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新疆高校传播红色文化路径研究
2023-05-13居来提司马义阿依吐松苏旦张先革
居来提·司马义,阿依吐松·苏旦 ,张先革
(1.新疆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阿克苏843300 ;2.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3.和田师范专科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和田 848000)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就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立德树人,高校要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教育目标,将育人工作贯穿至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局面。新疆高校在培养时代新人方面任务更艰巨。长期以来,西方反华势力恶意散步涉疆谎言,蛊惑新疆各族群众。而恐怖主义、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西方反华势力支持下,对新疆人民进行价值观和思想文化渗透,导致新疆一些群众尤其是青年在思想认识上出现了偏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就非常需要将新疆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教学中,挖掘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并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感染力、说服力,以此增强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提高新疆高校的育人水平。
目前各高校大力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学界也对此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笔者发现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点:一是从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出发探讨其传播价值意蕴;二是从新媒体、互联网等大背景出发探讨其在传播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红色文化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播;三是关于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对策探析;四是关于富有地方性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方面的探索。从总体上看,虽然学界在高校传承红色文化的相关领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但是新疆高校传承红色文化的专门研究还有待丰富,尤其就新媒体时代新疆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的路径方面更有待于深入探讨。
一、新媒体时代新疆高校传承红色文化的基本做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紧跟时代潮流,回应现实关切。”[2]这不仅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指明了高校思政教育与网络结合的重要意义。互联网时代新媒体以其互动性、便捷性、开放性、共享性及即时性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机遇。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加强网络传播能力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3]新疆各高校高度重视发挥新媒体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作用,为高校红色文化传承教育赋予了新媒体力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构建和完善红色校园新媒体矩阵
第一,开设微博传播红色文化。高校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在大学生所关注的最新时事热点分析中,融入红色文化元素,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语汇、叙事风格宣传红色文化。高校还可以借助官方微博开展系列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例如,新疆大学在其官方微博“薪火相传 缅怀新疆大学革命先辈 传承红色文化基因”栏目发布的一系列文章,带领师生一起缅怀革命先辈,让红色文化基因流淌在每一位新大学子的血液中。
第二,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红色文化。新疆高校可以借助微信短视频平台,发布自己的校园vlog,发动广大师生制作并发布红色文化短视频,让大学生阅览身边的同学和老师自己制作的红色文化短文和短视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感到亲切,更感到可信。例如,新疆财经大学借助微信短视频平台,开辟以“诵读红色经典牢记初心使命”为主题的红色家书经典诵读会,让红色文化宣传辐射到更多财大学子。
第三,与主流媒体合作传播红色文化。高校利用丰富的红色资源同主流媒体合作,利用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辐射力共同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例如,新疆大学与天山网合作,以“#风展红旗,党在新疆100 周年”为主题,连续报道共产党人早期在新疆大地的革命活动足迹,并在线演出新疆大学新版红色校园历史话剧《我们正青春年少》,助力新疆高校红色文化宣传。
(二)优化新媒体环境下新疆高校红色文化实践教学活动
第一,实地参观红色景点,排演红色话剧。参观红色景点、排演“红色话剧”、开展“红色精神学习”演讲比赛等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例如,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排学生参观校史馆,排演“与马克思相约在红湖”话剧,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检验了教学成果,也表达了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敬意。
