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策略针对性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中的应用效果
2023-05-16吴莹姣长沙市第一医院湖南长沙410000
吴莹姣(长沙市第一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颅脑损伤是临床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危重颅脑损伤,需要进行开颅治疗,术后容易发生多种感染,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而颅内感染是本病手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发病率大约为2%-4%,这是造成患者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1]。所以应重视对该病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防治。文献[2]显示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感染的原因很多,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在积极的救治过程中,采取目标策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减少颅内感染[3],提高疗效。鉴于目前该类研究较少,尚缺乏足够证据,因此,本文随机抽取2019年3月-2022年2月我科收治的92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将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干预用于治疗过程中,旨在探究其护理效果,为临床提供数据支撑,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9年3月-2022年2月我科接受治疗与干预的92例重症颅脑损伤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为分析对象,依据干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均为46例。对照组:男26例,女20例;年龄26-66岁,平均(49.3±8.7)岁。观察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30-72岁,平均(49.2±8.5)岁。本次研究纳入全部患者均与《神经外科急症与重症诊疗学》[4]中重症颅脑损伤诊断一致且均为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
诊断标准:①表现出高热、意识障碍等;②患者家属均知情面签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有血液疾病史者;②有精神疾病史者;③患有脏器器质性疾病者;④未成年者及不配合研究者。本次研究方案伦理委员会已进行审核后批准(2022LL0713)。
1.2方法 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的静脉滴注药物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治疗。同时采用常规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实时监测血气酸碱性、血氧饱和度,适时调节氧流量,使用设备均进行常规消毒,并严格执行手术室无菌操作规程,确保无菌物品在有效时间内,并提前摆放好。患者病情稳定后定期协助其调整姿势,注意伤口有无流血,及时更换包扎用品并消毒,发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汇报。
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采用基于目标策略理论的护理措施。①建立专门的辨认障碍小组。参加者参考知网、万方、维普、读秀、超星、龙源等国内资料库,查询有关严重颅脑创伤的感染与护理资料。了解患者的情况和临床护理需要,探讨和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目标和策略,明确妨碍护理质量的因素,以改善不良因素为目的制定护理方案。②运用头脑风暴的方法,对护理对象具体情况进行明确。小组成员以“头脑风暴”方式,筛选出妨碍病情恢复、影响护理工作的因素,以及易感因素,根据临床情况和患者情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高感染控制效果。针对性护理:①针对意识状态不清的患者,需及时向主治医师汇报,并遵医嘱6h内鼻饲,用输注泵24h输注温度为35℃-37℃的肠内营养液;定时观察有无发生胃潴留、腹泻、感染等并发症,若发生,应减少滴入量,减慢滴入速度或暂停鼻饲。患者取卧位,严密监测其生命体征及瞳孔变化,对呼吸道进行实时监控,定期翻身,用空心手掌叩背,有规律地敲击患者背部。②干预高热患者:可用冰毯、冰帽等降温器材全身降温;将床头抬高30°-45°;保持头部敷料干燥、清洁并及时更换,时刻关注受伤处安置的引流管,以防发生异常情况,观察其引流液体的颜色及黏稠度,并注意引流量变化,避免过度引流,并缩短引流管放置时间。③针对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患者,护理人员每天应仔细消毒病房,及时清理患者口咽部及呼吸道的分泌物,掌握正确的吸痰技术、吸痰频率,选用合适的气道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加强口腔护理,保证呼吸道通畅。④减少手术门的开闭频次:定期培训医务人员临床操作技术,保证器械、药品等齐全,以降低术中出诊的次数;此外,禁止医务人员在术中穿梭于不同的手术室。⑤手术手套使用时间:操作期间,若手套使用超过4小时,应立即通知工作人员进行替换。⑥苏醒后排痰管理及营养护理:雾化吸入后,扶患者在床上坐起,帮助患者咳嗽咳痰,手掌呈弓形,由下而上,由外至内,有规律地敲击患者背部,让患者深吸一口气,屏气3-5秒,剧烈咳嗽形成的冲击力将附着在呼吸道的分泌物松动、脱落,使痰液顺利排出。定期组织专题讲座,指导患者食用合理的、适量的高营养食物,保证康复期机体需求,若营养缺失较为严重,则向医师汇报,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营养补充。
1.3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①分别于两组护理前后检测患者颅内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②临床护理效果: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恢复,颅内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指标恢复正常;显著进步: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恢复,颅内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指标基本恢复;进步: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颅内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指标明显改善;无效:所有的指标和临床症状均未见好转,反而有恶化的趋势。总有效率=(临床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例数/总例数×100%[5];③观察并统计护理前后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行χ2检验,等级资料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CSF白细胞计数、颅内压、血液生化指标的对比 护理后两组患者颅内压、CSF白细胞计数、CRP、IL-6较护理前均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颅内压、脑脊液相关炎症因子对比
