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儿童在自主游戏中的闪光点
——由一场建构游戏所引发的思考

2023-05-16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秦邮幼儿园候天赋管小花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3年4期
关键词:闪光点积木三角形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秦邮幼儿园 候天赋 管小花

放手游戏、发现儿童是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懈追求。在开展自主游戏的过程中,我们通过“科学观察、正确解读”发现不一样的儿童,以期为“有效支持”寻找合理的现实依据。自主游戏中的儿童是有闪光点的儿童,是教师眼中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乐于想象的学习者。而不愿放手的教师则是没有从自主游戏的组织与实施中感悟到儿童学习与发展“哇”时刻的教师,倘若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中不愿放手,就会不自觉地将儿童蕴藏在游戏行为中的闪光点扼杀在摇篮中。通过对这次建构活动的观察,我目睹了儿童亲历游戏的闪光点,由此更加坚信自主游戏对儿童发展存在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直面现场,依情节分析

第一次探索:经历失败

区域活动时,菡菡和妍妍在建构区内搭建出了一个有缺口的三角形作品(见图1)。通过观察菡菡很快发现了问题——三角形作品有一个缺口,但由于底部有易拉罐支撑,并不能够靠拖动长积木来调整三角形的形状。菡菡思索了片刻后,从材料架上取来长短不一的积木,通过多次对比后,她选择了另一块长度适宜的积木,试图补救这个明显的缺陷(见图2)。最终,两人还是放弃了这个不完美的三角形作品。随后她们重新选择易拉罐作为架空材料,一层一层地搭建着更加规整的等边三角形作品。妍妍发现这次作品的一侧不够稳定,便用手摇了摇(见图3),突然,不稳定的这一侧塌了,另一个侧面受其影响也相继倒下。眼疾手快的菡菡及时稳住了最后一个侧面(见图4),并生气地责备了妍妍。

图1.有缺口的三角形

图2.补救有缺口的三角形

图3.幼儿摇晃作品侧面

图4.幼儿稳住了最后一个侧面

分析

尽管两名幼儿在活动前并未进行设计规划,但是两人配合得较为默契——大班幼儿已经能够根据同伴的行为判断其意图,并能迎合同伴的意愿合作搭建同一个作品。幼儿对三角形有深刻的认识,因而他们尝试通过自己的方法完善作品的形状,并在第二次搭建中避免了搭建不规则的形状;幼儿在搭建过程中能自主选择所需材料,这是教师赋予他们的自主权利;尽管幼儿摇晃积木导致了坍塌,但从谈话中得知,妍妍是以摇晃的方式有目的地测试作品的稳定性。

第二次探索:转变思路

在一旁观察的皓皓也主动加入了菡菡和妍妍的建构活动——他们按照原来的方式搭建了一层三角形,并对材料的间距进行了适当调整——将作为底座的易拉罐摆放至更靠中间的位置。菡菡这次没有按部就班地重复式垒高,而是以一个反向的倒三角形搭建了第二层(见图5)。在菡菡的指导下,他们就这样一正一反地搭建了起来。妍妍在摆放易拉罐时,还有意识地将每层的底座都保持上下一致(见图6)。有了这样的搭建规律和成功经验,他们不断重复操作,配合得相当默契。

图5.反向的倒三角形

图6.底座保持一致的三角形

分析

偶然的尝试让幼儿获得了保持作品稳定的方法——正三角与倒三角的组合合理地分摊了每块积木的重量。幼儿在建构的过程中,总是有意识地追求规律性和观赏性,这一现象在其他建构活动中也表现得较为明显。活动的参与度从两人升级为三人,菡菡和妍妍对同伴的加入表现出了积极的接纳态度,在任务分工和相互配合中幼儿的建构水平逐渐提高。

第三次探索:经验拓展

三人用正反三角形组合的方式逐渐垒高到了第八层,作品的高度已然越过了幼儿的肩部,他们一致决定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选择用多种形状的小积木装饰作品顶部。菡菡提出在长积木上用“圆柱体、长方体……”的规律排列小积木。在她的指挥下三人依次摆放两种小积木,且在此过程中他们还发现了错误的排列顺序,先后三次调整了积木的位置,最终实现以“ABAB”的规律装饰三角形的一条边(见图7)。而后,他们继续用三角形积木进一步完善作品的顶部。在第二条边的装饰过程中,菡菡又有了新想法,她以积木颜色“红、绿、绿”的顺序组合出“ABB”的排序规律(见图8)。

