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填埋气体安全管理问题
2023-05-14李燕妮
李燕妮
(广州市城市管理技术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170)
1 引言
近年来,国内各地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不断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逐步以焚烧处理为主,卫生填埋处理成为辅助应急方式。较多早期投入使用的垃圾填埋场达到使用年限后即逐步实施封场管理,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后,部分垃圾填埋场即不再受纳生活垃圾而停止使用。封场管理是填埋场全生命周期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封场后填埋场的安全管理问题涉及填埋气处理、地下水监测、地表水监测、渗滤液处理、坝体堆体稳定性等问题。由于不再作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首要场所,多数填埋场封场或停用后因资金不到位、人员缺乏、关注度下降及意识不足等因素,安全监管问题时有发生。填埋场封场后发生的安全事故与上述问题紧密相关,影响重大,其中以填埋气体安全事故问题较为明显。通过对填埋场封场后的填埋气体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以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发生,提高封场后场区管理水平,确保管理到位,保障填埋场及场区周边人员人身及财产安全。
2 封场后的填埋气体安全管理问题
2.1 填埋气体产生及其特性
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垃圾堆体及渗滤液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降解,产生大量的填埋气体,俗称沼气。填埋气的成分主要是甲烷和二氧化碳,通常混合比为55%甲烷和45%二氧化碳[1],同时还有少量恶臭气体、有毒气体及其他有机气体。填埋气体是一种可燃的、有潜在危险性的混合性气体,易污染空气、引发温室效应等。甲烷易燃易爆,与空气混合就会形成高浓度爆炸性气体,随时有爆炸的安全风险。当空气中的甲烷含量在4.9%以上则会发生爆炸,其爆炸浓度范围在4.9%~16%;此外,沼气混入空气后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降低,容易导致机体缺氧而引发中毒或窒息问题。
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堆体内的垃圾仍在发生降解反应,填埋气、渗滤液仍有产生,需多年才能趋向稳定,安全管理、环境影响问题可能长期伴随,若管理不妥则容易引起安全事故等问题。
2.2 填埋气体事故原因分析
纵观近年来发生的填埋场气体安全事故,主要为中毒、爆炸、火灾等情况,如在渗滤液处理区发生的气体中毒窒息、填埋区发生的沼气中毒昏迷、甲烷气体爆炸、填埋区自燃引发火灾等,其中有限作业空间发生的中毒窒息事故较为明显。
事故发生原因:一是从企业角度分析,主要是安全意识淡薄,安全发展理念有差距;相关安全责任未落实到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能深入;日常安全管理不严,岗位操作规程执行不到位;存在风险辨识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不到位等问题。二是从从业人员角度分析,主要是相关人员的安全培训不足,安全意识不够,缺乏专业能力;作业时未严格按照岗位操作规程要求或违规冒险作业;未做好做足安全防范措施,如未佩戴防护用品或防护用品失效;施救失当,如在未排除隐患的情况下或未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的条件下便急于施救、盲目施救,造成二次事故,导致事故扩大。据有关资料,导致中毒窒息事故,防护用品失效或未使用防护用品是最主要原因,其次是设备设施缺陷问题,然后是通风不良、操作失误、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及冒险盲目施救等。
由上述可知,大部分的填埋气体事故与人的关系密切,从上层企业管理到下层实际从业人员,从认识层面的重视到行动层面的严格执行,稍有疏忽,都容易造成事故。
3 封场后的填埋气体安全管理工作建议
由于生活垃圾的不稳定性,填埋场封场后的若干年内会持续产生大量的沼气,以封场初期较为明显,同时,填埋场封场后渗滤液产生量依然较大,从而使得整个场区填埋气体安全管理任务重、范围大。填埋场必须设置有效的填埋气体导排设施,严防填埋气体自然聚集、迁移引起的火灾和爆炸[2]。填埋气体的利用主要为燃烧发电和火炬燃烧处理,由于填埋气体的特殊性,在按规定做好气体收集运输处理的同时,更要做好各项安全管理工作,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3.1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一是贯彻安全发展理念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强化安全意识,提高重视程度。制定填埋场安全管理办法,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可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工作职责,细化安全工作方案,确保管理办法能落到实处,起到实效。制定奖惩管理办法,对于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方面有优秀、突出表现的人员,要适当给予奖励,而对于违反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或因此造成故事的人员,要给予严肃处理。
二是制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计划,开展常态化、专项化的教育培训活动,把安全生产理念植入每一位从业人员的头脑,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生产,促进实际操作行为安全可靠;制定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消防、防洪、防爆、防中毒窒息事故等应急预演,把安全生产牢记心中、熟练手中。
三是加强日常安全生产巡查管理,全面开展各种专项隐患排查,做好防汛防台、防雷电和防火防爆等各项安全检查工作,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防患于未然;配备必需的劳保用品和配备专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实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严格按照各岗位操作规程作业。
3.2 做好填埋气体收集处理和日常监测工作
