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2023-05-21鲁莉邢继伟仝媛
鲁莉 邢继伟 仝媛
摘 要:随着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病害呈逐年高发趋势,并且许多病害相继暴发,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防治难度。为此,种植户应准确了解和掌握小麦主要病害发生特点和规律,并且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减少病害带来的损失。文章分析了小麦的几种主要病害,提出了针对性防控对策,以供种植人员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害;发生特点;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措施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07-010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435.12 文献标志码:B
1 小麦赤霉病
1.1 发病症状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为害程度和治理难度大。在小麦生长过程中遇到阴雨天气易造成赤霉病暴发和流行。发病后会导致小麦苗枯萎、茎基和麦穗腐败,尤其是麦穗腐败严重,导致小麦产量下降。麦穗发病后会出现褐色病斑,之后扩散到整个穗部,直接造成麦穗枯黄,如果在潮湿的环境下会出现粉红色霉状物,在干燥的环境中病变部位会出现枯死现象,麦穗变为白色。染病后期,发病部位会产生子囊壳,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越冬,尤其是赤霉病病原菌能在小麦种子中存活很久,且有较强的耐低温特点[1]。
1.2 发病规律
小麦赤霉病的病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在低温环境下生存,在杂草或者农作物的秸秆上越冬,在第2年温度适合的条件下病菌开始繁殖,并且逐渐扩散和蔓延。发生小麦赤霉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小麦品种的抗病能力、种植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病菌数量等。尤其是病菌数量直接影响病情程度,在潮湿的环境下易发生扩散。在小麦种植中,免耕或者秸秆还田落实不到位会增加土壤病原菌数量,越冬后会大量繁殖和蔓延。在小麦田间管理中,排水不畅和土壤黏性较大会增加患病风险。为此,应明确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症状和规律,采取有效的防治对策,提高防治效果[2]。
1.3 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种植人员应结合当地小麦生长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尤其要做好水肥管理工作,及時清除田间积水,保证排水和灌溉畅通。利用好农作物秸秆,提高秸秆粉碎还田率,将秸秆充分粉碎后均匀撒在土壤中,并且撒入适量腐熟剂,提高腐熟效果,减少病原菌数量,防止第2年病原菌大量繁殖。控制土壤钾肥含量,提高小麦抗病能力。在小麦品种选择方面,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小麦品种,控制好播种时间,把握好播种量,将播种深度控制在3~5 cm,降低赤霉病的发生概率。
2)药物防治。应慎重选择药剂,否则小麦赤霉病病原菌会产生耐药性。在小麦播种前,要做好种子包衣处理或者药剂拌种处理,提高种子抗病性。发病后可以选择植保无人机喷洒药物,均匀喷洒,保证药效。如果发生赤霉病比较严重,可选25%戊唑醇乳油(用量为1 200 g/hm2)、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用量为750 g/hm2)、25%丙烷唑乳油(用量为600 mL/hm2),均匀喷雾防治。在药物防治中要把握最佳的防治时机,集中在扬花期和抽穗期防治,提高药剂的时效性。遇到连续降水天气后要进行第2次用药,否则会影响药效。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同时,也可以防治小麦白粉病或者锈病,实现一喷多防,增强防治效果。
3)做好小麦收获期管理工作。小麦收获完成后,要做好保存和晾晒工作,通过晾晒能够消灭一部分赤霉病病原体,将小麦籽粒含水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做好监测预警工作。在小麦赤霉病发病比较严重的地区,可以结合赤霉病发生趋势和特点监测预警,了解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并且采取动态防控措施,避免该病进一步扩散和蔓延。要结合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布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3]。
5)科学的统防统治。各小麦种植地区应结合当地种植情况,采取统防统治措施,加强小麦病害防治,适当加大资金投入补贴力度,并且对防治人员展开技术培训工作,提高防治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保证防治效果。
