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沙水,释天性,学探究

2023-05-16江苏省常熟市海虞幼儿园吴琼娟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3年4期
关键词:战壕沙子经验

江苏省常熟市海虞幼儿园 吴琼娟

亲近自然是幼儿的天性。记忆中,童年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堆沙堡、打水仗……虽然总弄一身泥水,但是那种纯天然的快乐是任何游戏都代替不了的。陶行知先生主张“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提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沙、水是大自然中的瑰宝,其取用方便、玩法多变,蕴涵着许多教育价值。作为教师,我们要敏锐地捕捉幼儿的兴趣,把握各种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在沙水游戏中积极探索发现、体验乐趣、提升科学探究能力。

1 相遇——仔细观察,捕捉探究兴趣

兴趣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幼儿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但是这种好奇可能是无意识的、转瞬即逝的,所以教师要敏锐捕捉幼儿的兴趣点。

雨后第二天,幼儿兴致勃勃地来到沙池边玩沙。不一会儿,正在挖沙的涵涵突然叫了起来:“老师,沙子出水了!”旁边的小朋友听到后都围了过去:“真的有水!”“为什么上面的沙子是干的,下面的沙子却是湿的呢?”“这些沙子的颜色有点深、有点黑。”……幼儿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看到幼儿对遇水后的沙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那么,我能利用这个机会引导幼儿做些什么呢?《指南》指出:“成人要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积极性感染和带动幼儿。”当“沙”遇上“水”的那一瞬间,教师也要做一位有着强烈探索欲望的“科学家”,带动幼儿发现科学、走近科学。

2 相识——了解经验,催生探究行为

当“沙”遇上“水”,幼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次无意的相遇之后便是相知,接下来教师要分析幼儿的需要,精准提出问题,带领幼儿触摸科学、感受科学。考虑到教育应该在幼儿现有的经验、能力与新的经验、能力之间搭建桥梁。因此,在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之后,教师首先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玩沙,是幼儿每周都会进行的游戏,而且一般都是天晴的时候来玩,因此幼儿玩的都是干沙。挖沙、堆沙、漏沙、筛沙……结合幼儿原有的经验和当前的兴趣点,我初步设定了本次活动的探究内容——比较干沙和湿沙的不同特征。

我说:“昨天下了雨,沙子变湿了,你们玩玩看干沙和湿沙有什么不同。”于是,幼儿先用手摸一摸、抓一抓,发现干的沙子松松的,会从指缝中流下去;而湿沙能团成一团,不会从指缝中流下去。用模具印一印,干沙一会儿就散了,而湿沙能印出比较稳定的造型来,还能堆出又高又漂亮的沙堡;用筛子筛一筛,干沙都漏了下来,而湿沙很难漏下来……原来干沙遇上水后会有这么多变化!

《指南》指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 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将偶发事件视作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并积极思考最适宜幼儿发展的活动,推动幼儿的探究行为。幼儿在观察比较干沙和湿沙的过程中,充分调动眼睛、耳朵、手脚等感官,多通道进行感知,由此幼儿观察比较的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有效发展。

3 相知——巧妙引导,促进创意探究

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的科学不是读科学书籍和听科学讲演得来的,而是从‘把戏'中玩出来的。”相识之后便是相知,接下来教师要巧妙引导,让幼儿全方位感知科学、走进科学。

又到了玩沙时间,幼儿开心地来到沙池开始玩沙。“老师,今天的沙子是干的,堆不成沙堡了!”圆圆叫了起来。上次玩过湿沙后,幼儿发现湿沙更容易塑形,可是最近连续几天的晴天已经完全晒干了沙子。“那怎么办呢?”我顺势问道。“从水池里运点水来!”程程回答。“好啊!”我同意了他们的想法,然后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只见几个幼儿拿了几个玩沙的桶走到水池边开始运水(沙池边就是水池,相隔一米的距离)。可是杯水车薪,一次又一次,幼儿跑了好多次,发现沙池里的沙还是干干的,他们有点泄气了!

这时,我走过去问:“你们运的水呢?沙子怎么还是干干的呀?”“水都被沙子吸光了!老师,提水太累了!”圆圆说。“那怎么办呢?有没有什么办法让水自己流进沙池呢?”奕奕说:“还是快下雨吧!”“下雨可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得想办法让水流过来,快动动你们的小脑筋吧!”我提议。“有了,可以装个水管!”玲玲兴奋地说。“那我们去找水管吧!”于是幼儿便去材料区找水管了。大家找到了PVC管、竹管还有一些支架。搭建开始了!幼儿分工合作,有的接管子,有的装支架,水管连接起来啦!放水,咦?水怎么过不去?中间还在漏水?重新调整一下……经过多次实验,幼儿不断调整、不断尝试,终于成功把水池里的水引到沙池了!看着源源不断的水流进沙池里,大家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一次偶发事件中,幼儿发现湿沙更“好玩”,于是对水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开始主动探索如何把水池的水运到沙池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支持者、引导者、陪伴者的角色,仔细观察幼儿,并以恰当的方式不断引发幼儿思考——这符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幼儿的学习是自主探究式的”。运水过程中,幼儿发现问题、讨论思考、实验验证、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能力得到了发展,同时充分体验到了坚持不懈最终获得成功的快乐!

