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辞手法在英汉翻译中的“隐 ” 与“显”

2023-05-18马青扬

今古文创 2023年9期
关键词:修辞手法莱辛汉译

马青扬

【摘要】英国当代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芙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其作品《天黑前的夏天》也被《纽约时报》誉为“《百年孤独》之后最好的小说”。修辞是交际活动中的一种言语现象,其应用目的在于激发读者的想象。在小说《天黑前的夏天》中,莱辛呈现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而在叙事中构建起作者、文本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试图结合实例从修辞角度探析其译本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关键词】修辞手法;《天黑前的夏天》;莱辛;汉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8264(2023)09-0100-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9.033

一、作品简介

《天黑前的夏天》(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是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体味生活,用女性思维想象与表达的文学作品。小说刻画了一位中年女子凯特在当了25年的家庭主妇后,突然意识到家人不再需要她,此后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主要主题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假象、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女性的经历,以及关于拯救的梦境。《天黑前的夏天》采用了直接叙事的写作手法,用词简单朴实;但通过梦和神话典故,主人公与隐藏在所有人生活之下的黑暗的、客观的力量息息相关。

多丽丝·莱辛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及多个重要文学奖项,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1950年《野草在歌唱》的出版使她一举成名,此后萊辛又发表了多部作品包括长篇小说、诗歌、散文等。莱辛的作品普遍关注当代女性的处境,包括情感生活、家庭生活和生理与心理状态等。

二、译本简介

国内外学者对《天黑前的夏天》这本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成长、女性主义叙事学、意象和自我意识等。对《天黑前的夏天》译本的研究,迄今为止还未引起学者们的充分重视。笔者在中国CNKI期刊网上未找到任何有关《天黑前的夏天》的翻译研究。本文选取译林出版社邱益鸿所译的《天黑前的夏天》,对文本中的修辞手法的汉译进行分析。

译文整体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具体表现为俗语、成语等四字格的频繁使用,例如将“Things had already changed”译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将“But charm had to be put to one side, if one wanted to understand what he really meant, or wanted”译为“不过,若想弄清楚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个暂且不管,先听他说话”,将“Why should they stick to Europe”译为“为什么非得在欧洲这棵树上吊死呢”等。

三、案例分析

莱辛在此书中主要使用了比喻(包括明喻、暗喻和转喻)、拟人、修辞性疑问句、摹色、重复、夸张、通感和拟声等修辞手法。张金泉在《语言美与修辞》中指出,修辞是言语表达者适应题旨情境,为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而进行的言语组织和加工活动,并提出通过语音修辞、词汇修辞、句法修辞和段落修辞可以实现语言的声音美和内容美。下文将选取其中几个修辞手法进行具体分析。

(一)比喻

明喻(simile)作为英语文学中最简单、最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联想力表达本体和语体之间的相似性。冯翠华在《英语修辞大全》中给明喻下了定义:“A simile, then, is a figure of speech which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wo unlike elements having at least one quality or characteristic in common.”(冯翠华, 2005:170)。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将所描写的事物更加浅显易懂、生动具体。

张金泉在《语言美与修辞》中将明喻的修辞效果分为三类: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平凡的事物生动化。《天黑前的夏天》中有许多明喻的修辞手法:

例1:

SL:She was letting words and phrases as worn as nursery rhymes slide around her tongue.(2009:1)

TL:任凭自己嘴里冒出童谣般老掉牙的话语。(2016:1)

例2:

SL:the family had often enough joked that when they entertained their many foreign friends, they served traditional dishes like peasants dependent on the tourist trade. (2009:10)

TL:他们一家子常开玩笑说,他们家请外国朋友吃饭,拿手好戏就是上传统菜肴,就像农民离开旅游行业就没戏唱了一样。(2016:10)

例1中主人公将自己话语的老旧程度比作童谣,从而使“老旧”这一抽象概念更加具体可感,即上文提到的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译者将“worn”译为“老掉牙”,可以充分强调话语陈旧过时。