第二,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专家学者的引导作用。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专家资源的作用,举办各种红色文化专题讲座、红色文化大论坛等,丰富大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增强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新疆大学党委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培育红色精神”主题党日、团课日活动,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带领学生观看《觉醒年代》,谈感想、讲心得,增强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新媒体时代,新疆高校传播红色文化多措并举与实践相融合,不断拓展传播新渠道,这为新时代新疆高校引导学生爱国爱疆、德法并重获取了基本经验。
二、新媒体时代新疆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的瓶颈
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手段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性,但新媒体信息的多元性、及时性和娱乐性也为新疆高校传播红色文化构成了挑战。
(一)对新媒体影响红色文化传播的认识不足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传播的方法、手段、体制和机制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方面,新媒体为各类内容的传播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催生出许多问题。因此,红色文化的传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也要充分认识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可能催生的问题。
1.把关人缺失、信息碎片化导致红色文化“内容变质”和边缘化
随着媒介话语权的下放,每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另一方面也因为“前台”的虚拟性和把关人的缺失,导致新媒体内容的良莠不齐。一些人将红色文化简单化绝对化,甚至曲解红色文化,然后再将这些想法发布在互联网上,对红色文化本身造成极大伤害。此外,正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媒介即隐喻”,由于新媒体本身所具有的碎片化、快节奏等特征,红色文化在新媒体中不可避免地被简单化、娱乐化甚至过度商业化。如此一来,用户所了解的红色文化也是被简单化、娱乐化和过度商业化的红色文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色文化。
新媒体发展速度令人惊叹,各类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不断升级更新。虽然新媒体有着极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但新媒体自身所具有的碎片化、去中心化等特征可能并不适合红色文化的传播。因此,在把关人相对缺失的新媒体中,各种内容大致遵循着优胜劣汰的原则在新媒体中传播,一些轻松、有趣的内容在新媒体中传播甚广,而红色文化等深度内容的传播范围很小。长此以往,马太效应就会体现得越来越明显,红色文化在新媒体的传播中不断地被边缘化。
最先“哇”的一声哭出来的,是胖小婉,琴棋书画怎么办?再到哪里去找这样天神一般的老师?开唐第一女神童梦碎,接着痛哭的是她的妈妈胖婶,一路上,她念叨了多少次苏雨鸾、林白轩,这么好听的名字,生来就是做老师的啊,也是杀千万的老瞎子编的吗?连胖捕快,都拄着他的横刀抹眼泪,其他客人跟着叹息顿足,将盛酒的陶碗往地上扔,啪啪摔碎,一时大厅里伤感的气氛聚集起来,就像大雪之前会聚在天空中的密云,不久就要天愁地惨地扯起雪絮。
2.形式大于内容、受众需求偏离导致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弱
新媒体让传播方式变得多样、传播渠道也更加丰富,许多媒体在传播红色文化时将其与新媒体技术、新传播形式结合,以此提升传播效果,一些新颖的H5、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层出不穷、新意百出。虽然传播形式不断丰富,但是传播内容是否入脑入心仍然是一个问题。在实际过程中,除了要创新传播的手段方法之外,更要注重传播效果,毕竟传播效果才是传播的最终目的。此外,虽然新媒体能够实现精准推送和分众化传播,但是红色文化在传播中偏离受众需求的现象仍然非常严重。媒体如果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不仅会让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更会让媒体与受众之间产生隔阂。
3.对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型不够重视
网络时代的新媒体为大学生学习中华红色文化及传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但也造成部分大学生对网络和新媒体的依赖综合症,大学生“手机综合症”“网络综合症”等问题相继出现。一些大学生沉浸在虚拟社交、网络游戏和网购上,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漠不关心。学生的网络综合症不仅是学习专业课程的严重障碍,也是学习红色课程和红色文化的严重障碍。
(二)高校红色文化传播的课堂教学方式存在短板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6 年有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过,高校培养什么人、培养方式以及为谁培养等根本问题取决于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与否。高校要始终将立德树人为核心教育目标,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指导至整个教学环节中,呈现全程及全方位育人局面。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一直被视为工作重点和难点,而新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所面对的问题尤其复杂。新疆处于我国边境的特殊地缘,长期以来遭受西方反华势力的恶意蛊惑,它们滥制涉疆谎言,民族分裂势力、极端宗教组织等也在西方反华势力支持下企图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企图让新疆高校出现思政教育相关问题。在上述背景下,将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教育教学中,挖掘其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的教育价值,是新疆高校务必要深入探究和研究的课题。当前新疆高校将红色文化嵌入思政教育的融合教学工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和欠缺。毛泽东同志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4]新媒体时代新疆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的过程中自身存在短板,需客观认识并探索有效的传播模式,尤其是课堂教学模式仍有待改进。