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色音乐剧创作及其戏剧性探究

2023-05-21辛轩昂

艺术评鉴 2023年8期
关键词:红色基因戏剧性文化自信

辛轩昂

摘要:近年来,音乐剧这一戏剧形式在国内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音乐剧作品被搬上舞台,其受众群体广泛,掀起一股音乐剧风潮。与话剧相比,音乐剧的表达样式更加丰富,舞台感染力、表现力更强,演员所具备的素质要求也更加全面。娓娓道来的音乐性、形神兼备的舞蹈性、引人入胜的戏剧性,这些都使得音乐剧焕发勃勃生机。戏剧因其具有教化作用,在政治教育、宣传方面具备独特影响力,红色音乐剧在此时应运而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必然需要深挖戏剧作品的内在戏剧性,红色音乐剧作为此类典范尤其如此,更要把握戏剧性表达,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红色音乐剧  红色基因  戏剧性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08-0122-04

一、音乐剧与中国红色基因的有机融合

音乐剧同戏剧艺术相同,皆诞生于西方,最早可以追溯至17—18世纪的欧洲大陆,后经历诸多演变,由清唱剧、喜歌剧、轻歌舞剧等逐步发展为现如今的音乐剧,尽管音乐剧的发源很早,但一直到20世纪才开始兴起。历史上首部音乐剧是约翰·凯创作的《乞丐的歌剧》,也被称为“民间歌剧”,1728年被搬上舞台,并于1750年跟随某一巡回演出团队带到美国。美国作为音乐剧早期发展的重要阵地,诞生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诸如《芝加哥》《汉密尔顿》《蝴蝶梦》等,音乐剧似乎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更成为美国人茶余饭后热聊的話题之一,百老汇成为音乐剧工作者心中的“好莱坞”。

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初开始引入音乐剧这一戏剧形式,这也代表着中国音乐剧的兴起,以及实践探索道路的初步展开。其实早在20世纪初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早期音乐剧的雏形,以儿童歌舞剧以及民族歌舞剧为代表。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为音乐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西方艺术元素不断传入中国,中国艺术花坛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这也为音乐剧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营养。中国音乐剧经历了搬演外国经典,而后改编西方经典,再是进一步发展原创音乐剧的过程,本土化趋势愈发明显。随着时代的进步,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的表现形式、热烈的剧场性交互,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浪潮。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必然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党的百年历程硕果累累,为树立本民族文化自信,中国音乐剧本土化发展融合了中国红色基因脉络,孕育出红色音乐剧,它一般取材于革命历史事件、英雄事迹和社会改革进步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国家和民族的主流价值观,弘扬时代精神,目的就是讲好中国故事。《芳草心》是中国音乐剧早期探索中第一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原创红色音乐剧。自音乐剧本土化发展以来,各种形式、题材的红色原创音乐剧相继被搬上舞台,如《花木兰》《虎门销烟》《烽火家书》等,其秉持着传承红色基因、学习红色精神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先锋模范性、高度的艺术创造性,是时代进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红色音乐剧的发展蓬勃向上,已然成为中国音乐剧本土化的一种强大推动力,它是音乐剧与中国红色基因的合二为一,以独特的崇高性、艺术性化身为一面鲜明的旗帜,指引着未来中国音乐剧本土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二、红色音乐剧创作中的“三位一体”

(一)音乐性表达

音乐剧的核心在于音乐。音乐自诞生的时候开始便具有了抒情性特征,它是帮助人进一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一种形式,根据不同的情感会产生与之相应的音乐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急促,高高低低的音符连接在一起,形成美妙的乐章,能够直达人的内心深处,打动、唤醒潜藏在人心底的冲动。音乐所具有的功能性多种多样,宣泄、疗愈、狂欢等,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戏剧创作中有这么一句话“戏不够,音乐凑”,足以看出音乐的重要作用。音乐会推动剧情的发展、映射人物心理、渲染规定情境,甚至于帮助人物塑造。红色音乐剧想要感染观众,把观众在瞬间带入规定情境,且产生情感共鸣,就必然要选择风格样式强烈、符合规定情境的音乐辅助,好的音乐会成为整场演出的华彩,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红色音乐剧《九九艳阳天》选取了电影《柳堡的故事》中的同名主题曲,当男演员的歌声在舞台上响起,“九九那个艳阳天来呦,十八岁的哥哥呀坐在河边……”立马将观众带回到80年前的中华大地,展现了当时那个年代人与人之间浓厚的情感,让观众在歌声中品味爱情的朦胧美好;红色音乐剧《红船往事》基于上海法租界选址的历史事实,在戏剧情境中加入了老上海20世纪20年代的音乐风貌,且由于当时租界地区流行音乐盛行,因此特意选择带有爵士乐风格的音乐格调,大量的爵士乐元素伴随着打击乐独特的节奏和鼓点,展现出异域情调的文化风格,与整部戏剧的文化基调形成了良好对应。又如音乐剧《江姐》,全剧三分之二都是以唱段的形式呈现的,江姐在与狱友描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唱了一首《红梅花》,那缓缓流淌的声音沁人心脾,反映出浓浓的人性光辉。

