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2023-05-20钟樟桂

人人健康 2023年10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个体化原发性

钟樟桂

[深圳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 广东深圳 518020]

前言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属于脑神经疾病的范畴,主要指受一侧面部三叉神经支配的区域内出现的一系列反复性、阵发性剧烈疼痛症状,患者多为40 岁以上人群,占所有患者的70%~80%,且女性患者相对较多[1]。目前,临床关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有较多选择,药物疗法为首选治疗方案,常用药物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氯硝西泮等,其次还有封闭疗法、经皮半月神经节射频电凝疗法、手术疗法等。但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案,均有较大概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由此很容易造成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致使其治疗依从性明显下降。相当多学者建议,在积极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同时,应当施以全面性、系统性、针对性且优质化、规范化的护理干预,以帮助患者更有效地预防相关并发症,并增加治疗信心,提升治疗依从性。本次针对入组参与研究的92个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在其临床治疗中辅以护理干预,以探寻更利于改善患者预后的护理方案。具体结果现已阐述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总计选入92 个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例,均于2021 年7 月~2022 年9 月接收。以双色球自由抽取法随机分组处理,分为对照组46 例,观察组46 例。

对照组男性20 例,女性26 例;年龄36~68 岁,平均(52.14±2.63)岁;病程3~15 个月,平均(9.14±1.58)个月。

观察组男性18 例,女性28 例;年龄38~65 岁,平均(51.58±2.55)岁;病程4~18 个月,平均(9.23±1.62)个月。

组间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1)经体征、实验室、肌电图等检查对疾病证实者;(2)未有罹患精神病、认知障碍或心理疾病史者;(3)基线资料未有缺漏情况者;(4)已经文书形式确定自主参与研究者。

排除标准:(1)合并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者;(2)合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者;(3)合并全身感染性疾病者;(4)不遵医治疗者;(5)中途失联或脱落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的46 个病例施以常规护理干预,即口头告知有关健康知识,遵医给药,同时提供病情监测、环境维护、饮食指导等基础护理服务。

观察组的46 个病例开展个体化护理干预,即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本院护理实际制定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方案,并一一落实。

(1)基础护理。增加巡床次数,着重监测患者疼痛症状是否有改善。同时,观察有无头痛、恶心呕吐、疱疹等不良反应,如有,应及时报告医师对症处理;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鼓励其在遵循“营养均衡”原则基础上尽量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每日开展适量运动,建议优先选择慢跑、做体操、打乒乓球和羽毛球以及游泳等有氧运动,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2)健康宣教。针对不同年龄阶层、文化水平的患者提供个体化的健康教育形式,对相对年轻、文化水平较高者,可经由宣传文书、影像或集体讲座等形式助其更好地了解疾病有关健康知识;对相对年长、文化水平较低者,以上述宣教形式为辅,以护理人员“面对面”讲解为主,耐心且系统地告知疾病起因、临床表现、发展、治疗方式等,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认知水平,进而重视治疗,依从治疗。

(3)心理护理。增加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力度,随时关注其情绪变化并经科学评估量表评定其心理健康状态,针对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患者,主动了解原因并提供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方案。可多为其介绍相关预后良好的病例,抑或联合家庭、社会等积极力量,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与勇气。

(4)疼痛护理。定期经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程度予以科学评估,对程度相对轻者,指导掌握音乐疗法、冥想法、移情法、暗示法等注意力分散方法;针对疼痛明显者,则应遵医提供适量镇痛药物,必要时可联合中医热敷、按摩、针灸等疗法予以改善。

(5)睡眠护理。不定时发作的疼痛症状,以及由此引发的焦虑、抑郁情绪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并使之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对此,一方面可指导患者养成规律的作息、运动习惯,并积极参与自身感兴趣的文娱活动,以提升愉悦心境;另一方面鼓励患者睡前喝适量温牛奶、泡脚、听助眠轻音乐等,以放松身体,促进入眠。