填埋场须设置有效的填埋气体导排设施,对填埋气体进行收集利用,当填埋场不具备填埋气体利用条件时,则应进行火炬集中燃烧处理。填埋气体易燃易爆,收集运输处理的相关区域必须具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可燃气体在密闭空间内聚集。
一是制定气体收集运输处理管理制度。结合填埋场实际和有关规定要求,形成安全性高、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和执行规定,明确人员职责范围,实现气体收集运输处理管理常态化、科学化。
二是及时维护管理设备设施。填埋气体中的某些酸性气体会对管网有一定的腐蚀,且垃圾堆体发生不均匀沉降时易造成管网断裂。需定期对气体收集管网、处理设备设施等进行防腐防爆等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设施处于安全使用状态,保证管网连接顺畅,使填埋气体及时得到导排、收集及处理。
三是开展常态化环境监测工作。填埋气体的产气期有高峰期和回落期,回落期很长,有的可以达到20 多年甚至更久[3],可见,填埋场封场后需开展与垃圾降解年限周期相当的长期的环境监测,以减少填埋场对场区周边造成的环境影响,监测范围主要包括渗滤液区的气体和液体、地表水、空气质量[4]以及垃圾堆体坝体沉降位移等。由于甲烷具有可燃性,需每日监控填埋区、渗滤液池区及周边区域的甲烷含量,预防中毒或爆炸事故发生。按需配备在线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沼气产生量和收集处理情况,形成工作台账,为日常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按规定配备气体检测设备和可燃气体检测报警装置,满足运行安全要求;禁区使用明火施工需提前申请报备,符合使用明火条件下才能使用。
3.3 严格开展有限空间作业
填埋气体安全置于填埋场内部时,因没有氧气和火源,不会发生爆炸,但一旦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甲烷浓度达到限值,就有爆炸的危险。有限空间作业属于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在填埋场内比较常见,必须按规定办理程序并严格作业。
一是制定严格的有限空间作业审批审查制度、作业方案和应急预案。按规定设置清晰、醒目、规范的安全警示标识,警示有限空间作业风险。严格执行有限空间作业要求,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未完善手续、未经批准的情况下不可擅自开展有限空间作业,避免有限空间作业不规范导致人员伤亡事故。
二是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提高人员对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性、重要性的认识,定期开展有限空间安全作业风险、安全施救知识、应急救援装备使用、应急救援技能等安全教育培训,针对现场负责人、监护人员、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人员进行专项安全培训,普及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常识,务必提高有限空间安全作业的辨识度和执行度。
三是强化作业现场安全管理,配置相应的管理人员,严格落实现场监护措施,作业前需保证作业人员掌握有限空间作业知识和作业技能并进行安全技术交底,熟练作业区域安全防护用品放置位置和使用要求。结合有限空间有害因素和作业风险,按要求配备配齐应急救援设备和个人安全防护用品并确保完好可靠,要求作业人员按规范佩戴劳动防护用品,及时制止和纠正违章违规行为。
3.4 强化人员安全教育和培训
填埋气体安全事故与从业人员密切相关,安全工作与人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息息相关,提升人员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尤为重要。
一是提高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开展安全生产思想教育,包括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和典型经验及事故案例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使安全生产扎根于思想,了解掌握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依法依规生产,依法保护自身安全,坚定安全生产信念。
二是加强专业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教育培训。定期开展填埋气体收集运输处理相关岗位的专业知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教育培训,把教育培训计划列入工作日程,包括入职教育、岗前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确保专业知识过硬、实操技能过硬,安全生产人人参与、人人知晓。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进行操作培训并持证上岗,证件按期复审。在开展危险性较大的作业和特种作业前,必须熟知作业内容和要求、存在的危险因素、救援措施等,禁止违规作业或冒险作业。
三是强化应急救援能力。根据作业岗位需要和特点制定应急预案,配备齐全的应急救援器材,组织应急演练,同时从业人员更要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应急救援能力包括应急救援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加强知识培训,组织人员参与应急救援知识学习,掌握可能发生的事故起因、特点、救援措施等应急内容,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强技能培训,通过应急预演,掌握逃生、施救技能,做到有序有效、科学安全施救,提高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施救得当,防止施救不当而导致伤亡扩大。
4 结语
填埋气体的产生从填埋场接收垃圾开始一直持续到封场多年后,其安全隐患一直存在。填埋气体的安全管理需企业与员工共同努力,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结合填埋气体的特性和有关事故案例分析,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开展自查自纠、整改落实,做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提升人员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把事故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保障场区运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