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十品性”课程,开展“新教育实验”

2023-05-15苏静邓一凡

中国德育 2023年8期
关键词:品性德育学校

苏静 邓一凡

杭州市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作为新教育实验学校,利用新教育的理论成果,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以“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中闪光”为教育愿景,将新教育“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与德育工作紧密连接,着力构建“十品性”课程。“十品性”课程是依托校园十大主干道,择取关乎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十种品格创生出的校本德育课程。该课程力求在情境式的经典阅读中滋养个体生命,在生活化的德育实践中健全学生人格,以此实现课内外德育生活的有机统一,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1]。

一、“十品性”课程的育人环境

学校围绕本校教育目标积极打造以德育愿景、学校文化和保障体系为基础的育人环境,助力“十品性”课程扎实推进。

(一)扎根生活,塑造德行

“新教育实验”强调知识与生活、生命的深刻共鸣[2],认为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补充,有利于培养与学生一生幸福相关的能力、习惯、品质,强调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和综合能力的发展。学校将学科内容分类融入德育課程体系,从培养良好的行为规范入手,从基本道德观念出发,以跨学科视角设计课程框架,让学生在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德育实践中不断增强自我育德能力。学生在十个“主题品德月”的多学科综合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主题品性的理解并积极在生活中加以践行,最终内化吸收,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道德行动能力。

“新教育实验”认为,人的德行在自然的活动中形成,道德教育应该存在于师生、生生、亲子间真实的生活交往之中,在针对性的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从善的素养和为善的能力[3]。学校立足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借鉴“每月一事”习惯养成行动思路,将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固化融入每个品性学习时段,开展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阶段性德育活动。

(二)显隐交织,环境熏陶

新教育实验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的鲜活体现,也是师生教育生活与发展所需要遵循的根本之道[4]。因此,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为日常教育工作和师生的教育生活培根铸魂。学校在“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核心理念的基础上,提出“让每一颗星星在银河中闪光”的共同愿景,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学校立足本校实际,以“十品性”书籍人物命名十条主干道,将学校物质文化与学生道德发展框架相衔接,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德育氛围。

(三)多元参与,丰富体验

“新教育实验”提出“无限相信师生的内在潜能”[5],为师生提供个性发展和成功体验的行动路径。学校通过“底线+榜样”的管理制度对教师进行行为约束和榜样示范,鼓励教师参与“十品性”课程构建,助推学校形成浓郁的教研氛围,营造积极的教师行为文化。学校强调教师应关注对学生意义独特的时刻,以仪式、庆典和节日的形式呈现,赋予德育内容以神圣感与使命感;学校德育课程既包括学生在校内的认知发展和行为养成,也涉及校外的生活化体验和道德发展;为了更好地开展德育,学校鼓励其他主体也参与课程学习,实现“每个教育参与者都能获得道德发展”的目标;学校以每周家信、全员家访等形式向家长传递学校德育理念,通过第三方课堂、家委会等平台为家长提供优质的德育课程。

二、“十品性”课程的内容设计

学校基于“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总目标和本校德育目标,统整学校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常规活动和日常生活,设计多层次、多主题的德育内容,致力实现课内外德育情境的融合,让德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一)内容选择重视节律

1.顺应生命事件,提供德育引导

学校结合总体工作安排和学生特点,将德育分阶段融入十个“品性月”主题,“彼得潘月”的“享受童年”与学生新学期入学初的适应阶段相契合,激发学生对学校生活的兴趣,发现精彩,享受生命;“小王子月”的“担当责任”与国庆的节日主题相契合,启发学生如何承担起“爱与责任”;“花婆婆月”的“播撒美丽”与学雷锋月主题活动指向一致,从细微处引导学生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组织学生开展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实践。

2.尊重认知规律,实现知行合一

学校基于新教育理念编写的阅读书目和教育部推荐书目,从中选择不同年段用于“十品性”课程的实施内容,尝试通过沉浸式主题阅读让学生在与主角相遇、经历、共鸣中“读”懂完美人格,在类似的生活情境中践行道德规则。

3.关注日常行动,提供及时反馈

学校设计的“银河学子N大细节习惯”立足常规,在细节处明确德育要求,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底线标准和榜样引领;学校基于学生日常生活开展德育实践,在仪式感和参与感两方面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及时肯定学生的道德行为,激励学生持续践行;学校鼓励各班以班级为单位参与国旗下德育风采展示,在活动中“反刍”德育内容,促进个体精神成长。

(二)内容组织以人为本

学校“十品性”课程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年级为单位设计符合学段特征和班级特征的班本德育课程。

1.遵循教育规律

学校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精选课程内容。低年级以儿童喜爱的童谣、童诗、绘本为主,利用故事打动孩子的心灵,激发学生对道德品质的向往和追求;中高年级选择整本书进行阅读,并在此基础上抓住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进行讨论,尝试将认知体验转化为道德观念。

2.发挥教师特长

学校鼓励教师以年级、班级、学科为单位在“十品性”校级德育课程的整体框架下,根据教师特长、学科特点进行“入学课程”“生日课程”等班本小课程的研发,设计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生活节律相契合的德育内容,既能发挥班本小课程特有的德育功能,又与校级大课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强化学科融合

在“十品性”课程指引下,各教研组将社团课程与德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艺术活动、体育活动中隐含的道德内容,从不同角度为学生提供自身生活经验与道德内容的融合,助力学生道德素养和完美人格的培育。

三、“十品性”课程的实施举措

“新教育实验”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有一定规律性,德育课程的实施应该通过“浪漫、精确、综合”三个阶段的循环往复,将德育知识内化为个体认知,并在实践中外化于行。