2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产区的常见病害之一,如果防治不及时,会导致小麦减产10%左右,甚至减产40%,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
2.1 发病症状
小麦纹枯病在小麦生长的各个阶段都会出现。发病初期,地表或者近地表的叶鞘会出现淡黄色病斑,随着病斑扩大,病斑可能会变成圆形或者梭形,严重时会导致叶鞘发霉枯死。防治不及时会迅速向茎部扩散,导致基部变黑和腐烂,甚至死亡。
2.2 发病规律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会通过菌核或者菌丝体的方式在土壤中或者病残体中越冬,在第2年成为主要的侵染源。病原菌除了感染小麦以外,还可能感染其他农作物,包括水稻、高粱和玉米等。病原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在干燥的环境下能够存活6年,在活水中能够存活6个月,尤其在温度为16~20 ℃和湿度为85%~90%的条件下易感染小麦纹枯病,气候干燥或者温度高也会抑制菌丝生长。发生小麦纹枯病会受到气候条件以及田间管理等因素影响,如果气候潮湿阴冷、光照不足会增加发病概率。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田间管理不科学会为病菌发生和蔓延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田间施用氮肥过多会导致小麦植株生长旺盛、抗病能力下降,长期连作会增加发病概率[4]。
2.3 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随着机械设备的普及,小麦播种可选择机械播种,能够保证均匀播种、播种深浅一致,保证小麦苗全和苗齐。针对发病严重的田块,可以适当稀植,增加田间通风透光性,在小麦播种后可以覆盖和镇压,提高土壤保墒能力,实现苗全和苗壮,增强植株抗病能力。要采取科学的施肥和灌溉措施,合理搭配氮肥、磷肥和钾肥之间的比例,在播种前合理施入基肥,控制好氮肥施用量。小麦返青期追肥不能太多,施用有机肥和磷肥、钾肥即可,以此改善土壤理化性能,增强小麦抗病能力。做好田间灌溉工作很关键,禁止大水漫灌,采取喷灌或者滴灌的方式。在入冬前做好越冬水浇灌工作,同时做好返青水灌溉工作,控制好灌溉时期,针对长势较差或者地力贫瘠的田块,可以结合浇水施肥,施入尿素150 kg/hm2。在小麦起身期至拔节期,保证灌溉充足并灌透。在小麦抽穗后不能缺少水分,保证田间湿润,每隔15 d灌溉1次。
2)生物防治。利用生物粉剂喷洒在田间,当前比较常见的药剂包括芽孢杆菌B3。在小麦播种前,可施用5%井冈霉素水剂喷洒种子,也可施用井冈霉素600倍液等生物杀菌剂对准小麦茎基部喷洒,每隔14 d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可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5]。
3)药剂防治。在播种前选择药剂拌种,可选择奥拜瑞,每公顷用量为750 mL,兑水4 500 mL后均匀拌种;也可选择拿敌稳,每公顷用量为150 g,兑水225 kg后喷雾叶面防治。小麦纹枯病发病率达到10%要立即喷洒药剂,选择30%苯甲·烷丙唑乳油,每公顷用量为300~450 mL,兑水450~600 kg,选择在无风的上午对准小麦基部喷雾防治,发病较为严重的田块每隔7~10 d用药1次。在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同时,选择一定量的磷酸二氢钾溶液进行叶面追肥,能够提高小麦抗逆性。
3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为害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和叶鞘等部位,造成小麦减产10%~20%,严重时能够减产50%以上,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
3.1 发病症状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和成株期都能发生,主要为害穗部、茎秆、叶鞘等部位,严重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导致养分运输能力下降。发病初期,患病部位出现黄色病斑,之后逐渐扩散,形成椭圆形或者圆形病斑,表面会覆盖白粉状霉层,即为分生孢子。通常情况下,正面叶片病斑数量要多于背面叶片,随着病情发展,病斑会连接成片,导致小麦叶片枯黄,降低粒重,导致小麦减产。
3.2 发病规律
白粉病病菌通过分生孢子或者子囊孢子的形式,通过风力或者气流传播到小麦叶片上,病菌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能够迅速萌发,为害小麦植株。白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发病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发生小麦白粉病会受地理环境、气候、温度、光照和田间管理等因素影响。温度为15~20 ℃和相对湿度大于70%时,有利于白粉病扩散。
