于基层革命群众整理和总结出的成果。总体来看,我国未来在推进乡村风气与文明建设工作的进程中,应该主动将红色革命传统文化这一物质载体及精神传承纳入其中,作为后代精神传承的载体。
2.红色革命传统文化融入乡风文明有助于改善乡风民风。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的乡风文明建设基本都存在“千村一面”的问题,且集体主义缺失、信仰混乱一类问题也层出不穷。此时,充分将红色革命传统文化融入乡风民风改善中,原本总结于基层的红色革命传统也会随之产生作用,一方面可以为淳朴的民风形成提供思想指导价值,包括爱国精神、爱集体精神培养等;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为我国乡村地区村风建设输出更具典型性的建设样本和榜样,并为乡村民主治理以及村风管理工作提供正确且可靠的思想引领。
3.红色革命传统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国民的家国情怀和时代使命感。结合当前“入城务工潮”的本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原因主要是乡村与城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物质、精神文化差异。而想要从根源上提升乡村地区的人才流失率,应充分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融入红色革命传统文化,以此强化乡村地区的精神文明风貌建造工作开展的聚合力,同时在乡村特色小镇、文明示范村建造进程加快方面,也可发挥促进作用[9]。唯有乡村现有的村容、村貌、村风发生真正的改变,才能让更多人才资源留在乡村、建设乡村和发展乡村,同时个人的家国情怀、时代使命感也才能真正彰显出来。
(二)路径建设
1.积极将自我革新精神融入村容村貌民风改善中。乡村全面振兴发展背景下,振兴的内容不仅包括物质文明层面的振兴,同时还囊括了精神文明方面的振兴,唯有物质与精神实现双方面的振兴,才能真正为乡村地区的经济水平及社会文明全面发展、协调进步起到促进作用,从而达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目标[10]。应充分将自我革新精神融入村容村貌民风改善中,在乡风文明建设中避免出现“千村一貌”的问题,在移风易俗行动中有效融入革新精神。在传统民俗文化传播中,也需要充分将先进文化与优秀的本土文化融合起来,以切实改善当地村容村貌民风,建设出更契合社会主义现代观的乡村风貌。
2.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有效融入红色优秀文化资源。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质量提升,不仅需要各项经济产业的支撑,同时也需要做好文化铸魂工作。结合我国的文化资源现状来讲,红色文化为首类可利用的文化资源,且资源内容十分丰富,乡村地区在建设乡风文明时,应该主动将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色价值发挥出来,以此打造出更加契合现代文化传播特征和需求的文化旅游产业,并结合乡村地区经济建设条件,打造属于本地的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品牌。例如,山东省枣庄地区在进行乡村红色文化乡风文明建设时,就可以将台儿庄古城运河文化利用起来,让其与台儿庄战役红色文化资源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关联性,以此将台儿庄古城打造成一项集合了红色战役纪念文化与水乡文化的旅游景点,并打造出国家5A级旅游景点的品牌效应。
3.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期间主动融合民主治理观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背景来看,我国一直以来提倡和推广“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绿色、生态、环保理念。但是结合部分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来看,仍旧存在部分乡村在发展中仅是关注眼前利益的情况,导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经济的发展,并未结合乡村长远发展目标设立可持续开发目标和发展目标。同时,结合部分偏远地区的乡风文明建设分析也可发现,公共道德的教育和普及仍旧任重道远,且当地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机制并未成型,甚至部分基层村干部权力约束机制也不完善,进一步影响了当地乡村文明建设进程。面对上述情况,乡村振兴中应该在红色革命传统文化的渗透下,积极融合民主治理观念,一方面,坚定地坚持民主集中制乡风文明发展原则,并结合当地的发展水平,去重新制定出更契合时代发展进程的村规和民约。另一方面,在全新的村规以及民约的建设中,应该主动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其中,并在民主管理中让生态环保工作落到实处。此外,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还应围绕基层干部公权力的使用制定相匹配的制约机制,促使权力回到笼子里,发挥管理和监督作用的同时,不会影响当地乡风文明建设质量。
4.在乡村地方文化教育中有效渗透热爱乡村扎根基层思想。乡村地区的民风、文明建设工作持续推进中,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全范围推行,返乡创业开始成为越来越多人才的规划目标,而正是该规划与教育的推进,使得乡村区域的经济水平以及文明建设随之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甚至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现有的乡村区域文化教育成果中,仍旧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文化教育对比于城市文化教育水平来讲,仍旧存在较大的差距和弊端,因而对于人才的吸引力远低于城市地区。此种人才短缺的现状,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效率,对于乡风文明建设进程的推进,也带来了一定的阻力。此时,想要全面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将红色革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就应该重点做好下述工作:
其一,在广大的乡村地区范围内,投放一定资源去组建更多的资源推广和创业机遇,当地政府部门应该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以此吸引更多的乡村人才主动回流到乡、展开创业,调动当地的经济市场活跃度。其二,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投放更多的精力和资源,高度注重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培育和关注。教育中,还需重点融入爱党爱国热爱乡村文化的育人理念。其三,在乡村文明风貌建设中,注重“乡贤”榜样的建设也很有必要性,使德化教育成为村民教化中的重要引领思路,促使全国范围内更多乡村地区做到人人皆可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转型自己的身份,成为一名乡风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支持者与成功人士,并在建设工作程序推进过程中,感受并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最终建设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想要进一步提升乡风文明建设质量,充分将红色革命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有着充分的必要性。首先,应该在村容村貌的民风改善中融入自我革新精神,助推改善进程进一步加快。其次,应该主动将红色优秀文化资源渗透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此外,还需要充分将热爱乡村扎根基层的思想渗透到每一项乡村文化教育事业中,方能最终为提升我国乡村文明风貌建设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汪測宇,雷家军.新时代乡村红色文化建设的人才支撑探析——基于浙江农林大学“红藏行”实践团的调查和思考[J].学理论,2022,(4):94-96.
[2] 刘亚欣.乡村振兴战略下河南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5):88-91.
[3] 董治菁.乡村振兴视角下红色文化建设研究——以保山金鸡革命老区为例[J].农场经济管理,2022,(7):60-64.
[4] 张跃平,宋婧琳,吕玲.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研究——以甘肃庆阳市荔园堡村为例[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22,(2):78-85.
[5] 黎增梅.红色文化资源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探讨——以广西兴业县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1):118-121.
[6] 赵杰.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探析——以大别山革命老区为例[J].老区建设,2022,(5):18-24.
[7] 董书杰.浅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路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2,33(16):134-136.
[8] 王文刚.乡村振兴战略下红色基因助推乡风文明建设路径选择[J].智慧农业导刊,2022,2(2):95-97,100.
[9] 刘玉珂,胡笑笑.湖南省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与路径优化[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6):120-127.
[10] 何晓佳.乡村振兴背景下红色文旅发展问题与策略研究——以浙江省丽坞底村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2022,(10):93-95.
[责任编辑 刘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