4 相爱——循序渐进,推动探究深度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眼睛、双手、嘴、空间和时间,使他们能想、能看、能干、能谈,到大自然中多学一点感兴趣的东西,成为一个自主又自由的活动探究者。”相知相识之后,教师要随机应变、循序渐进,引导幼儿感受科学的魅力,从而爱上科学。

沙池里有水了,几名男孩兴奋地挖起了“河道”、筑起了“战壕”。“河道”越挖越深,“战壕”越筑越高,“河道”里的水也越来越多。他们把旁边的树叶、印沙的小模具放入水里当小船,把挖沙的铲子当“枪”在“战壕”上打起了仗,好开心啊!突然,轩轩大叫:“不好了,不好了,战壕塌了!”“糟糕,糟糕!”“快点,快点,重新堆起来!”一时间,沙池里的幼儿手忙脚乱起来!想要拯救“战壕”,无奈“战壕”还是塌方了!几名男孩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耷拉着脑袋过来找我。

新的问题出现了——以前沙子太干,堆不起来,为什么现在沙子湿了还是会塌方呢?我问幼儿:“我们一起去看看,为什么战壕一开始好好的,后来就塌了呢?”思索片刻后,轩轩说:“战壕可能堆得太高了!”小义说:“我知道了,肯定是水太多把战壕冲垮了!”“嗯,你们猜的都有道理,那我们再去试试把水关了,重新筑个战壕,看看加多少水筑出来的战壕才会结实,看看筑多高才不会倒塌。”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提出了新的要求。接下来,幼儿自由分组,进行了一次“筑战壕”大赛,他们不断尝试与挑战,通过观察比较最后发现,沙子太干太湿都不利于筑战壕,而战壕筑得太高也会导致塌方。

随着沙水游戏的深入推进,问题也越来越多,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幼儿学习的过程。教师应关注过程,循序推进,逐步深化,如《指南》中所建议的“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在“筑战壕”大赛中,幼儿的细心观察、主动思考、区别比较、信息收集、总结提炼、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均在不断提升,由此他们领略到了科学的神奇之处,养成了终生受益的学习品质。

5 相伴——鼓励分享,完善经验建构

在沙水游戏中,幼儿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徜徉在科学的海洋中,流连忘返,乐此不疲。但是这些科学探究事件往往都是偶发的、稍纵即逝的。因此教师需要随时用照片、视频进行记录,鼓励幼儿进行分享交流,帮助幼儿完善经验建构,以此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筑战壕”大赛过后,我请幼儿继续按照刚才的分组用绘画的方式合作记录了刚才的建构过程和最终的成果,并请每组派代表分享了他们的游戏经验。分享时,幼儿绘声绘色,从如何分工到合作搭建再到失败反思、再次尝试,最后成功完成,每名幼儿都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的曲折过程。在分享时,我播放了他们游戏时的照片,让他们看到自己在思考、在努力、在欢呼……请他们来说说当时的心情——有的孩子说:“在堆战壕的时候,战壕越高我越紧张。”有的说:“当战壕倒下的时候,我好难过,好想哭!”还有的说:“我们组搭的战壕最高,赢得胜利的时候,我超开心,感觉要飞到天上去了!”这样的游戏体验是弥足珍贵的,幼儿收获了有益经验,明白了只要不断尝试、坚持不懈就能成功解决问题的道理。除此之外,我们还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进行分享以进一步探究学习。下次游戏前我会请幼儿先回顾上次游戏的过程,唤醒经验,做好两次游戏的经验衔接,推动游戏往深处发展。

儿童的发展轨迹是“认识—复制—完善—拓展—描述—转化”。而本次户外活动正是遵从这一发展轨迹——分享活动帮助幼儿通过绘画表征、语言表征、动作表征,记录游戏瞬间,把外在的游戏行为内化为科学探索经验,并不断完善提升,最终形成受益终生的学习品质。

一沙一世界,一水一天地。当“沙”遇上“水”,幼儿就收获了快乐野趣、收获了探索发现、收获了科学素养、收获了学习品质。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教师要追随幼儿兴趣,把握适宜时机,有效支持幼儿动手动脑、主动探究,引领幼儿发现科学、触摸科学、走进科学、爱上科学、融入科学!

猜你喜欢

战壕沙子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一粒沙子的历史
沙子为什么会"唱歌"?
战壕大揭秘
战壕大揭秘
经验
念战友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绝望的沙子
一粒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