3.3 综合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应选择抗性能力强和产量稳定的优良品种,确保小麦产量的同时也能提高抗病能力。制订科学的小麦种植计划,科学的轮作倒茬是降低该病害发生的主要方法之一。在选择好种植地后要采取深耕深翻的措施,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施足基肥,要选择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控制好小麦播种时间,否则气候和温度不适宜会影响小麦生长,也会增加患病概率。
2)药剂防治。在播种前要做好药剂拌种处理,可选择0.03%三唑酮拌种,必須要控制好用药量,否则会影响小麦出苗率。发现白粉病应立即喷洒药剂防治,能够减少损失。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用量为1 200~1 500 g/hm2,均匀喷雾防治。选择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每公顷用量为300~450 g,兑水450~750 kg,均匀喷雾防治。选择50%退菌特或者20%三唑酮,每隔7~10 d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3)生物防治。调查研究表明,通过施用EA19菌体能够有效抑制小麦白粉病病菌分生孢子的形成和发展,使病菌发育畸形并有效灭杀,防治效果较好。此外,拮抗真菌能有效防治白粉病。
4 小麦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后会造成小麦减产10%~20%,严重时会造成小麦减产50%以上。通常情况下,开始零星发病,之后成片死亡。尤其是近些年小麦机械设备跨地区播种以及种子调运,导致带有病菌的种子相互传播,增加该病害的发生概率,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
4.1 发病症状
小麦全蚀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典型的根部病害,在苗期和成株期都能发病,主要为害小麦根部以及茎底部。地上部分出现症状是因为地下部分受害后营养无法到达地上部分,小麦灌浆期以及乳熟期症状比较明显,发病后可能会导致小麦白穗,发病较为明显。
4.2 发病规律
小麦全蚀病的病菌是一种土壤寄生菌,通过土壤病残体传播病菌,或者粪肥以及种子携带病残体,在田间开展浇水和翻耕工作时可使病菌近距离传播。带菌种子通过机械作业能够实现远距离传播。在小麦返青后,气温升高导致病菌繁殖速度加快,从而使病菌从下向上扩散和蔓延,严重时会导致小麦植株死亡。
4.3 综合防治措施
1)做好种子的检疫工作。种子携带病菌会造成该病害传播和扩散,在种子调运中要做好检疫工作。针对跨地区作业的农业机械设备,要做好清洁和消毒工作,防止远距离传播病残体。此外,要做好良种繁育工作,保证小麦种子繁育过程没有病害。
2)合理深翻土壤。病菌能够通过菌丝体的方式存活在土壤中,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25 ℃,可以适当晚播,温度下降后能够减轻病害。此外,在播种前应深翻土壤,将大量病残体翻入土壤下层,从而减少土壤层的病菌数量,使得土壤透气性良好。因为有些肥料中含有病菌,要科学高温堆沤有机肥,科学搭配磷肥和氮肥的比例,增强植株抗病能力。该病害是一种典型的土传性病害,并且病残体能够在土壤中越冬或者越夏,小麦连年种植会积累土壤病菌数量,增加小麦染病的可能性。可以采取合理的轮作措施,减少土壤病菌数量。
3)药物防治。在小麦返青期,应结合小麦生长情况选择药剂防治,可施用15%三唑酮和12.5%烯唑醇,喷灌小麦茎基部,有效预防该病害。此外,在小麦播种前可用温水浸泡种子10 min。选择0.15%托布津药剂浸泡。
5 小麦黑穗病
小麦黑穗病会造成小麦减产,同时也会影响面粉品质。发病严重的田块在机械收获时会使病菌大量飞散在空气中。
5.1 发病症状
患病后植株病穗短小,颜色由暗绿色变为灰白色,小麦成熟初期会出现颖壳外张的现象,用手按压后会破裂,并且出现黑粉,即为病菌孢子,伴有鱼腥臭味。小麦散黑穗主要为害穗部,患病初期穗部会形成一层灰白色薄膜,薄膜破裂后有黑粉飞散。
5.2 发病规律
小麦种子或者肥料能够携带病菌,发病概率较高,土壤携带病菌会感染其他田块。调查研究显示,小麦播种发芽后,冬孢子能够萌发,并且菌丝随着小麦生长而发育,会直接入侵小麦幼芽部位。该病害的发生与土壤温湿度有着直接关系,低温、土壤相对湿度在40%~60%适合冬孢子萌发,土壤干燥不利于病菌萌发入侵。此外,播种深度也会影响病菌萌发入侵。
5.3 综合防治措施
做好种子检疫工作,制订严格的检疫措施,发病严重地块小麦种子不能外调。选择药剂拌种,施用烯唑醇或三唑醇,预防效果高达90%以上。发病严重地块控制好播种时间,合理轮作。
参考文献:
[1]范孝勤.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1(9):5-6.
[2]张建刚.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病特点及防控对策[J].农家参谋,2021(23):67-68.
[3]郭成君.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病特点及防控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9):88-89.
[4]万文彬.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J].乡村科技,2021,12(2):82-83.
[5]郭国影,郭向雯.小麦纹枯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J].农家科技(下旬刊),202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