音乐剧的音乐不是简单的音符堆砌,而是用音乐表达人物情感,辅助剧情发展,通过唱的形式,宣泄人物心中的五味杂陈。它的演唱方式并不是完全的流行唱法或者是标准的美声,而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以最真实的状态表达最真挚的感情。红色音乐剧的创排首先便是要抓住音乐性。

(二)舞蹈性再现

古有《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以看出,在表达情感方面,舞蹈甚至比唱歌还要更胜一筹。舞蹈是一种动作艺术,是戏剧演出常用的手段之一。人们常说戏剧是行动艺术,舞蹈便是行动的一种,动作就是构成舞蹈的基本单位。其中,舞蹈动作又分为表现性动作、说明性动作、装饰性动作,在舞台上,舞蹈的运用方式有很多,同时也带有很明显的动作性、指向性。

舞蹈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是一种强调身心合一的形体艺术,具有表达人物最直接、直观、强烈情感状态的审美形式,强烈情感外化为直观舞台行动的具体表现。尽管舞蹈在表达理论概念方面不如语言来得更加清晰、明确,但是舞蹈在情感表达上却有过之而无不及。舞蹈是最能直接、生动展现人物丰富、细腻、复杂情感的,舞蹈的再现是饱含人物思想、性格、情感的再现,其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抒情性艺术,与上文提到的音乐性有相同之处。除此之外,舞蹈还具有象征性作用,可以代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例如“正义”“心魔”“危险”等,也可以运用导演手法处理,将其代表为某种环境,例如“海洋”“沼泽”“天堂”,通过舞蹈证实规定情境,充分发挥戏剧舞台的假定性美学,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使舞台超然自由。

舞蹈从生活而来,经过美化与加工,除了要有抒情性、象征性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具备造型上的美感。舞蹈是活的绘画,也是会动的雕塑,有人把舞蹈称之为“动态的造型艺术”,可见舞蹈是美的表现,通过队形、姿态、高低变换,会在舞台上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场面布局,展现充满诗意的戏剧场景。在创作红色音乐剧的过程中,舞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法宝,导演要善于把握、合理运用。

(三)戏剧性内涵

如果说音乐性是音乐剧的核心,舞蹈性是音乐剧的表现手段,那么戏剧性就是音乐剧的基础。音乐剧之所以被称为“剧”,关键就在于其不是简单的歌舞串烧,而是在戏剧的前提下,将各种属性、手段发挥到极致,究其根源,它是一部戏剧,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有起因、经过、发展、结果,有人物、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演员在舞台上需要有人物塑造,上臺后要有最高任务,并为完成这个最高任务而采取一系列行动。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专业黄凯教授说,音乐剧最简单的评价标准可以概括为三点:好看、好听、可回味。好看指舞台总体性效果,观赏感;好听指的是音乐余音绕梁,让观众念念不忘;而要达到“可回味”,便需要深刻的戏剧内涵,在歌舞和叙事完美结合的基础上,以歌舞整合的方式来讲故事,启迪观众、发人深省,产生一种对生活、人性的哲思。

提及“戏剧性”,其在舞台上具体呈现为矛盾冲突,因此,戏剧家在创作时便为了让作品具有丰富的戏剧性,构建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层层递进地推动矛盾由点及面、由小变大,让主人公置身于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不断挣扎、反抗,导演也会帮助演员组织许多相应的舞台行动相互刺激、激化,推动矛盾的发展。若一味注重音乐性和舞蹈性表达,就会造成形式大于内容的形式主义错误,观众看完再回头想想可能就不记得剧情发展,只是觉得歌好听、舞好看,这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剧,因为这丢掉了音乐剧的根,那就是戏剧性。

