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美术课堂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探究

2023-05-19刘凤帅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论实践研究小学美术

刘凤帅

摘要:在基础教育深入改革过程中,美术教育受到重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侧重教学的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体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创新精神。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充分领会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将美术教学置于生活当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发现与创造生活中的美,以便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教育理论;实践研究

美术不单单是视觉审美的体现,还能够传递文化与思想。现阶段,部分美术教师的教育观念、模式等较为落后,导致美术教学机械化、标准化等特征明显,不仅学生的美术学习意愿不强,也影响到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增强美术课堂的诗意性、审美性以及生活性。因此,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在美术课堂中深入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让美术教学走进生活,基于教材,高于教材,从切实体验中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1   小学美术课堂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意义及原则

1.1增强审美体验

影响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的因素众多,最为关键的为感觉、知觉、情感与思维,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共同生成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他人提供的材料相比,直接体验的生活材料能够对学生产生更强烈的刺激。将生活元素融入美术学习中,让学生深入体验生活中美的事物,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能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同时,学生通过参与这些生活化的美术学习活动,能够积累艺术创作、美术表现等方面的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生活情境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透彻理解美术知识。相关研究表明,审美主体的心理因素以及自身的特殊条件都会影响到其审美感受,相较于他人传授的知觉材料,学生对亲身体验所获取的生活材料印象更加深刻。美术教师通过在教学活动中融入生活化材料,可给予学生更加直接和深入的感知刺激,进而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美术创作活动中。

1.2有利于自我表达

小学生的自我表达欲望较为强烈,美术课堂能够为学生的自我表达提供良好的载体。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广泛应用生活化素材,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这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事物,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表达个人感悟,创作出能够表现自身感知的作品。同时,要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融入课堂评价当中,采取自评、互评等综合手段,这样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想法渗透到作品当中,进而拓展学生的创作空间,提升学生自我表达的自信。在传统教育理念下,很多学生对教师的肯定过于依赖,盲目模仿教师范画或其他学生的优秀作品,陷入不敢画、不会画的状态。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引导学生肯定自己的作品与能力,于美术创作中产生成就感。而通过引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可将学生自我表达的主动性激发出来,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1.3凸显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美术教育内容较为空洞,教师授课多以教材为基础,多数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学生具体的能力、阅历不符,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导致学生难以深入理解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对教师的依赖性明显增强,阻碍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要求美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课堂中引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这样学生将会重构经验认知,拓展理解深度,有助于体现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设计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   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路径

2.1遵循正确原则

不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美术基础具有差异性,为保证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不能直接沿用其他教师的经验,而是要在开展新课之前,依据班级学情进行美术基本功的调查研究,并灵活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和内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为切实发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价值,教师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实践性。如果美术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离,教学过程将会出现形式化问题,不仅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掌握美术知识,还无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美术教师要充分贯彻实践性原则,将美术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启发性。美术教学不单单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理论与知识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把握美术与生活、自然、情感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依托课堂中学习到的美术知识理解、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各种美,提升区分、鉴别、欣赏美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美术教师要转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

主体性。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入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在筛选、利用各类生活事物及现象时,一定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与需求,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此外,美术教师要学会平衡课堂教学的“美术性”与“生活性”,避免极端追求任何一个方面。如部分教师选用的生活素材与美术教学主题不符,或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这难以体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价值。

2.2制定生活目标

美术教师在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时,先要综合考虑班级学情及教学内容,制定生活化的教学目标,利用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確预期学习成果,促进后续教学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等维度设计教学目标,而美术作品直接体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因此,要充分实现美术作品的生活化。从作品内容方面分析,现阶段部分美术教师往往依据教材建议给学生布置创作任务,这样虽然可能会联系学生生活,但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面对这种情况,美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融入实际生活环境或地方特色,促使美术作品的生活化得到加强。从作品材料方面分析,材料是美术作品的创作基础。小学生主要依靠直接感知认知周围事物。因此,在作品的材料选择方面,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常见材料应用起来,收集、利用树叶、塑料制品、包装纸等多种形式的材料,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发挥空间、表现平台得到拓展,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作品形式方面分析,美术学科具有较强的情感性特征,其主要原因在于个体会将自身的内在因素融入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因此,美术教师要选用生活化的作品呈现形式,鼓励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如小制作、摆拍摄影等。

