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文化传承的汉字教学策略探究

2023-05-19王浩

江苏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汉字文化汉字教学文化自信

【摘 要】语文课堂是汉字教学指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挖掘文化主题,增强文化体验,触摸文化脉搏;在写字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感受书法的实用美、艺术美,领略从写好笔画到写好篇章的文化意涵;在用字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注重积累经典语言,并感受汉字在新时代的生命力。

【关键词】汉字教学;汉字文化;传统文化传承;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2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14-0062-04

【作者简介】王浩,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师,一级教师,苏州工业园区语文学科带头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修订,强化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导向。语文作为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承载着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而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交集就是汉字教学。当下的小学汉字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低、中年段识字教学机械化,过分强调反复书写;第二,高年段识字教学边缘化,重阅读而轻识字写字;第三,整个小学阶段的识字教学缺乏以文化人的意识。现行统编语文教材中应教学的汉字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是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一、识字探源,触摸文化脉搏

字理是识字的基础。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汉字形成的过程,而且要有意识地渗透中华传统美德、核心思想理念及中华人文精神,指向文化传承。

1.关注内容,挖掘文化主题

汉字起源早,中华民族的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能从汉字的形象中反映出来。在指向文化传承的汉字教学中,教师应挖掘有利于理解字义或记忆字形及能够传递传统文化育人信息的汉字进行教学。

2.重视方法,增强文化体验

甲骨文和金文等古代汉字虽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但毕竟年代久远,学生理解其含义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教师应选择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方法,如形象的视频、生动的故事,也可以采用演一演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汉字文化。

例如,上文提到的“孝”字,虽然给出了“孝顺”的组词,但教材中缺乏相应的语境。此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对“孝顺”一词的理解,再出示“孝”的甲骨文,并创设情境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还以打猎为生,有些部落嫌弃老人,因为猛兽来了,老人跑不快,要是带上老人一起走,就很容易被猛兽吃掉。但我们的祖先尊重老人,老人走路不方便,小朋友都主動走上前,把自己当作拐棍,让老人扶着自己的头稳稳地走路。在我们祖先的部落里,老人把对付猛兽的方法教给年轻人,并且代代相传,他们就再也不怕猛兽了,一直安居乐业。

这个故事既传递了“孝”字的构字信息,使学生明白了“孝”字的本义,又将孝顺的传统延伸至上古时代,使学生在故事中理解中华民族尊老孝亲美德的内涵和历史渊源。

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应该在教师的讲解和自身的体验中不断深化。教师创设情境时,应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文本呈现的具体语境,从而使汉字识记、文化浸润与文本语境相融合,使学生对汉字文化理解达到较高的境界。

二、写字求形,提升文化审美

书法是以汉字书写为基础行为且兼具审美的艺术形式。书法所展现的审美艺术是中华人文精神的一部分。教材以写字为主,以书法欣赏为辅,从两个维度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

1.多维欣赏,从实用到艺术

传统书法教学重视读帖,其实质就是使学生通过阅读任务促成汉字欣赏并获得视觉印象。书法的两种特性是实用性和艺术性,书法教学首先应先关注的是汉字的实用性,其次才是艺术性。书法的实用之美关键在于“用”,是“经世致用”理念的迁移,是中华民族淳朴、勤劳的民族性格的体现。我们对书法艺术实用性的教学无需浓墨重彩,只需要让学生在工工整整写好汉字、认读汉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即可。

中华汉字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材的编排也兼顾书法的艺术之美,呈现了硬笔、软笔两类书法艺术作品,在软笔书法作品中还兼顾了不同书体。其中,最为鲜明和集中的体现就是五下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其在单元导语页呈现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书体作品,在书法欣赏板块还展示了楷书、行草、草书等书体,涵盖了书法常见的书体。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时,可以安排如下学习活动。

活动一:认一认

引导学生边欣赏不同书体的作品,边自主寻找自己认识的字,调动学生识字的兴趣。

活动二:写一写

鼓励学生用软笔模仿着写一写,感受不同书体的运笔要求。

活动三:谈一谈

让学生谈谈对不同书体的整体感受,帮助学生归纳各书体的特点。

经历过以上具身的学习活动,学生对书法艺术之美的感知便不再仅仅停留于视觉和标签化的层面,这有助于他们形成书法欣赏的个人经验。

2.多层指导,从笔画到篇章

书法学习最重要的环节在于写。书法技能的获得,需要必要的知识、有效的指导和长久的练习。书法指导经验要遵循先易后难的教学逻辑,大致遵循先正后草、先描后临、先笔画后篇章的学习顺序。教材在书法指导上从微观层面的写好单个汉字到宏观层面写好一篇文章进阶。如一、二年级的生字都置于田字格中,并编排描红练习,旨在帮助低年段学生感受汉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一到三年级的“书写提示”板块系统指导学生书写单个汉字时应注意笔顺、关键笔画和间架结构等问题;从四年级开始,教材关注整体,注重从书写速度、行款、布局、落款等细节方面指导学生写好整段话、整篇文章。