两组均持续干预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相关观察指标。针对进组参与研究的两个组别,分别在护理前后进行有关指标的观测,具体包括:①疼痛程度。以VAS 为依据,0-10分为计分范围,分值越趋近10 分,提示疼痛程度越高。②焦虑程度。参照SAS(焦虑自评量表)相关标准,以50 分为界,低于此分值为无焦虑,高于此分值,且总分越接近100 分,提示焦虑程度越高。③抑郁程度。以SDS(抑郁自评量表)为评定标准,低于53 分为无抑郁情绪,高于53 分且分值越靠近100分,说明抑郁程度越高。④睡眠质量。参照PSQ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有关内容,以0-21 分为评分区间,分值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的关系。

(2)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在护理干预期间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无菌性脑膜炎、低颅压综合征、小脑及脑干损伤、颅神经功能障碍等。

1.4 统计学

将自研究中调取的资料经SPSS25.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规范统计,两个组别间计量通过()予以表述,施以T 检验,计数通过(%)予以表述,施以χ2检验获取结果,P<0.05 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相关观察指标

在护理干预前展开有关指标的评分,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护理干预,观察组的VAS、SAS、SDS、PSQI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临床相关观察指标(,分)

表1 临床相关观察指标(,分)

组名 时间 VAS SAS SDS PSQI对照组n=46干预前 7.45±2.14 62.52±3.58 60.39±3.44 16.27±5.12干预后 4.51±1.24 52.12±2.74 49.28±2.57 11.21±2.47观察组n=46干预前 7.41±2.11 62.49±3.51 60.27±3.39 16.30±5.15干预后 2.26±0.98 42.28±1.88 38.47±1.62 4.62±1.78 T干预前 0.090 0.041 0.169 0.028干预后 9.655 20.084 24.133 14.681P干预前 0.928 0.968 0.867 0.978干预后 0.001 0.001 0.001 0.00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两组并发症合计值予以观测,观察组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并发症合计值[n(%)]

3 讨论

虽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不会致命,但其发作的不规律性、突发性特质,以及发作后可持续数秒乃至数10 秒的刀割样、烧灼样、电击样疼痛症状,均可对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乃至睡眠质量、心理健康造成负性影响,并由此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降低其生活热情与希望[2]。当前临床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定论,但多数学者比较支持动静脉血管压迫到三叉神经而导致的神经脱髓鞘说法及癫痫样神经痛说法。无论何种学说,尽早且积极展开规范化的临床治疗是关键。但经临床大量实践发现,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案,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概率都比较高,轻者可能仅为一过性的头晕、全身瘙痒、嗜睡、复视等情况,严重者则可能造成面部感觉异常或缺失、咀嚼肌无力、听力减退等症状。因此,相当大一部分患者对于治疗存在一定的担忧、恐惧心理,甚至会出现抵触、抗拒等行为,不仅不利于治疗方案的开展,还可能加重其临床病症,并进一步增加生活困扰。

由本次研究结果看,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疼痛、焦虑、抑郁症状改善程度更高,睡眠质量也有显著提升,且并发症合计值相对更低,提示个体化护理干预更具应用价值。分析原因:不同于常规护理干预需遵医开展护理操作所带来的被动性与机械性缺点,个体化护理干预更多尊重“人”的本性,在满足大方向护理目标的基础上,尽可能选择更利于提升患者生理舒适度与心理愉悦度的护理操作。如重视病情监测、指导合理运动、提供个体化的饮食方案、镇痛及睡眠护理服务等,都是从生理层面帮助患者更好地缓解疼痛症状,并有效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另外,个体化护理还关注到患者认知及心理层面的需求,经由个体化的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帮助他们增加对疾病与治疗的认知程度,同时学会调节不良心理情绪并逐步建立强大的心理机制,从而更能积极、主动地面对各种挑战[3]。

综上所述,个体化护理的开展能帮助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加快改善疼痛症状,并提高其愉悦心境及睡眠质量。同时,还能帮助患者降低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具备较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痛个体化原发性
《风平浪静》黑色影像的个体化表述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难忍 家庭自灸速缓解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
颅内原发性Rosai-Dorfman病1例影像学诊断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例报道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原发性肝癌脑转移一例
个体化治疗实现理想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