图7.以“ABAB”的规律装饰作品

图8.以“ABB”的规律装饰作品

分析

在建构活动的收尾阶段,幼儿一番意想不到的操作让我看见了他们在自主游戏中的深度学习。以“ABAB”或“ABB”的规律进行排序是大班幼儿已经掌握的关键经验,就是在这一已有经验的实践运用中,他们将数学经验迁移到建构活动中,以游戏的方式经历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面对错误的排列顺序,幼儿不厌其烦地进行反思和调整,在追求完美的实践中,幼儿的批判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应运而生——幼儿不满足于只用一种方式表现排序规律,这是他们基于已有经验向更高水平发起的挑战。

全面梳理,多维度评价

1.从建构技能来看

在自主建构游戏中,幼儿经历了“失败——成功——拔高”的过程,获得了丰富的建构技能。从活动一开始,他们就已经表现出能够使用圆柱体和长方体材料组合架空的建构技能,随后幼儿还能逐层进行重复式垒高。建构过程中由于三个侧面未紧密连接,出现了倒塌现象,因而导致接下来一连串的偶发性真实问题。在追求作品稳定的探究过程中,幼儿尝试运用交叉式的塔式垒高方法,将互不连接的三个侧面整合到了一起,有效解决了木板重心分散的问题,这一方法成为本次活动的“拐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可以通过转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获得新的建构技能。

2.从学习深度来看

在自主的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借助深度学习提升高阶思维能力。如果整个活动过程相对顺利或平淡,通常可以认定为幼儿面临的挑战不足,表现出的能力水平处于最近发展区的下游阶段。本次活动中,因为出现了建构物倒塌的情况,所以幼儿才有机会从浅层学习过渡到深度学习中。幼儿用积木补救三角形,又用倒三角的方式让积木连接,这一行为是解决问题能力的表现;在联合游戏中果断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决策能力的表现;在发现错误时立即调整积木的顺序,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表现;运用不一样的排序方式,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这些宝贵的学习经历都源于幼儿真正参与了自主的建构游戏,并在游戏过程中不经意间发生了深度学习。

3.从学习品质来看

在自主的建构游戏中,幼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较为明显,能够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参与建构游戏,按照需求选择喜爱的游戏材料和游戏玩法。因为幼儿获得了自主权,所以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大胆创作;幼儿没有因为失败而气馁,相反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表现出了勇于探究、乐于想象和敢于创造的积极态度。幼儿在更换建构材料、更换建构方法、修正错误时不需要成人过多的引导和指挥,表现出的主动性是难能可贵的,不难看出,幼儿不但能在自主游戏中独立解决问题,还能在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明察秋毫

相信幼儿具有学习和游戏的能力是教师能够放手游戏的基础,认可幼儿在自主游戏中能够获得学习与发展是教师转变教学方法的关键,而从幼儿的游戏行为中解读幼儿的能力水平并支持其往更高的水平发展是教师不懈的追求。当然教师也需要理性地认识到,并不是每一次自主游戏幼儿都能够获得较为显著的知识经验,有时幼儿只是基于自己的兴趣做力所能及或内心所想的事情,在面对问题时幼儿也会选择放弃和求助。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幼儿参与自主游戏的权利,并清楚地认识到游戏给幼儿自主性发展和愉悦成长提供了有效机会。

作为幼儿健康成长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教师必须基于科学的观察和分析,在幼儿看似无意义的游戏过程中洞察教育契机,支持幼儿以能够接受的学习方式达成符合年龄特点的教育目标。教师要将自然属性的游戏和教育属性的游戏有机结合,支持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影响一生的良好学习品质。基于此,教师关注的重点应是如何以合适的方式介入到幼儿的自主游戏中,既让游戏不失幼儿的自主性,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游戏的教育价值,这便需要教师找到幼儿游戏与学习之间的平衡点。另外,我们需要将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分析和支持作为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让我们发现幼儿的真实需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让幼儿在亲历自主游戏中迸发出更多的闪光点!

猜你喜欢

闪光点积木三角形
让闪光点不被遗忘
这块积木能给我吗
星钻积木
浅谈唤醒学生“闪光点”的方法
三角形,不扭腰
抓住闪光点,“流水账”也能翻出浪花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有趣的积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