小学阶段的学生应理解的主要是汉字的和谐之美和变化之美。如二上第一单元“书写提示”指出汉字书写“左窄右宽”和“左宽右窄”的要领。教师应让学生明确汉字是一个整体,各部件相加且要以整体为重,在收放之间达到整体的和谐;又如六上第二单元“书写提示”提出,指导篇章书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方格线和字之间的关系,不论横向书写还是纵向书写,都要做到字不触边框,体现出内容与格式之间的和谐。汉字书写的变化之美体现在从正楷到行楷的进阶和不同书写者呈现的书写风貌,由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先认识不同样态的范字之美,再临摹自己喜欢的作品。

汉字教学应有书写指导重点和审美培养重点,一、二学段应重点指导学生关注笔画的和谐之美和变化之美。如学习一下《荷叶圆圆》一文中的“机”和“朵”时,教师可以观照两个字的相同部件“木”,制作左偏旁“木”和下偏旁“木”以及写在右边“几”和写在上部“几”的相关字的卡片,让学生摆一摆,并阐述摆放理由。在此过程中,学生便会关注到相同部件在不同位置时笔画形态的变化,教师据此再指明“木”字旁的点画和“木”字底的捺画的写法变化,及写“几”字是否出钩的变化,并相机点明其中的穿插避让所带来的和谐之美。

从写好笔画到写好单字,再到写好篇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浸润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和核心理念之中,这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三、用字尚真,显现文化新生

汉字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使用汉字时能够融会贯通。教师在学生使用汉字的过程中点明汉字所呈现的文化现象,可以促进学生对汉字文化的理解。

1.承继规范,积累经典

阅读课文、记诵诗词、口语表达、习作等都是使用汉字的具体表现。字与词是汉语的基本元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精准用法,透过一般表象看到文字背后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如六上《少年闰土》一文借闰土之口描述捕鸟过程,其中的“扫”“支”“撒”“缚”等字精准地展现了捕鸟的具体操作过程,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换词的策略体会其不可替换之精妙,这便更能体现出闰土在讲述捕鸟过程时的自信和阳光,以及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句是字词的有机组合,能表达更加丰富的内容。新课标不仅对具体学段的阅读作出量化要求,还详尽地列出75首古诗文;教材广泛选用名家名篇,提升文言文的比重,呈现汉语最经典也最精彩的内容,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多亲近母语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使用汉字时规范、文雅,这些古诗名句、谚语俗语、成语歇后语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人文精神、文化哲理。如六下的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让学生在成长纪念册上留下对同学的临别赠言,教师可以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通过讲述古代名人临别赠言的故事,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鼓励学生用诗词歌赋的形式表达自己的难舍之情,并针对同学们之间的临别赠言给予反馈。这样的引导和反馈是中华民族“送别”这一文化主题的再次延续,是人文精神相隔千年的一种传递。

2.捕捉新意,嵌入时代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不变的是其根本特质、精神、核心價值,但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则随着时代不断发生着变化。教师可以通过反馈,帮助学生明晰其中的文化内涵,实现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优秀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汉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呈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和扩展性。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比新旧表达之间的差异,进行思辨性阅读和思考。如五下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要求学生完成研究报告,并建议学生围绕生活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展开研究。学习这一内容时,笔者引导学生对街头招牌中的错别字进行走访调查,他们共搜集到了20多个有错别字的招牌,其中包括“衣衣不舍”“衫国演义”等用字现象。学生对此现象持否定态度,主要认为这样用字会误导大众。笔者便引入更多生活中的此类用字现象,如人民日报公众号的推文“云南大学‘招生减章火了”及各地政府服务App名称“浙里办”“渝快办”等,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讨论。最终,学生明白了应一分为二地看待这些用字现象。一方面,这些现象的确有误导大众的可能性,但通过引号的使用便可加以区别;另一方面,汉字谐音换用,不仅点明了店铺、App的特点及性质,还增强了传播力,使汉字更好地融入生活。从当下的用字现象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关注、阅读和品评,体会汉字强大的生命力,指向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李煜晖,白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语文课程的认知误区及其澄清[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78-84.

[2]左安民.细说汉字——1000个汉字的起源与演变[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3]陈振濂.“书法学”学科研究整体观[J].美术观察,2022(9):5-8.

[4]钱逊.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变与不变[J].中国领导科学,2018(5):104-106.

猜你喜欢

汉字文化汉字教学文化自信
遵循识字教学规律,实现“互动识字”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与渗透
指向核心素养,词串识字教学的应然追求
中学语文课堂的汉字基本教学策略
浅谈零基础留学生的汉字教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论汉字偏旁部首在改善留学生汉字畏难心理中的作用
试论怎样利用汉字中的文化因素进行对外汉语汉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