其实说到戏剧性,并不代表越曲折离奇,越错综复杂的剧本构架越好,相反,戏剧性有时就蕴藏在一些细微之处,关键是要将其挖掘出来,并深入剖析,细致阐述,透过解决矛盾的过程,让观众感受人物变化、成长,感受剧本背后的时代印记。上海音乐学院原创红色音乐剧《忠诚》讲述的就是只顾小家的黄包车夫向晓辉,其逐步成长为“舍小家,保大家”的中共党员,在一次次地下党情报传递工作中,与刘锦荣、李伟民、韩爱珍等革命烈士用生命和鲜血坚守初心,完成使命的故事。这个作品主要人物并不多,但就是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之间彼此相连、环环相扣,一次次处于危险又化险为夷,最终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在现场观看时,许多观众亦被剧情所感染、带动,在台下小声喊着“烧死王天平,烧死王天平”,这就是戏剧性的最好体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导演、编剧及各部门的通力合作,牢记戏剧性是红色音乐剧的根基。

三、红色音乐剧的戏剧性开掘

(一)取材植根生活

红色音乐剧创排之时,创作者非常容易走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失“真”,开始盲目歌颂英雄人物,夸大宣传人物事迹,“假、大、空”是最致命的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党的百年奋斗征程涌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他们的事迹都是红色音乐剧创作的素材库。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许多经典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是音乐剧创作的好题材,红色音乐剧创作应当以史为鉴,反映当前现实,反映当代社会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并提供启示。邱少云为了不暴露部队行踪,甘愿忍受烈火焚身之痛;刘胡兰面对敌军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未满15岁便英勇就义;黄文秀书记心怀饮水思源不忘本的赤子之心,带领全村418名贫困群众脱贫,自己却因不幸遭遇山洪,长眠于大山深处等,这些都是生动的素材灵感源泉。

从史实出发并不是说要真实地、刻板地还原历史,而是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完成“高于生活”的艺术加工,通过巧妙构思,让作品的内在戏剧性更加丰富、延展。从生活中取材,随后进行二次创作加工,按照生活的逻辑赋予人物更立体、鲜活的形象特征,避免出现空喊口号、拿腔拿调的作品。红色音乐剧并不是歌颂党的工具,要让观众通过了解一个个真实的红色故事,在其中产生思考,感悟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们负重前行的模范先进精神,从而更积极地投身于祖国发展建设中去。

红色音乐剧是生活的具体体现,从生活中来,也要扎根到生活中去,用真实、严谨的情节,生活的逻辑,构建内在戏剧性框架,寻找蕴含在一点一滴中的细小戏剧性符号,由点及面地延展、充实、拓宽,把生活作为自己最好的老师,从真实的红色故事中汲取养分,整合各个戏剧要素,在规定情境中推动情节发展,感受红色基因脉络传承,综合完成红色音乐剧创作。

(二)音乐的戏剧性

上文曾提到,音乐剧的核心是音乐,且音乐具有抒情性特征,许多人或许会认为,音乐剧的唱段是不是只要好听、抒情就够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很重要的一点,音乐剧中的音乐也应当具备戏剧性。这个概念可能不太好理解,其实就是指不能单纯地把唱段当成歌,音乐应当与剧本融合、统一,适应剧本变化,成为人物自然情感流露的一部分,从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不是为了唱歌而唱歌,歌曲都是为情感服务的,音乐剧应体现的是戏剧与音乐二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互通糅合的张力,好比是《火花》中最后石评梅梦醒,发现高君宇已彻底离开自己,只剩下一枝梅花相伴,此刻心中的痛爆发涌出,之后的唱段悲伤婉转,又爱意浓浓,最后思念着与君宇的过往点滴,娓娓道来,感人至深,那蕴含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音乐唱段宣泄,代表着爱情的火花仍在燃烧。

红色音乐剧的内在戏剧性挖掘不能忽视对音乐戏剧性的剖析运用,所有的音乐出现都是有作用的,需要达成一定目的,而不是将生活的零碎事件谱上曲子,再由演员唱出来,那么音乐就失去了它的意义。笔者以为,不能仅把音乐当成红色音乐剧中的一个核心要素,更要把它当作一名主要“演员”,让其参与到整场演出中,贯穿整个戏剧情境,积极参与人物之间的交流,辅助其他演员表演,助力导演在创排过程中探索内在戏剧性的表达,音乐服务于戏剧,同时戏剧也反作用于音乐,彼此水乳交融,才能让演出精彩绝伦、高潮迭起。