课堂教学是教育实施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环节,红色文化的在校园传播时亦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模式多元化符合大脑兴奋规律和学习规律,能够吸引并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新疆的当前实际教学中,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设计还比较传统单调,教学手段单一,缺少创新,师生间、生生间鲜少互动,学生容易游离于课堂之外;教学内容囿于教材框架,不能够深入联系现实,理论说教有余,生动不足,可信不足,降低了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授课缺乏教学艺术,课堂教学语言缺少亲和力和丰富感,使青年学生感到存在代沟和距离感,不能有效调动大学生进入教学情境,激发不起学生同教师、同教学内容对话的热情,更激不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学生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不够透彻,教育效果不理想,红色文化资源未能真正发挥出育人功能,不足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及创新。
(三)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力度和广度欠缺
红色文化资源是新疆高校思政教育鲜活的教学素材,校园活动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也是传承并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渠道。当前部分高校在开展红色文化校园活动时未能有效发挥其育人功能,红色文化在部分高校校园景观中并未充分展现,虽偶有一红色文化景观,但又与周围景观缺乏联系,活动现场红色氛围不够浓厚。同时红色文化资源未得到全面应用,导致校园文化实践活动过程中红色文化号召力不足,在将其充分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充满挑战。此外,校园红色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得不够。新时代背景下,未能有效贴合时代特征及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思想,从而使大学生难以产生共鸣,缺乏进一步的深度认识和理解,更缺乏将红色精神助力于自身成长及发展的意识。
(四)新疆高校传播和研究红色文化的师资力量薄弱
首先,新疆高校研究红色文化内涵及价值尚不够深入,相关研究人员的专业性不够强。当前高校将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学任务便落在相应的教师身上,其他教师或辅导员通过授课内容或利用课程间隙穿插辅助思政教育。如此一来,思政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相应增加。而另一方面,非思政教育专业的教师对兵团的历史变迁、文化繁衍、沿革发展等历程不够了解,不能够很好地解释兵团红色文化内涵和历史,影响到文化传承。高校教师缺乏专业的讲解资历和传教技能,也一定程度阻碍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其次,部分新疆高校在深入研究或拓展红色文化教学内容方面较薄弱。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极易受非主流意识形态影响,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需要教师适应时代变迁,但现实中一些教师在教育内容与渗透模式上缺乏思考与探索,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例如,对改革开放以来塔里木大学的胡杨精神及兵团红色文化的典型案例解释不够深入;未将兵团红色故事、典型人物、红色文化等与复兴家园、团结稳定、文化滋润等结合起来深入挖掘;新疆高校在组建专业的师资团队,全面研究红色文化、建构系列理论研究体系并服务于新疆各项事业的发展方面,做得也远远不够。
(五)互联网某些平台宣传红色文化资源的方式不够完善
网络平台是思政教育与红色文化资源相融合而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当前网络时代信息繁杂多变,而大学生的自律及辨别能力尚未成熟,其思维思路、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有待加强。网络平台中各种不良信息很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倘若没有适时及正确的引导,则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影响到其身心健康成长。目前高校各网络平台发布的红色文化资源,多以展示为主,缺少交流互动设计,未能充分结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难以激发大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致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的影响力不够高。
(六)新疆高校传播红色文化的合力有待加强
首先,目前各高校通过思政课集体备课的方式能够交流经验实现资源共享。如2022 年11 月26 日,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德法并重 爱国爱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专题教学研讨会”举行,来自新疆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代表参加,取得了较好效果。但是目前各高校加强交流分享经验的频率依然有待增加。其次,部分高校赴全疆各地州党校、革命纪念馆等开展红色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座谈会,如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利用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平台每年寒暑假前往南北疆各地州党校进行座谈交流,通过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以及主题党日、团日活动感受红色文化。但是与社会各界的联络依然有待加强,需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活动来激励学生构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最后,在新媒体时代高校传播红色文化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引发本校师生及其他院校师生或社会公众的关注和探讨,但是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度和广度不足,依然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力量,把红色文化的“魅力”发扬光大。
三、新媒体时代新疆高校传承红色文化的策略
随着新媒体的流行和应用,高校针对中华民族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可以考虑从丰富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红色文化的内容、可靠平台、传承人才以及校外合作等层面来强化,肩负起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因此,推动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根本目标,迫切需要在新时代如何从新视角和立场来思考和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这是势所必至、时所必须。
