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史”知识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路径探索

2023-05-19武承淑郑建辉王雄伟

经济研究导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四史思想政治理论课

武承淑 郑建辉 王雄伟

摘   要:“四史”知识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国家政策的要求和大学生教育的需要,但各个高校做法不同。部分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单独开设中国共产党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两门“四史”知识必修课程,部分高校效仿重点马院开设中国共产党党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两门选修课程,还有部分高校由思政教师面对全校学生开展“四史”知识讲座,但大部分高校采取“四史”知识全面融入现有思政必修课的方式。高校“四史”知识教学,尽管方法各异、形式多样,但均不同程度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知识碎片化现象突出、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衔接不够等问题,难以达到“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也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整体合力。从“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出发,从集体备课、思政教育从业队伍建设、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四史”感悟式教学等方式,切实解决“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的困境与难题,实现“四史”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

关键词:“四史”;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融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08-0108-03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提出,要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1]。教育部等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提出要将“四史”融入思政課教学中。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四史”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重点[2]。因此,如何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四史”内容,让学生产生兴趣并高效吸收“四史”知识无疑成为每一位思政课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四史”知识与思政课融合的现状

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四史”知识融入思政必修课程的方式方法。

(一)部分高校增设“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课程

有关部门要求,有条件的高校要开设“四史”教育专门课程,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要率先增设“中国共产党历史”与“社会主义发展史”两门必修课程。也有部分高校开设了同样名称的选修课程,这两门课程比较全面地记载了“四史”知识的重点内容。在“中国共产党历史”课程中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内容,主要讲述百年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奋斗历程。“社会主义发展史”课程主要侧重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和中国之外的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3]。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四史”知识是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素材与资源,理应是思政教育的内容。思政教育中渗透“四史”知识,就是让学生知悉党的昨天和今天,深刻领会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弄清楚当今中国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明晰大学生应有的担当与责任,增强大学生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从思想上和行动上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更好体现了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高度契合。笔者认为,增设“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为必修课程的做法,虽然填补了“四史”知识的空缺,但是并没有加强“四史”知识融入思政理论课的紧密程度,其实融入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过程,会产生强大的合力。另一方面,过多增设课程会更进一步加剧学科的复杂性,加剧思政课内容之间的交叉重复和加重学生的负担。况且选修课程的开设只会惠及选修了该课程的学生,并不具有普及性。

(二)部分高校举办“四史”知识讲座或者聘请知名专家讲“四史”知识

单独采用这种方法势必会造成“四史”知识的碎片化或者简略化,造成“四史”知识融入的局限性与条块化分割。

(三)大部分高校让“四史”知识进入全部思政必修课

这样的做法无疑是准确理解了融入的内涵,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也与“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相吻合。但是,实践操作中存在教师队伍水平不高、教师主观作用发挥不足等影响,导致融入过程中知识与情感分离;教师对“四史”知识掌握不够、结合不够恰当,造成学科之间内容交叉重复与资源浪费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与初衷。实践中还有部分高校将上述方法结合使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但均不同程度存在教学内容重复、知识碎片化现象突出、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衔接不够等问题,难以达到“四史”知识与思政教育的高度融合,影响思政教育的整体合力。

二、“四史”知识融入思政课程的困境

(一)思政教育一体化进程尚未完成,加剧了“四史”知识融入思政理论课的难度与复杂性

思政教育一体化包括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和各层次思政课一体化。在“四史”知识全面融入思政教育的政策指引下,大中小思政教育以及各层次思政教育都面临“四史”知识融入思政课的使命与追求。目前大中小思政理论课和高校思政课学科之间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如果再不明晰“四史”知识融入的范围,势必会造成“四史”知识融入的交叉重复或真空,以至于进一步加剧“四史”知识融入思政理论课的难度与复杂性,阻碍思政教育一体化进程,造成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使思政课更加枯燥乏味,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影响整个思政教育的成效。

(二)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教学模式忽视了“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的情感性特征,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四史”融入思政教育的初衷与目的

目前思政教育大多仍停留在“说教式”、“说理式”的教学方法上。鉴于“四史”知识的事实叙述性特征,与长期以来思政课惯用的说教模式看似完全吻合,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早已凸显了弊端。一是只注重知识传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完全不顾及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的发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只为考试而被动学习,师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二是长期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维与模式,实践的内容仅仅是课本知识和理论课堂的延伸,实践教学演变成课后作业,学生难以产生深刻感悟,难以激发学生情怀,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四史”教育知识型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统一的初衷与目的。

(三)“四史”教育从业队伍层次不齐,难以形成有效合力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向纵深发展,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及学生日常品德教育成为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课程思政和学生日常品德教育从业人员并非思政教育专业人员,专业的局限性决定了其对 “四史”知识难有系统领会,难以真正领会“四史”精神,因而对知识、理念与情感的把握难免会有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再让“四史”知识与思政教育融会贯通,真可谓难上加难,更是难以真正启发学生。

