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SWOT 分析及对策

2023-11-28刘嘉敏贾鑫霍亚峰苏宇超杨光

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 2023年10期
关键词:校园建设

刘嘉敏 贾鑫 霍亚峰 苏宇超 杨光

(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1 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对的环境问题之一,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国际科学界认为目前所观察到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90%以上来自温室气体排放。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其贡献率约占50%,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刻不容缓。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人口占城市人口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研究显示,高校是能源消耗大户,因此在节能减排方面,高校是我国公共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重要领域[1]。作为社会文明风尚指向标的高校,理所当然地应发挥节能减排的示范带头作用,建设低碳校园迫在眉睫。

低碳校园建设的目标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是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可持续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低碳校园的含义

对于低碳校园的含义,国内外尚无权威机构对此进行具体界定,本文认为低碳校园是指在高校的基础设施与运营管理中,在师生的教育科研与日常生活中,通过完善设施、强化管理、宣传教育等手段,遵循低碳理念,践行低碳建设、低碳管理、低碳教学、低碳生活,努力营造节能、环保、低碳、生态的高校校园环境。

3 高校建设低碳校园的SWOT 分析

3.1 优势分析

3.1.1 科研与人才优势

高等学校是人才荟萃之地,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场所。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具有明确的专业目的性、明显的探究性、一定的前沿性。这3 个基本特点使得高校人才培养过程需要将更多的科学研究活动融入高校日常教学中。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融教学与研究、学习与发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的过程,是一个由传授向独立认识转变的过程。把科学研究引入人才培养对于高校教学具有特殊意义,科研是高校培养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2]。高校培养的专业性科研人才是中国低碳建设的中坚力量。

3.1.2 思想阵地优势

高校在校群体主要为学生。在校大学生时刻紧跟时代潮流,其对低碳理念的接受程度较高,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强,其可结合高校提供的项目支持,使更多的低碳相关的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地被孵化出来。

由于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步入社会后,其自身相关的低碳意识以及低碳生活习惯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正面影响。如青年学生普遍具有学历较高、知识面较宽、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的优势,可将实践经验与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相结合,其产生的影响力更大。而部分青年学生作为大学生村干部,在下沉基层的实践过程中,由于他们文化程度较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富有创业干事的热情和干劲,在建设低碳社会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带头作用。

3.1.3 教育基地优势

高校是以教育和生活为主的教育(实践)基地,天然具备为社会服务的优势。高校作为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配备全国重点学科点以及大部分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在跨学科研究或综合性研究的工作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随着经济迅速发展,高校与社会的边界逐渐模糊,社会各界也迫切需要高校提供多方面支援。高校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由“人才培养”积极向“人才输送”转变,有利于推动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助力社会低碳建设。另一方面,高校的发展与区域发展联系紧密。在高校的影响下,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更有利于推广到单位、家庭、社区等地方,由点及面,最终辐射到全社会,从思想认知和实践方面与社会进行低碳生活的协同进化。

3.2 劣势分析

3.2.1 严重的校园浪费现象

本研究通过对哈尔滨商业大学(北校区)校园低碳化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结合相关公开数据与综合调研观察发现,我国高校碳排放的来源主要与校园水电能耗、校内资源利用率与师生日常生活3个方面紧密相关。

以《高校校园低碳化发展研究》为例,学者田文甫慧借助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云南民族大学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低碳行为进行了调查,并结合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最终明确校内学生的浪费情况比较严重,主要体现在水电利用、食物、塑料、纸张以及其他可回收利用资源的浪费。尽管学生对低碳生活方式有较高接受度,但这部分群体在践行低碳生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偏差[3]。

据此可以得知,高校师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行为方面的浪费现象严重阻碍了低碳校园建设,而且由于多数师生并未在生活实践中作出实质性的改变,高碳排放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

3.2.2 高能耗的基础设施

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的建设规模、学生人数以及能耗设备都显著增加,整体呈现出校园“高碳”的特征。主要包括基础的交通、水、电、供暖等维持运转性消费,导致高校在正常运转中对能源的需求巨大。

此外,地处高纬度地区的北方高校由于冬天较为寒冷,校园内部供暖要求高、周期长,在能源消耗方面支出较大;部分高校供水、供电、供气等所使用的基础设施陈旧落后,导致管道锈蚀、滴漏,资源利用率大大降低。

调查显示,用电能耗是校园内部重要的能耗支出项。以哈尔滨商业大学(北校区)为例,其总用电量的特点是:学校用电量低谷在每年的1 月、2 月、7 月和8 月,正好为学校的假期;用电量高峰为11 和12月,为学校放假前的复习阶段(见图1)。春季学期结束前未出现用电高峰原因为:每年大四毕业生于6月毕业离校,节省了一部分用电量;大三学生实习离校;白天时间长,用电需求减少。

图1 2019 年哈尔滨商业大学(北校区)用电量

3.3 机会分析

3.3.1 低碳校园建设的政策支持

教育部于2021 年7 月15 日印发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深厚和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加快构建高校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加快碳中和科技成果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的示范应用,构建教育、科技和产业统筹推进、融合发展的格局[4]。在教育部部署下,高校将从碳中和人才培养、碳中和基础研究突破等7 个方面为低碳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在组织实施过程中,教育部将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宣传推广,多方面配合高校推动低碳校园的建设。

此外,为积极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教育部拟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据此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3.3.2 低碳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有利于高校低碳校园建设

低碳经济的建设与“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技术、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配合,高校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工程应用等系统性、变革性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发挥着主体作用[5]。为实现“双碳”目标,国家致力于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3.3.3 可借鉴的低碳校园建设的技术与经验