例2中将主人公一家比作农民,将他们招待客人时的表现描述得生动形象,十分传神,符合上述第三类修辞效果:使平凡的事物生动化。

暗喻(metaphor)作为词义修辞格中的一种修辞手法,不使用明喻“as”“like”等连接词,而是在其中蕴含暗示性的比较。在读者接受作家观点的角度来看,暗喻是非常有效的工具。不仅能够让读者看,同时会引导读者想象。

例3:

SL:husband, and young people only just free from the tyrannies of adolescent emotion and therefore all the more intolerant of other people’s weakness.(2009:87)

TL:丈夫和那个几个小年轻,他们刚刚才摆脱青春期情绪的魔掌,因此更无法容忍别人的缺点。(2016:90)

例3中,女主人公凯特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形象,她在与家人发生矛盾时用“tyranny”来描述孩子们的青春期情绪,与之相提并论,借此强调青春期情绪的威力之大。“tyranny”的本义为暴君,译者选择将其处理为“魔掌”,该词本身就含有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凶恶势力的控制,由此可以看出译者的选词非常恰当。

(二)摹色

修辞学中的摹色(color scheme)是指文学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使用恰当的色彩词准确地描绘大千世界的五彩斑斓。“red”和“yellow”这种单调的色彩词不能表现出相似颜色之间的细微差别,所以就出现了以事物本身表现其颜色的词汇,即语言学中所说的“物质色彩词”,例如:olive、gold等。书中有新人物登场时,作者往往先描摹该人物的外貌特征,这也从侧面体现出莱辛作为女性作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例4:

SL:a girl as fragile as a camellia with a dead-white skin and heavy dark-red hair. (2009:13)

TL:娇滴滴的一个小姑娘,像朵山茶花,雪白的肌肤,浓密的深红色头发。(2016:13)

例5:

SL:At a table between a tall hibiscus bush and some plumbago that was moth-grey and not blue in the artificial light.(2009:66)

TL:在一棵高大的木槿树和几株蓝茉莉之间摆了一张桌子,那几株蓝茉莉在灯光的照耀下,变成蛾子般的灰色,看不到原本的蓝。(2016:68)

例4中作者使用令人出乎意料的喻体和颜色来形容自己年轻时的面部特征,“dead-white”的字面意思是白得像死人一样,译者如果选择直译会显得非常突兀,意译为雪白更符合前面将女孩比作山茶花的形象和意境。

例5是对房间的描摹,在灯光下,凯特注意到了蓝茉莉的色彩变化,房间内的环境与窗外海边五颜六色的景象形成对比,只说灰色无法表现女主人公的心境變化,译者选择直译“moth-grey”为“蛾子般的灰色”。

(三)拟人

拟人(personification)的修辞手法可以将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可以赋予动物、植物或者其他抽象概念以人类所独有的性格特征、思想等很多方面。作者可以通过将场景中的物体拟人化来丰富故事情节,并使得故事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变得丰满。

例6:

SL:The kettle had taken twenty minutes to reach even the stage of singing: she could not remember having heard a singing kettle for years. Electricity brought water from stillness to turmoil in a moment, and singing was bypassed altogether…(2009:2)

TL:要耗去整整二十分钟的时间,才能让水壶呜呜呜响。这些年里,她都不记得水壶烧开的叫声是什么样的了。有了电,水从静止到沸腾不过眨眼的工夫,完全不需要响声……(2016:2)

例6中,这是故事开头,主人公在后屋台阶上边等待水烧开边想心事的情节,作者将水壶赋予生命力,让它“唱歌”,此句“singing”出现了三次,译者将其分别译成拟声词“呜呜呜响”、增译为“烧开的叫声”和“响声”,以此避免译文中出现过多同样的字眼。

(四)修辞性疑问句

修辞性疑问句是指以疑问句形式出现,但却具有强烈的肯定或否定作用的一种句式。修辞性疑问句不需要对方回答,因为所提出的问题或者是不言自明、无需要回答的,或者是问得对方无言以对、无法回答。修辞性疑问也可以自问自答,以起到强调自己观点正确的作用。

例7:

SL:This series of power cuts did seem to have come very fast after the last?(2009:2)

