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的防控措施
2023-05-16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兽医站276809邢茂军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兽医站(276809)邢茂军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在猪场内无孔不入,传染力极强,致死率高,是当前猪场的一大杀手。
1.病原特点
猪蓝耳病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有囊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有PRRS1(欧洲型)、PRRS2(北美型)两种血清型;有多种毒株,毒株间毒力差异较大,当前主要流行毒株为类NADC-30 毒株等。病毒具有高度的宿主依赖性,只能在猪肺泡巨噬细胞以及其他组织的巨噬细胞培育物上生长繁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病毒对酸、碱敏感,不耐碱,常规消毒剂对其均有抑制作用,但病毒在空气中的感染力可持续3周。
2.流行情况
猪蓝耳病病毒毒性大、致死率高,而且传染力极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感染猪通过唾液、鼻液、精液、乳汁、粪便等排泄物向外排毒,甚至康复猪在临床症状消失后仍可向外界排毒,因而可在猪群中反复感染、传播。猪蓝耳病病毒只感染猪,各种日龄和品种的猪都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30 日龄内仔猪易感性最强,一旦感染很快可扩散传染到全群;可通过口、鼻等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阴道、脐带血等生殖道垂直传播,还可通过精液水平传播,甚至可通过空气传播,呼吸道是感染的主要门户;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都存在感染的风险,尤以高温、高湿季节常见多发。猪舍卫生条件差、消毒防疫措施不全、养殖密度过大、遇到恶劣天气等生物安全措施不当,均可促成本病流行。
3.临床症状
目前,猪场猪蓝耳病临床表现不稳定,不同类型猪感染后会表现不同的临床症状,症状复杂。母猪高热、厌食,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种猪受精率低、返情率高、分娩率低,怀孕后期母猪流产或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流产后母猪发情异常;仔猪断奶后7~14 天、40~50 天呼吸道症状明显,呼吸困难,喘鸣,腹式呼吸,有时表现震颤、划水等脑炎症状,断奶前死亡率高;种公猪厌食、呼吸困难、性欲低、精液质量差,病毒可通过精液传给母猪。
病猪耳、四肢皮肤、背部锈斑,眼屎泪斑、眼睑红肿、被毛粗乱等症状普遍存在;有些育肥猪80 日龄后可再次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育肥时间延长,增加成本,浪费饲料,因免疫抑制而常合并感染疥螨、胸膜肺炎、链球菌、萎缩性鼻炎、膀胱炎等,预后不良。
4.治疗
本病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发现有猪蓝耳病症状时,全场彻底消毒,严格落实隔离制度,病猪专场专人管理,避免交叉感染。疑似病猪可肌内注射复方黄芪注射液、复方板蓝根注射液等,必要时同时使用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给病猪饮服或灌服清瘟败毒散,对高热不退、脱水的病猪,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口服补盐液、电解多维,以缓解脱水和酸中毒。
5.预防控制
(1) 免疫控制 对猪蓝耳病阳性稳定猪场,在保障各项生物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的前提下,种猪用灭活疫苗免疫,仔猪和后备种猪实施猪蓝耳病活疫苗+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免疫方案。不愿引入猪蓝耳病弱毒疫苗的猪场,也可只使用猪活疫苗免疫。同时,要做好后备母猪的免疫驯化和入群检测。
对猪蓝耳病阳性不稳定猪场,可采用药物+猪蓝耳病活疫苗+猪繁殖蓝耳病灭活疫苗的控制策略,可采取2次疫苗免疫,中间间隔14~21天(或更短),之后进入常规免疫。
对猪蓝耳病阴性猪场,在保障各项生物安全措施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不进行疫苗免疫,也可用猪蓝耳病灭活疫苗免疫。
(2)药物保健 因为猪蓝耳病不稳定,商品猪出现大面积高热、咳嗽等临床症状时,可在每吨饲料中添加板蓝根颗粒1 000 克、替米考星1 000 克(或20%泰万菌素500 克)、银黄可溶性粉1 千克,连用1 周,待稳定后再实施免疫,这样可有效防止猪群继发感染,降低死亡率。此时,猪场原来使用的低毒力猪蓝耳病弱毒疫苗可继续使用。
(3)生物安全措施 一是隔离。工作人员每天要不间断地监测猪的健康状况,发现高热、咳嗽病猪及时隔离。产房限制交叉寄养,禁止随意调栏。
二是检测。购进种猪到达隔离舍24~48 小时后、合群前5~7 天,都要进行血样检测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病毒。
三是全进全出。遵循全进全出饲养管理制度。
四是有效消毒。彻底清除猪舍内一切有机物,如粪便、尿液、饲料、垫料、体液等,高压冲洗地面;不可忽视门控、食槽、水嘴、地面上的金属条缝、裂缝等处的冲洗;使用季铵盐类消毒剂(氯己定、苯扎溴铵等)、戊二醛等彻底消毒。清洁消毒后,圈舍彻底停用并干燥。运输车辆、拖车,用来苏儿彻底消毒,干燥。员工进场前需淋浴;进入猪舍前,要进行一个晚上的隔离适应,更换连体工作服和胶靴,消毒剂洗手,戴手套。
五是定期杀蚊灭蝇。猪舍各窗口、门口都要安装防虫网,并定期清洗;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喷雾灭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