(一)浪漫阶段:以读为基,悦纳道德

浪漫阶段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引导个体在契合生命遭遇的认知学习中“兴发感动”,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中建立起对事物最初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在广泛的阅读中积累对事物的全面认知。

1.品性解读

每月初,学校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和班级晨会解读“本月品性”,宣布本月活动正式开始。富有仪式感的课程开启仪式为学生提供正向的心理暗示,为课程实施赋予神圣的意义,以增强学生品读品性、内化践行的动力。每月的“品性追求会”以横幅的形式悬挂于学校主楼之上,每日唤醒和激励着学生向目标看齐。

2.主题阅读

“十品性”课程以主题阅读为切口开展德育课程教学,阅读内容与“本月品性”关键词相关。学校借鉴《新教育儿童阶梯书目》,针對不同年级学生制定细致的阅读指导要求。

3.主题午唱

学校利用每天下午课前五分钟进行“主题午唱”,利用音乐潜移默化地向学生开展品德教育,丰富学生的德育情感内涵,促进其道德品质的发展。

4.主题观影

学校精选适合月主题的中外经典影片,结合学段认知特点组织观影和影片推荐活动,为学生建立全面了解、感受主题品性的多种途径。主题观影活动为低学段学生“暮省”提供表达素材,激发学生写绘欲望;中高学段学生尝试书写影评,在自我剖析中深入思考主题德行,从感性认知走向理性思考,丰富自身人格。

(二)精确阶段:转化体验,明晰底线

“精确”是指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尝试将感知内容系统化为一般性经验的过程。“新教育实验”强调教育生活,强调各学科、各主体间的渗透配合,通过全方位、多学科、全过程的生命体验引导学生认清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关注学生个性化体验情境的设计。

1.日常暮省

学校通过每日暮省,鼓励每位学生采用写绘、日记、博客等方式记录成长,唤醒生命中蕴藏的美好与神奇。低学段学生在专门的晨诵本上以写绘、配图等形式进行;中高段学生则在整书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自创绘本、自编文集等创作活动。每日暮省环节,班主任会引导学生对当天学习进行回顾总结,学生在总结中将自信心与行为习惯建立联系,为未来的落地践行提供积极的心理暗示。

2.底线教育

学校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将“每月品性”的实现划分为不同程度的德育目标。以“小王子月”为例,该月品性关键词为“担当责任”。“责任”一词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较为抽象,学校在品性培养目标中便将“责任”界定为“自己的事自己做,做不到的积极寻求别人的帮助;主动帮助父母和周围的同学”,这样的目标清晰明了,学生能够对照生活进行具体实践。中段学生能够对自身行为进行初步判断,在品性目标上可以从直观可见的行为向更深层次延展。学校结合课程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活动和班级事务,感受“班级主人翁”的角色,学会对自己负责。高段学生能够基于周围个体情况,以同情和关心进行道德判断,认知视野由自身转向其他个体。学校通过设计多层次的校园和社会实践为学生打开视野,以更加广阔的视角观照自身与他人,学会承担责任。

(三)综合阶段:情境体验,知行合一

“综合”是基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对一般性经验的综合运用。“新教育实验”强调课程实施要“生命在场”[6]:真正能对学生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是学生在其生命发展阶段中某个特殊时刻与知识的相遇。学生在实践中直观体会到知识对其生活的重要性,由此产生的探求欲望,能够提供持续的积极体验,激励学生外化道德行为。

1.班本课程实践

学校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开展“十品性”课程的班级实践课程,通过大胆打碎、重组课程,在每间教室都进行小切口的班级德育实践,为学生进一步提供感受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感受的机会。例如“新闻课程”为学生提供剪报制作、新闻播报、圆桌会谈等实践机会,学生结合道德认知对时事做出判断、交流展示。在关注社会的同时,学生对承担责任有了更多的体会。

2.德育会演活动

在日常暮省的基础上,学校为学生提供多元展示平台:中高段班级围绕本月主题,在每月的升旗仪式上进行自选形式的德育展示,将品性与学生实际生活有效联结。比如,学校“读书节”借助儿童剧场这一平台为学生提供德育展演机会,学生在角色体验中实现对德育内容的深层次理解。

3.德育主题活动

学校将“十品性”课程扩展到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全学科的德育内容渗透为学生对品性进行全方位认知和实践提供了机会。同时,品性塑造也注意与学校常规活动相衔接,将“学雷锋”公益实践、校园艺术节、运动会、读书节等活动赋予德育内涵。

总之,“十品性”课程通过构建课内外完整的德育生活,实现知情意行合一,助力学生自由而圆满的道德发展。学生在读中自悟、在实践中自励,获得持续的成功体验,在道德发展、学业成绩和竞技比赛中呈现出更好的精神状态。从育人效果来看,该课程可作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实践的一条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朱永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的缘起、发展与愿景[J].中国教育学刊,2016(5):1-5.

[2]朱永新.新教育年度主报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4:250.

[3]朱永新.明德至善,绽放人性芬芳[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0(5):23.

[4]朱永新.朱永新与新教育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21:83.

[5]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11):1-44.

[6]朱永新.研发卓越课程 充盈教育生活——新教育实验关于课程的重新审视和探索实践[J].中国教育科学,2014(4):13-15.

【苏静,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邓一凡,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齐润小学,二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 庭

猜你喜欢

品性德育学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于监狱学的学术品性
重塑狼王品性(二)
论高校教师的专业伦理品性及其涵养
学校推介
『好品性早养成』教育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