TL:与上回相比,好像这几次停电真的说停就停。(2016:2)

此句为主人公凯特的内心独白,其作用并非提问表质疑,而是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近期停电非常频繁。使用设问句同时是为后文作铺垫,如果使用陈述句,则有可能阻碍文章的逻辑结构和故事内容之间的联系。翻译此句时,比起陈述句,译者选择意译,并改为主观性更强的肯定句。

(五)重复

重复(repetition)是将某一个词或意义相近的几个词语反复表达,从而产生鲜明的艺术效果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重复的功能主要有深化形象的塑造、引起读者的注意、渲染文章的气氛、增强词语和句子之间的节奏感、加大作者情感表达的力度,从而突出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

例8:

SL: And she smiles. She smiles. She smiles.(2009:50)

TL:就这样,她脸上堆着笑容,笑个不停。(2016:51)

例8中的三个smile重复使用,增强了作者情感表达的力度、渲染了环境气氛,使读者更能够切实地感受到女生的快乐。在英文中,重复可以有上述多重作用,而汉语喜欢避免重复,译者选择增译,分别译为名词“(脸上堆着)笑容”和动词“笑(个不停)”,后者的处理方式既保留了原文想表达的动作和情感,又避免了重复。

(六)夸張

夸张(hyperbole),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指为了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例9:

SL:A wasp settled on a minute patch of jam on his forefinger. He watched it for a while, then he shook the beast of in a movement enough to startle an elephant.(2009:97)

TL:一只泥蜂停在他食指残留的一小滴果酱上,他凝视了那小东西一会儿,然后狠命地甩着手,将它赶跑,力度之大就是一头大象也会被吓得落荒而逃。(2016:101)

根据小说我们了解到,杰弗里和凯特之间存在15岁的年龄差,通过这段杰弗里赶走泥蜂的描写,可以看出在主人公眼中杰弗里是一个孩子,从而加深了读者对这个人物形象的认知。译者翻译时,将后半句拆分成三个短句,更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力度之大”和“落荒而逃”两个四字格的使用再次体现出译者归化的翻译策略。

(七)通感

通感(synaesthesia)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式。

例10:

SL:For Kate, who lay neither asleep nor awake, felt the noise washing all about her, felt it crash on her, making her bones ache.(2009:129)

TL:她处于半睡半醒的状态,感觉阵阵噪音正冲着她全身汹涌袭来,挤压得她骨头都疼痛。(2016:135)

例10中,作者在描写噪音给主人公带来的影响时,将听觉转换为触觉,让“噪音”这个意象活了起来,使原本平淡的句子变得生动。译者选择保留这个修辞手法,直译这一段,从而让读者感受到窗外的噪音之大,在听觉和触觉上同时产生共鸣,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四、结论

多丽丝·莱辛在《天黑前的夏天》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段,修辞手段能够使抽象平面的文字和内容更加立体化和形象化(刘丽英,2017:156),不仅能够提高语言的准确性和感染力,也充分展现了作者独特的写作视角和语言魅力,修辞手法可以帮助作者刻画人物、掌握剧情发展、烘托气氛和深化主题。整体来看,译者采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多采用四字格、成语、俗语等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充分考虑译入语文化特征语境,使译文更加贴近目的语读者,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文学性。

参考文献:

[1]Doris, L.The Summer Before the Dark[M].New York:Vintage Books, 2009.

[2]多丽丝·莱辛.天黑前的夏天[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3]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刘丽英.论多丽丝·莱辛《第五个孩子》的修辞美[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7,(4).

[6]张金泉.语言美与修辞:多丽丝·莱辛部分作品的修辞效果赏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修辞手法莱辛汉译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从修辞手法对泰国短篇小说《人生百态》节选分析
小说语言分析
关于《围城》中的隐喻思维解读
浅谈《红楼梦》女性外貌美描写中的“隐含比较”修辞手法
西方译学术语的汉译现状与思考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谈谈柯尔克孜语中“bay”、“-bay”和“bek”、“-bek”的汉译
适应与选择:俄语“关于”类复合式标题汉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