沈承宙先生提出,一部优秀的音乐剧应当在一度创作时达成一个戏剧结构的音乐性和音乐结构的戏剧性高度统一的整体结构。由此可见,会演戏的音乐是红色音乐剧内在戏剧性开掘的先决条件和必然要求。

(三)鲜活人物形象

著名导演艺术家金山先生曾说:“戏剧就是活人演活人给活人看”,红色音乐剧创排也是如此,重点就在一个“活”字,要求演员在舞台上塑造的人物鲜活立体。现在许多人提起红色音乐剧,第一印象就是人物不够鲜活,究其原因,首先,台词不够生动,不按照正常人的逻辑说话,导致人物失“活”,台词不是台词,颇有致贺词的意味,如此一来,观众根本不相信舞台上的人物是真实的。

其次,角色缺乏个性化特征,剧本设定角色都是一模一样的英雄人物,但其实并非所有的英雄都是高大挺拔、风度翩翩,真正的英雄与寻常人并无两样,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精神,他们有普通人所没有的勇气和毅力,在艰苦环境下完成了一件又一件艰巨任务,英雄人物也会有脆弱的一面,也会有痛苦、纠结,他们也因此显得更加伟大。红色音乐剧《四毛英雄传》的主人公四毛就是一个社会中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他的所作所为和一言一行,生动讲述了辛勤付出才会收获成功,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换来幸福生活的人生真谛。看似不起眼的小人物,依然能映射大道理,闪耀人性光辉。

最后,缺乏演员的深刻塑造。演员要真切感受,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完整地诠释人物,真正做到以人物的身份在规定情境中真实生活,切勿认为红色音乐剧就是需要夸张、单一的人物形象,它和其他类型的戏剧都一样,本质都相同,鲜活灵动的人物是戏剧的灵魂。

人物形象的鲜活与否直接关乎戏剧性的完整表达。笔者参与创排的红色音乐小品《相会上海》,起初人物形象未完整建立时,排练只是机械地按照剧本走调度,全场联排结束,只感觉整个戏像是临时拼凑的积木,非常不协调。待心象完成后再次合成,完全产生变化,由于人物已完全附体,与对手的交流都自然顺畅,因此产生出许多即兴火花,好几场戏一下子变得活泼、生动,内在戏剧性被完全激发,整个作品更上了一层台阶。

鲜活人物形象塑造是导演、演员,乃至整个创作团队的最高目标,只有人物真正在舞台上“活”起来,才能够将内在戏剧性充分诠释。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強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奋斗征程,越来越多的红色音乐剧出现在大众视野里,歌颂革命先烈优秀事迹,成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一大需求。纵观众多红色音乐剧品类,一方面丰富了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风格样式,让音乐剧为更多人所熟知与认可,另一方面也为党的思政工作起到积极建设作用。

红色音乐剧创排过程中,戏剧性的把握是重点。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就一定要遵循戏剧创作的基本规律,从生活出发,结合音乐剧音乐性、舞蹈性、戏剧性三位一体的特征,牢记音乐是灵魂,是人物塑造的第一语言;舞蹈是线条与轮廓,实现“以舞说戏”的目的;戏剧性是根,使整部作品得以延续发展,将这三种要素有机结合、统筹兼顾,充分挖掘内在戏剧性,且应用于具体实践中,为中国音乐剧本土化发展提供有效实践经验,向世界展示中华神韵。

参考文献:

[1]訾靖涵.新时期主旋律题材音乐剧的创作困境与反思[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2(06):143-145.

[2]王蕴燕.当代红色革命历史题材音乐剧的艺术特征研究[J].大众文艺,2022(24):75-77.

[3]田嘉辉.重拾文化自信:浅析中国原创音乐剧创作形态[J].当代戏剧,2019(01):35-37.

[4]王绍凯.新时代音乐剧发展的观念碰撞与本体思考——“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对谈[J].戏剧文学,2022(12):4-9.

[5]陈琳.新时期我国原创音乐剧民族化发展策略[J].戏剧之家,2023(08):48-50.

[6]沈承宙,甄进.中国音乐剧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音乐剧事业的“播种者”沈承宙先生访谈[J].四川戏剧,2022(12):4-8.

猜你喜欢

红色基因戏剧性文化自信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美国自白诗的“戏剧性”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者中的作用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激活红色基因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生命力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