(一)充分认识新媒体对红色文化传播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当今大学生的“第二课堂”,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思考和收集信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各种良莠不齐信息和价值观在网络上并存。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如果他们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失去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在思政教育向网络转移的过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以校园网为阵地,优化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显得极其必要。如:一方面,高校通过持续引导,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定向定时推送,带领大学生主动发掘和关注身边红色故事、红色人物,对帮助他人、见义勇为、热心奉献的优秀品行有效宣传,在大学生当中掀起学先进、创先进热潮。以新媒体为依托,扩大校园模范人物的广泛影响力。让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态、精神面貌、政治素养获得显著性改变。另一方面,发挥大学生群体力量,让他们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中来,学练结合,利用网络这一强大优势,将思想教育工作网络化,并直接作用于教育,以创新性方式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此外,大学生个人也要更好地增强道德自律,营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的社会环境。让提升网络价值的判断能力融合进学生学习生活实践中,有效认知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大内涵、实践要求,对大是大非理性判断,努力成长为有思想、有行动、有理想的新时代优秀青年。
(二)完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好思政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5]进入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使得其时效性在时间、空间视域得到巨大创新。大学时期的教学重点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深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十分重要,在此基础上能有效唤醒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其弘扬并传承红色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使命感。首先,完善线下及线上模式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探索。比如通识教育相关课程中,合理增加红色文化知识的比重,优化教学体系。同时改变传统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形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潜在的人文素养、民族精神和道德品质等教学元素,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目前新疆部分高校开设了“简明地方史”“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等地方思政课,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各高校思政特色通过网络集体备课的形式发扬光大。如新疆理工学院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柯柯牙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喀什大学把时代楷模拉齐尼的英雄事迹融入思政课,为新时代讲好新疆故事,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实践论证;塔里木大学将“胡杨精神”、石河子大学将“兵团精神”都已融入本校思政课,这些特色做法值得在全疆高校推广。这些高校的优质红色思政素材和资源,可以通过网络集体备课上课实现共享,使其发挥更大作用,教育引导新疆高校大学生勇担重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成为新时代可堪大用的国家栋梁。
此外,可挖掘专业课中潜在的红色文化精神及内涵作为教学元素。红色文化历史久远,博大精深,不同的专业课程会涵盖有不同的体现。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结合红色文化教学元素,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专业化的讨论。例如,市场营销学专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营销策略中利用红色文化元素;广告创意专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效分析红色文化与道德标准的关联等,引发学生对广告创意中原则与底线的思考。
(三)强调重点,深度融入校园文化活动
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是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新疆各高校要意识到把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可以进行红色文化专题教育,用红色人物、红色事迹、红色精神贯穿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建设始终。例如,新疆大学的红色文化宣传更擅于利用本学校特色,通过校园里的校史馆认识了解与新疆大学有关系的革命先辈,校园里的主要道路以革命先辈命名,例如“杜重远路”“林基路大道”“红湖路”等,始终让学生沉浸在红色文化的氛围里,致敬革命先辈,铭记革命精神。石河子大学秉承“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理念,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军垦第一连、军垦博物馆、周总理纪念碑以及举办“爱国爱疆”主题专题讲座的方式为不同专业的学生讲述兵团的历史,实现了每年新生入学的垦情教育,传承和弘扬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此外,疆内各高校还需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平台,培养优秀的红色文化广播宣讲员,利用早间时段每日讲述一则故事。