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 内言》修辞手法研究
2023-05-18陈柯颖
【摘要】《管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本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集体著作。春秋战国时期,修辞手法得到广泛运用。《管子》一书分八组,《管子·内言》一组全面集中地记载了管仲遗说,具有原始资料的性质,修辞手法更为全面具体。《管子·内言》篇中所使用的词语、章句上的修辞手法,包括警策、节缩、排比、反复、层递;所使用的材料、意境上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设问、感叹、委婉、夸张、引用。《管子·内言》较全面地使用修辞手法,加强了语言表达的效果。
【关键词】《管子·内言》;修辞手法;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9-003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11
管仲(前725—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颖上人,是我国古代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管子》汇总了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言论,主要以法家和道家为主,兼有儒家、纵横家、阴阳家、兵家等各家的观点,是一部独成一家之言的杂家著作。《管子》一书,西汉刘向校订为八组、八十六篇,后来亡佚十篇,现存七十六篇。《内言》一组共有九篇,亡佚两篇,现存七篇,全面、集中地记载了管仲遗说,具有原始资料的性质。《管子·内言》修辞手法地运用全面系统,语言运用主要侧重于实用层面,加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一、词语、章句上的修辞手法
《管子·内言》词语上运用了警策、节缩这两种修辞手法;章句上的修辞手法主要是排比、反复和层递。
(一)警策、节缩
1.警策。“用言简意赅的一句话或一段话,极其精确和概括地说明一个道理,让人们从意味深长,内容丰富的语句里,进一步揣摩其深刻的含义,并且受到启发和教育,这种修辞方式叫警策。”[1]416《内言》一组是《管子》一书的思想渊源,言简意赅而又意味深长,如:
(1)“死者成行,生者成名,名不两立,行不虚至。(《大匡》)”
逝去的人保全了德行,生存下来的人获得了功名,生者之名与死者之名二者是对立的,德行也不会凭空取得。生死、德行与功名之间的辨证关系,抽象又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2)知者谋善,不如当时。(《霸言》)
智者善于谋略,但是更要善于抓住好时机。时机失去就不会再回来,精于时机往往事半功倍。这句话言简意赅地启发智者要等待时机、把握时机兴举大事。
《管子·内言》运用警策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蕴含深刻的含义。警策手法的使用,让《管子·内言》中的语句更加简洁明了又清晰有力。
2.节缩。“节短语言文字叫做节;缩合语言文字叫做缩。”[2]142节是一种语音或字形上删减变化的手段,并不会对意义产生影响。如:
美金以铸戈、剑、矛、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斤、斧、鉏、夷、锯、欘,试诸木土。(《小匡》)
此处“诸”是“之于”两字缩成一个字。这里使用节缩是为了让语言更为简明。由于滥用节缩会造成语言的混乱,所以《内言》一组中只存在这一处节缩的例子。
(二)排比、反复、层递
1.排比。排比根据语言结构可以分为单句排比和复句排比。《管子·内言》除《问》一篇之外,每一篇都存在排比手法的运用,排比是《管子·内言》中运用得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手法,共有25例,其中单句排比9例,复句排比16例。
其一,单句排比。单句排比是把几个单句排列在一起,运用这种技巧可以加强文章的气势。例如:
(1)士庶人毋专弃妻,毋曲堤,毋贮粟,毋禁材。(《大匡》)
(2)凡贵贱之义,入与父俱,出与师俱,上与君俱。(《大匡》)
这些排比句式简短,内容集中,用于說理可以加强说服力。
其二,复句排比。复句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复合句并列到一起。复句排比相较于单句排比形式更为复杂,气势也更磅礴。如:
计得地与宝,而不计失诸侯;计得财委,而不计失百姓;计见亲,而不计见弃。(《中匡》)
这句话是三个结构相同的分句构成的排比。其结构为“计得” +N+“而不计” +V。
《管子·内篇》中排比的大量使用,加强了说话的力度和气势,朗读起来语气流畅、节奏感强,给人以一种一气呵成的感觉。
2.反复。反复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意识地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完全相同的词语或句子,来达到强调句意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管子·内言》反复一共使用了6处。如:
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胃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小匡》)
这句话用反复+排比这两种修辞手法。鲍叔有意反复五遍“臣不如也”来加强语势,强调治国应该选用管仲。
反复手法的使用,让《管子·内言》的句子、段落层次更加分明,思想、感情也得以强调、突出。
3.层递。层递按内容可分为递增和递减,《管子·内言》中层递出现了5例,都为递增的手法。如:
(1)管仲曰:“为人臣者,不尽力于君则不亲信,不亲信则言不听,言不听则社稷不定。”(《大匡》)
此处,下一句的句首和上一句的句尾用的是同一个词语关联递增,由小到大、由深到重层层深入,从轻到重,一层一层加强说话效果,说明了臣子尽心尽力的重要性,体现了管仲的君臣思想。又如:
(2)诸侯之君,不贪于土。贪于土必勤于兵,勤于兵必病于民,民病则多诈。夫诈密而后动者胜,诈则不信于民。夫不信于民则乱,内动则危于身。(《大匡》)
“层递用来说理,可以使议论环环相扣,步步紧逼,加强严密性,提高说服力。”[3]148例(2)先给出论点,继而三层内容层层递进展开论证。逻辑关系犹如链条,一环接着一环,说理严密、透辟。再如:
《管子·内言》使用层递手法处的话语,每一处都为递增的手法,条理清晰,一层一层深入,节奏感也随之加强,体现了管仲严密的语言逻辑。
二、材料、意境上的修辞手法
《管子·内言》运用材料和意境上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设问、感叹、委婉、夸张、引用六种。材料和意境密不可分。
(一)比喻、设问
1.比喻。比喻注重形似,比喻可以将事物用一种更生动形象的话语描述出来。比喻可以分成明喻、隐喻和借喻三种。
《管子·内言》中,比喻共有8例,其中明喻4例,隐喻2例,借喻2例。
其一,明喻。明喻是有比喻词出现的比喻。常见的比喻词有“若、如、犹、似”等。《管子·内言》中比喻词使用了“如”“犹”“若”。例如:
(1)是故天下之于桓公,远国之民望如父母,近国之民从如流水。(《小匡》)
(2)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霸形》)
以上两个例子是“犹”“如”作喻词的比喻句。用熟悉的具体的事物“父母”“流水”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百姓归顺”。明喻手法的使用,将画面立体动态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其二,隐喻。隐喻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但是比喻隐藏在句法结构里的一种修辞手法。《管子·内言》中比喻都隐藏在主谓结构中,如:
(1)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小匡》)
这句话主谓结构中暗藏比喻修辞,将“管仲”和“民之父母”用判断句等同,形容管仲就像是百姓的父母一般。又如:
(2)独明者,天下之利器也;独断者,微密之营垒也。(《霸言》)
例(2)比喻隐藏在两个判断句中。此处是用“……者,……也”这一判断句式,来隐藏“像”“好比”一类意义的比喻关系。
其三,借喻。借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相较明喻、隐喻更为密切。例如:
夫轻重强弱之形,诸侯国合则强,孤则弱。骥之才,而百马代之,骥必罢矣。(《霸言》)
“骥必罢矣”喻“诸侯国孤则弱”,隐藏本体“诸侯国孤则弱”,作者将抽象的道理借用浅显易懂的事例比喻出来,更加生动形象地论述了自己的论点。
2.设问。设问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提问,另一种是激问。《管子·内言》中,一共出现了7处设问句。
其一,提问。提问是提出一个问题,紧接着做出回答,以引起听者、读者注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1)故行地滋远,得人弥众,是何也?怀其文而畏其武。(《小匡》)
该例句集中他人注意力,引起他人思考,接着给出答案。后者言语技巧的运用很明显更能启发他人,带来更好的语言效果。再如:
(2)臣闻之,消息盈虚,与百姓诎信,然后能以国宁勿已者,朋其可乎?朋之为人也,动必量力,举必量技。(《戒》)
管仲在提问时,隰朋已为他心中的人选。管仲提出的问题后面跟着明确的答案,提问的使用有利于引起人们的注意。
其二,激问。激问是一种用肯定问句表达否定意义,否定问句表达肯定意义,以此来加强语气的修辞手法。
《管子·内言》中,激问有4例,其中用肯定问句形式表达否定意思有2例,如:
(1)东郭有狗嘊嘊,旦暮欲啮,我枷而不使也。今夫易牙,子之不能爱,安能爱君?(《戒》)
(2)北郭有狗嘊嘊,旦暮欲啮,我枷而不使也。今夫竖刁,其身之不爱,焉能爱君?(《戒》)
以上两个例子是“安”“焉”用于句首为标志的激问句。管仲借激问的手法,抒发强烈的感情,劝谏齐桓公将易牙、竖刁除去。
用否定问句形式表达肯定意思的有2例,都以“无……?”为标志,如:
(1)為义之士,不入齐国,安得无危?