在国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对校园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监测评估,并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计划。2007 年,哈佛大学发起“美国大学与学院校长气候承诺”(American College & University Presidents Climate Commitment,ACUPCC),该联盟旨在强化高等教育机构在培养学生、构建解决方案、发挥领导力等方面的作用,将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性发展融入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活动中,推动全社会向碳中和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6]。通过建立碳中和大学联盟,顶尖高校可以扩大碳中和行动的影响力,帮助总体实力较弱的学校降低试错成本,保障碳中和行动的成效和进度[7]。

在国内,为提升碳中和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实力,积累可持续发展转型经验,2021 年4 月,由同济大学提议,东南大学等8 所学校共同组建“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并发布了《促进碳达峰碳中和高校行动倡议》,签署了《长三角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章程》,这是国内第一个以碳中和为主要使命的大学联盟。

3.4 威胁分析

3.4.1 经济激励政策缺失

国内高校低碳校园的真正实现受到诸如资金、观念、技术以及管理等多方面的影响。目前我国对于低碳建设的经济激励政策只有少部分涵盖了高校校园的低碳建设,大部分低碳行动政策仅停留于对专项项目的支持上,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同时,我国至今仍有很多高校存在高碳排放现象,主要是因为无法彻底淘汰耗能较高的落后设备与建筑。碳生产率是由技术水平决定的[8]。碳生产率与校园低碳建设中相关技术的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有限的基金投入对高校校园内低碳技术的创新研究产生直接影响。

3.4.2 低碳校园评估体系缺失

根据《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指南》(2020年发布),绿色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发展和空间建设两个方面,而目前国内只有少部分高校建立了标准的低碳评估体系,大量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但绿色低碳校园建设的效果见效甚微。

低碳校园评估体系在高校的推广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部分高校所设置的专门管理机构尽管配置了专门人员对绿色校园建设进行系统规划,但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支持,规划内容无法产生实质性进展。其次,由于高校内部缺乏相关标准对低碳校园评估体系进行监管,从而带来了效率低下的问题。最后,缺乏对技术人才的培养,上游的科学认知应该与中游的人才培养以及下游的科学传播相结合,技术人才在评估体系建设中所发挥的链接作用被忽视,就会在实践中产生一系列问题。

4 构造SWOT 分析矩阵

通过以上的SWOT 分析,将校园低碳建设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根据各自不同的影响程度或轻重缓急等条件进行排序,构造出我国校园低碳建设的SWOT 矩阵(见表1),并总结出我国校园低碳建设的4 种交叉组合策略。SO 策略:发挥优势,利用机会;ST 策略:利用优势,回避威胁;WO 策略:利用机会,克服劣势;WT 策略:减少劣势,回避威胁。

表1 我国校园低碳建设的SWOT 矩阵

从我国校园低碳建设的现状来看,该项目正处于发展阶段,国家政策的不断推出为校园低碳建设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力,发展的外部机会良好,同时也受到来自外部威胁如经济激励政策缺失的影响。因此,SO 策略、ST 策略以及WT 策略是比较适合目前我国校园低碳建设发展的策略。

5 对策措施

5.1 SO 深度发展策略

为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推进低碳校园的建设,各高校应当发挥科研和人才方面的优势,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号召,充分利用各项创新计划、相关竞赛挖掘高校人才,推进科研不断深入,结合教育部扶持行动,攻克低碳技术创新的难题,促进低碳校园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此外,在低碳校园建设持续性发展的过程中,高校之间的交流也不可忽视。高校间在学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合作可以增强项目影响力,促进战略推进,提升高校的综合实力。

5.2 ST 突破策略

各高校充分利用思想阵地优势,引进国内外人才,开设相关专业与课程,培养技术性人才,提升校园低碳建设的专业性。通过活动学分奖励、社团积极宣传等有效途径加强校内师生及教职工的低碳意识,多项举措并进。重视其自身在服务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为社会低碳建设建言献策,提供借鉴与技术支持。

同时,高校应积极面对外部威胁,化挑战为机遇。在低碳校园管理评估体系方面,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健全相关管理体制,补齐评估体系中所呈现出的不足之处,使其在校园低碳建设中发挥真正作用,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校园低碳建设的进程。

5.3 WT 优化策略

各高校间借鉴已有的低碳校园建设的技术与经验,建立校园能耗监测体系,对校园内基础设施的能耗数据进行实时跟踪和精准分析,定期开展能耗调研;将能耗监测落实到日常管理中,配备管理人员进行监测,并设置切实可行的节能考核制度,精准评估校园内生产活动产生的碳足迹,及时作出应对策略。同时,专业管理人员之间开展定期交流培训,不断提高专业知识能力。

在经济激励政策方面,高校积极与社会相关企业争取合作,获得低碳专项扶持资金,结合政府与社会的力量生成稳定的投入机制,推动低碳建设研究项目长期运作,并积极转化研究成果,推动低碳技术的实际应用,实现企业、政府、高校三者之间的互利共赢。

6 结语

高校的低碳校园建设是我国“双碳”目标实现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本文使用SWOT 分析法,将国内高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了低碳校园建设的内部与外部环境,并据此列出我国校园低碳建设的SWOT 矩阵。分析表明,高校低碳校园的建设应从多方入手,总体来看,其优势与机遇大于劣势与威胁,因此SO 策略、ST 策略、WT 策略符合当前发展的主要方向。高校作为国家的社会思想库,应当充分发挥其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利用国家提供的各方面支持,引领国家低碳建设更进一步。

猜你喜欢

校园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Q爆校园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再见,我的校园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