把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融入实践教育情境,以学院为单位积极举办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文艺汇演,通过开展宣讲报告会、主题班会、广播专栏、红歌竞赛等多形式组织学习红色文化。高校还可以将新媒体和社团结合举办“红色社团”文艺活动,如,旅游社团可以围绕红色景区进行红色知识竞赛;演讲社团可以针对“红色革命精神”的学习开展演讲比赛等;音乐社团可以举办“红色歌曲”合唱比赛等。一方面加深了大学生对红色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锻炼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了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大学生内心的体悟,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用心拉近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四)加强传播和研究红色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传承红色文化的关键因素在于选拔和培养专业人才。具体策略有:一,培养优秀的红色文化专业名师。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培养一批专职从事红色文化教学的教师。教师从教期充分利用新媒体各类平台,如“红色革命文化”“红色文化论坛”等微信订阅号,掌握丰富的红色文化知识,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还可以组织相关的课堂讨论等教学活动;二,成立并健全有关红色文化研究的科研机构。高校要提倡并鼓励教师从事红色文化方面的科学研究;同时依据不同专业学科的内涵及背景,集结相关教师成立对应的红色文化研究部门;借助并发挥集体的力量组织有关红色文化的课题研究等,有效营造出带有浓厚鲜明特色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
(五)完善平台,创办传承红色文化的特色品牌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应充分借助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并塑造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实施思政教育。高校要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首先,努力打造校内红色文化“微传播”平台,充分借助多种新媒体形式建立新媒体传播矩阵框架,如微信、微博、知乎、直播平台等各种渠道。例如针对微信公众号而言,当前绝大多数院校或二级学院都已创建专属的微信公众号,甚至校内社团组织也有自己专属的微信公众号。校方可充分借助微信公众号这一平台,推送、宣传和介绍相关红色文化的知识,以及进行学校组织的相关校园活动推广。高校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推介红色革命纪念日或组织红色文化活动的案例屡见不鲜,比如端午节纪念屈原,推崇爱国精神;七一党的生日,回味建党的艰苦历程;十一国庆节,举国同庆,激发放眼祖国当下的自豪感等。其次,提倡专职教师开设网络个人账号以更便捷地传播红色文化,以上说明积极尝试并创办传播红色文化的新媒体品牌是切实可行且有效的。
(六)加强合作,凝聚红色文化的强大传承合力
红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高校首先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寻求良好的传承路径,在此基础上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从而营造出传播红色文化的最佳氛围。具体而言,高校可以从以下方式展开合作:第一,积极构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关系。同地区间的高校之间构建联系,可以在师资、教学资源、教育基地等方面实现共享、共育与共建,比如联合组织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或相互参加红色文化主题讲座,共同从事科研活动或有效进行红色文化教学等。高校之间合作与交流能提高红色文化在高校中的教学科研成效,对培养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提升人才专业水平意义非凡。第二,积极寻求和社会各界的联络与合作。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侧重于理论教学,但红色文化学习不该止步于理论。学生应真正充分了解认知红色文化并产生兴趣,同时内化吸收为提升自身修养和素养的营养。高校务必要带领学生迈出校园,积极与社会科研机构或国家相关事业单位构建合作关系,成立专门的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如:疆内各高校与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各地方博物馆等进行合作,将校内课堂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创建第二课堂教育,实现文化知识与社会资源的融合。第三,积极联合并力求与媒体合作。高校是传承并创新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渠道。新时代新媒体视域下,新媒体形式显然是红色文化得以传承、传播方式得以创新的重要载体,因此高校应当积极寻求与媒体的合作,例如借助视频、图文报道、官方网站等多元化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加强传承和推广红色文化的实践效果和传播价值。此外,打造传承红色文化的特色媒体品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吸引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同时为创新红色文化实践活动,更好传承红色文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是高校的使命和职责。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发挥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有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专业人才等重要作用。新疆高校作为新疆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的排头兵,要完成传承红色文化精神的责任和使命就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结合新环境探索出更符合当下传播规律的新路径。在艰苦卓绝年代诞生的红色文化,虽饱经岁月沧桑,但其精神仍在时代长河中熠熠生辉,任时代变化,红色文化从未停止为高校大学生输送宝贵的文化养分。对于高校而言,应主动适应新环境,让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资源支撑、实践相辅、氛围加持,进一步发挥红色文化塑造优秀品格、凝聚国人力量、形成社会共识的强大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助力。