2.3精选生活素材

如果单单依靠教材资源开展美术教育活动,不仅难以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也无法提升美术课堂的吸引力,导致美术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既要融合生活理论与教育知识,还要将生活的媒介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生活化材料,这样美术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才能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得到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喜好具有差异化,教师需要将不同类型的素材引入进来,促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能够得到满足,进而提高美术教育质量。

2.4创设生活情境

以往一些美术教师向学生直接讲解较为抽象的美术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欲望不高,降低了美术教学效率。面对这种情况,小学美术教师要将学生的接受特点纳入考虑范围,依托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设计充满生活气息的学习空间,利用生活场景、事物等有效刺激学生,促使学生引发情感共鸣,使课堂学习状态得到改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喜好情况,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美术学习情境,这有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例如,在教学《风景如画》一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往外出旅游的场景,并和同学分享自己所看到的美好景象。之后,教师向学生呈现几张经过仔细筛选的风景图画,引导学生对画面的构图、技法等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鼓励学生联系旅游经验和课堂讲述的新知,开展创作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沉浸于情境之中,产生表达、创作的欲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效率。近年来,情境创设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中,但部分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与教学目标脱离,导致情境创设流于形式。為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教师一定要依据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不能单单追求课堂氛围,否则将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

2.5感受生活之美

如果与生活脱离,美术将会成为无根之木。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深刻认识美术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美术课堂的限制,向现实生活积极延伸与拓展,引导学生对生活之美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感受,积累鲜活、生动的绘画素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观察社会生活、自然生活,这样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例如,在教学《走进大自然》一课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基础的理论性知识后,可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假期等闲暇时间游览、欣赏周边的自然风光,如小公园、风景区等,亲身感受大自然之美。若具备相应条件的话,教师也可带领学生开展野外采风活动,借助大自然的真实景色向学生讲解美术知识,引导学生创作反映自然之美的作品。

2.6组织实践活动

与美术鉴赏活动相比,动手实践活动的直观性、趣味性更强,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加贴近,能够快速拉近学生与美术知识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美术学习动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也明确指出了动手实践在知识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科学设计类型多样的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高效理解、吸收相应的美术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例如,在讲授《剪纸》一课时,教师先向学生直观呈现优秀的剪纸作品,激发学生对剪纸的探究兴趣。之后,详细讲解剪纸的工艺与注意事项,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制作独特且充满美感的剪纸作品。此外,为有机融合美育和德育工作,同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与道德品质,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开展创作。

2.7优化课堂评价

教学评价的功能丰富,如激励、反馈等,对课堂教学起着明显的导向作用。因此,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依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优化课堂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形式,充分交还学生的课堂参与权与主动权。学生在自评中将会回忆、梳理创作过程,反思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及时调整创作方向。而在评价他人作品时,学生将会欣赏、分析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表达内容,尝试对创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表达等进行探索,且会不自觉地代入自身的经验与思考过程,尝试关联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样可以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有效利用起来,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此种评价模式充分体现了生生平等的原则,班级所有学生皆可有效参与进来,学生既可以发挥自身价值,又可以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乐趣。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其作品的优势与不足,再让其他学生联系自身经验与想法进行评价,这样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审美判断及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评价结果,美术教师再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引导,如“他从哪些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创意?当你看完作品后有什么样的感受”等。总之,通过生活化教学评价模式,学生不但能够对创作过程进行回顾,还可以再次体验创作活动,有助于强化教学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否则容易出现机械化、边缘化问题,阻碍美育课程功能的发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小学美术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的指引,小学美术教师要在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活动设计等各个环节全面融入生活化理念,进一步提高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罗艳.践行陶行知思想,活跃小学美术课堂[J].新课程(小学),2019(7):22-23.

[2]熊莹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9(86):160,162.

[3]胡清.运用陶行知教育理论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创造力[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0):113-115.

[4]文娉.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3):740.

[5]潘萍萍.基于创造教育思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好家长,2019(14):224-225.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理论实践研究小学美术
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生活,习作之“本真”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生活教育理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思考
谈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美术欣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