齐桓公一直试图加强军备,然而时机未到,管仲用否定形式的问句表达肯定的意义,表现出坚决反对此时加强军备的态度。又如:
(2)今三祥未见有者,虽曰受命,无乃失诸乎?(《小匡》)
管仲使用激问的手法加强语气,劝谏齐桓公不要颠倒礼节。此处激问手法的使用更高效地引起齐桓公的思考。
《管子·内言》中每一处设问都使用得恰到好处。设问位置安排得巧妙,让听者、读者跟着提问者的问题一起波澜起伏,再将他人的情绪引到最高点。设问位置看似不经意地放置,也体现了《内言》一组深厚的语言功底。
(二)感叹、委婉、夸张、引用
1.感叹。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提道:“深沉的思想或猛烈的感情,用一种呼声或类乎呼声的此句表达出的,便是感叹辞。”[2]115《管子·内言》中感叹句只有四处,是用感叹词“乎” +“!”作标志。如: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小匡》)
(2)如此而近有德而远有色,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邪!四方之外归君其犹流水乎!(《戒》)
叹词在句尾,加强肯定语气,表达出说话者对所言之事强烈的认同感。《管子·内言》感叹手法的运用,加重了语势,使要强调的思想的更为突出,感情更加强烈。
2.委婉。委婉是古汉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对不方便或不愿直言的意思,故意用一种委婉曲折的方式烘托或暗示给他人。《内言》一组使用委婉修辞手法,主要是因为说话者出于谦虚或忌讳不敢直言。如:
(1)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小匡》)
齐桓公任命鲍叔当宰相,鲍叔托辞自称庸臣。后文更是连用五个“臣不如管仲”将宰相职位让给管仲。又如:
(2)斧钺之人也,幸以获生,以属其腰领,臣之禄也。(《小匡》)
古人注意掌握说话的分寸,谈及死亡时他们通常用一种委婉的说法。管仲在齐桓公面前用“以属其腰领”来代替“未死亡”,婉转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管子·内言》中委婉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避免听话者因不喜而厌烦,听话者会更高程度地接受。书中这一修辞手法展现了古代文人的辞采风貌以及他们耐人寻味的说话技巧。
3.夸张。东汉王充在《论衡》中称夸张为“增”,并在《语增》《儒增》《艺增》篇中举例论述这一修辞手法。所谓“增”,就是指超过了客观事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夸张为夸饰。因为《管子》一书文风朴素笃实,所以《管子·内言》夸张修辞手法并不多,只有两处:
(1)管子对曰:“夫凤凰鸾鸟不降,而鹰隼鸱枭丰。庶神不格,守龟不兆,握粟而筮者屡中。时而甘露不降,飘风暴雨数臻,五谷不蕃,六畜不育,而蓬蒿藜藋并兴。夫凤凰之文,前德义,后日昌,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雒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者,虽曰受命,无乃失诸乎?”(《小匡》)
管仲描绘了一幅“鸾鸟不降,庶神不格,守龟不兆,甘露不降,杂草繁茂”的场景,借此夸大“三种祥瑞没有出现,纵然称王也是错误”这种思想,增强说话的效果,较为自然地唤起齐桓公的想象。又如:
(2)如此而近有德而远有色,则四封之内视君其犹父母邪!四方之外归君其犹流水乎!(《戒》)
“按照表现方法划分,夸张可以划分为一般夸张和借助夸张。借助夸张,即借助其他修辞方式而构成的夸张。”[4]127例(2)运用的便是借助比喻构成的夸张。管仲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动态地描绘了一幅人民归顺图。
4.引用。引用的内容往往具有权威性或者被众人所熟知,以此增加文章的权威性和说服力。《管子·内言》中只有以下一处例子:
鲍叔曰:“先人有言曰:‘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今君知臣之不肖也,是以使贱臣傅小白也。贱臣知弃矣。”(《大匡》)
此处的修辞手法为暗引,鲍叔以“先人有言”的形式,而不指出引语的具体出处,假定听者已知晓具体内容,进而引出自己的看法,借先人言语增加自己言语的说服力。
三、结语
《管子·内言》一共使用了11种修辞手法,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排比,出现了25处。《管子·内言》说理严谨、气势排山倒海,很多都是大量使用排比句的形成的效果。春秋至战国时期,为了赢得统治者的认同,夸饰之风迅速蔓延。而《管子·内言》仍能保持质朴之风,夸张只使用了两处,这更是彰显了《管子·内言》的难能可贵。《管子·内言》一组的语言运用,主要侧重于实用层面。虽然节缩在语言技巧上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委婉是出于谦虚或忌讳,但是其他九种修辞手法的使用,都或多或少加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管子·内言》中修辞手法的使用体现了其高超的论辩技巧,论说文体《霸言》篇语言逻辑严密,记叙文体《大匡》《小匡》等篇画面生动形象。此外,《管子·内言》中存在同时使用多种修辞手法的情况。如:同时使用排比和对比;同时使用反复和对比;同时使用反复和借喻等。这些修辞手法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使修辞效果更加鲜明突出。总之,《管子·内言》中的11种修辞手法运用得恰到好处。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为《內言》一组增加了不少的语言魅力。
参考文献:
[1]季绍德.古汉语修辞[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
[2]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刘静敏.实用汉语修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4]张蕾.《管子》辞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
作者简介:
陈柯颖,女,汉族,河南项城人,山东理工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硕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