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德育活动的时代意涵与实践探索
2023-05-15梁莉
从实践层面来看,综合德育活动是解决现实德育问题的必要路径,有利于推动新时代德育改革,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教育内容来看,综合德育活动是德育学科和学科德育之外的德育路径,活动内容取材于儿童丰富的生活世界,凸显了儿童视角;从教育方式来看,综合德育活动是对德育路径的拓展,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加强了德育活动、德育学科与学科德育之间的连接和融合。
推进德育一体化是新时代德育工作的重点任务。活动育人是德育一体化的重要维度,有利于丰富德育路径,强化德育成效。综合德育活动遵循德育一体化的内在逻辑和活动育人的核心要义,追求德育活动与活动育德的融贯,是落实德育一体化的必要举措,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要途径。近年来,上海福山证大外国语小学以德育一体化为思想引领,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校本化的综合德育活动,坚持用德育活动润养学生的精神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品格。
一、综合德育活动的意涵
(一)综合德育活动的内涵
《上海市中小学综合德育活动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中小学综合德育活动是学校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的多类德育活动。[1]《意见》从目的与方法层面阐述了综合德育活动的含义,凸显了德育意蕴。综合德育活动不仅具有丰富的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还注重活动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因此,综合德育活动要超越传统的德育模式,需要在以下幾个方面发力:一是活动目标要注重整体性和层次性,要根据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和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制定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具体目标,并将目标落细到各个活动环节中,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二是活动内容要充分考虑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三是综合德育活动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参与,也离不开德育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帮助。
(二)开展综合德育活动的意义
综合德育活动的内涵及特征赋予其重要的理论意义,有助于深化德育一体化的理论。从实践层面来看,综合德育活动是解决现实德育问题的必要路径,有利于推动新时代德育改革,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教育内容来看,综合德育活动是德育学科和学科德育之外的德育路径,活动内容取材于儿童丰富的生活世界,凸显了儿童视角;从教育方式来看,综合德育活动是对德育路径的拓展,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指导下,加强了德育活动、德育学科与学科德育之间的连接和融合。
二、综合德育活动的探索
学校基于对综合德育活动的理论学习,以上海市“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顶层设计为标准,以“人格养成”教育为主题,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综合德育活动的实践探索。
(一)制定层级性的活动目标
从课程要素出发,综合德育活动的目标是整个课程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正确把握一体化综合德育活动目标的整体结构和具体内容,学校从课程主体框架、横向以及纵向目标维度、具体目标内容表述等三个方面将目标具体化。
1.依据人格素养维度,确立课程目标框架
依据关键人格要素中体格、性格、品格与风格四个重要维度,对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育人总目标,学校设定了“人格养成”的德育活动课程总目标。同时,在“人格养成”教育中,要把“诚信守法”“身心健康”“自由平等”“团结合作”等作为重点”[2]。因此,学校在德育活动课程总目标的框架下,依据人格养成要素将综合德育活动课程的内容划分为四大板块,并借助相关研究,生成德育活动细分板块,从而构建起德育活动课程目标的基本结构。(见图1)
2.运用质性分析,构建学段衔接、能力分层的目标体系
基于综合德育活动课程的总目标,学校根据小学各学段学生的人格发展特点,依照《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学段目标,对其进行能力目标分层,细分为“小学低段”“小学高段”两个横向能力层级。活动主要从四个方面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团结合作、诚实守法和自由平等。为了顺应人格素养发展规律,匹配学校德育活动开展方式,学校又将该课程每项板块目标划分为认知与理解、情感与体验、行为与意愿三个纵向能力层级。
3.从人格生成发展规律确立课程目标
人格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学生在不同阶段的人格特征、认知能力、社会性发展特征等都是不同的,所以小学各个时期德育活动课程的阶段目标应符合人格发展的基本规律,使具体目标内容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从而指导不同课程实施内容、方法的选择。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以及艾利康宁的儿童主导活动发展阶段说,学校绘制了基于课程目标主体框架的小学生人格发展内容。比如,在“团结合作”板块的认知与理解目标维度中,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对道德行为、规则、特征、理想价值的认知能力层次设计出阶段目标。在目标的表述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学生主体原则,由近及远地表述其与自身、与他人、与世界的对话关系。(见表1)
(二)选择适切的活动内容和方式
学校在对活动课程目标研究的基础上,聚焦“人格养成”四个板块内容,在学段递进的德育活动内容设计中,对小学生“人格养成”教育的现状和年龄特点进行分析。例如,在“守法诚信”板块的活动设计前,基于小学生活动重形式、轻成效的特点,活动设计在不同学段体现了不同的侧重点,小学低段德育活动以促进道德启蒙为重点,故我校设计了如下主题活动。(见表2)
(三)运用科学的评价手段
相较于常规的德育活动课程,综合德育活动将德育活动与学科教育有机结合,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注重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体评价,使学习评价建立在“目标—活动—评价—目标”螺旋式循环的基础上,利用定性描述与定量统计,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评价学生发展的不同方面。
1.关注评价信度
为了使评价更加科学,学校除了从各个维度对学生德育活动的结果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外,还探索以一种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态度和表现。基于此,在落实“双新”的大背景下,结合学生發展核心素养,在综合德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嵌入了表现性评价(见表3)。设计表现性评价包括三个步骤,分别是确定与课程标准匹配的素养目标并将其具体化,设计能够引发素养的表现性任务,开发基于学习进阶的评分规则。[3]综合考查学生在综合德育活动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合作交流的能力、创新批判的思维等。
2.关注评价效度
学生是评价的主人,可以对自己的成长做出评价并进行反思。同时,学生是发展的人,评价本身亦具有发展性。为此,学校持续观察并记录活动结束后学生的成长情况。在一次次综合德育活动的开展与反思中,帮助学生获得持续性发展。此外,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学校还成立了评价小组,通过座谈会等形式实时观察德育活动方案的实施,比较活动目标与实际成效,对教师进行科学民主和全面的评价。
三、综合德育活动的效果
综合德育活动的实施对促进学校德育活动系统化开展、满足学生多文化发展需求、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促进综合德育活动系统化、校本化开展
学校在设计和实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促进综合德育活动的系统化和校本化发展。紧密围绕国家的教育目标,为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综合德育活动体系进行了深入探索。从实施成效来看,德育活动中缺乏学生视角、体系不完整以及缺乏实效等问题有了显著改善,学校的综合德育活动系统化和校本化的探索为立德树人的有效落实提供了良好范例。
(二)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
学校综合德育活动设计重视儿童的特殊性,解决了中小学德育课程缺乏针对性、忽视儿童个性需求的难题。在活动设计前期,进行充分的理论分析和实证调查,摸清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不同的德育要求。在此基础上,学校从健康身心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序列化、层级化的德育活动课程目标,并由此设计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兼顾了不同阶段、不同偏好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使德育活动的开展更加具有针对性。
(三)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
综合德育活动有效促进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育格局的构建。学校在活动设计中,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资源,形成了校内外联动、多方跨界合作的德育工作格局,为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可行路径、建设打破学校围墙的德育课程体系贡献了独特经验。学校教师在学习、体悟综合德育活动理论知识和核心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了以“人格养成”为主题的实践探索与理论反思。未来,学校将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与反思改进中,创设更多有价值的综合德育活动,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向纵深开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中小学学校综合德育活动指导意见[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2]翁铁慧.大中小学课程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实践路径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12.
[3]周文叶,毛玮洁.表现性评价:促进素养养成[J].全球教育展望,2022(5):94-105.
【梁莉,上海福山证大外国语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赵 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