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逻辑与想象”中重构古典诗词的诗意

2023-05-21许娟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5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对话重构

摘要: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聚焦古典诗词的音韵、格律、意境、意脉等,引导学生层层揭开古诗词的面纱,重构文本,深度解读诗意。借助“逻辑”与“想象”,从情境、意境、诗境三个角度设计任务、活动、实践,对古诗词进行诗意的重构,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关键词:对话;古典诗词;重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宗旨在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古典诗词通过美好意象含蓄地表达出生命的情趣,以唤起读者内心的情感共鸣。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表达方式多样、语言形式特殊、诗人情感含蓄。基于此,笔者认为深度解读古典诗词需要借助“逻辑思维”进行意脉的层层推断;借助“合理想象”进行画面意境的重构和创造,紧扣古典诗词的艺术表达方式,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度探寻古典诗词的诗意。

一、借助“逻辑思维”,推开诗意之门

提升“审美能力”需要以文本语言为抓手,深入文本内部,读出文字的肌理。每一篇经典作品在文体、语言上都有其特殊性。古典诗词的语言呈现跳跃性特点,读者与作者的思维会产生间隔。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难以读出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难以破解作者创作时的情感。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理性的“逻辑思维”层层剖析,找到作品语言背后的思维之门。

首先,巧用逻辑推理,剖析诗歌的“意脉”。所谓的“意脉”就是诗词叙述的有效章法,也是诗人情感动态表达的流动过程。简而言之,古典诗词的“意脉”应该是作者情感的流动,往往呈现出线性的曲折狀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对诗歌进行重构,进而解读出作者情感的起伏。比如,学习《诗经·蒹葭》时,笔者借助“三读”绘制出作者的情感曲线图,帮助学生把握全诗的“意脉”。具体为:齐声朗读诗歌,划出节奏;截取片段朗读,读出“重章叠句”“反复押韵”;男女重读,读出意境,绘制情感曲线图。学生反复诵读,感受到诗歌结构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效果。同时,诗歌在时空上进行对举,梳理出文本的两条“意脉”:时间上,从“为霜”到“未晞”直到“未已”,时间漫长、追求不止;空间上,从“一方”到“之湄”直到“之涘”,由面到点、寻寻觅觅。学生绘制的“情感意脉图”如图1所示:

在绘图的时候,学生会发现:古典诗歌中的“意脉”是随着一些节点在流动,节点的流转也就意味着意脉的走向。据此,《诗经》作为最早的诗歌总集,表现出了古典诗歌的层次美,在繁复中呈现了空间的层次性。同时,诗歌主人公的情感在时空对举中起伏变化,意蕴之美不断彰显出来。

其次,借助推理,组建意象群。古典诗词不是简单的意象堆砌,而是意象与意象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以逻辑推理的方式,将意象、意境、意脉之间打通,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比如,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峨眉山月歌》《江南逢李龟年》《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四首诗。笔者执教时以“意象”为抓手,组建意象群,进而整体分析出每一首诗歌的“情感”。具体为:找出四首诗歌中的核心意象,分析其画面;分析核心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绘制情感“意脉”图。由此,学生初读四首诗歌,发现“月”和“花”这两个意象在四首诗歌中都有涉及。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让学生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鉴赏,并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如表1所示:

在此基础上,学生立足意象原点,以意脉为轴心,不断向外发散,进而对诗歌的意思进行重构。比如,读《江南逢李龟年》的时候,“岐王宅”“崔九堂”的繁盛,后面又用“落花”来渲染,使得诗歌的前后意境之间产生了矛盾。教师可以“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为切入点,联系前后语境,解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由此,学生会自然挖掘出“逢”与“闻”这两个字眼之间的关系,追忆作者生活的时代,进而解读出“世运之治乱”“年华之易逝”“流落之凄凉”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之感。

二、借助“合理想象”,探寻诗意之根

诗词是语言的魔方,是一种精巧而敏感的艺术品。古典诗词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点。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诗词语言,借助合理的想象,探究其“象外之意”。

首先,紧扣古诗词的语言形式,探寻诗歌的深意。古典诗词以凝练的语言、精整的句式表达含蓄而精微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其语言特点进行想象还原,剖析古诗词的意境。比如,古诗词往往通过颠倒词序、改变词性甚至巧用省略等方式,达到超时空的效果。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望岳》一诗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紧扣“望”字,对诗歌描述的景象进行还原,进而解读诗歌意蕴。具体为:

岱宗(你)如何(多广) ?青(青翠挺拔)未了(横跨)齐鲁;造化(天地)钟(赋予)(你)神秀,阴阳(把你)割昏晓;层(层层)云生荡胸,归鸟入决眦;(我)会当凌绝顶,(我)一览众山,(真小啊)!

学生借助替换词语,锤炼语言,反复咀嚼,进而读出文本大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紧扣“青”“钟”“荡”“生”等动词,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以及作者俯视一切的雄心。

其次,借助“逻辑想象”,创造诗意之境。学习古典诗词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想象,调动主观的感受和生活经验,深入挖掘古诗词浓浓的诗境。基于此,笔者认为巧借想象,进行合理的扩写、改写,还原诗歌的画面感,可以深度解读诗词。以《诗经·蒹葭》为例,笔者创设了以下情境任务:

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到了,学校文学社举办了主题为“吟咏经典 传承文化”的诗词读书会。八年级学生以《诗经·蒹葭》为素材,以“矢志不渝的生命”为主题,拍摄一则10分钟左右的MTV。

围绕上述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朗读”“配图”“配音”“推荐词”等角度创设读写子任务。为了让学生深刻感知“伊人”的形象,笔者进一步创设子任务如下:(1)选取诗歌中相关的片段,用简笔画的形式勾勒画面;(2)为自己所画的图画写一段简短的推荐语;(3)假如将文本看作一首“爱情诗”,你就是诗歌中的那个追求者,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伊人”的爱慕;(4)请从“伊人”的视角表达自己对心中“他”的感受,写成一首200字左右的小诗。由此,学生对画面进行重构,入情入境地感受诗意的朦胧,真真切切地体会作者“寻而不得”的艰辛。同时,角色的代入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这首诗歌不仅仅是一首“情诗”,更是作者对“爱”“生命”的执着的追求。

总之,古典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了很大比重,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巧借“逻辑”和“想象”则是读懂诗意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2]徐林.逻辑与想象——谈中国古典诗歌意蕴解读的两个环节[J].中学语文教学,2019(11).

作者简介:许娟(1984— ),女,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语文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对话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与欣赏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