三、“四史”融入思政课课程的路径选择

“四史”教育关注的不仅是“四史”知识的传授,更注重的是通过学习知识引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笔者认为,高等学校要将“四史”知识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从“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的目的出发,关注大学生自尊自爱、自觉自强的品质,唤起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融入,关注的是“四史”知识与思政理论课的交融与浑然一体,注重二者合力作用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四史”教育融入思政必修课的主要途径无疑是“四史”知识进入现有思政理论必修课,而不是单独开设“四史”课程。

(一)开展思政必修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要界定“四史”知识融入思政理论必修课的知识范围、研讨“四史”知识融入思政理论必修课的方式方法。“四史”知识集体备课制度是明晰“四史”融入范围,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的良好路径。

1.建立上下联动的常态化思政教育集体备课制度,形成由省级教学行政部门组织的全省思政课教师代表参加的一级集体备课会议,由高校召集教师代表分教研室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组织二级备课会,做到上下联动、无缝衔接的全方位的“四史”知识融入思政理论课的教育体系,为“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提供政策支撑。

2.各层级集体备课会承担不同的任务。其中,一级备课会经过充分讨论,界定“四史”知识融入各个学科的范围框架;二级备课会由高校各个学科的负责人以教研室为单位就一级备课会议商定的融入该学科的“四史”知识进行详尽分解,确定融入每个章节的内容,并探讨如何有效融入的教学方式方法,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融入课堂。

(二)补齐思政教育队伍水平短板

1.选派思政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四史”知识相关培训交流,并将培训内容传达给其他思政理论课教师、班团课教师等思政教育从业人员。

2.建立思政理论课教师联系学院制度,定期或不定期指导课程思政和学生的班团课,答疑解惑师生疑惑的思政领域的问题;指导开展“四史”知识各种活动,定期开展“四史”知识系统培训,形成思政教学、班团课和学生品德教育的强大合力。

3.组织“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专项课题的申报工作。创新“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的思维与方法,提升思政教育的科研水平,促进教研相长,实现“四史”知识与思政教育融会贯通。

(三)创新“四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法,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模式

“四史”知识进课堂,意味着思政理论课的容量更大。至于在思政理论课时长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四史”知识与思政理论的教学进度,笔者建议借助雨课堂、超星、课堂派、蓝墨云等教学平台,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打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不仅兼顾时长与容量的问题,同时增加融入过程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1.打造课前、课中、课后一体的学生全程参与的线上线下“四史”知识融入思政课教学模式。课前线上发布预习内容,学生做好预习,课堂上与学生互动交流。课堂上布置课后复习与作业,线上提交教师批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节省了大量时间,实现以讨论、辩论、演讲、讲“四史”故事等课堂展示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当堂或者借助平台相互点评,教师做点评总结,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全程参与,切实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2.充分利用自主学习课时,借助雨课堂、课堂派、学习通等教学平台发布“四史”学习提纲。“四史”提纲须与思政课内容相关,学生在提纲范围内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线上自主学习、答疑,并计入本课程考核范畴。

(四)创新“四史”融入思政课课程的感悟式教学环节

1.学生讲 “四史”故事

教师布计划、列提纲,规划本次课程融入的“四史”知识范围;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堂上讲与本次思政课授课内容相关的“四史”故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体会故事蕴含的中国精神,感悟故事蕴藏的情怀,达到“四史”融入思政教育的知识与情感相统一的教学目的。

2.举办形式多样的“四史”教育课外活动

“四史”融入思政课课程,不光注重课堂内教学,还要举办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借助红色资源,打造实践基地[5],拓展实践方式。可以通过联合学校团委、学生管理工作部门举办“四史”知识有奖问答、演讲辩论、参观红色基地等活动,将“四史”学习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推进“四史”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帮助学生深刻体悟“四史”知识蕴含的红色精神,激励学生奋进[4]。

3.现场感受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

聘请英雄人物、模范人物到校园开展“四史”知识讲座,身临其境聆听英模人物的亲身经历,为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激励大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从而坚定理想信念,化理想为行动,为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要求思政课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教育素材。“四史”记载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四史”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资源,凸显“四史”教育与思政课课程教育的高度契合性。思政课与 “四史”的高度融合,可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生动化,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理论的吸收和实践运用。“四史”教育承载着党的理论继承与创新的使命。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要引领“四史”教育的方向,就必须练就自身本领,才能起到传帮带作用。只有实现“四史”知识的有效融入,方可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情感认同、道路认同,增强爱党爱国的情怀。

参考文献:

[1]   孫超.在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J].德州学院学报,2014,30(S2):74-75.

[2]   张艳明.混合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11):102-105.

[3]   任湘,李红琼.大数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21):60-63.

[4]   郭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9.

[责任编辑   兴   华]

猜你喜欢

四史思想政治理论课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高举队旗学“四史” 红色基因我传承——“四史”教育教你一招
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
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
队史连“四史”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