2.2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的总护理有效率为93.5%(43/46),而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76.1%(35/46)(Z=-1.976,P=0.048<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后效果对比
2.3护理后两组并发症对比 护理后对照组发生压疮2例,呼吸道阻塞5例,颅内感染2例,切口感染1例,观察组发生压疮1例,呼吸道阻塞1例,颅内感染1例。观察组的并发症为6.5%(3/46),而对照组的并发症为21.7%(10/46)(χ2=4.389,P=0.036<0.05)。
3 讨论
多项研究报道,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感染,临床中采用抗生素预防、控制术后感染,同时针对性护理也是救治颅内感染的重要措施。因此,研究护理策略,减少并发症发生,这对改善预后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目标策略”是奥地利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重要思想,其强调以人为本,通过适当的激励手段来达到目的。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首先对患者术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继而制定护理策略、护理目标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3,5]。
本研究护理后观察组颅内压、脑脊液相关炎症因子水平均下降,且显著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提示在给予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治疗基础上采用目标策略针对性护理相较于常规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颅内压、脑脊液相关炎症因子水平,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5%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的21.7%,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陈雪[6]的研究中采用常规护理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0%,采用目标策略针对性护理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下降到6.7%,与本文上述结果中采用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能够减少脑外伤患者术后并发症具有一致性。同时该结果也与刘淑婵[7]研究中重症颅脑损伤术后昏迷者采用目标针对性护理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且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一致。这进一步佐证了目标策略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比常规护理可以更显著缓解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体内炎性反应,进而显著降低其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有着明显的护理效果。分析有以下几点原因:①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护理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程度对护士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得护士的责任更加明确,服务更加有针对性。②透过专业的认知团体、参考资料、头脑风暴模式等,找出影响患者转归及治疗措施的不利因素,并探讨对策,以推动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这种护理方式的目的是明确的,针对患者的护理需要进行全面、细致、专业化的护理,可以满足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从而避免出现并发症的风险因素,提高治疗效果[5]。③本研究与传统的护理措施相比,目标策略的针对性更强,能清楚地了解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病机制和处理措施,减少患者的治疗顾虑,激发他们的治疗热情,从而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实时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道湿化液的选用,防止出现误吸等并发症,同时严格控制引流,防止出现气颅等并发症,定期翻身、叩背有助于减少气管堵塞、压疮等情况发生。利用冰毯、冰帽降温可以避免由于高热对身体器官造成的损伤。把床头抬高30°-45°可以维持良好的颅内压,缩短引流管放置时间。及时更换敷料,以减少感染。观察引流液体颜色、质量变化,若出现异常情况,则可以及时控制病情,以防颅内再次感染[7]。④常规的护理内容单一,对患者的病情没有很好的控制,很难提高患者的预后。目标策略性护理干预是指以患者为中心,加强每个患者基本护理内容,实行全面的护理责任制,从而提高护理质量[6]。降低手术室的门开闭频次,减少进出人员的数量,这样可以避免手术室里的细菌浓度超过正常值,从而减少手术室里的细菌;及时更换消毒手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无菌手套很容易被划伤,增加感染几率,由于手术时间越长,手套破裂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必须要进行消毒手套的更换,以减少术后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早期给予患者肠道营养,增强其免疫能力,对降低炎性反应有益,可加速术后康复进程[8]。本研究尚存在样本量小等不足,也未对手术时的相关指标进行研究,导致研究结果存在偏倚可能,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充实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